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推特机器 豆瓣
The Twittering Machine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西摩 译者: 王伯笛 2022 - 11
★★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
★★ 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 社交媒体有毒!★★
-编辑推荐-
twitter
动词:鸣啭,唧唧喳喳地说话
名词:推特(著名社交媒体)
★ 机器的暴政:一则关于我们与社交媒体关系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
1922年,超现实主义者保罗•克利发明了鸣啭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将鸟鸣作为诱饵,引诱人类坠入地狱的邪恶机器。
2019年,作家理查德•西摩描绘了推特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采用简陋操纵技术,吞噬我们时间和注意力的上瘾机器。
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时间线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喧嚣声,好似推特公司那只蓝色小鸟的鸣叫。然而,鸟鸣的圣洁之声并未汇集成一首合唱,而是发出了机械人的咆哮。
★ 能“退网保平安”吗?一个写给你我这样的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恐怖故事
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走神、低效、焦虑、缺爱、抑郁,因虚度时光而产生的绝望和空虚……
如果这些问题依然不能让我们下定决心“退网保平安”,那么我们一定从中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社交媒体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
★ 社会缺失之处,网络取而代之:一场社会生活的全面退化,一种技术乌托邦美好愿景的翻转
当我们称赞它联通你我的能力时,这是我们真实人际关系失败的明证;当我们幻想借助它超越现实时,这道出了我们无法忍受这个世界又无力改变它的无奈。
推特机器允诺了一个能够瞬间实现愿望的场所,让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于是,我们忙于精心设计自己的网络身份,歇斯底里地等待下一个热点,却忘了生活本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专家/媒体推荐-
本书令人激动地展示了这种抵抗可以是什么模样,作者是当今最有眼光、最坚定的批评家之一。我们都应该读一读。
——威廉•戴维斯,《卫报》
作者广泛地分析了“社交工业”对个人和政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读罢此书,如果你还没有删除你的社交账户,我想你至少已经动了这个念头。
——马修•斯珀林,《卫报》
一次对推特和脸书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及其影响的大胆巡查……作者讲述了许多可怕的悲剧……由那些激进的、被网暴的人实施,他们渴望成名,他们都被算法推向了极端,被科技公司变现。
——艾玛•雅各布斯,《金融时报》
《推特机器》如其所是地理解了我们的世界:它由各种复杂的、在线的、社交的技术所塑造,无论好坏,这些技术是在其他漫长的人类技术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达蒙•贝雷斯,OneZero
对社交媒体和我们参与社交媒体的死亡驱力进行了非常出色的解构……该书非常有用的地方在于,它摒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社交媒体的陈词滥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社交媒体,这让人感到新颖,也颇为恐怖。
——《洛杉矶书评》
2023年8月26日 已读
