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霸王别姬 (1993) 女巫鎮WitchTown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霸王别姬
9.5 (2628 个评分) 导演: 陈凯歌 演员: 张国荣 / 张丰毅
其它标题: 再见,我的妾 / Farewell My Concubine
段小楼(张丰毅 饰)与程蝶衣(张国荣 饰)是打小儿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净,一个饰旦,配合天衣无缝,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着本质的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 饰),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勾引了段小楼,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公民凯恩 (1941)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豆瓣
Citizen Kane
8.8 (722 个评分) 导演: 奥逊·威尔斯 演员: 奥逊·威尔斯 / 约瑟夫·科顿
其它标题: Citizen Kane / 大国民(港/台)
美国报业大亨凯恩(奥森•韦尔斯)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死去后,一位青年记者受媒体的委托调查这四个字的含义,遂即,他走访了凯恩生前的同事好友,从报社董事长伯恩斯坦的口中,了解到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如何制造舆论使美国卷入1897年的战争中的往事,从利兰的讲述中,凯恩与美国总统的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与第二任妻子(歌手)苏珊的复杂关系及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等等也被他一一所知。
听过大量的讲述后,该记者又去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凯恩的详尽资料,凯恩更多的一面,青年时代的经历及与母亲的关系也被他知晓,然而,“玫瑰花蕾”四字的含义,他仍不得而知。
大明王朝1566 (2007)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大明王朝1566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大明王朝1566
9.6 (488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演员: 陈宝国 / 黄志忠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倪大红 饰)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黄志忠 饰)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 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2020年1月15日 看过
“这么多错处,怎么你们就没人敢说呢,啊?”
中国 历史
手造中国 (2017) 豆瓣
8.9 (7 个评分) 导演: 子健 演员: 紫靛
这是一部通过手造瓷器去展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纪录片!本片根据成瓷的每一道工序的特性,从每一个手工瓷匠人身上,提炼出了中国人身上流淌着的文化基因,它们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手艺的专注、执着和热爱,是对成败得失的淡然,是对薪火相传的笃定,这是几千年来在农业文明的怀抱里所产生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情怀。 当快捷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切的标准,当缓慢成为一种缺点,当迅速抵达财富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成功范式,在我们身后,还有这样一些人却坚韧执拗地几十年如一日只为做一件事情。那些繁杂,枯燥,辛苦,劳累,乏味的手工制瓷工序,那些为一门手艺耗尽毕生精力的匠人们为我们构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世界观! 《手造中国》前后摄制历时三年,主创团队走访了景德镇手工瓷工匠近百余人,以制瓷工艺流程为线,以制瓷工匠的日常生活为主体,讲述了一个关于“手造中国”的故事!
文明 (2018) 豆瓣
Civilisations 所属 电视剧集: 文明
9.2 (88 个评分) 导演: 阿什利·格辛 / 马修·希尔 演员: 西蒙·沙玛 / 玛丽·比尔德
BBC新版《文明》,2018倾情奉献,共九集。涵盖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超过五百件艺术品。主讲人历史学家西蒙·沙玛、学者玛丽·比尔德以及戴维·奥卢索加将一起探索人类创造的渴望。此外,“文明节”将通过创新的数字产品和活动,为博物馆的珍宝赋予新的生命力。
第五次开始 豆瓣
The Fifth Beginning
7.4 (12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L.凯利 译者: 徐坚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7
【内容简介】
我们从打猎上树摘果子,到开汽车坐办公室,谁能说清楚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个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放下探寻过去的考古铲,穿越到1万年后的未来,观察人类从600多万年前走向未来的历程,惊奇地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五次“突变”,每一次“突变”都是一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第一次转折开始;
“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第二次转折开始;
“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第三次转折开始;
“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第四次转折开始;
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转折的临界点上,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变,人类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全新时代正在开启,我们所有人都在其中,没有人能够逃脱……
《第五次开始》是一个考古学家用半生的探究和思考,为我们找到一个清晰、好懂、有力的认知工具,用“五次开始”可以刷新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所说:“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罗伯特•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
将600万年浓缩进280页,专为普通读者而写,精彩程度堪比《人类简史》
惊人的考古细节和历史现场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
这是一本能够给多层次、多领域读者带来助益的作品:
商界人士、管理者和普通白领:可以从本书中学到前瞻性的宏观见识;
政府官员、政府智囊,以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学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得看待历史、判断当下、预示未来的宽广视野和重要参考;
大学生以及普通读者:不仅可以跟随作者这位超级考古学段子手开启一次考古探险,更可以从书中获得关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知识以及如何看待世界的重要启发。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 [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 [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 [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 [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编辑推荐】
