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Goodreads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洪爱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2
【编辑推荐】
★ 华语文学现象级新人作品,老派少女的“家居吃饭史”。重履三代交织的本土饮食购物路线,追寻与妈妈的往日时光。一部魂牵梦萦的思念之书,用食物记忆留住我们所爱之人。——妈妈病逝后,自小看着外婆与妈妈张罗众人日常吃食的洪爱珠,用味蕾记忆复刻失传菜色,重建与往昔的连结。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徐徐铺展一幅台湾本土饮食购物地图,更有香港及南洋新马泰、英国等地食记。以饮食忆往寄情,厨房的烟火、家族情感的绵延、老台北的人情风土皆在她温润的文字里收拢得浓淡合宜。“记忆的人、事、时、地、物,趁热下肚,以治心堵。”
★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外婆、妈妈与我,书中三代女性的成长路线与人生故事,也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这本书献给我的妈妈、我的外婆,以及所有在生活里头发挥智慧和能量的女生。”——外婆与妈妈都是自我要求苛刻的老派淑女,妈妈唯在脱离繁重家庭劳动的旅途中才会如“少女”般轻盈。作为老派家庭滋养出来的独立女性,作者体贴她们的不易与隐忍,也继承她们交棒的生活方式与经验养分。不同时代女性生存境遇相异,但老派少女身上,总有着不灭的自尊自强女性力量。“我这辈人,强调自我实现,实现什么不确定,自我则永远不够多。我妈则相反。”
★ 老派,是一种生存之道。老派少女的“老派”生活哲学,在人人渴望前卫新潮的世代,不妨老派一点。“老派”并非守旧,而是教养与人情、是独立而不张扬,是“急不得”的生活态度,是前人的生存智慧。——轰轰烈烈地吃饭,认认真真地生活。“老派”是对昔日岁月的惦念与长情。在越来越西化的社会,返身挖掘那些传统和不被注目的物与事,感受快时代中消逝的慢。
★ “台北文学奖”首奖得主洪爱珠首部著作,五感全开的饮食书写新声音。“洪爱珠不只是写吃写得好,她是——写得好。”舒国治、马世芳、蔡珠儿作序推荐,简媜、詹宏志、韩良忆、王盛弘、傅月庵诚挚推荐。——“依稀有沈从文、胡兰成笔意。写台湾家中饭桌菜极好极动人的一本书。待书出了,我要买一二十本送人!最先想到要送的,是侯孝贤导演。”(舒国治)“允为杰作。”(简媜)“爱珠的文体有空气感,宽柔到近乎松软,却又叙事严谨,视角精确,用现代话说,就是资讯含量高,经验值强大。轻柔的字里行间,暗藏杀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硬实功底。”(蔡珠儿)
★ 同名台剧火热筹拍中!台版出版两周即已售罄,已售出多国版权,屡获多项文学大奖:2021台湾文学金典奖、2021Openbook好书奖·年度中文创作、2021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2021博客来年度阅读报告·中文创作TOP1等。且在2022年“诚品阅读职人大赏”中同时斩获“年度最期待作家”“年度新人”和“书店职人最想卖”,也是该奖项成立十年来首次出现“一书获三奖”的奇景。
★ 极具中国风的大红封面,白白澎澎的寿桃和复古书名字体均为作者亲自设计。内有多幅作者拍摄的精美图片,装帧雅致,适于日常和旅途中阅读。
【内容简介】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是作家洪爱珠首部散文著作。母亲病逝后,她将绵长思念化作珍珠化石般晶莹剔透的文字,记录下母亲给予她的丰盛饮食与饱满日常生活,从厨房小物到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到异乡茶食。她回忆与母亲一起,叠印外婆脚步,加以近年发现的店铺,组成老派购物路线。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是回返时间的甬道,是追寻记忆的线索。以饮食忆往寄情,厨房的烟火、家族情感的绵延、老台北的人情风土皆在她的文字里收拢得浓淡合宜。
洪爱珠的文风温润典雅、洗练机趣,她以家常饮食为主轴,母后哀思为伏线,重回那仿如盛世的亲族过往与时代光景,再现老派人的心志与作风,也直言女性生存境遇之苦辛。老派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人人渴望前卫新潮的世代,不妨老派一点。
