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九州·缥缈录V·一生之盟 豆瓣
9.0 (37 个评分) 作者: 江南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7
大幕拉开,九州世界风云再起。
战火燎原,少年英雄的热血沸腾;纵横捭阖,乱世名将的战场铺开,广袤大陆正式挺进壮阔动荡的时代。
星辰的力量开始碰撞,盛衰荣辱惊心动魄。
爱情、友情、亲情;离别、背叛、伤害……
天苍地老,每一刻都可能是永诀,谁人能用血与刀,刻下一生的承诺。
青铜之血苏醒、朔北白狼出山、青阳铁浮屠归来,各路人马蓄劲如张弓。
英雄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吸整个天地,鲜血将重新书写历史的秩序!
九州幻想·四年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潘海天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我们为什么要做《九州幻想·四年》?
不是为了总结,也不是为了怀念。
《四年》出现的最大目的是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九州?
这是一个经常被问的问题。
某个总是很忙的潜在读者曾经用苦恼而低沉的声音问我:“什么是九州呢?”
比较通俗的回答是:这是一个架空世界,许多人在这个平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但是这么说,听的人依然无法对九州形成直观的印象。
读者苦恼地皱着眉头,继续按压着自己的太阳穴:“什么是九州呢?”
我推荐他去读九州的小说:40多本杂志以及20本单行本,它们垒起来在桌子上有高高的一摞。
忙忙碌碌的读者有点害羞地低下头,低声咕哝说:“不,我不知道要看哪一本。”
是啊,哪一本书能把九州说清,《缥缈录》?或者是《羽传说》?谁能告诉我们九州的面孔?谁能简洁明了地勾画出世界全貌?
那本不被一些人承认的《创造古卷》,倒是相当清晰地录入了所有设定,包括那些有争议性的部分,但是得承认,它的繁琐,事实上变成了限制他人参与的圈套。一个初窥门径者会喜欢上这本厚字典吗?
《九州幻想•四年》用前面30页,来介绍构成世界的坚实基础,它告诉你必须遵守的最基本规则。这绝对足够了。它还告诉你这个世界缓慢变化生长的过程。保留着冀州、徐州、扬州等古九州的名字的是清韵版地图,然后是英雄无敌版地图,奇幻世界版地图,古卷地图,一直到刘洋制作的神祗之眼——3D地图。
《九州幻想•四年》后面的270页,是一组从四年多来九州平台上精选出的中篇故事。时间会告诉我们哪些是最好的作品,这些历久弥新的刻痕显然最能和我们心目中的九州一一对照。你们可以看到创世老妖的作品,也有后来者的杰作,我们希望放入尽量多风格的作品,它代表着九州关于集体写作的理念。
编选中最让人遗憾的事,是江南拒绝了我们选编他作品的要求。老实说,这事让我有点失望。失去江南的九州总结,是不完整的总结。这个拒绝会像是这本书上的一道伤疤,好在九州总是要抚平伤痕,走向成熟的。
《九州幻想•四年》中过去未发表过的作品是遥控的《终末之章》和唐缺的《黑暗之子》,《终末之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逝去,《黑暗之子》则在展望未来。
《九州幻想》将于九月份正式复刊,它将继续承载九州想要成长的愿望前行。杂志存在的意义在于,能提供给策划者一个推广概念的平台,这是单行本和图书做不到的。
我们不是为了做九州而九州,九州只能是一部作品,它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也不可能是《九州幻想》的全部。
一本书的存在,总是要超越书本之外。
铁匠巴里安问萨拉丁,耶路撒冷对他意味着什么?萨拉丁回答:Nothing!
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握紧拳头放在胸口:Everything!
九州对于我来说亦复如是。我们期待的是,可以通过杂志寻找出一种生活的态度。
我们为《九州幻想》总结了一个概念:“寻找想象力”。这就像九州最初出现的第一推动力,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有现在九州的一切。
我们渴望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所有的栏目构成都将为此而努力。
之后我考虑不再做更多的读者见面会。那些场面很热闹很有趣,但是最后它们只是场作者围观会。我想拓展一下思路,做书本以外的活动。我希望能组织开课,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来做关于想象力的讲座,我们还要赞助学生们进行没有任何功利意味的奇想发明和制作竞赛,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想象”。这会是一个长期的固定的“寻找想象力”活动。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作者自己。
你们绝对可以期待。
一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九州不仅仅是九州,它的胸怀里还隐藏着许多东西。只要我们还保有起步最初的目的,它就始终和我们在一起。
九州·龙痕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唐缺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8
一个出现在宛州的巨夸父揭开黑色帷幕,露出惊世秘密的一角。流传千百年的神话,耗费数代人的心血,巨龙苏醒的力量在远方召唤,毁灭一切的火裹挟着强大的意志而来,火焰无法掩盖逼人的寒光。巨爪伸出.牢牢地抓住大地、这个脆弱的世界,也许只需要诸神一次不耐烦的呼吸,就将化为碎片九州的命运悬于掌心。无人能超脱于鲜血淋漓的乱世z外,谁能有大智慧来改变这万世不变的宿命?
