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大宋繁华 豆瓣
作者: 谌旭彬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 8
关于宋史,近年的潮流是聚焦于其物质与文化的兴盛。写作者与阅读者摒弃传统的“弱宋”印象,重新被《东京梦华录》里的宝马香车、雕梁画栋、集四海之奇珍、会寰区之异味吸引,重新肯定“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繁华,成了两宋的新标签。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宋朝与当前大众想象的“造极之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书从双向视角出发,解读两宋三百年间留下的各类史料,重新梳理秦制在所谓宽松时代的汲取机制,探索这时期处于压力之下底层群体的反汲取生存策略,呈现了一个除了繁华的社会表象之外,更加符合历史逻辑的宋朝另一面。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不同时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辗转腾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两宋增加的财富没能转化成再生产资本的原因。
谌旭彬的写作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宋史著作自上而下的正统史观,聚焦无法在历史中出声的底层群体,呈现他们真实而又残酷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两宋“以九千万贫弱者,供养一千万食税群体”的“繁华”本质,颠覆了其所谓古典中国黄金时代的形象,对全面理解两宋的王朝体制富有启迪意义。
2024年12月21日 已读
不成书,又散又简陋,整体的思路按着政府赋税与民众生存之间的拉扯在写,但整部书的题目太大。前面写从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变导致的人口爆发,漫长的生子不举的历史中是艰难的生存环境;后面谈具体问题时依旧是紧扣着赋税之下的压迫来讲,权力有为的害处在于权力所为皆是盘剥,行役和差役是城乡小民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对士大夫的纵容、禁军的大肆冗余、地方财力的汲取是秦制逻辑下的必然,繁华在东京的上层人士中。强烈地指导现实的视角,很多地方的断言过于极端,提供的材料也不够丰富,将一篇篇小文章组织成一本书,虽说小中见大,但太细小难成大。太爱用所谓的秦制来掩盖具体的讨论。
中国 中国历史 微信读书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 豆瓣
作者: 张大可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 - 4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是行文脉络清晰、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长知识、明事理,增强阅读获得感。
本书专为年轻读者打造,用清晰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把艰深的古典通俗化,让人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使当代读者领略《史记》魅力,阅览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人情世态与猎猎旗幡。
2025年4月20日 已读
并非通识课,而是思政课。思想分裂到令人发笑,先是长篇累牍地赞颂帝王功绩,辅以近几年伟大复兴带起的国族、集权、一统、民族等的官方说法,恨不再出一帝王,剥削民力成就霸业。待到中间讲到具体史实的部分,帝王的残暴狠毒、剥削与压制的泛滥就难以掩盖,分析各种困境本质,但在指责完帝王之后总还要回护一句。拼凑之作,写出标题后以故事和车轱辘话填充完成,看看小标题就足以。
中国 中国历史 微信读书
人有病天知否 豆瓣
8.7 (24 个评分) 作者: 陈徒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5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516页
2022年4月1日 已读
对一个时代的回眸,以人物身上的事件为核心去写,伴随着中共高层斗争的一步步推进,整个中国卷入到其中,而文坛和本书中提及的人物不过是其中的一隅,但是每一份苦难都真实发生,风暴之中无人能逃脱。
中共 中国历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微信读书 文学家
东方历史评论11 豆瓣
作者: 许知远 2018 - 2
自甲申到甲午,大清此前二十来年,采取“拿来主义”初见成效。军事、工业、商业、贸易、机械、矿产、海军、学堂、电报等,从无到有,均有长足进步,令帝国统治者们沾沾自喜。然而,以自强为宗旨的洋务新政,在这关键的十年里,并没有进一步释放社会,释放资本 ,更未能在制度创设方面有所经营。效西法图自强,只是获得了一个畸形社会、畸形经济结构,而无法凝聚为自觉、深入的近代化历程。而在这关键的十年里,中国又错失了哪些机会?
2022年3月2日 已读
对一段历史的回眸,电子版之中图片那一部分缺失,其他文章有几篇很好玩,很无聊,访谈录和纪念文章印象较深。
中国历史 日本 近代史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豆瓣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 2012 - 7
这是由社科院委托历史所编写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中国历史书,是一部为广大干部和国民提供传播正确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观的读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读一读这些历史,可以培养我们更深厚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我们今天伟大的民族复兴而无私奉献。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道理,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历史也告诉我们今天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各级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需要自觉地学习历史。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这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1年11月12日 已读
很正统的新中国历史叙述,对初高中中国历史知识的再一次认识和了解,每次读历史都难免感慨时代的庞大,风雨之下的我们尽力保护好自己。
有几个严词批判意识形态的评论读来令人发笑,官方出品的通识科普自然以正统叙事为核,跑这里来显示你的史学素养和史学追求大可不必。
中国历史 微信读书 通史
万历十五年 豆瓣 Goodreads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8.9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海瑞、张居正……读黄仁宇的书,你会深刻体会“历史给人以智慧”!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2021年5月30日 已读
之前应该读过一次,但这次重读还是感觉很有力。

选取不同位置的个人:皇帝、首辅、将军、官员、哲学家。
从他们每个人生存的处境来看这个庞大的帝国所处的困境:风起于青萍之末,道德治国的深化、不能适时而变的制度、仍未看到变化的人,共同接受这一场灾难。
万历十五年 中国历史 历史 微信读书 文化
史记的读法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 白岩松、俞敏洪、许宏、梁文道、许知远等人共同推荐的《史记》入门读本
★ “看理想”口碑节目完整再现,看司马迁如何精准地捕捉人性的高光时刻
★ 打破《史记》的顺序,在司马迁的世界里看到历史
★ 用历史式读法还原社会时代背景,用文学式读法解读视角和态度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2020年9月14日 已读 不太行,怎么说呢?整的散散的,一整个核心的理念是在解析司马迁,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历史观念,而不是说真的从历史角度来看。
当然可能是因为故事研究取向的史记研究已经太多了,但是从其中站立起来的司马迁以及他处处历史的写法真的很让人触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家对抗天道”
中国历史 司马迁 微信读书 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