1. 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站在600万年的时间跨度上审视人类历史,提出时代命题,连通当下与未来。他找到人类社会的四次重大突变:“技术”让人类从动物界胜出,“文化”让人真正成为人,“农业”让人类从游猎走向定居,“国家”让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与战争的烙印。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突变的临界点上,全球合作新时代正在开启,人类迈向共同体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2. 荣获2018年美国考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大奖;国际知名考古学者布莱恩•费根、戴维•托马斯、朱利安•克里布、史蒂芬•莱克森,国内考古名家陈淳、许宏、唐际根、杭侃、曹兵武、潘守永、白杰,历史名家葛承雍、罗新、彭刚、徐晓旭,以及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资深媒体人胡洪侠、经济学家梁小民、果壳网CEO姬十三等激赏推荐;《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澎湃》《界面》《好奇心日报》《中国文物报》《文汇报》等十多家重要媒体争相报导。
3. 专为普通读者而写,280页的短小篇幅一笔写尽600万年的人类大历史,生动有趣,清晰透彻。在纵横数万里、上下百万年的尺度里观察人类,没有哪门科学能比考古学做得更好。
4. 和《夺宝奇兵》一样精彩的考古探险,迷人的考古细节、惊艳的故事、侦探小说般的推理,穿越历史的密码,撩开神秘的面纱,精彩呈现生死对话、古今交流:两足行走有何神奇?阿尔比斯山上那具5000年前的奥茨冰人裸尸是谁,他生前干过什么,又因何而死?北美西北海岸夸富宴上一场歌单引发的血案又是怎么回事儿?等等,满足你对考古的所有神秘期待。
5. 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是当今国际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半生奔波于田野考古第一线,极富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视野宏阔,考古临场感十足,是一位满腹故事又很会讲故事的高手。
6. 直面当下种种社会问题,满怀强烈的忧患意识,满载未来考古学家的今日启示:若要解决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气候变迁、圣战组织、暴力战争等重大课题,必须由人类自己去改变,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7. 本书由国内知名考古学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坚倾力翻译,文笔优美生动,带你步入一场极为愉悦的阅读之旅。
8. 作者特别为中文简体版精选50幅全彩图片,令你仿若置身神秘考古现场和各大文明遗址,领略600万年人类演进之路。
【名人推荐】
每个对历史和未来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本书是他们思考的美妙七点。最重要的是,它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谈论考古学,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考古学佳作,相信它会成为经典。
——布莱恩•费根(Brien Fagan) 世界知名考古学家
《第五次开始》对于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走向何方这两个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表率。罗伯特•凯利教授对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与我们所希望的完全不同的物种的。在我们试图维持现状的时候,却无意中触发了决定最终改变的进化。凯利提醒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皆由我们决定。
——戴维•托马斯(David Hurst Thomas) 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
《第五次开始》以考古学家的视角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考古学重建的历史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有本书在手,古往今来,无远弗届。只有深刻和清醒地了解人类的过去,才能使我们明智地对待未来。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上,社会的成败已经处于局部地区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以史为鉴尤为重要,而这种镜鉴就可以《第五次开始》为代表。
——陈 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考古学家一般只勾勒过去尤其是远古的图景,那就会有读者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罗伯特•凯利教授却没有止步于此,他从考古人独特的超宏观视角引你继续看当下、看未来。他告诉你世间万物,从无永恒,我们正置身于人类发展的第五次开始,而一切都源自第一次开始——我们的祖先打出第一块石器那一刻。在这部极简人类史中,作者举重若轻地道出了600万年以来人类行为的关联性,最终提出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问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许 宏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以中国》作者
究竟应该怎样去认识人类未来的发展?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透过600万年的
人类历史,给予未来谨慎的乐观。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乱象,我们是生存还是毁灭?也许,只有第五次开始,人类才能够延续下去。全书十分好读,作者想“有意保持本书短小、愉悦,有时甚至是轻松”,他希望的是写一本“大家真的会认真阅读的书”,而不是“一本充斥了拖沓冗长、涩滞不便的大段引文的书”,虽然“这样的书俯拾皆是”。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做到了希望自己做到的那样,“我关注宏观格局,因为我认为这才是考古学的最大的贡献”。
——杭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
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发现,更是对文明的尊敬,对社会进化的探索。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凯特教授纵横在6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使得掩埋了距今9000年的人类遗迹经过考古重见天日,既从时间的深处苏醒,又提供了穿越历史的密码,特别是那些亲身发掘的考古细节,不仅撩起了神秘的面纱,而且通过文物背后的考据、推测和想象,完成生死对话、古今交流,展现给我们人类命运面临的第五次开始,有着跨越欧亚的全球史的人生进化体验。考古学家与科学家不一样,从来都不能发明,只是在不断发现。考古史实本身不会说话,只有当人们凸显出扎实的历史考订所蕴含的力量,才能超越世界变得有力无比,震撼人心。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文物出版社前任总编辑
考古学家西拉姆说过,了解过去的五千年,是为了理解未来的一百年。跟随罗伯特•凯利登上考古学这台时空穿梭机,从古代遗存木石陶铜的冰凉中触摸生命的温热和进化的内在动力,可以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简洁具象、真实感人的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也提示着当下我们在巨大时空中所处位置与未来可能的演化方向。用600万年刻度的时光透镜观望未来,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地觉得脚踏实地,也会感到无处不在的严峻挑战和机遇的迫切与真实。每一次都似乎面对末日,但每一次人类都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始。
——曹兵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前任总编辑