2023年8月26日 评论 为什么上瘾?因为别的选项更痛。 - 立场先行。此地最大的信息污染源头不能多说,推特也已失去推特之名,不过仍值得一读。谣言横飞并非社交网络的问题所在,互联网的发明初衷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撒谎——遮盖身份,逃离监控,这被视为自由、独立、创造力和安全感的源泉。然而“主体透过他存在的各个毛孔大声喊出那些他不能谈论的事”(拉康),谎言之中也蕴含着真实,人们自愿奉上的数据为自己打造的是新的全景式监狱。问题也不在于知识精英和“愚昧无知”的大众之间的对立,社会危机原本就存在,“研究药物对治疗成瘾无用,因为造成上瘾需求的并不是药物”,社交网站需要的只是你我的停留,越久越好,它吞噬的是我们的生命。它为此呈现的是现实——部分的现实,经过扭曲和放大的“全新”现实。普遍存在的个人痛苦渴望被看到,知晓痛苦的人最明白怎样用痛苦折磨他人,网暴、阴谋论和娱乐资讯提供的是一条简单粗暴的理解世界的通道,还有唾手可得的可供责备的“外人”。仇恨滋养仇恨,虚假生出更多虚假,人们坚信自己满怀“批判性思维”挣脱了当权者的信息操纵,在喋喋不休里生出勇气和力量感,却只不过是书写机器的材料和免费劳力,再被作为产品卖给自己。西摩要求我们拒绝推特机器的刺激,从冗言赘语的无尽生产中解放表达,把言说留给真正重要之事,但该往何处去?他给不出答案。阅读动机是对 SNS 应激到连日呕吐无法进食,读完我觉得……我过敏的或许是活着这件事吧 w
传播学 非虚构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2023年7月19日 已读
心脏外科手术室的确有资格被称为神之领域。手术结束之前读者无法猜测病人的结局,实际上医生自己也无法判断:这个人会成为缠绕自己五十年的幽魂贝丝?还是熬过五次手术的安娜或幸运获取电子心脏的彼得?或者更糟糕的:他们做对了一切,但病人却因为与手术无关的理由毫无必要地死去了。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一滩烂污。“睡眠不足下,是外科医生的变态人格在勉力支撑——不畏压力,善于冒险,去掉共情。”“外科医生不是正常人。大多数有理性的年轻人,一想到切开别人的胸腔、让心脏停跳、把它切开再修复,就会怕得动弹不得。但我每天都这样做。外科医生被睾酮刺激,受肾上腺素驱使。”“早晨5点查房,6点给老板打电话,白天做一整天手术,傍晚去实验室研究,更妙的是,之后还要到重症监护病床边守夜。”那个谁万年不退的黑眼圈和手术室里的笑容可太对了…
医学 心脏外科 科普 纪实 非虚构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豆瓣 Goodreads
言葉と歩く日記
8.2 (32 个评分) 作者: [日]多和田叶子 译者: 金晓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是多和田叶子基于旅居德国时的所闻所见所撰写的随笔集,是其“自我观察日记”系列的一部分。她从日常生活遭遇的微妙的违和感展开,以幽默风趣的文笔,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深藏在语言差异背后的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断裂处。
2023年7月12日 已读
已经把德语忘了个精光,日语也只能勉强够得上她所说的“只会一半”,读来仍获得许多乐趣。在翻译软件日益发达、人工智能学习速度胜过人类百倍千倍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因为,“只依赖于用母语获得的信息是危险的”,和日常熟悉的语言保持距离是必要的。问题不仅在于保证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人是语言的动物”,在用不同的语言描摹世界、感知世界的时候,不得不在“理所当然”面前退后一步,低下头来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与语言相遇,在语言中断处落入沉默的空白亦或勉力搭建新的语言之桥,这体验让我无比惊奇。而在这种惊奇之中再回头远眺母语,那又是另一种事件了。
语言 非虚构
移民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Ausge-wanderten
8.5 (3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媒体推荐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
——《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纽约客》