以天魂为誓揭开九州大地的最大悬念。
没有人见过真的龙。没有人能证明龙的存在。没有人能证明龙的不存在。
流传千百年的神话,耗费数代人的心血,却无人能证实遥远传说的真实性。
火焰无法掩盖逼人的寒光,巨爪伸出,牢牢地抓住了大地。唤醒它,是正确的吗?
眼睛恍若两个巨大的红斑,放射出灼热的光芒,闪烁不定。唤醒它,是错误的吗?
小窗幽记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陈继儒 华夏出版社 2006 - 1
《小窗幽记》,十二卷,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麦琪的礼物 Goodreads 豆瓣
8.7 (177 个评分) 作者: [美] 欧·亨利 译者: 张经浩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7
选收欧·亨利的小说34篇,国外当代文学类重要工具书介绍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均已收入。欧·亨利是位有独特风格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以巧妙的构思、夸张和幽默的文笔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1 (172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九州·缥缈录VI·豹魂 豆瓣 Goodreads
8.7 (33 个评分) 作者: 江南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7
一个时代的结束,或一个时代的开始。殇阳关的失败对于辰月只是一次演兵,如今他们终于倾巢出动,教宗伟大的身影矗立在暗处,发出了末世战争的号召。从这一刻起,沉寂了数百年的两大秘密团体之间的争斗彻底公开,他们以整个九州为棋盘的厮杀混战,所有人都被卷入浊浪滔天的乱世洪流,金戈铁马天下名将陷落崩裂之世,要么沉默着生存,要么咆哮着死去。神在高天上俯视,光华万丈的剑柄,只看这世间谁能把握住它!巅峰巨作《缥缈录》历时5年盛大谢幕。神使们吹响号角,信徒以圣战之名集结,冥冥中战争之神的脚步在接近,它的名字叫——末日
爱你就像爱生命 豆瓣
8.9 (328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 王小波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 - 5
王小波书信均选自朝华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爱你就像爱生命》,此书系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也是迄今他们夫妇最完整和独立的一本书信集。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七夜雪 豆瓣
8.0 (106 个评分) 作者: 沧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 10
鼎剑阁霍展白为救治昔日恋人之子沫儿的病,用七年的时间拼死取得了药王谷主人薛紫夜开给他的七味绝世药引,魔教大光明宫排位第一的神秘杀手瞳为了自己能杀死魔教教主获得自由而抢夺龙血赤寒珠,霍展白和瞳在打斗中双双重伤,被薛紫夜送回药王谷治疗。沫儿的病事实上无法治疗,薛紫夜为一直隐 瞒着霍展白而不安,不顾自己寒症孱弱之身而设法寻找疗法。与此同时,薛紫夜震惊地发现这个能用眼神控制人精神的杀手瞳竟然是失散多年的儿时伙伴明介……
The Vagina Monologues 豆瓣
作者: Eve Ensler Villard 2000
"I was worried about vaginas. I was worried about what we think about vaginas, and even more worried that we don't think about them. . . . So I decided to talk to women about their vaginas, to do vagina interviews, which became vagina monologues. I talked with over two hundred women. I talked to old women, young women, married women, single women, lesbians, college professors, actors, corporate professionals, sex workers, African American women, Hispanic women, Asian American women, Native American women, Caucasian women, Jewish women. At first women were reluctant to talk. They were a little shy. But once they got going, you couldn't stop them."
So begins Eve Ensler's hilarious, eye-opening tour into the last frontier, the forbidden zone at the heart of every woman. Adapted from the award-winning one-woman show that's rocked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gives voice to a chorus of lusty, outrageous, poignant, and thoroughly human stories, transforming the question mark hovering over the female anatomy into a permanent victory sign. With laughter and compassion, Ensler transports her audiences to a world we've never dared to know, guaranteeing that no one who reads The Vagina Monologues will ever look at a woman's body the same way again.
