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豆瓣
9.1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2024年11月12日 已读 1、4、5 章可读。救亡压倒启蒙可参考秦晖相关论述比较思考。
个人认为,其他几章几位哲学 思想家 哲学家在现代性、一个思想的冲击下已经过时,是小支。
启蒙已死,只能依赖下次救亡时的捎带。
哲学 社科
沉思录 豆瓣
作者: [古罗马]奥勒留 译者: 梁实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沉思录》,2008年出版业界最让人惊喜的一本图书。图书市场上有多个版本,但在华语世界,最权威的《沉思录》版本却因历史原因,被集体遗忘。甚至有港台人士看到大陆各版本的《沉思录》时,不禁疑问:“你们为什么不读梁实秋的译本?”
1958年,著述等身的大师梁实秋受林挺生嘱托,开始翻译罗马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在九种主要英文译本中,梁选用了“最能保持原文面貌”的Haines的版本,历经一年时间,始成此作,此年得以出版。《沉思录》是梁实秋最推崇的作品,早年曾在许多场合向大众推介此作品,并在其散文《影响我最深的几本书》中,以最大的篇幅重点提到这本书。梁实际上是《沉思录》的中国最早的推荐者。
从译本来看,梁实秋的版本比较其他版本,更加简洁古雅、措辞优美,贴近大众读者;考据严谨,保持原作风格,梁自称所选择的译本最忠于原作,堪称“人格修养之借镜”;从思想深度的挖掘来看,梁实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一向是打动读者的重要一面,他与奥勒留穿越千年的精神血缘,往往不为认知,这些在此书中多有体现。
此版本《沉思录》含梁实秋译序、梁实秋评《沉思录》及作者评论文章,此外还包括各种精彩插图,罗马历史人物等资料,图文并茂,详细地解读了《沉思录》的历史背景,向公众剖析奥勒留的千古传奇。
译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本名梁治华,字实秋,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梁实秋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评论,兼长翻译,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还是世界上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40个剧本)的第一人,堪称佳话。
加缪文集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 袁莉 译林出版社 1999 - 5
这部文集收录了加缪的小说《鼠疫》《局外人》《堕落》和《第一个人》,以及哲学作品《西绪福斯神话》。这四部小说和一篇哲学随笔是加缪最重要的作品,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phie's World
8.6 (38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6 - 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西方哲学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8.9 (62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何兆武 / 李约瑟 商务印书馆 1963 - 9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2010年5月23日 已读
眼界 知识框架 作者主观偏见
2011年5月31日 评论 读书笔记 - 卷一 古代哲学 有几个不懂得名词,经验主义 怀疑主义 斯诺替教 实用主义 卫理教派 由这本书带起兴趣的几本书 蒙森的《罗马史》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这本书大致讲了从希腊至罗马的古代哲学,这一时期,人才辈出,让我感觉中国的战国到汉代差不多,都是百家争鸣到儒学一统(古罗马是犬儒和斯多葛学派受统治者青睐),不同在于儒家被中国统治者大大神化来加强统治,而古罗马是通过学说来培养个人的品质。 罗素文笔幽默,不死板,比如: 在沉醉中体现了一种神性,所以沉醉的文明史文艺,而清醒的文明是科学。 斯多葛学派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没有幸福,就追求善良的德行,通过德行自我安慰,假装不计较不幸。 从罗素对这些东西的看法看出他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唯物主义 通读感悟(也有摘录) 希腊时期: 1. 早期希腊哲学家主要在探讨宇宙、原子、深的存在、世界的构成、言辞学上的逻辑等问题,自然科学氛围浓厚 2. 苏格拉底时期追求言辞学上的诡辩术成为当时的主流 3. 反复探讨了民主对于艺术的意义,例如,比较了斯巴达与民主制希腊城邦艺术的发展 4. 巴门德尼在希腊先贤中算是影响最深的,仅仅相信“一”,冷就是不热,暗就是不光明,形而上学论证的开端者,经过柏拉图吸收整理,进而提出了存在的无限可能性(这个忘了记得时候想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猫”这个名词是永恒的,而一个猫的个体却不是,所以猫的存在永恒) 柏拉图的洞穴学说,缺乏哲学思考的人都是洞穴中的囚徒,仅仅认为世界的感受就是墙上的影子,逃出洞穴的就是哲人,但是没法说服那些洞中的囚徒逃亡,因为出了洞穴,影子就不那么明显了。这个学说我想大概就是说不学哲学的人仅仅从感官上认知世界,而学习哲学的人能够全面的从形而上学、形而下学了解世界。 