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5卷) 豆瓣
Dostoevsky:The Mantle of the Prophet,1871-1881
作者: (美)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 戴大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享有盛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化传记的第五卷和最后一卷,它以罕见的才思和优雅描写了作家人生的最后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十年间写出了《少年》《作家日记》及其登峰造极的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人生的最后几年终于赢得了他一直渴望的普遍认可。在讲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国统治集团的特殊关系的同时,弗兰克还详细描写了他与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持续进行的竞争。在去世之前不到一年的一八八○年六月,现身普希金纪念活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生涯——及其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代言人的一生——达到了顶峰。他在这次活动中发表的关于普希金的著名演说使听众群情振奋,热血沸腾:“我们不是依靠刀兵具有了普世性,而是依靠博爱的力量,依靠我们为人类重新统一成一个大家庭的齐心协力。”这就是成为世界文学遗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他仍不能做到每时每刻都在体现如此崇高的理想。
一八八一年一月作家逝世于圣彼得堡为这部无与伦比的文学传记画上了句号。这是一部真正无愧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的传记作品,而且无愧于他经历的那个非凡的时代和他居住的那片神奇的土地。
2024年3月14日 已读
2024年3月14日 评论 终身没有脱下苦役犯镣铐的人 -   说了不读《作家日记》结果读了这本效果更胜《作家日记》,倒是解释了这个人的复杂性:坚定的泛斯拉夫民族主义者,排外,仇犹,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叫好,一生拥护沙皇的统治,认定唯有俄罗斯民族和东正教会能够救赎全体人类,与他政治立场最相近的人也受不了他的保守;同时他为解放农奴的理想上过死刑场(他正是为此对“解放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感恩戴德),不肯控诉当街抢劫并殴打自己的饥饿的醉汉还给他送钱(“因为人不应当挨饿”),只言片语就能驯服少年犯们并让他们感到“他是我们的朋友”,正确预测了俄乌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革命的爆发,在直呈给沙皇的颂词里依然要求言论自由和“向人民让渡权力”,支持女孩们“为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最进步的大学生们也热爱他,最反对他政治立场的人也承认“这是全俄罗斯最善良的人”。他花费一生力图描绘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种矛盾也同样存在于他的心中。   也解释了《少年》是他所有作品里最难看(划掉)艺术价值相对不高的一部的原因:他选择将作品发表在政治论敌的刊物上,编辑并没有给他审查和修改的压力,他却为了迎合读者自我审查,写得束手束脚,直到任他思绪恣意狂奔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才发挥了他最高的才华。让我惊讶的是他设想好却没来得及写出的阿廖沙的未来:他会成为一位俄罗斯福音派社会主义者,还会去刺杀沙皇!阿廖沙也看到了伊万心中的地狱,伊万选择了鄙视人类,最终在同情和良心的折磨下陷于疯狂,而阿廖沙,选择以爱救赎人类的天使,他的选择最终也导向鲜血。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不应该让作品人物简单地成为“作者的喉舌”,否则作者就会立刻堕落为“最平庸的作家”,讥讽嘲笑谩骂他信仰的评论家“一定没有看过《宗教大法官》一章,否则怎会认为我对信仰从未有过痛苦的沉思?”艺术创作不是道德说教,但这个人以他的天才和终身的勤勉“在人类中发现人”的努力,仍有可能带领每一个阅读过他作品的人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传记 俄罗斯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Goodreads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9 (190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时隔十年重读,这次的主要感受是“这群俄国人实在是太疯了,我受不了”(。最疯的当然是米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俄国的那一个”,但他得到的医学鉴定是“头脑完全正常”,他只是自始至终都任凭自己由激情摆布。疯了的反而是伊万,以诗剧《宗教大法官》震慑一众哲学家的伊万,陀要借他劝诫人们信仰上帝,反倒教人信了魔鬼,“因为魔鬼才是真正爱人类的”,怪哉!他写魔鬼的笔力胜过写圣人太多!而阿廖沙,我已不再相信他是圣人,能和孩子们平等相处是因为他和孩子们一样能认错能改过,并且承认这一切。有友邻抱怨陀描写人物出场“总要细细描绘一遍外貌”,哪怕出场的是魔鬼,我想是因为他要人们“爱具体的人”,有着具体的面容的人,可以直视的面容对灵魂的震撼胜过远方笼统的虚影,看到他人,我们才有可能“彼此永不相忘”。
