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时时刻刻 豆瓣
The Hour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坎宁安 译者: 王家湘 译林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主人翁是三位女性,其中一位是真实的人物弗吉尼亚•吴尔夫,其他两位是虚构的人物。这是部关于人的失落、希望、恐惧、爱和生活的作品。
达洛卫夫人 豆瓣 Eggplant.place
8.3 (2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孙梁 / 苏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家的代表之一。《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
《达洛卫夫人》描写了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及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形形式式的人物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并以其“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的艺术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同时还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
2010年10月12日 已读
写的很意识,每个人脑海里想的,整个小说有一种蒙上雾的感觉,文笔挺好,喜欢用感叹句,来提高感性的文笔感觉
意识流 英国
墙上的斑点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黄梅 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7
收录伍尔夫的一个中篇和十个短篇作品。读者从她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一个对小说大胆革新的作家。她的触觉是如此敏锐,使读者也跟着她经受一次次智性上的冒险。
2010年11月23日 已读
意识不断变换引导文章进行 意识流的虚无无限遐想
意识流 英国
奥兰多 豆瓣
8.5 (26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 译者: 林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奥兰多的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庭。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2011年10月24日 已读
整本书可以看做一首诗了,而中心又是那本《大橡树》的诗,另一个是雌雄莫辩的主人公,各种修饰给的太多,极其优美,剧情氛围仿佛是朦胧的,没有性别的人,伍尔芙描绘了上流社会以及评论界的虚伪,不过一笔带过,确实是她的游戏之作
意识流 英国
北回归线 豆瓣 Goodreads
Tropic of Cancer
8.5 (2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其它标题: Tropic of Cancer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2012年4月18日 已读
他把炸弹包装成文字丢给你,然后在你大脑引爆陈旧思想,让你脑浆四溢。。。。
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阳具一样 肆无忌惮 激情澎湃…丰富的联想给人大量的阅读快感…絮絮叨叨的脏话自白有点后现代气息 比V更dirty的一群公寓客,注重的是自我的深思以及对周围的观察,
意识流 美国
到灯塔去 豆瓣
To the Lighthouse
9.1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
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