柏拉图还提出了没有不存在,即是:如果你认为一个事物不存在,那么就错了,语言上的存在的事物的名字证明了名字的存在,所以存在 提出了理想国这一乌托邦式概念,但本质上就是斯巴达式的专制国家,是没有艺术上的进步的。 提出了逻辑的对立仅仅是为了方便而创造的,例如:暗和明,黑与白(时间就是创造的,空间也是人的感悟创造) 5.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物质共相论(同一种物质相似,但是永远不相等) 分离了灵魂和心灵概念,认为万物都有非理性的灵魂,而人还有理性的灵魂,数学与逻辑采用了非理性的思考模式(逻辑数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特殊的无感情的自然法则) 德行的意义在于避免罪恶》》》》》正义在于避免别人的憎恨(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论(貌似是卢梭吧),这是哲学的进化,后世思想往往能从古希腊的思想中找到源头。 提出了伦理学上判断一个人要把能力和德行分开 提出了三段论,但是有一定局限性 提出了按德行、智慧来分配物质资源和社会地位 总结:古代希腊多城邦的政治现实造成了多城邦的政治实验,从而造成不同文化,给了希腊哲学家多种不同的思想,古罗马时期,政治组织形式单一,从而思想趋于统一。 古罗马时期: 1. 犬儒主义是后世虚无主义的源头,只追求品德,禁绝世俗感情的舒服,不计较痛苦 2. 怀疑主义认为“未来一切都是没有把握的” “蜜是甜的,我绝对否认,蜜看起来是甜的,我完全承认”在我看来这种怀疑主义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消极诡辩 关于上面这两点,可以看一下加缪的《局外人》,怀疑一切积极的事物,虚无度日。 3. 伊壁鸠鲁学派提倡静态的快乐高于动态(进食,ML的过程),略微有禁欲主义的倾向,提出了灵魂是有朽的,而如果灵魂不朽是可怕的 4. 斯多葛学派类似中国的儒家思想,追求伦理上的德行(类似犬儒,但是没有犬儒极端),品德就是衡量一个人的一切,对于痛苦要麻痹,自我安慰,不能因此影响了个人的德行,创始人是芝诺,我只看了Marcus的《沉思录》,感觉还不错,不过仅仅是为了德行而行善,这种过度追求自我德行的行为是一种伪善,在中国就像君权化的儒教。 古罗马不再探讨形而上学,追求品德修养 5. 普罗提诺 提出了另外一种三位一体,我只记得“太一”,说当人达到最高境界,是被神所笼罩鼓舞,继承了部分柏拉图思想,是新柏拉图主义,说灵魂是一个人的本质,不是一种物质,本质是永恒的,属于唯心主义,基督教的源头。 认识有限,感觉确实经典,受益匪浅,待知识体系完善后能够以批判性的态度重读。 卷二。天主教哲学》 我看哲学史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理清我的思路,明确理性的信仰 感觉配合东方佛经看不错, 卷二比较像历史书,黑暗的中世纪哲学 比较感兴趣的几本书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西塞罗的《哲学》 疑惑什么事诺斯替教派 琐语几句: 犹太教影响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教会是一个建立在一种教义上的社会组织,这种教义一部分是哲学的,另一部分和圣史有关” “罗马、日耳曼产同与教会斗争失败的原因在于传统并没有在任何适当的哲学中体现” 可见宗教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哲学。??(忘了怎么想的了,有点疑问) 希腊哲学和犹太教在宗教不断发展中渐渐融合,形成了基督教 Marcus时期信奉罗马国教,直到君士坦丁堡时代才确立了罗马对基督的信仰 古罗马政治教皇权力和君主权力并存,确立了一种教会代表基督教本质而并非个人救赎代表基督教本质的思想“教会至上” 奥古斯丁提出了过去是现在的回忆,现在是现在的视觉,未来是现在的期望的时间论,有点意思。 自杀是否定人生的价值,自残是因为无法面对困难,自宫则是逃避肉欲的诱惑。 把社会主义和基督教对比比较有意思。社会主义等于基督教,马克思等于救世主,社会主义社会等于天堂。值得我们思考,GCD到底是不是信仰? 日耳曼部族里有条顿、哥特等 正统天主教和异教的争端主要在“三位一体”这方面 西方一直在用宗教文化来同化蛮族(如同我们用汉文化同化蛮族) 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像反馈机制:一定促进哲学,而后又对立哲学 古希腊圣贤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宗教影响非凡。中世纪的哲学家无非是重复古希腊的哲学和调和神学与哲学来讨好宗教 中世纪政治制度趋于统一,造成了思想的统一,没有各异的政治环境,就没有各异的思想
哲学
西西弗的神话 豆瓣
8.8 (40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杜小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这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人生就是荒谬,正如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加缪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是作为起点而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
2010年5月27日 已读
看了一遍没大懂,需要重读一下
哲学 法国
中国哲学简史 Goodreads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8.9 (81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赵复三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 1