坊间追忆家人的文章很多,但我绝不想写母亲的病况,这本书如此,未来也是如此。我情愿借由书写,来回忆我们度过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也就是从购物到饮食,这些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北台湾家庭圆桌吃饭的历史怎么样滋养了一个后来长大的独立的女性。我觉得每个妈妈传给子女的事物都很了不起,无需特别歌颂,我比较想写长辈这些经验给我们这一代女生什么样的支持与养分。
【名人推荐】
坊间追忆家人的文章很多,但我绝不想写母亲的病况,这本书如此,未来也是如此。我情愿借由书写,来回忆我们度过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也就是从购物到饮食,这些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北台湾家庭圆桌吃饭的历史怎么样滋养了一个后来长大的独立的女性。我觉得每个妈妈传给子女的事物都很了不起,无需特别歌颂,我比较想写长辈这些经验给我们这一代女生什么样的支持与养分。
人一遭逢变故,就会想重建秩序,我见过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辈人借灵感。所以老派对我来说是生存之道,我从外婆买的摊商知道它的信誉,我知道外婆手路的口味没有断掉,在资讯这么过量、速度这么快的社会里,这一切让我安心。
——洪爱珠
洪爱珠这本书,说是写吃饭,也更是写家人。说是写饮食的审美,也更是写人生的句点逗点。说是写世道家园风俗之返视,也更是写自己怀亲从而修心养爱的过程。所以书名虽叫购物路线,也其实是少女成长路数。洪爱珠不只是写吃写得好,她是——写得好。
——舒国治(作家)
为病笃至亲觅食,自此拉开记忆帷幔,忆及外婆青春时期如何见识太平町盛世、少妇时代如何回大稻埕施展头家娘派头采买食材,依此便大手大脚畅写三代携手同游的各家昂贵药材珍奇食材店、古早小吃、风味饮品,完成购物路线旨趣与地图。文字轻盈,读来意趣横生。文末,“恍惚间她们松手,长长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顾仅余我一人”,归结于时光流逝、繁华易散,引读者不禁眼热而叹。允为杰作。
——简媜(作家)
逝者已矣,青春不可追。于是,重建记忆的味道,工笔细细记下,就成了招魂的仪式。我想用一碗鱼丸汤,来换洪爱珠的这些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岂能轻易换得?作个引子罢了。若非读了洪爱珠从她自小浸润的芦洲、大稻埕出发,织出一部魂牵梦萦的思念之书,我大概也不会忆起那碗牯岭街的鱼丸汤。
然而毕竟幼时的我,眯着眼睛看过七○年代的太阳,端过那只磕破了口子,画着一只不是齐白石的虾的瓷碗——而让我们魂牵梦萦,后来再也没有了的,永远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马世芳(作家、广播人)
往日习焉不察的吃食烹煮、琐物细节,经过回忆重建,展现出普鲁斯特式的瞬间,缠绵悠长。爱珠的文体有空气感,宽柔到近乎松软,却又叙事严谨,视角精确,用现代话说,就是资讯含量高,经验值强大。身为爱煮同好,我读她写炸物、卤肉、蒸冬瓜肉饼,甚至家常煲粥煮饭,都见到撇步眉角,轻柔的字里行间,暗藏杀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硬实功底。
——蔡珠儿(作家)
满满的在地感,时代感。从前我说,如果你要理解台湾某一时代的都会女性,她们怎么见多识广,怎么看自己,一定要读李维菁。现在我会再加一位洪爱珠。
——颜择雅(作家、出版人)
深谙人情世故的心思,这是文字又不只是文字,这是出身,也是教养。
——王盛弘(作家)
她真老派,很有礼,知节制,用字遣词务求精准,读一篇有一篇的受用。
——傅月庵(作家、出版人)
不喜浮夸张扬,文字含蓄,常有余韵,因之愈读愈好看。
——韩良忆(作家)
2023年12月22日 已读
果然是闽南移民,诸多吃食竟与我所熟悉的并无二致。稠粥叫“糜”,其上层的米汤叫“泔”,泔汤金贵,身体最弱、无法进食的人才能独享一碗。又有甜汤卤肉掜面肉粽,诸种菜式,皆为家常,只随自家口味而定,做菜的人一旦不在,后来者若来不及记下食谱,只能如无根浮萍飘荡于世,“味觉无处可泊岸”。最惊心是看她写“近年我记时记事,一概以我妈在世与否前后推算”,混沌一团的生命,以哀恸为刀,切出清晰的边缘。读得我心慌不已,细数妈妈常做的菜式,我学会了几样,熟悉的食材该如何处理,又后悔始终没完整做过有保命之虞的那道菜。没有执着的味道或许也是好事,无处不可去,四海可为家,被迫去国离乡,那就因地制宜,拾捡手边材料建起新秩序。可人总有来时的路,不可回头,以味觉为锚,偶尔泊岸,总是可允许的吧?
