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锌皮娃娃兵 豆瓣 Goodreads
ZINKY BOYS
9.2 (22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高莽 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最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用细节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
★“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对您讲出一切。除了我们以外,很多事都没人知道。 真实太可怕了……”
------------------------------------------------------------ -------------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 -------------
正如这本书所描述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一样:残忍,丑恶,摧残人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 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出版人周刊》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那些士兵们所面对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也揭露了强加到人民头上、扭曲人性的暴行。
——《图书馆》杂志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鸿篇巨制展现了20世纪人类历史里的细节。
——《纽约每日新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5 (146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6 其它标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寂静的春天 豆瓣
Silent Spring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译者: 马绍博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本书推动了DDT等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直接促进了现代环保运动的发展,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全球畅销2000万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部重要著作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被大规模推广使用。1958年,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决定就化学杀虫剂滥用问题专门写一本书。化学杀虫剂在商业巨头和权力集团的包装下显得安全无害,而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寂静的春天》以寓言故事开头,全方位分析了化学杀虫剂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影响。既例举了人类接触有毒化学杀虫剂而至患病乃至死亡的案例,又将狭义的环境问题同广泛的地球生态联系了起来。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对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起了直接影响,同时推动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比利战争 豆瓣
The Milligan Wars
7.3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4
1979 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
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
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
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
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他感到虚弱无力,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眼前开始发黑,他强撑着喝了一小口水。他觉得很奇怪,似乎有什么东西不见了。他聆听着,但周围一片寂静……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19年11月14日 已读
竟然没有标= =立场过于biased 不是很喜欢 不过比起续作比利战争来讲姑且还是客观的 (Update 01/17/2020) 想了想给它打了个长篇小说的tag
文学 纪实文学 美国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2019年8月14日 评论 不太喜欢… - 和小法螺约看的书。它的确是一本优秀的非虚构文学,既保证了事实的真确,又不失文学性。不过正因为其文学性太强,又加入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我认为不能称为是科普。观点和情感给人的共鸣显然比(对大多数人来说)冷漠干瘪的知识更印象深刻,怕是起不到教化和输出知识的作用,最多喂了庸人几勺牙慧,留下几丝微末的恐惧。要论什么“最可怕的第一章”…我实在是没什么感觉,毕竟论前者这一点看起来还不如普通医学教科书刺激,猴舍和溃败的部分代入感才是最强的啊…处理4级病毒的方法也无非就是曾经学过的某些再日常不过的操作…可设想是在处理4级病毒时那感觉可就完全不同了啊。 还想说点别的。说实话我不想看到把“自然”或者某种病毒当作某种具有感情的生物进行拟人化描写和以此为前提发出的感悟。“自然”就是“自然”,它没有目的,它只是在那里而已,不需要你的依恋,也不需要你的救赎。 某佬给某机构供题所写之解析,贴在这里倒是微妙地有点应景:
纪实文学 美国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0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2019年8月14日 评论 另一个角度看引以自豪的中国菜也有意思 - 译得很好,当然原作也必是很好的。文笔温柔平实,娓娓道来。作者扶霞原本是剑桥的文学学士,九十年代去川大留学研读少数民族文化之后爱上中餐,甚至去烹饪专科学校进修,对于中华美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字里行间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中餐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深。全书十六章,每章都记述了一种或多种美食,以及与之相关的风土习俗,人情冷暖,也包括了一些作者对社会和政治的见解——不不,没有大谈特谈令人生厌,止于有感而发且相当客观。当然,买这一本书的人肯定稍微抱有一点中餐沙文主义的心态吧,想看看外国人怎么夸中国菜。(笑)我自己也是有一点这个心态,并且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雾)毕竟中国饮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嘛。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有约两三章提到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铺张浪费问题等等。与我共读的一位朋友,十分不喜欢这一部分,甚至在我看到一半时就对我断言“这书后面没有前面写得好,都写了一些老生常谈的事”。言中有“这外国人揭我们中国人的短”的嫌弃。倒是可以理解这种轻微的民族主义,很多人不愿意让外国人看见中国农村的贫困,或对外国人产生优待(较为轻微的崇洋媚外)可能也部分源于这种心态。我个人觉得作者讨论得很客观,她既没有出于对中国的热爱隐瞒这些问题不写出来,也没有摆出西方人的傲慢大肆批判,而是真诚地写出了现状:“中国政府痛定思痛,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严肃整改”“英国的伪君子们也一样把餐桌上三分之二的东西扔进垃圾桶”“全世界都是这样贪婪,且中国曾经压抑了那么久,只是规模有些大”…我说了这么多,是想让朋友们不要因为看到谈了“中国的不好”,就对这本优秀的纪实文学产生抵触,进而错过它。 以上:)
纪实文学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