作者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多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2010年6月13日 已读
比较中西很清晰
哲学
西方哲学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素 / 马元德 译者: 马元德 商务印书馆 1997 - 3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2010年6月19日 已读
经典
哲学
宇宙之谜 豆瓣
Die Welträtsel
作者: (德)海克尔 译者: 郑开琪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9
1899年出版的《宇宙之谜》一书,书中不但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作了清晰的叙述,而且根据当时的科学水平,对宇宙、地球、生命、物种、人类及其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力求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事实,为人们勾画出一幅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
2010年8月26日 已读
科学哲学家……超前的理论
哲学
道德经 Goodreads 豆瓣
9.4 (34 个评分) 作者: 黄元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 10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2011年7月14日 已读
谦虚 柔弱的坚韧 低调 以静制动 老子有强大的逻辑辩证观,经常搞出一种对立关系引出人的思考
哲学
存在主义 豆瓣
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
作者: [美] W. 考夫曼 编著 译者: 陈鼓应 / 孟祥森 商务印书馆 1987 - 9
从美国世界出版公司1956年版译出。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拒绝归属于思想上任何一个派系,否认任何信仰团体的充足性。存在主义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历史上随处都可以辨认出来,只是在现代才凝结成坚定的抗议和主张。本书收入了不少原著,什么是存在主义?自己拿主意吧。
2013年4月23日 已读
2013年4月23日 评论 哲学只是存在主义存在的一种形式之一1 - 地下室手记位列其首,也同时为本书探讨存在主义的开场旗手。 1.《地下室手记》 风格紧张压抑,黑暗之中通过触摸来认识自己的感觉。但是这版翻译略显晦涩。 个人的理解是“我”面对社会状况个人意识的模糊 失去自我的恐怖的存在状态。 2.克尔凯郭尔 带着宗教热忱的先驱人物,观点不免不够严谨 (1)匿名是近代道德堕落的原因 因为有了匿名所以人可以对他的社会行为不负责任,因为群众是匿名的集合体,所以出现了面对群众的力量,个人人格的丧失 (2),我的墓碑上只想标注”那个个人“,我要保持自我的存在 (3)社交等于互相恭维以追求利益,实际上人在社交中的想法往往与真实相背。我存在于完全的孤独中并且守护孤独。 (4)真理在于群众所在的对立面 群众是虚妄 所以耶稣被送上十字架 群众是虚妄 所以推举出得专政者先后露出了爪牙 只有保持你自己!因为只有脱离了群众,才能找到自我的存在,孤独=存在 3尼采 拼命论证虚无,和信仰的缺失。 从虚无主义的信仰缺失中才有后人拼命建立寻找花岗岩般顽强生存的意义,出现了存在主义? (1)你只活一次,却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习惯和懒惰背后 (2)真理如同行驶于知识海洋的轮船,一旦”真理“沉船,就只剩下本体的存在了 (3)只有先去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才能去真正了解存在的真理 ”存在先于本质“? (4)生活于险境才能有更多的乐趣和成就 已经可以牵强的琢磨出一丝Camus式的保持经历的意思了。 4.里尔克 (1)(出生后)人们匆匆而来,发现一种现成的生活,人们只要硬把它套上就行了 自我的消灭,随波逐流 5.雅培斯 (1)哲学家人物不是传授世界观,而是展示各种选择的可能性 哲学不是应该所去奉行的主义或生活态度,而是去了解世界多元化以及无限可能性的镜片。 6加缪 (1)人有自由的选择性的塑造自己的权利,并毅然与过去诀别 存在主义不是一种本体论,而是一种行动的哲学态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为客观的人,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我会这么表现?“ 存在主义研究对象为主观的人,了解你自己是第一步。”问题是我是谁?我和社会的区别?意义是?“ 第一次文艺复兴从神的核心转移到人为核心 存在主义作为心中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从作为群体“人”的核心转移到个体“人”的核心。 我不是我,我还是我,我就是我。只有先认识了个体的存在的“我”,才能更深入去认识其他。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萨特                                                                                       
哲学