台湾 家庭 随笔 食谱
脆弱不安的生命 豆瓣
8.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何磊 / 赵英男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2023年3月20日 已读
阿伦特写We Refugees,巴特勒却写We Americans,太难有共鸣。但她们的出发点是相似的:什么是“人”?谁有权被哀悼,被当成“我们”的一员,共同体将谁排除在外才得以成立?当默认有谁可以审视、论断、做出裁决“你是/不是我们的一员”时,一切是否已无可挽回?从马丁·布伯的“你与我”到列维纳斯的“面孔”,从福柯的治理术到阿甘本的赤裸生命,从桑塔格的摄影理论到德里达的哀悼政治学,巴特勒的思想来源太繁杂艰深,以至于文风愈加晦涩【。“爱具体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抽象的人”在死去,这就与我无关?若我所爱的只有亲友近邻,又怎能确定我不会成为“异乡人”?人无法对所有他者负责:那只会导致极度的不负责任(德里达)。而这却划定了新的界限,催促着人们讲述故事,展现或褫夺自我和他者的人性。该怎么办?
哲学 巴特勒 政论 随笔
眩晕 豆瓣
Schwindel. Gefühle.
8.5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徐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
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2023年2月27日 已读
这一次我没有受骗,我确信不疑,这只是伪造的记忆,那些照片只能证伪而非证实这一切的真实性——哦,不对,人们通常把这叫做小说。
塞巴尔德 小说 德国 随笔
移民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Ausge-wanderten
8.5 (3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媒体推荐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
——《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纽约客》
塞巴尔德的作品,首先要谈到的是,它们总有一种在作者死后才出版的气质。正如评论家经常说的,他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写作。他是二十世纪晚期最有创造性的作家。
——英国著名作家 杰夫•戴尔
2023年2月25日 已读
不时出现的照片提醒我这一切并非虚构,愈发翔实的细节和无法打断的长句又令我无法分辨梦呓和回忆。有什么区别呢,二者都不过只是内心发出的嘈杂声响——用画家费尔贝尔的话说,这种东西叫做时间。死者们的幽影随作家陈列的证据骤然清晰,从迷雾中向我走来——又或者,是我向他们走去。太晚了,我已经失去了他们。火车与死亡的联系是犹太人才能瞬间领会的可怕隐喻,被故乡放逐的人、失去过去也失去未来的人、被自己的幸存击碎的人,假装一切如常,假装只是要去寻找梦境里的那个补蝶人而非去寻死,这是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自己的毁灭,痛苦的枝蔓投下的阴影终将他们吞灭。抢占了他们的一切的人们也假装一切如常,假装已将过去彻底忘却,而这只是彻头彻尾的卑劣罢了。
塞巴尔德 德国文学 随笔 非虚构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2022年1月12日 已读
态度多于观点,但依然部分解答了我的困惑。当他人的痛苦成为景观,观看就成了一项令人羞愧的活动。而景观是可制造的。更糟糕的是,景观是可供出售的。当苦难只是远方的苦难时,我尚可转过脸去安慰自己“此时我是安全的”,然而到了摄影技术便携化、人人都可随手记录的现在,我们有时甚至要从施暴者的角度去观看——这令人作呕。但即便如此,即便记录悲剧发生瞬间的影像不可能涵括它所指涉的全部事实,记录仍有必要。对苦难的记忆令我们震颤,让我们不安,提醒我们悲剧随时可能降临。“因为记忆是我们与死者可能拥有的唯一联系,怀恋自有其道德价值。”记忆是个人的,是不可再生产的,永远也不会有什么集体记忆——有的只是propaganda。唯一的抵抗方式是,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投身其中去体验——这是可能办到的吗?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傲慢?