周国平自选集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海南出版社 2004 - 5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仅指单篇的散文,约占全书一半篇幅,按照写作的时间排序和分辑,选自《守望的距离队 《各自的朝圣路》、 《安静》,近期的18篇是未曾结集的。第二部分是札记,指围绕某一主题所写的系列性文章或思想笔记,包括《新大陆》(选自《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生寓言》、 《精神的故乡》、 《乔治王岛断想》、 《读{圣经)札记》五组。第三部分是随感,指思想片段的汇集,选自《人与永恒》、 《风中的纸屑》。第四部分是诗,选自多年前出版的诗集《忧伤的情欲》。
萤窗小语.1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墉 2004 - 5
本书选收了几百篇励志短文,即《人就这么一辈子》、《读书如交友》、《桥》、《百尺竿头》、《生与死》、《限度》、《一封信》、《春联》等。
爱丽丝漫游奇境 豆瓣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卡罗尔 译者: 吴钧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7
《爱丽斯漫游奇境》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写的一本脍炙人口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在英美,除莎士比亚戏剧外,当推这本书最为家喻户晓。这本是一本写给小孩子看的书,自1865年问世起,就得到上至英国女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后来更是蜚声全世界,连中国的宣统皇帝也听他老师庄士敦口述过这个故事。爱丽斯是个聪明灵巧的女孩,可自从她由大白兔带着掉进一个无底洞后,遇到的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她一会儿钻老鼠巢穴,一会儿又参加榛睡鼠、制帽匠的午茶会,一会儿长大,一会儿变小……此书充满奇思妙想,牢牢抓住儿童的求异心理;看似有理,又似不通,即滑稽,又好玩,实在是一本旷世杰作。
本书以英国凯塞尔出版公司一九○七年出版的《爱丽斯漫游奇境》为蓝本,将“黄金年代”插图画家查尔斯·罗宾逊绘制的8幅珍贵彩图及112幅黑白线描图尽收其中,图画和文字相互交融,图文并茂,本身即一件艺术收藏品。这一版的初版书,在英国ABE读书人网站上被拍到五百五十英镑,约合人民币6700元。我们从上百种《爱丽斯漫游奇境》版本里精心挑选出罗宾逊这一版,因为它那久远的历史和别致特殊的风格,足令当下流行的动漫风格和所有其他出版社的《爱丽斯》版本望尘莫及。查尔斯·罗宾逊(1870-1937)是一位多产插图画家,他还是一位相当有造诣的水彩画家。他的插图书在国外历来是众多收藏家的宠儿。我社的这一版提供的是一百年前的珍贵艺术插图,是最有性价比、艺术价值最高、最值得收藏的、最酷的《爱丽斯》,不但可以读还可以藏。
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豆瓣
作者: [美国] 刘墉 2004 - 5
人生就像走一条路――
幼年时,走在深山的羊肠小径,径上除了父母亲友,既无车,也少行人。
少年时,上了乡村道路,路上人车虽不多,却很辛苦,因为泥泞颠踬又多尘。
青年时,上了高速公路,许多车子从身边呼啸而过,多了危险、少了自由、有了速度,却多了污染。
壮年时,进入都市大道,车辆穿梭、号志复杂、灯火迷离、眼花缭乱,稍不小心,就要吃罚单。
老年时,到达都市的中心。各方来车都在此停驻,走下乘客、走下游人、走进人生庆典的广场,待太阳西下,看漫天烟火的绽放……
除非做个与世隔绝的隐士,人生的道路总得愈走愈宽;人生的终站,总该是个广场,才能让心中的车水马龙在此“放下”。
除非有宽广的路,在这争逐的时代,绝对无法不出车祸;除非有豁达的爱,在这爱的车阵中,绝对无法顺畅。
人生就像走一条路,一条愈来愈豁达的“心路”。
路本该可以如此宽广,爱原来可以如此豁达……
这是刘墉每年只有一本的深情代表作,二十二篇积极的抒情散文,谈豁达的爱情、豁达的婚姻、豁达的亲情和豁达的人生,带读者由圆融完满的角度看多情的世界,是刘墉写情之作中最豁然达观的一本。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70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朗读者 豆瓣
8.1 (10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钱定平 译林出版社 2009 - 2
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一个15岁的少年在电车上病倒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滂沱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逼仄的过道里吐得一塌糊涂,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3个月后,少年伯格从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侵袭中恢复过来,他只是为了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
电车售票员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