塞巴尔德的作品,首先要谈到的是,它们总有一种在作者死后才出版的气质。正如评论家经常说的,他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写作。他是二十世纪晚期最有创造性的作家。
——英国著名作家 杰夫•戴尔
2023年2月25日 已读
不时出现的照片提醒我这一切并非虚构,愈发翔实的细节和无法打断的长句又令我无法分辨梦呓和回忆。有什么区别呢,二者都不过只是内心发出的嘈杂声响——用画家费尔贝尔的话说,这种东西叫做时间。死者们的幽影随作家陈列的证据骤然清晰,从迷雾中向我走来——又或者,是我向他们走去。太晚了,我已经失去了他们。火车与死亡的联系是犹太人才能瞬间领会的可怕隐喻,被故乡放逐的人、失去过去也失去未来的人、被自己的幸存击碎的人,假装一切如常,假装只是要去寻找梦境里的那个补蝶人而非去寻死,这是对自己的拯救也是对自己的毁灭,痛苦的枝蔓投下的阴影终将他们吞灭。抢占了他们的一切的人们也假装一切如常,假装已将过去彻底忘却,而这只是彻头彻尾的卑劣罢了。
塞巴尔德 德国文学 随笔 非虚构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豆瓣
9.0 (2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斯拉特 译者: 任晴 2022 - 8
★入选各大图书奖项
◢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写作奖决选名单
◢《泰晤士报》2020“年度自然之书”
◢美国笔会/爱德华·威尔逊科普文学奖
◢《纽约时报》“年度瞩目之书”
◢《华尔街日报》“年度十大好书”
◢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史 密森尼学会》《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环球邮报》等2020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精选推荐
◢“文学中心”电台(LitHub)2020年度最受期待图书
◢《科克斯书评》夏季书单推荐图书
★这是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属于我们时代的冒险故事
一段走入冰原的田野调查,一份惊心动魄的自然笔记。
一位宛如当代游侠的鸟类学家,深入幽僻的远东雪林,在脆弱的冰河上疾驰而下,只为寻见这世上神秘而硕大的一种猫头鹰……
★自然学家海伦·麦克唐纳私人书单推荐
“这本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毛腿渔鸮的调查记录令人无比兴奋。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 内容简介
当乔纳森·斯拉特还是个观鸟新手时,他偶然遇到了地球上颇为神秘的一种鸟类,它比他所知的任何一只猫头鹰都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长着羽毛的小熊。他拍下一张照片,并分享给专家,这便是世界上体形硕大的猫头鹰——毛腿渔鸮。随后,斯拉特开始了为期五年的调研之旅,在俄罗斯东部茂密偏远的森林中寻找这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
尽管毛腿渔鸮的翼展长度达6英尺,身高也超过2英尺,但它们总是神出鬼没,人类对其所知甚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极为有限。它们在冬天最容易被发现,因为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在雪域河岸上留下大而独特的足迹。毛腿渔鸮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因此,斯拉特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捕获这种猫头鹰以做研究,并尝试据此制定出一个保护计划,以帮助这一物种存活下去。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应对各种挑战:在冰冷的帐篷里通宵监测,疯狂地驶过将融的冰河,毫无防护地爬上朽烂的树木以检查巢穴中珍贵的渔鸮卵。为捕捉和追踪渔鸮,他们使用尖端的定位设备,亦即兴设计巧妙的陷阱,还必须始终警惕与熊或东北虎发生冲突。在斯拉特异常生动、精确,同时不失幽默的叙述下,毛腿渔鸮渐渐展露真容:它们是狡猾的猎人,忠诚的父母,怪异的“二重唱夫妇”,是不擅记仇且相对温顺的猛禽,也是在条件严酷、面积不断缩小的栖息地上顽强生存的珍稀物种。