摄影 桑塔格 现实 社会 美国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豆瓣 豆瓣
A Room of One's Own
9.3 (173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颖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2021年11月18日 已读
太精彩了。“小说像一张蜘蛛网,看似在风中飘摇,但却连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们从人类的苦难之中诞生,和有形之物密切相关。”天才不会凭空而生,人们谈论创作、谈论不要让庸常的生活、不要让世界的恶意损耗自己的灵魂,呼喊着“此刻,我感觉到自己活着!”为了保全我自己的灵魂,就应该让其他人的灵魂被损耗吗?我可以假装看不到将我托举到此处的手吗?我可以只抬头仰望头顶的星空却不再低头看向来时的路吗?就我所见,为此不安的似乎大多是女性,男性们———他们的生命肆意生长,不必受此困扰,令人羡慕。在巨大的Ego的荫蔽下,他们自由地行走,可人们不得不努力地左躲右闪,才能看清阴影背后的景象。伟大的作家、隽永的思想是双性的——或者是无性的。它不会急于通过打压另一种性别、另一种思想来宣称自己的伟大。我们喑哑无声,因而悲伤。
伍尔夫 外国文学 女性 女性主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
缮写室 豆瓣 Goodreads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缮写室是欧洲中世纪制作书籍的地方,但《缮写室》不是一本关于中古手抄本或者它们的缮写员的书,而是中世纪文学博士、诗人包慧怡的一本私人文学地理,一本记录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甚远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阅读笔记。对于莎士比亚、刘易斯·卡罗尔、王尔德、“珍珠”诗人、安吉拉 · 卡特、 甚至米开朗琪罗的珍视与读解,不仅呈现出作为手艺人论手艺的精妙细腻,更表现出以写作这门手艺为自己在这流离溃散的世界筑造真正之家的努力。这本书阅读的终结,也将带来另一本以至更多本书的开始。
2021年8月30日 已读
题材对我这个半文盲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但读完的感受像刷了几小时豆瓣:令人愉快,结构精美,不时与众多美妙的名字不期而遇——但不能期待找到更深刻的东西。想想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年龄也只能叹气,可能我只是羡慕吧。最喜欢的一篇是《身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恰好也是最早的一篇(20岁!)无炫技而仅余赤诚,大概因为书写的对象也是一位最最天真的人。
中世纪 中国 包慧怡 散文 散文随笔
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 豆瓣
作者: Neil Gaiman Headline 2016 - 5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2018年 12 月购于广州方所。2021年1月,我终于,终于读完了!本书大概就是:1.跟着尼尔·盖曼读地摊文学(不对;2.跟着盖曼学夸同行/前辈/业界同事/老婆.etc(也不对;3.跟着盖曼了解上世纪40-90年代流行文化(这回对了。盖曼爱故事,爱书店,爱图书馆,爱朋友们,而我爱这个写出奇妙文字的人,这个真·四级词汇讲故事大师。最喜欢的还是写Terry Ptachett和Douglas Adams 的部分。There is fury, and there is love.