俄罗斯文学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一部颇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涉世未深、深受罗特希尔德思想影响的少年阿尔卡其·多尔戈鲁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拜金主义对当时青年一代灵魂的腐蚀。
2022年2月16日 已读
这本不讨人喜欢大概是因为主角不讨人喜欢,岳麟的翻译也难辞其咎——未必不准确,但戏剧感太重,搜过之后才发现我读得无比痛苦的《罪与罚》也是他的译本。《少年》的主角在陀的其它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了:《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里的阿廖沙,《白痴》里的伊波利特,《赌徒》里的“我”,这些满口理想道德实际心中只有“我、我、我”的庸俗肤浅、幼稚任性的小屁孩,永远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理由,丑陋得令人作呕,然而造就他们的确实是更邪恶的成年人们。“人在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时总是会大量地撒谎”,少了那些带着滚烫温度喷涌而出的大段独白,代之以精心矫饰、句句都在考虑“预定的读者”会作何反应的做作剖白,陀对人性洞察至深可又写得那么随意,我好气。他太复杂了,非要用一句话总结他的话只能是这句话:“我是俄罗斯人,我爱俄罗斯。”
俄国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夜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67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 周朴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白夜》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选收名篇《穷人》、《白夜》、《赌徒》。《白夜》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一个年轻的房客,两人约定一年后在彼得堡的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主人公“幻想家”被姑娘的深情深深打动,接连四个晚上陪伴她在河边等候,直到房客出现。
2022年2月6日 已读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有病。”可是《穷人》里有那么多的悲悯,《白夜》又是那样温柔————但读完《赌徒》再想想他明明已经如此深刻地洞悉了赌徒的心境却还在一把接一把地赌钱,我只能说:他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轻!“那些小说家为什么要写这种东西呢?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嘛!换成我,也一样写得出来!应当禁止他们写作……他们为什么不给穷人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呀!”
俄国文学 俄罗斯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鬼》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作品以1871年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涅恰耶夫谋杀案为题材,对当时的进步青年和革命运动进行了诋毁和攻击,同时也对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给予了揭露和批判。以涅恰耶夫为原型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是个厚颜无耻、丧尽天良的阴谋家,“借革命发迹”的政治骗子,他操纵着秘密组织“五人小组”,指使成员在省长夫人操办的募捐活动中捣乱,还以大学生沙托夫有告密嫌疑为借口,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恫吓的手段迫使小组成员暗杀了沙托夫,事后又诱使无神论者基洛夫承认一切,写下绝命书,开枪自尽,他自己却逃之天天。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另一个“鬼”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一个没有道德准则、荒淫无耻、专门玩弄女性感情的纨绔少爷,以及这两个“鬼”的父辈和培育者——一个被丑化的自由派西欧主义者的代表。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简介给我看笑了,无论你们如何矮化也无损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每个人物都令人恶心,但这次不再有基督和圣母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如果有的话)到底是由什么造就的?是廉价烈酒吗?是数千年的农奴制造就的温顺的百姓吗?是乡间和城市贫民窟里流窜的这些无赖吗?是这些拒绝西欧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土地血脉相连、却一心想要向远方奔跑却不知自己要去往何方的人吗?还是这些不信十字架、却渴望背负十字架的人,因为他们渴望被宽恕——最主要的是被自己宽恕!陀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屠格涅夫的恶意都够大的,他的确是“只能站在俄罗斯大地上写作的人”……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6 (10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精神失常,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里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2021年12月17日 已读