除此之外,斯拉特还以令人捧腹的笔调描写了生活在俄罗斯边疆区域的各色人物:有似乎永远也不清醒、以伏特加为粮的嗜酒村民,有与黑帮交易失败后逃命至荒野的古怪隐居者,有为了可以卖10美元的貂皮而猎杀毛腿渔鸮作肉饵的无知少年……对于沿途经过或停驻的大小城市、村庄,斯拉特亦不吝啬笔墨,关注这些地方的历史,以及它们在苏联集体经济时期的发展和如今的没落。
斯拉特以一份惊心动魄的田野笔记,向读者全面展现了这片远东冰原上的生灵、人类、居住地、自然景观及文化风貌。
◆ 名人推荐
这本关于斯拉特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研究毛腿渔鸮的记录令人无比兴奋。这是一种巨大的猫头鹰,它们羽毛蓬松,有着黄色的眼睛,在冰冷的河流中涉水捕鱼,对于人类,它们是神秘莫测的鸟儿……即便在最热的夏天,手捧本书也会令你宛临冰原。
——海伦·麦克唐纳
本书丰富地交叉记录了科学调查、动物保护及荒野探险等不同层面,它是罕有的一种自然写作,其所讲述的事实既准确又富于华丽的故事性。本书饱含叙事上的快感,充满孤注一掷的冒险、望而生畏的挑战和令人沮丧的逆境描写——从遭遇暴风雪、封路被困、在冰冷的河岸边守夜,到技术上失败、驶过危险的春季冰河,以及身边那位令人疲倦、滔滔不绝的田野助理……作者绝好地描绘了毛腿渔鸮这一稀有物种。
——《华尔街日报》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令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每一种微小的事物,宛如身临其境。为此,这是一部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不同寻常且大受欢迎的作品。它有力地彰显了斯拉特作为作家兼研究者的才能。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迷人而抒情、温柔却振奋人心的回忆录,它讲述了对一种奇特而美丽的鸟类长达数年的追寻。斯拉特的叙事中穿插着优美的散文篇章,猫头鹰的奇异完全吸引着读者。同样令人挪不开视线的还有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身上的种种“怪癖”。不仅如此,书中还充斥着对麋鹿肉、劣质伏特加和俄罗斯桑拿等事物的描写……透过斯拉特的书写,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新貌,帮助我们更好地栖身于世。
——《泰晤士报》
毫无疑问是本杰作。有科学记录,有回忆,有冒险故事,书写得迷人而惊心,笔触优美……斯拉特是位了不起、有思想的作家,他将故事讲述得如此流畅,富于悬念和戏剧性,又满有细致的科学观察,同时还少不了一抹诙谐与谦卑。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乔纳森宛如一位当代游侠,冒险深入俄罗斯的远东丛林,归程后用堪比惊悚小说的文笔,讲述着有关自然保护科学的迷人故事。
——《猎户座杂志》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里伟大的生存冒险故事之一……斯拉特的真实经历读起来就像最杰出的小说,它是杰克·伦敦与J.A.贝克的合体,洋溢着那些勇气时刻,以及对大自然与野性之地的热爱。
——《拉夫·劳伦杂志》
从最初几页开始,斯拉特就用生动的语言和紧凑的故事牢牢抓住了读者。这本书的成功要部分归功于作者的写作才能,他向读者呈现种种冒险,并将其中的紧张气氛延长,使一个原本有可能枯燥的观鸟故事,变为一部引人入胜、了解鸟类保护的必读作品。通过书中所描写的驾驶雪地摩托狂奔过冰河,与当地村民在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中相识,以及在孤独而美丽的夜晚亲眼观察这种不可思议的猫头鹰等经历,斯拉特那粗犷的自然保护者形象跃然纸上。
——《科克斯书评》
2022年12月23日 已读
并不完全是一本鸟书,书写的还有远东的森林与冰原,吞噬生命也滋养生命的河流,艰难维生的动物与村庄,离群索居却又渴望陪伴的隐居者,漠然回答了河里穿着怪异的外国鸟类学家抛来的鱼类测试就走远的村民,只为几块“免费的肉”就随手杀死濒危动物的盗猎者,还有已然衰落但仍未远去的帝国阴影。本无联系的人因着对一种物种的热爱而相逢于此、携手相助,却又不时被提醒曾经的对立。森林与渔鸮在他们的努力下得救了,“渔鸮尚在,远东的森林就还未凋亡”,渔鸮不迁徙,但为此一同得救的鸟儿们并不独属于远东。战争已持续半年,冰原上毛绒绒的大鸟和勉力维持着和自然之间平衡的人们还好吗?