2020年8月12日 评论 怀念道格拉斯·亚当斯 - 我是在 1983 年年末认识道格拉斯的。《阁楼》杂志让我去采访他。我期待着能见到一个敏锐机智、口音像 BBC 播音员一样的人——听起来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会发出的那种声音。我在他伊斯灵顿公寓的门口见到了一个很高大的男人,笑得很灿烂,高高的鼻子有点歪斜,看起来有点笨拙,活力十足,尽管他的身材很高大,但他看起来还在成长。他刚从好莱坞惨淡的生活中回到英国,他很高兴能回来。他友善风趣,十分健谈。他向我展示了几样东西:他非常沉迷于电脑,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几台电脑;还有他的吉他,还有巨大的吹塑蜡笔,他费了很大劲儿才从美国运回国,才知道在伊斯灵顿就能买到,而且很便宜。他很笨拙,经常撞到东西,被绊倒,或者突然跌到上面,把它们弄坏。 2001 年 5 月,我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才从互联网(1983 年还没有这东西)上知道了道格拉斯去世的事。当时我正在接受一位记者的电话采访(记者人在香港),电脑屏幕上闪过道格拉斯·亚当斯去世的消息。我嗤之以鼻,不为所动(几天前,路·里德刚上了《周六夜现场》,平息了一轮关于他的死讯的网络谣言)。我点进链接,发现自己正在看的是 BBC 的新闻页面。道格拉斯确实死了。 “你没事吧?”香港的记者问我。 “道格拉斯·亚当斯死了。”我说,完全惊呆了。 “哦,是啊。”他说,“这边的新闻已经播了一天了。你认识他吗?” “是的。”我说。我们继续采访,我不知道自己还说了些什么。几周后记者又来联系我,说在我得知道格拉斯去世后,录音带里没有任何可用的连贯内容,问我是否介意再接受一次采访。 道格拉斯是一个非常友善的人,口才惊人,而且乐于助人。1986年,我在写《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官方指南《不要惊慌!》时常常在他身边打转。我坐在他办公室的角落里,翻阅旧档案柜,翻出一沓又一沓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草稿、早已被遗忘的喜剧素材、《神秘博士》的剧本、新闻剪报,而他总是很乐意回答问题,详细解释。他帮我联系了几十个我需要采访的人,比如杰弗里·帕金斯和约翰·劳埃德。他喜欢那本书,或者说至少他说他喜欢,那让我很欣慰。 (来自那段时期的记忆:坐在道格拉斯的办公室里,喝着茶,等他接完电话,好再采访他一会儿。他在电话里聊得很开心,谈论着他手上在做的一本叫《漫画的救济》的书。打完电话后他向我道歉,解释说,他不得不接那个电话,因为那是约翰·克里斯打来的,显然他在向我显摆:约翰·克里斯刚刚给他打了电话,而且他们像成年人一样专业地交谈。道格拉斯那时候已经认识克里斯九年了,但这还是让他很开心,而且他想让我知道这一点。道格拉斯的心里总有英雄存在。) 道格拉斯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在各种各样的人当中,只有一个道格拉斯·亚当斯。我从来没有见过第二个能把“不写作”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人。从来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兴高采烈地极度悲观。没有人有那种轻松的笑容和弯弯的鼻子,也没有那种像是个保护力场似得淡淡的尴尬光环。 他去世之后,很多人来问我关于道格拉斯的事。我说我从来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小说家看待过,真的没有,尽管他曾是一个国际畅销小说家,而且他写过的那几本书在四分之一世纪后成了经典。写小说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职业,或者说,他跌跌撞撞,不小心坐到了那里,还把它给弄坏了。 我想,道格拉斯可能是我们永远都不能找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的那种人。一个未来学家,一个解释者,诸如此类。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是有人能够用不会被世界忘记的方式来向世界解释它自身。这个人能够夸张地描绘濒危物种的艰难处境,轻松地像是对模拟集成电路种族解释迈向数字化意味着什么(或者至少对他来说是轻松的,因为惊人的是,道格拉斯做过的事从来都不容易)。他的梦想和奇思妙想,不管是讲究实在的还是不切实际的,都有如星辰般宏伟,他将继续前进,带着我们所有人一起。 那是一本写满了与梦想打交道的人的故事的书。 尼尔·盖曼 2013 年 5 月 15 日,博洛尼亚 要出简中版了,开心的同时有点犹豫该不该贴上这篇译文,感觉有点尴尬……现在我要去哭一场然后读看《困惑的三文鱼》。原文链接 https://www.neilgaiman.com/Cool_Stuff/Essays/Introductions/Remembering_Douglas ,本书页码 p120-122。
NeilGaiman 散文/杂文 随笔
