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子不语 豆瓣
作者: 袁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子不语》:第1页到第389页。
《续子不语》:第390页到第533页。
2024年12月7日 已读
如水流过,想不起来几个故事,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已。怪力乱神,但是由人来写,便脱不了人事。阴阳的两分是为了给还在阳世的人以安慰,因此纠缠世人的鬼因人的事纠缠,爱恨嗔痴与人相同,所求也不过一个答案,动人处也是如此,死生大事中见人品性,人事流转情义虽有变但根底总类似。故事虽多但大多类似,狐仙救助书生、鬼怪洗去冤屈、神仙梦告后事、鬼来缠求仙解、少年同性之好、僻地奇景怪物、戏法骗法偷法、儒释道神鬼官……只是消磨而已,故事总是难脱教化,一个没有鬼怪的世界中也不再有因果报应,人们不再需要自然中的鬼怪来度过长夜。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微信读书 短篇
叶嘉莹说杜甫诗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15 - 1
杜甫在唐朝诗歌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一千五百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现实的生活,所以也被称为“诗史”。作者结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对诗歌感发生命的理解,深入讲解了杜甫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对《秋兴八首》作了详细的解读,引领读者走进杜甫的诗人心境。
2024年12月25日 已读
依旧是经典诗作串起杜甫一生,杜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讲解的形式,从漫游到困长安,从战乱起到漂泊西南,从诗中见杜甫,根植在对诗歌的解读上,在字面上一字一句转成白话解读下来,但解读的深度不足,思想内容集中在杜甫对儒家道德的坚守和人事浮沉的体会,写作艺术上也多强调结构与真实。对感发、知人论世、情感与形式的强调贯彻始终,也能看到时代的痕迹:家国沦亡、故国难回的亲身经历,中共建政后文艺观念对杜诗的重新选评…录音转写而来,太啰嗦,很多重复,也欠条理。四十多年前的讲解在作者离世一个月之后读到,人生百年。
中国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精解《世说新语》 豆瓣
作者: 骆玉明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5 - 3
如果你想要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那一定能在《世说新语》的故事里找到共鸣。痛饮/狂歌/服食/躺平,不被定义的人生超级精彩,魏晋人早就试过了,人有千千万万种可以成为的样子,想来想去还是只愿意成为自己。
《精解世说新语》这本书来自骆玉明教授在复旦大学传授20年的《世说新语》解读课程,浅易而不浅薄,分13个专题讲解《世说新语》魏晋时代士人对尊严、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与热爱,涉及魏晋南北朝所有热门话题:英雄与名士/药及酒/清谈风习/士族的婚姻与家庭/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女性的风采……看他们在不如意的世道中,如何用出格的言行释放天性、通过追求美和享受获得快乐。
2025年5月26日 已读
导读书,旧书新版,难以理解将导论移至最后作为总论。以各章标题所示对世说进行解读与分析,既有宏观背景上士族崛起、清谈勃兴,也有微观生活中药酒风气、琴棋书画,贯彻始终的是士族阶层在魏晋变动之际的自觉追求:生老病死在佛教传入、老庄兴起与儒家传统的思想背景中得到新的思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活出自己,为英雄、作高士、越名教、任自然、纵情山水、寄情药酒、放声长啸……在一个个碎片中感受千载之前的情思,在天地的牢笼中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男男女女,众生白相,千姿百态中,看到洒脱、超然、聪颖、伪装、深情、蒙昧、迷茫、空虚……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中国古典文学讲义 豆瓣
作者: 骆玉明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25 - 3
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春秋》、诸子百家、《史记》到明清小品,从元曲、杂剧、志怪传奇到白话小说,横跨两千五百年的时空,让我们体会不同的人生境遇,回归诗意的精神世界。
我们进入中国文学的世界,在语言所构拟的空间投入自己的情感与想象,体验前人的希望与失望,快乐与忧伤,体味前人伟大的艺术创造,理解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生命得以展开,变得宏大而美好;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了解人类文化的基点。
2025年6月5日 已读
很薄一本,从诗歌、文章、戏剧、小说四种题材叙述文学史。贯穿文学史的只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文学作品不是突然地出现在时空中,自然牵连起当时的社会人心,诗歌、文章、戏剧、小说塑造的世界也因此有了区分,不同的形式切合不同的心绪和表达,但最根底和最动人还是人意识到人的瞬间和在阔大世界没有归处的怅恨。在分类和盘点中又看到很多想要感受的作品,人的一生还是太短太短,美丽的事物太多太多,只是小小的感受一番就需要太长时间。
中国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唐诗小札 豆瓣
作者: 刘逸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唐诗小札》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入门读物。全书精选唐诗108首,选诗眼光独到,解诗深入浅出。篇篇小札面目生动,文笔优美,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让唐诗精微已然尽出,读来余味无穷,欲罢不能。本书于1961年出版,面世即风靡大江南北。几十年来,长盛不衰,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唐诗小札》仍不可不读。
