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
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 (1996) 豆瓣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导演: Philippe Collin 演员: David Warrilow(Immanuel Kant) / Roland Amstutz(Lampe)
其它标题: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 The last days of Immanuel Kant
本片改编自德昆西写于1850年代的散文(《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展现了康德去世前最后几年的生活。电影聚焦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怪异的、强迫性的生活习惯,较少涉及他的哲学思想。全片最戏剧性的情节是,服侍了康德三十年的仆人突然决定离开。
2021年11月12日 看过
法国人拍的康德传记片,超古怪……可能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古怪的老头,日复一日重复的routine,准确到被村人用来对表的作息,对流言和生命中的变动的绝不容忍。人到了生命的尽头,衰老,虚弱,“然而我还没有完成我的理论体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由就是理性为自己立法”,然而理性并不完全可靠,再有智慧的人也只能为自己的理性立法。康德的理性无法让我们摆脱生命绝境中的痛苦,但我们依然需要康德,我们不能忘掉康德。
1990s Kant 人物 传记 哲学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豆瓣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作者: [美] 亨利·E.阿利森 译者: 丁三东 / 陈虎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