金蔷薇 豆瓣
Золотая роза
9.1 (99 个评分) 作者: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金蔷薇》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过重要作用。相信这本书今天依然会给读者以诸多教益。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诚挚地爱着俄罗斯的土地、天空和人民,谈论最贫苦卑微的人也谈论最了不起的天才,描绘小镇人性的卑劣也写战火中哈哈大笑的乐观老人,他相信艺术之美、人类想象力的辉煌和对自然最深的爱,那些诗人、画家、文学家们教他怎样观看世界,而我跟着他,看俄罗斯的世界,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像“猎户座的群星从黑沉沉的夜空中升起”,那种美独属于北方民族。奇怪的是这样的人却真诚地相信和赞美苏维埃政权,并不为政治投机,也许只是因为他太向往“人类的爱、善良和想象力创造的那个光辉灿烂的世界”。
俄罗斯文学 写作 帕乌斯托夫斯基 散文 文学
重负与神恩 豆瓣 Goodreads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为得救我们必须自愿背负重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轻盈向上。薇依的灵魂太过干净,在最黑暗的两个月里阅读她变得更加艰难。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更靠近这样的灵魂,剩下的唯有自我厌弃和放弃一切希望。
哲学 宗教 法国 神学 神秘主义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豆瓣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7.3 (33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艾柯 译者: 王建全 译林出版社 2014 - 9
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来,我们称之为肉身的记忆;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顶,我们称之为矿石的记忆;然而散发出最浓郁的知识芬芳和铭刻下最隽永的历史选择的,却是纸张书籍上的文字,我们把这种最美好的形态称作植物的记忆。
该书是艾柯关于爱书藏书的总结,横跨历史、文学、美学与科学的多元向度,畅谈奇书逸事,关于书的意义与价值,关于阅读的必要,关于爱书人无可自拔的执迷。从对纸质书籍本真的热爱到对电子书自我认同的奇想,从对藏书世界奇闻异事的精彩讲述到对一本古书扑朔迷离的起源的细致考察,艾柯对于书籍的热爱有着一种传教士的热忱,相信爱书教的虔诚信徒们定可以在他的这本书中找到真义。
2019年10月1日 已读
Eco真的是太调皮了,你们意大利人都这样知识渊博又调皮吗?有人嫌弃 Eco 炫技,可是这样才是 Eco啊。他和Aziraphale会是好朋友,还是拍卖会场的对手呢?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在获胜后会写信嘲讽另一方)。对啦,最重要的是,拥有了图书就要去读,否则就是书籍的毁灭者了!谁有办法不爱Eco呢?(但我读的是电子版,请谴责我吧
意大利 文学 翁贝托·埃科 艾柯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豆瓣
作者: 朱光潜 2018 - 6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是朱光潜谈美作品完整本,精选了他最通俗易懂、贴近当下生活的美学文字。
包括早期留学西方时写的美学入门书《谈美》,和21篇解读古诗词、绘画、文学趣味的文章,仿佛隔着时空与老友对谈般,层层讲述文字、画作背后的生活之美,完整地呈现了美学大师一生对美学的思考和体悟。
人生的美、文字的美、诗的美、画的美……如何欣赏?全部收藏其中
2018年12月27日 已读
前面很好,美是学着 无所为而为。《文学中的低级趣味》几篇,让人叹息先生的人生境遇变化。
朱光潜 美学 随笔
啊!这样就能辞职了 豆瓣
なんちゃない話
6.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安倍夜郎 译者: 史诗 新星出版社 2018 - 2
成为漫画家前,我是一家广告公司没人注意的导演。那时并不顺利,真说辞职,又不知道能做什么。开店之类的干不来,英语不会,也没考过驾照……唯一的乐趣就是画漫画。我只要一有空就画个不停,画着画着心想,也许可以辞职做一名职业漫画家吧。
在公司工作的第十五年,我画了一百张四格漫画拿去投稿,心想获奖后就可以辞职了,不料根本没能入选。后来我又画了一百张三格漫画,想着这部能卖出去就可以辞职了,结果也未能如愿。
灰心丧气的几年中,我依旧没有丢开画笔。一部三十二页的漫画反反复复画了三年。直到有一天,我在小酒馆接到电话:“安倍先生,恭喜您获得了新人漫画大奖!”