2025年7月14日 已读
所选皆是短章,三四页便是一篇,按时序排列,较少词句的注释,重在整篇的解读与贯通,时不时在解读中提几句读诗的方法,重视从手法到境界这一过程,解读持中,较少亮眼,但也没强解;成书年代影响诗文解读中重视诗文对现实的反映与讽刺,解读意旨时也偏向于此,但影响不大。多数都已读过,诗的好处正在于重读没有厌倦,跟着注解阐释读一次有一次的愉悦,熟悉之后一首首诗像一个个岛屿,排布在历史的海上,登上岛去吟诵几过,心中寻思一番,脑中遐想一阵,已是欢愉,何必奢求穷尽所有岛屿所有奇景,于有限中窥见无限,于美丽中生发美丽,也动人。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微信读书 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九州出版社 2023 - 4
晚年钱理群的心愿,此生写给国人的文学史“收官之作”!
理解现代中国,把握“变动”时代的“不变”价值——
开讲啦,扫码可听,钱理群原声朗读,一部“有情”“有人”的“有声文学史”!
加赠“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地图 +“十三邀”访谈节录……
---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作者自述】
★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的每一天的文学史书写,都是重新和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巴金、冯至、张爱玲、萧红……对话、讨论、争辩,而且是从未有过的亲近、自然、迫切。
—— 我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探讨与撰写,从1987年到2021年(《中国现代文学新讲》竣稿),整整持续34年之久;我也终于完成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生前交给我的“坚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任务,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学科,我能做的事都做了,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大家谈钱理群】
★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理群著述涉及的领域有多方面。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主要的。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沿着这条线索,在21世纪之后关注点延伸到“当代”,并从文学史扩展到当代史。
★ 赵园(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老钱的读者遍布不同阶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使他的思想触角随时伸出。即使住进了养老机构,也绝不封闭,仍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与外界呼吸相通,未失与年青一代的沟通能力。
★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富理想激情,好品评时事,无论上课著述都极投入,曾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不满足当书斋学者,以启蒙思想者自居,追求“民间批判立场”,文章多带使命,注重从文学中抽取思想资源。自80年代以来,其著作在几代青年中有相当影响。
★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一个重要写法是把自己写进去(“我的精神自传”),这是要求理性、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的大忌,但又是“五四”传统之一,你只要想想胡适拼命劝朋友们写自传就知道了。
★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自我定位,首先是“文学史家”,这就要求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上形成独立的文学史观、方法论与叙述方式,于是,在大获全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之外,老钱正全力以赴独立撰写《钱理群新编现代文学史》,以便形成“文学史三部曲”。
★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是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真的。所以他期望人,自己是想这样,比如感时忧国啦,批判社会啦,坚持原则啦,他期望他的学生也这样。这是老钱这一辈的人。
★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总结他的贵州经验为“脚踏泥土,仰望星空”。“脚踏泥土”指的当是贵州土地,但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同样意味深长,不禁令人联想到康德的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星空之所以灿烂,因为超越一时一地的羁绊,体现无垠的真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象牙塔化,鲜活的当下意识不太易见到了。这与研究对象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不小反差。钱理群是zui早针对这一现状表示忧虑的人,认为远离“五四”的精神,其实不会给研究带来活力。
★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我看来,钱理群与鲁迅不同,与我们不同,当然与年轻人所描述的更为不同。因为从那些表述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就是“可爱”。