我读过最痛苦的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疯狂的呓语与幻象有如当头一棒,锤得我感觉自己也要犯病了。陀真是很奇怪,他看起来总是在布道,可是在他的笔下,那些宗教狂却都是一些最软弱可欺的人。她们的自我牺牲十分动人,可她们也任人践踏。“有一类人,他们更高贵,更优秀,而另一类人卑贱下流,他们只不过是虱子罢了,前一类人有权杀死另一类人。拿破仑在杀人的时候根本不会思考这是否正义,我的失败就在于我不是拿破仑!”“人不是虱子!有些人杀了人,可他们知道自己是在犯罪。还有些人呢,他们做了坏事,却说自己无罪,因为这是在为高贵的理念做牺牲。”尼采那么不喜欢陀,反对柏拉图,可他的超人竟与认罪前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么相似,他不喜欢陀的理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屈服于索尼娅的爱情,屈服于宗教信仰了吗?索尼娅竟成了圣母……
俄国 俄国文学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死屋手记 豆瓣 Goodreads
ЗАПИСКИ ИЗ МЕРТВОГО ДОМА
8.8 (60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死屋手记》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Amazon.cn
2021年12月11日 已读
这是一些掉到社会最低处的人,是人人都嫌弃的人,可他是怎么称呼他们的呢?“那些最可怜的人……”因为俄罗斯的老百姓都是这样叫他们的。在节日的时候,在上教堂的时候,人人都避开这些人,可是没有任何人会忘记这些人,就算是最穷的人也会在圣诞节为他们送来最寒酸的施舍:一个面包圈,一个抹了薄薄一层酸奶油的奶渣面包,“这是穷人对穷人的爱”。有一些灵魂是无法拯救的,有一些却满有才华、勇气、激情,可是在监狱里他们没有区别,一切都被消磨殆尽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刻不停地观察、记录、思考,他只提一个问题:这是谁之罪?他把自己变成了观察者,对自己的罪闭口不谈,好像这样一来就能从痛苦的生活中超脱出来。他的确没能融入他们,因为他是贵族,而其他人是平民,平民和老爷就算和平相处,也不会是伙伴之间的相处。
俄国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4 (110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人人都叫他白痴,可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疯子!我只喜欢将军夫人,她是个孩子,可她同时也是个有力量的成年人。我有点儿怀疑陀不太喜欢克尓凯郭尔,什么“正因为荒谬所以真实”,什么“可怜的骑士”,公爵对那些高喊着真理狂热地杀人的理想主义者的抨击让我大吃一惊,喜欢这样的陀的卢卡奇居然在《策略与伦理》里说“为同志、为兄弟做出的真正牺牲即是玷污纯洁的灵魂(也就是杀人)”?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耶稣:《白痴》里的梅诗金公爵,《被伤害与侮辱的人》里的万尼亚,《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辽沙,宗教大法官一节里耶稣甚至亲自出场……《地下室手记》的“我”也是一样不管不顾地布道。尼采说得没错啊,陀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绵羊,这些绵羊还要坚持说,我们本可以和狮子一样,但我们偏不,因为我们不是狮子!“抽象地爱人类实质上几乎总是只爱自己。”
*上海译文出版社* 俄国 俄国文学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豆瓣 谷歌图书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9 (7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管家女儿娜达莎和他的私生女涅莉的迫害以及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的悲剧。
2021年11月20日 已读
“我没有错。如果我有错,人们一定会来责怪我,可是人家原谅我了!那我一定原本就没有错!再说了,如果我去认错,那不就剥夺了他们在道德上对我怀有优越感的幸福吗?何况我还为了我的过错痛哭流涕,受了这么大的罪过!所以我一定是没有错的,向我指出我过错的人是我的仇敌……”这样的话说一百遍,一千遍,说上一生,一个人就可以安心地度过此生了。会变得像公爵那样坏的人大概并不多,可是,也不要变成阿辽沙!卢卡奇说得没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是小说,他写的是信念。“读了你的书,我差点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要承担自己的罪责……
俄国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豆瓣 谷歌图书
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9.1 (4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9 - 10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是“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涯的里程碑。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与悲剧,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又难以言说的,尽在此书中。