……啊,这样就能辞职了!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很有安倍夜郎风格的闲谈,别看他这么说,人家是早稻田大学的名校生,就业时也是打败了三百多人脱颖而出才做了广告导演,得奖的作品也是花了三年把32页的稿子改了五遍以上的啊,果然,不要顺其自然,还是早做计划
安倍夜郎 随笔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7.3 (6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从学院到厨房、不求学位只求美味
作者与你分享专业厨房背后的秘密
在厨房发现广袤的田野,以食艺色香写照众生面相。
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厨艺学校和餐饮生活的书,更是一本蕴涵着人类学思想的生活小品。
入围2010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
作家梁文道、蔡珠儿、韩良忆、叶怡兰等人满足推荐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放弃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转战厨房!
为读者讲述专业厨房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乐趣
听,台湾料理人说厨房的故事!
2016年9月21日 已读
烟火味满满的前学者,让人读得太开心~做菜和苦闷磨蹭的读书不同,油烟的味道、姜蒜在锅里的蹦跳、色香味俱佳的成品出锅时的满足感,正是我需要的。啊,并不是不务正业,烟火味才能让人感觉活在人间啊。
人类学 台湾 生活 随笔 饮食
一生里的某一刻 豆瓣
-
8.0 (20 个评分) 作者: 张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
这是一本获得“2015年中国影响力图书”的非虚构故事集,也是《新京报》提名的年度生活图书。
它是“生活写作”实践的产物,是一本适合一个人在某个不会被人打扰的地方安静看完的书。
它关于从北京到厦门青春和梦想,那些冰激凌店“晴天见”内外的动物、植物、客人和孩子们,真实存在 在生命中、却又好像从故事里走来的的朋友们,那些童年与故乡的回忆,那些对家人和友人的爱与恨、悲伤与疼痛,每个值得纪念的时刻,都是生活海面上闪闪发亮的波光,在被书写记录的那一刻,化作永恒。
收录18P阿春手绘植物插图,并附赠6张绝美明信片 。
2015年2月9日 已读
很喜欢阿春啊。很早以前就从墨墨那里知道了她,又从她那里知道了高压锅小组和“不许殴打老板和顾客”的晴天见,那时就觉得,真是个有趣的人。后来读了《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惊觉她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读这本书时,最高兴的时候是看到她说:“TA是爱我的!”哎,多热爱世界的人。其实,世界对她常常很残酷。阿春常常说要原谅自己是个废物,一直在与世界努力和好。很敬佩她能将自己那样细细剖开,写成文字。
张春 随笔
沉重的肉身 豆瓣 Goodreads
刘小枫随笔集
8.3 (36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7
全书收录了刘小枫的8篇随笔。
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这本书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重新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
2014年7月29日 已读
不要卢梭的人民公意的伦理,不要黑格尔的专制的绝对精神的道德,当然更不要马克思人民民主专政的道德。可是太强调主体也是狂妄,追求尊重感性需求的个人自由伦理,必然要陷入无尽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所以肉身是沉重的,才能把人拴在大地之上呀。生活世界和形而上学的矛盾怎么调和还没有解决,刘晓枫就变成国师了~
中国 伦理 哲学 基友的赠礼 随笔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豆瓣
6.7 (77 个评分) 作者: 囧叔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 7
【编辑推荐】
我从长辈身上学到了这项技能:将悲惨的事情当笑话轻松地讲出来,
把听的人架在火上烤——你要是笑,就成了我的共犯;你要是哭,我便笑你。
——囧叔
本书是豆瓣“囧叔”首部文学随笔吐槽集,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常用嬉笑怒骂,幽默且犀利的文笔来描写身边所见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趣味盎然的人情世态,或叙或议或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全书内容尝试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更意在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凡人、庸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的主角”。
【内容简介】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是一本适合在除葬礼以外的任何场合阅读的随笔集。全书包含三个部分,作者从身边所识、心中所想和对世人的观察视角出发,用严肃的世界观和轻松的行文,将一出出正剧和悲剧当成笑话讲出来,以令人哭笑不得为目的,不择手段。作者热爱观察生活,有嘲笑一切的“不良倾向”,并致力于使读者成为此方面的同谋。作者正值挥霍吐槽天赋和宣泄表达欲的大好年华,值得共赏、共吐槽、共笑骂之。本书可从任何一页开始读。
说魂儿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栾保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8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二为一。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