★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所有可能的称谓中,钱理群先生zui倾向于认同和接受的,也许是“文学史家”的称呼。多年来,他私心里一直把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看作自己的一块重要领地,对文学史的理论、观念、方法一直保持自觉的探索激情,并始终执迷于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和叙述形式。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代研究鲁迅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人比钱理群更接近鲁迅,不仅在思想上心灵上,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践行中。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意义在哪里?鲁迅的作品为什么称得上经典?历史的鲁迅是一个什么人?钱理群的讲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掀动当代的精神微澜。
2024年4月29日 已读
读了很久,从年初开始,中间回家过年回来之后停了很久,整个二月只读了六分钟,三月也不多,主要还是在这几天读完。没太注意讲的部分,主要还是借着机会读一些好的文字。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三个十年之间,中国白话文学从理念的倡导、试验性的创作到四十年代一个多元丰富高峰的出现。时代与文学深深地交织,在巨大变动化各自的努力,寻找出路,寻找表达。对文学史的部分不太关注,读下来也没多少印象,倒是各色文章的拼盘读起来很让人开心,看见不同的景色、闻到不同的味道、听见不同的叙述,历史与文学的复杂、深入、多元一一呈现在眼前,好美丽。
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微信读书
山水 豆瓣
作者: 冯至 2022 - 3
“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离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
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冯至
2024年4月30日 已读
美丽的景色,美丽的自然,美丽的人类。无论世事如何流变,自然万物的生长总是恒常,农人春耕秋收总是恒常,人在世上总是恒常。越到后面越精彩,前面几篇还稍显迷惘与惆怅,到后面几篇时对自然的感悟与审美达到了一种稳定,讲述与追求都圆融饱满,自然风物、人心痕迹,纵使时代的风波再大,总有止息的一日。
2024年6月14日 评论 删减一则 - 读到的是电子书,不知道实体书是否删减。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此版第三段: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新讲》选编的版本(原载1943年西南联大学生自办刊物《文聚》第1卷第4期):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在当时短短的二十年内,仅就昆明一个地方说,人口就从一百四十余万降落到二十五万。这里原有的山村,是回民的,可是汉人的,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只知它们是在回人几度围攻省城时成了牺牲。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散文
李商隐十五日谈 豆瓣
作者: 李让眉 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22 - 8
新诗人如何解读古诗人?在《李商隐十五日谈》中,当代青年诗人李让眉通过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作品的解读,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作者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讲起,每日一讲,共十五讲,描绘了其出身、身边人物群像、感情与婚姻,进而分析其诗作的美学内涵以及宗教对其创作的影响等。
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李让眉的解读却平易晓畅、引人入胜。她以富于觉察力的文字、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在书中,作者还尝试追索李商隐诗中可能的当代性,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一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诗传。
★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拆解李商隐诗歌密码。
★本书是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解析,细节丰富,理解独特。
★李让眉的文字富于觉察力,语言充满诗意,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
★作者对李商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2024年5月26日 已读
最喜欢无题相关的四讲,从题目到初探到深化,打开了欣赏的窗。拖拖拉拉一本小书读了蛮久,从李商隐的身世、遭遇、婚姻谈起,无题四讲讲具体的诗,马嵬一讲在对比中谈论史诗,宗教两讲上涉佛王维道李白再讲居于其中的李商隐,最后谈李商隐艺术手法在各个领域的体现,稍显牵强。多解性能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意象、典故上堆叠的文化意蕴,对相关知识了解太少,很难入门感受到其中的美丽啊。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 豆瓣
作者: 陈尚君 中华书局 2023 - 3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尚君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文共30篇,前25篇是写一个诗人或者闻名诗人的人生一段,后5篇是一篇写几位诗人的,比如诗人家族、宰相诗人、诗人夫妻,等。全书涉及诗人五十余位,作者立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唐代诗人真实人生的画卷,介绍诗人不同的生命历程和诗歌成就,同时就诗人走过的悲欢人生解说他们的作品。
