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玻璃球游戏 豆瓣
Das Glasperlenspiel
8.8 (2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佩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是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l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升华,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对民众是不可能有所贡献的。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玻璃球游戏》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十二载的苦心创作,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小说、格言、书信、传记、文学理论等,应有尽有,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附录中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尤为精粹,它们貌似互不相干,本质上却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令人叫绝。
《玻璃球游戏》由张佩芬翻译。
东方之旅 豆瓣
Die Morgenlandfahrt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蔡进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东方之旅》是黑塞写作态度的转折点,从强调自我的完美个人主义,到献身给团体的崇高服务精神。描写生之追寻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不再有一位朝着模糊的理想奋斗的主角,而只有试图表达和实现理想的一个中心思想。透过十八世纪流行的“盟会小说”引人入胜的技巧,象征黑塞自己的书中主角H.H,为盟会所做的象征性旅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卡夫卡式”经验,终于为他所追求的永恒精神领域——“第三王国”下了有效的定义。
以象征性的自传开始的这本书,卒以艺术的神圣化结束。黑塞在此已经到达唯美的理想境界了。
堤契诺之歌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集之一 和园圃之乐的题材是相同的 甚至有少量的重复篇目(不过不多)两本合作一本可以算是黑塞田园生活的完整侧写了此译本语言比较考究(?)诗歌翻译的美感更足 主题性也比较统一,围绕堤契诺展开,且有更详细的序介绍写作背景 但散文部分偶有堆砌厚重之感
有一点感触很深 读的时候经常看黑塞没事就写去捡栗子 只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看跋才得知是因为黑塞当时穷困潦倒 有时只能捡栗子果腹…这苦中作乐真是让人感慨
德国 散文随笔 文学
园圃之乐 豆瓣
Freude am Garten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韩耀成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6 - 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诗意田园世界
.
1、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最经典的自然随笔。
2、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倾情演绎。
3、特别收录多幅黑塞精美手绘彩图。
.
┉┉┉┉┉┉
诺贝尔奖得主黑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 他与花鸟草木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泪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
┉┉┉┉┉┉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察觉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荣格
.
在真实的泥土上劳作,观察自然里每一份子的生活,体悟它们的哀乐,这大概就是黑塞的自疗之路。
——《新京报》
.
黑塞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隐居田林的点滴,他在劳作与创作之余和农夫闲话家常,感受、赞美他们的质朴,一切都如此美好,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
——《南方都市报》
.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2019年11月27日 已读
平行阅读的7本散文/散文诗之一。其中有两本都是黑塞的田园散文。此版译本文字平实朴素较为生活化,从文学角度来讲,实在不能够说是瑰丽或深刻的散文(同样岁月静好的塞尔努达…。其中夹杂的残篇小说(非常样板戏感)或诗歌,适宜作为理解黑塞作品的补充 或作为向往田园生活的文青的精神食粮
嘛 不过也不是说觉得除此之外一无是处了
黑塞可能和我在某些文化侧面立场天差地别:我是工业和科技的拥趸 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而黑塞是虔诚的新教徒 对科技持怀疑甚至轻微否定态度。但这不妨碍我欣赏一位老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虽然他的画作不能说好 侍弄园圃和植物的能力也谈不上有多高超 可的的确确是充满热爱的 就只这一点就令人感动了。
德国 散文随笔 文学
荒原狼 豆瓣
9.1 (2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 / 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