俄罗斯 猫头鹰 自然 非虚构
登山物语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净 2022 - 3
1991年1月,在云南、西藏交界的卡瓦格博雪山,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国与日本的山难,“梅里山难”。这场山难导致中日联合登山队中的十七名队员殒命冰峰,是目前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而梅里雪山则成为一百多年内的现代登山史上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
2021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数十万生灵如遭遇雪崩,转瞬消逝,这不禁让作者联想到了三十年前的这场梅里山难。当日参与登顶计划的十七名成员一夜之间全员殒命,山难真相至今无解。针对这场山难,无论登山界还是学术界,都甚少反思。在这不确定的时刻,作者不禁猜想,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是否存在人为的因素?不同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沟通的可能?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没有对灾难的反思,这样的问题永远无法获得解答,而死去的亡灵则不被告慰。为此作者创作了《登山物语》。
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田野调查中对登山幸存者、遇难者家属、地方山民等的采访,以及各界研究“梅里山难”的资料,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入分析,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山难全貌。尽管本书脱胎于作者早期作品《雪山之书》,相比之下,《登山物语》聚焦“登山”这一主题,呈现的观点客观,也更多元化。除去对山难真相的挖掘,作者还去了解了这次登山活动对地方村落造成的影响。
显然书中在处理“卡瓦格博”与“梅里雪山”、“平行”与“垂直”、“登山者”与“转山者”的矛盾过程中,问题似乎逐渐聚焦在了一个词语上:信仰。什么是信仰?如何评判一个人的信仰?具有不同信仰的人应如何相处?对藏族人民来说雪山是一种信仰,对登山者来说呢,他们为了登山而献出生命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但是,表达这种信仰的方式是什么呢?藏民用一种平行的世界观来仰望自己的信仰,而登山者用垂直的世界观去征服探险,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哪一种对自然界来说是更符合自然需求的呢?
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被慢慢呈现、解答。
2022年12月17日 已读
是反思也是祭奠,是追问也是辩解。为村民对登山者的态度变化辩解,为藏族对神山的信仰辩解,“传统”、“迷信”“不讲科学”,来自社区的声音,被扣上了这样的帽子,在主流媒体对“英雄”“征服”“冒险”的追捧之中显得那么微弱,甚至被故意忽视。不认真倾听来自两边的声音,居高临下地单方面试图“开蒙”,又怎能真正理解对方?“我们直到第三次才知道,宗教信仰自由,我们可以捍卫自己的信仰”。山已经给出了一切,人还要索求什么?可是,又怎能忍心苛责为了对山的热爱付出一切的人呢?故事的尾声愈发残酷,提到的登山者总是伴随着残酷的注释:“x年后在xx山罹难”。是啊,山就在哪里,可这与人何干?
记录 非虚构
在绝望之巅 豆瓣
Sur les cimes du désespoir
7.4 (55 个评分) 作者: [法]E. M. 齐奥朗 译者: 唐江 2022 - 6
◎“二十世纪的尼采”、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 中文简体版首次译介

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
【编辑推荐】
※E.M.齐奥朗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 尼采”。其作品以断章体的形式和对痛苦磨难、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思考而著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苏珊·桑塔格、伊塔洛·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保罗·策兰、萨缪尔·贝克特等诸多当代名家一致推崇。
※《在绝望之巅》是E.M.齐奥朗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存在主义式的绝望令人震惊而又振奋,展现了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他的创作基调,成为他之后作品的思想源泉,是了解齐奥朗思想脉络的必读之作。
————
【内容简介】
《在绝望之巅》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首部作品,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
《在绝望之巅》既是齐奥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
【名人推荐】
“齐奥朗是当今思想最精细,写作最具力量的人之一。”——苏珊·桑塔格
“他是一位杰出的反叛者,也是一位独具怀疑精神的厌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我们在人类存在的虚无当中惊醒过来。”——诺曼·马内阿
2022年9月27日 已读
边读边想“这小伙未免太过自恋”,可是他的绝望和孤独太真诚,对与他同样敏感的人而言近乎恶意。生命拒绝被理性纳入的部分已经被他歌颂过了,山顶的空气已经被他呼吸过了。他宁愿拒绝世界的光和法则,选择在绝对的虚无中独自滑行。“我将要因生命而死!”“只有病人才会歌颂生命”,这些话让他说尽了,后来人该怎样在深海歌唱,在山顶呼喊?自我的痛苦与他人的痛苦无法比较,可是世上哪有什么最重要的痛苦?没被烧成灰烬的人才能进行哲学思考,可惜我已经只剩灰烬。只能遥遥祝福,愿绝望的人们终有一天能逃出自我的牢笼。
cioran 哲学随笔 非虚构
忏悔录 豆瓣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冯增义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出现了巨大的思想困惑和抑郁,在这期间,他写出了这部作品。全书共分十六卷,追溯了作者五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重点描述了作者在东西方各伟大思想、宗教间的求索过程,以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慰藉。全书思想深刻、内容广博、文风质朴,尤其是对自我的剖析严酷苛刻,是一部难得的伟大心灵史。