2024年6月29日 已读
拖拖拉拉读了挺久,一个个关于诗人的小传,生平与趣事没记住多少,诗歌也没记住多少。只是读过吧,看生命在其中的波折,幸运或者不幸都已经湮没在漫长的烟尘中。借着诗中的文字品味下当时的风物、人心,千载悠悠而过,一切如旧。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诗歌
禅诗精赏 豆瓣
作者: 周裕锴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 - 7
禅诗中往往蕴含着特别的美感、深刻的哲理,但由于禅宗语言系统、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一般人通常难以充分地领略体会到这种美感和理趣。本书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禅学研究的权威学者,全书收录100篇对禅诗的鉴赏文章。每篇设立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选择1~3首禅诗,对其进行评析鉴赏:或讲述其背景知识,或发掘其美学意蕴,或阐释其思想内涵,或探索彼此关联,等等。既适合于普通大众阅读,也能给专业研究者以有益的启示。与一般的诗词鉴赏辞典、鉴赏著作相较,本书避免了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谈,或人们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或煽情造作的心灵鸡汤,或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而是深入解读文本,得出既新颖独到又不失深刻的观点,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2024年7月17日 已读
开始是因前几首王维诗中的自然风物,清幽动人,自有一股生气。拖拖拉拉很久翻完,不应当一下读十几首,而应当三四首即停止,多回头。临结束一口气读太多,越后面越觉无聊与乏味,借各种美丽风物、自然现象阐释所谓佛理,所谓佛理,又不过是身、心、物的排列组合;但本是禅诗精赏,乏味在我。还是要多看多想,方能得悟吧,只是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全是虚空。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诗歌
九家读杜诗 豆瓣
作者: 田晓菲 主编 译者: 刘倩 等 2022 - 11
本书仿照宋人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而名为《九家读杜诗》,由田晓菲主编,收录宇文所安、艾朗诺、倪健、王德威、罗吉伟、陈威、潘格瑞、卢本德等九位学者,从九个角度对杜甫诗作进行细读的文章。呈现出杜诗中地方与帝国、政治与个体、宗教与文学间的微妙张力,并将文本阅读延展到诗歌和视觉艺术、传统和现代等话题上,触及到当代对杜甫接受与再造。
九位作者虽然角度各异,却一并致力于发掘“埋没”在“儒家诗人”窠臼下的杜甫的真实形象。书中尤其重点讨论了安史之乱前后,杜甫飘零在夔州的作品。在远离长安故居的同时,杜甫也与精英文学机构产生了距离,这反而让他成了一个先驱者,为中国的诗歌话语引入了新形式:对日常现实、家庭生活的细节性关注,反映出与“诗圣”“诗史”绝然不同的、另一种复杂的诗人形象。
2023年7月3日 已读
很多新的视角,第一部分几篇从各自的角度读杜诗,其中的矛盾,其中的困惑,其中的纠结,在流离之中的思绪,对帝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反讽;第二部分论述与佛教的关系,佛教作为思想资源写在诗中,佛道的交融,将佛视作不可求同时不愿求;第三部分谈当时人理解杜甫的难度、明清画家如何挑选改造杜甫诗句、当代中国诗人如何理解书写杜甫。很少读讨论杜诗的东西,读起来很有新意,但一些专业名词难免迷糊。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微信读书
长安乱 豆瓣
作者: 韩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8
《长安乱》武林纷乱,朝廷为了掩盖真相,坐视不理,一时间豪强并起,争夺武林盟主的宝座,首当其冲的就是武林两大门派少林和武当。少林派中有一个五岁进入少林的少年,这个少年身怀异禀,天赋不同,玩世不恭。在纷纷扰扰的江湖恩怨中,他从小到大目睹了太多的门派仇杀。他十八岁下山闯荡江湖,一个神秘的老头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得到了老头赠送的当世奇兵,并用它夺取了武林盟主的称号。可是他却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到底是什么在左右一个少年的命运呢?到底是什么是这个少年释然最为珍视的东西呢?
2023年1月9日 已读
高中在学校门口盗版书摊上买过一本所谓的《韩寒自选集》,其中有《长安乱》,这次算是重读,然而记忆中除了喜乐这个名字之外什么都不记得。喜乐、米豆,都是愿望,简单的出世——入世情节,其中藏些小玩笑,藏些小隐喻,藏些小嘲讽,藏些小心意。文字还是精巧,但还是轻浮,一切都轻浮,或者说只能用轻浮的方式来看待这一切。
中国文学 当代 微信读书 武侠小说
故事新编(插图本) 豆瓣
作者: 鲁迅 2015 - 6
《故事新编(插图本)》收录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写于1922~1935年间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807
时隔挺久再读《故事新编》,还是很难抑制喜欢,从小学图书馆偷拿的那本小书已不知在何方,但眉间尺的勇气依旧时而想起,一个个故事里就是我们的生活。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鲁迅
呐喊 豆瓣
作者: 鲁迅 2015 - 10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808
每次读都能在心中荡起一起念头,念头的变化就是时间的见证,少了很多义愤填膺,多了很多怜悯无助,世事的苦难和缠绕,是一直在加增。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鲁迅
彷徨 豆瓣