老子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饶尚宽 译注 译者: 饶尚宽 中华书局 2006 - 9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老子》五千言,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2013年7月12日 已读
看着很舒服的版本,半价入手。核心是把相对两端的闭塞变成无限循环的圆,互相渗透,对立与统一。
哲学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陈秋平 / 尚荣 中华书局 2007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想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译注了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2013年7月15日 已读
空即是不空,无中亦有中。左是右,左又不是右。我不是我,我就是我,我还是我。
哲学
论自由 豆瓣
On Liberty
9.4 (60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孟凡礼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以赛亚•伯林
对于那些渴望一个开放与宽容社会的人,穆勒仍然是他们的立场的最清晰、最诚实与最有说服力的表达者。关于人类那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志向,穆勒说出了某些真实而重要的东西。
萨拜因
自由本身的价值激起他内心一股热流和激情,这是穆勒其他著作里没有见过的。这使《论自由》与弥尔顿的《雅典最高法院法官》并成为捍卫自由的经典著作。
哈罗德•拉斯基
很少人像他那样精力充沛地坚持着道德标准!没有人像他那样热忱地追求着正义!与卢梭相比,他的情感之火似乎烧得苍白无力;但是卢梭的感染力深入人心之处,也正是穆勒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地方。和任何人一样,他高举着理性之灯,这盏灯由于他的存在而发出更加璀璨之光!
李 强
穆勒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他第一次赋予自由主义完整而全面的理论形式,从心理学、认识论、历史观、伦理观等角度为当时已经达到黄金时期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并以充沛的激情与清晰的逻辑对个人自由的理想作出强有力的辩护。
2022年10月7日 已读
反对意见的真理价值 个性自由与文明前进的关系 少数人言论的重要性 大众的暴力的不可取之处 如何动态思考政府社会与个人自由的界限 为什么大范围考功不可取
2023年5月18日 评论 destitute of faith, but terrified at skepticism - 翻译的真让人难以理解啊,细读原文挺有意思,如下: the claims of an opinion to be protected from public attack are rested not so much on its truth, as on its importance to society. that none but bad men would desire to weaken these salutary beliefs; and there can be nothing wrong, it is thought, in restraining bad men, and prohibiting what only such men would wish to practise. This mode of thinking makes the justification of restraints on discussion not a question of the truth of doctrines, but of their usefulness;and flatters itself by that means to escap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laiming to be an infallible judge of opinions Those who are on the side of received opinions, never fail to take all possible advantage of this plea; you do not find them handling the question of utility as if it could be completely abstracted from that of truth: on the contrary, it is, above all, because their doctrine is "the truth," that the knowledge or the belief of it is held to be so indispensable. There can be no fair discussion of the question of usefulness, when an argument so vital may be employed on one side, but not on the other. And in point of fact, when law or public feeling do not permit the truth of an opinion to be disputed, they are just as little tolerant of a denial of its usefulness.
哲学 政治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