石器时代的祖先,食不果腹。他们无法想象宫保鸡丁的美味,无法想象穿上时装后的优雅,更无法预测航母和导弹背后国家机器的强悍。人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五百年后世界又会怎样?我们需要一双眼睛,长时间注视地球,纵览人类。《第五次开始》便是这样一双眼睛。它洞察人类生存的脚步,预见未来的变与不变。
――唐际根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罗伯特•凯利展示了考古学对大历史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当观察的尺度涵盖了古人类出现以来的全部600万年时,传统的所谓“文明史”不再独孤且神秘:之前人类史已经有过三次同等重要的转折,“文明”的发生不过是第四次而已,更何况我们此刻正在告别这个阶段,开始进入第五次“开始”。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凯利透过考察人类全部的过去认识现在并触摸未来,演示了历史的巨大价值,因为只有历史本身才是清除历史神话的终极利器。
——罗 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转身回望过去,只是为了寻找通往未来的足迹。一个被考古学严重耽误了的“段子手”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成为超级的考古学学术段子手!罗伯特•凯利便是这样的超级段子手,书中每一章都是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探险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属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独一无二的考古学故事。最最重要的,这些“故事”有的本身却是一场“事故”,严肃的学术探险,却偶然暴露出作者天生的顽皮与段子手笔法。及至读完全书,才渐渐发觉只有专长于实证研究的考古学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著作!译者徐坚教授是三北考古牌——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大考古——的佼佼者,两度中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获得者,他亲自翻译的此书必属精品中的精品!
——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
罗伯特•凯利教授放下考古学家的架子,为普通读者展现考古细节和还原历史现场,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既往,感知考古学科的意义。他基于对人类历程的高空纵览,从长时段的历史解构中关照当下,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现实命题——第五次开始——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第五次开始》是一部启发人类认知自我、认知当下、认知当下自我行为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上乘佳作。当下中国的考古文博界呼唤更多如本书译者徐坚教授这样的专业和语言贯通之才,以便更出色地参与国际讨论,将我国的考古文博成果进行国际分享,帮助地球村公民通过母语从长时段、大格局中,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认知与认同。
——白 杰 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
“温故而知新”是把握未来的必须,“回首愈深邃,前瞻愈智慧”,了解过去是看清前路的前提,考古学也是未来学。考古发现日日新,我们知道的考古知识有些已过时,需要更新。《第五次开始》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视界,在全球600万年的时空中了解人类历史最根本、最伟大的突破,以及这些突破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束缚。本书的翻译堪称锦上添花,除了专业准确顺畅以外,富有中国文化背景以及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字,往往能让中国读者会心一笑,好像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又特接地气的中国学者,给你娓娓诉说人类600万年的历史以及他一辈子的感悟和思索。
——郭物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
知晓了自己从哪儿来,未必就能告诉我们,自己将要去往何方,但至少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在广袤的历史时空中置身何处。罗伯特•凯利这位视野宏阔又很会讲故事的考古学家,很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
——彭 刚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部书写整个人类的严谨的大历史,又是一连串关于你我他人生的有趣的小故事。考古学家罗伯特•L.凯利轻松惬意地切换着时间频道,时而把你带入他的考古工作场景,时而领着你回归到某个或久远或晚近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不时瞭望人类的未来。
——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河南人俗话说:“他正睏呢,你给他个枕头!”我正想认真读读大历史、全球史一类的书,这本书就来了。不一定等什么都结束了才开始。于我而言,打开这本书,“开始”就开始了。
——胡洪侠 深圳《晶报》总编辑、资深媒体人
罗伯特•凯利教授,一位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以长达45年的一线考古经验,带领我们一步步感知“人何以为人”。600万年的人类社会相继经历了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四次开始,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剧烈,正如凯利教授所说,我们正处在“第五次开始”的开端,人类如何进化,又将走向何处?相信大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姬十三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
从考古看人类的未来,不是从历史看人类的未来,也就是从人类的最初发展来看未来的趋势。作者罗伯特•凯利教授对第五次开始充满信心,也就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人类成长的历程,而且从这个历程中预示了未来。全书写得有趣,特别吸引人,值得每一位爱书的人、每一位关心人类过去与未来的人认真读一读。
——梁小民 知名经济学家
2019年3月17日 已读
之前读过《世界史纲》,所以前面几章看来无感。最后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从新的角度以现有的科学水平通过未来的视角来描述了如今这个时期化成广漠历史之一粟的情况,总体来讲还是有新奇的地方。最后,我想或许若干年后人们可能要为龙应台世界公民的主张正名了。
2019-5-15人性驱使人,不到灾难临头都是木讷的,现在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再分配,冲突会越来越激烈。
人类学 历史
审问欧洲 豆瓣
EUROPE ON TRIAL: The Story of Collaboration, resistance and Retribu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斯特万·迪克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本书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本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本书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本书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本书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本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本书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本书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