作者: 鲁迅 2015 - 9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技巧上比《呐喊》更性熟,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其中的《祝福》与《离婚》等篇揭露了旧礼教对农村女性从精神到肉体的压迫;《在酒楼上》与《孤独者》等篇,则深刻地诠释了身陷“无物之阵”的曾经先进的中年知识人的困厄。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中的多篇小说收入中学及大中专院校语文教材。此版配有著名画家赵雅绘插图二十多幅,以期让读者获得双重美的享受。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809
读啊读啊,让生命在文字中逐渐消失,一百年前的文字依旧在心中回响,痛苦的人依旧在持续地痛苦。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鲁迅
王安忆散文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914
前面写人叙事的几篇从容地记忆身周的人物,篇幅稍长,但读来自有一股情意在;中间谈文学写作的部分,以各样的案例将写作作为一种手艺活清晰地表达,也能从中看到王安忆写作技艺的成长之路;最后一部分篇幅都很短,各种各样的速写,文字还是还好,但留下印象的并不多。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随笔
饺子 豆瓣
7.9 (117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星出版社 2013 - 11
《饺子》是当代知名作家李碧华的代表作合集,收录了《潮州巷》《钥匙》《寻找蛋挞》《猫柳春眠水子地藏》《饺子》五部中短篇小说,讲述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一系列惊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字妖媚冷艳、诡异森冷,与情节相得益彰。《饺子》独到深刻地透视了当代都市男女的情爱得失,以及隐藏在霓虹灯下的欲念与疯狂,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菁菁当新娘子时,许过三个愿望:
“我希望我的男人永远爱我!”
“我希望永远都开心!”
“我希望——永远青春美丽!”
中年失意的她听到一个有关饺子的不老传说。屋邨有一家私房菜馆子,那里有全世界最贵的饺子,馅料是不传之秘。
头一次吃,恶心呕吐。第二次吃,满嘴甜汁。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咀嚼,半天也舍不得吞下,像不愿醒的梦。
菁菁要吃到最好的饺子,一口回春。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928
冷酷的语言,以一些奇谭来串写人间,目睹母亲杀死父亲将其放入卤水中的女儿,钥匙和蛋挞印象已不深,祭祀自身爱欲而生的子所写的悼文,最后一篇《饺子》力度最强,以进食堕胎的婴儿可以恢复青春为契机将更大的历史和人性纳入其中,人的爱恶憎欲皆融入在一盘盘由婴儿尸体包成的饺子之中。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 灵异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90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2022年5月9日 已读
比想象中短,一直以为是一部长篇小说,读完才发现是个中篇。

简介有力地描述中国人一直以来的精神状态,活着,只是活着。

在2022年上海疫情的当下,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中国人身上的命运,一次次地命运。
中国文学 余华 当代文学 微信读书
红楼小讲 豆瓣
作者: 周汝昌 2016 - 7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为广大普通读者讲解《红楼梦》的一部名作。全书深入浅出,不枝不蔓,辞采焕然,娓娓有致,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后呼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堪称引领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绝佳入门读物。
2022年5月5日 已读
很有趣的红学入门入籍,读起来不繁重,娓娓道来阐释其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一些见解。

老先生对程高续书的厌恶处处可见,同时坚持曹雪芹写作的结构、象征、叙事、诗话的思路,十二乘九的一百零八回,九回一曲,共分两扇。凤姐和宝玉为整部书主人公,分别写家败和人散,荣宁失势在内是贾环与赵姨娘,在外是北静王层级的皇室斗争。同时黛玉自沉早逝,宝钗成婚后亦逝,湘云成婚孀居最后离散与宝玉同归。也有一些解释难以认可,如贾宝玉非神瑛侍者,黛玉还错泪等。

值得一读,轻松有趣。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微信读书 红楼梦
洋相 豆瓣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3
冯骥才小说作品精华本
精选《俗世奇人》等经典中短篇小说
能人背后有仙人,仙人背后有神人
………………………………………………
在50多年的创作经历中,冯骥才先生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天津卫展开,有着浓郁的津味津韵。本书精选了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系列中的经典篇目,以及他写作至今最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其中多篇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老夫老妻》在《朗读者》节目中被深情朗诵。《洋相》是冯骥才小说作品中最经典的阅读版本。
2022年2月16日 已读
几个短篇+《三寸金莲》,该腐朽的文字就腐朽吧,市井小说的留存,很多故事听个乐可以,细想就显得无聊,而将全部集中在一起就是最后的《三寸金莲》,深刻不够深刻,活泼不够活泼,文字游戏挺多,可处处透着腐朽气。
中国文学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