2022年1月19日 已读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真诚。这两人简直是命中注定要互相厌恶又互相吸引。托尔斯泰是身心都洁净高贵的老爷,一开始就宣称自己是无信仰者,却又为了不被虚无吸引着走向死路而苦苦思索信仰。太过热爱生命者才会感到生命的苦痛与无意义。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烂泥沟里挣扎着要爬出来的人,出场即笃信自己的信仰之正确并大声布道,但我总能读出他隐隐的怀疑……“身陷深渊,上有野兽,下有巨龙,手中紧握的唯一一根灌木枝条正被老鼠啃噬————可是面前的叶子上滴落着几滴蜂蜜,于是我们伸出舌头舔舐蜂蜜。这就是生命。”“当我忘记身下的深渊,只向上看去,我发现自己躺在一根细绳上。它没有任何支撑,但又无比牢固。”“记住了!小心些!”
俄国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 思想
Why Women Have Better Sex Under Socialism 豆瓣
作者: Kristen Ghodsee Bodley Head 2018 - 11
A spirited, deeply researched exploration of why capitalism is bad for women and how, when done right, socialism leads to economic independence, better labor conditions, better work-life balance and, yes, even better sex.
In a witty, irreverent op-ed piece that went viral, Kristen Ghodsee argued that women had better sex under socialism. The response was tremendous -- clearly she articulated something many women had sensed for years: the problem is with capitalism, not with us.
Ghodsee, an acclaimed ethnographer and professor of 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Studies, spent years researching what happened to women in countries that transitioned from state socialism to capitalism. She argues here that unregulated capitalism disproportionately harms women, and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past. By rejecting the bad and salvaging the good, we can adapt some socialist ideas to the 21st century and improve our lives.
She tackles all aspects of a woman's life - work, parenting, sex and relationships, citizenship, and leadership. In a chapter called "Women: Like Men, But Cheaper," she talks about women in the workplace, discussing everything from the wage gap to harassment and discrimination. In "What To Expect When You're Expecting Exploitation," she addresses motherhood and how "having it all" is impossible under capitalism.
Women are standing up for themselves like never before, from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women running for office to the women's march to the long-overdue public outcry against sexual harassment. Interest in socialism is also on the rise - whether it's the popularity of Bernie Sanders or the skyrocketing membership numbers of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s of America. It'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to women that capitalism isn't working for us, and Ghodsee is the informed, lively guide who can show us the way forward.
2021年12月9日 想读 2333听了 Blinkist 应该不能算读过。Why Women Have Better Sex Under Socialism?因为在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里女性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无偿生育劳动,这会进一步剥夺女性的经济独立,损害女性的职业发展前途,而新自由主义将一切都归结为市场竞争下的个人选择,无视结构性之恶造成的影响。生育——作为性的后果——代价如此沉重,女性当然无法享受(异性恋)性爱。但如果是丁克家庭呢?如果是les 呢?第三波浪潮也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只在乎劳动力的质量,并不在乎付出劳动者的性别,而这有利于女性脱离父权制家庭的控制(Iris Young说的?记不清了)。还有挺多问题可讨论的,有空再读。
Feminism NonFiction 女性 性别研究 社会主义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2018年11月25日 已读
熟悉的和平队调调,内容并不难,裹挟在历史洪流里的个人命运却让我读得艰难。
上海 纪实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