2021年11月13日 已读
这是本让人不痛快的书。正派人士不必看这书,因为它没完没了地谈论人的自私与卑劣;躲在“美与崇高”里的人也不必看,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有多么造作,多么可笑。如果你觉得和地下室人有共鸣———完了,你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人。人呐!已经可以活着了,为什么还要追求自由意志,为什么要为眼见的一切卑劣、庸俗、愚蠢而恶心流泪呢?“如果活着仅仅为了不致让雨淋湿的话”。
人性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 小说
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赞诺夫 译者: 张百春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杰出的俄国思想家罗赞诺夫对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关键一章“宗教大法官”的解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规模宏大而有社会哲理内容的小说。作品的思想十分复杂,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很深远。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在这部作品中对自己的一生 探索做个总结,想要在书中探讨他认为人生与社会最重大的 “全宇宙的问题: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灵魂不死?”探讨善与恶、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探讨“怎样按照新方式改造全人类”。一八六九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确写道:“将贯穿令书的主要问题——它使我自觉不自觉地苦恼了一辈子——足上帝的存在问题。”他要把自己的信仰和怀疑通过艺术形象统统表现出来,让世人来评说。
而这些问题,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大法官”这一章里。
与其他解说小同的是,正如刘小枫在其中译本前言里指出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大斯基和柏拉图在精神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即,他们都献身于一种纯粹的观念,以及他们的作品所面对的重大主题的相似性,比如:“罪犯”的法律问题,哲学与爱欲问题……等等。根本问题是:在启蒙的现代之后,人类面临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终末论”审判!?
卡拉马佐夫兄弟(共两册) 豆瓣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耿济之 译 / 秦水 吴钧燮 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8
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妥氏的集大成之作。
2013年12月30日 已读
这本书果然只写了一半吧。。米卡就是俄罗斯。看前三分之二时我一直想着我会是阿辽沙还是伊凡,但后来我知道了,阿辽沙只是理想,伊凡才是俗世中动摇不已自恃聪明的我,或者更糟,是米卡,是世间这一切有罪的人中最卑微的人。人们需要上帝,但不是因为需要上帝而造出上帝。来广州后不知是专业使然还是地方的风俗如此,人们都很爱讨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还是康德给的答案最好,上帝不属于我们的现象界,自然也无法用现象界的思维来探讨。人们心中的上帝是被以信仰之名和他做交易的人杀死的。不,能做交易的不是上帝,是魔鬼。
俄罗斯 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巴登夏日 豆瓣
Лето в Бадене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列昂尼德·茨普金 译者: 万丽娜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5
《巴登夏日》最终得以向世,不啻是个奇迹。这部1977年开始动笔,1980年最终完成的“亚小说”,以想象陀思妥耶夫斯基1867离开圣彼得堡的行为主线,杂糅进陀氏私人生活与文学精神、俄罗斯文学神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命经历。这部扮演“伟大的俄罗斯小说”终结者角色的小说,手稿经过友人带到国外,于1982年3月在纽约的俄罗斯移民周报《新报》上首次公开发表。1982年3月20日,作品风刚选载一周,茨普金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这部最初以英文出版的小书.在伦敦街头被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偶然发现。被剧烈震撼了的桑塔格看来,这部小说仅仅被出版是不够的,仅仅意识到它的杰出也是不够的——必须要确立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作品相继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得以出版,批评界给了它足够和全面的评价,纷纷称其为”文学史上被遗忘的10大杰作之一”、 ”20世纪最后一部小说”。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7 (172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