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第七天 豆瓣
THE SEVENTH DAY
8.0 (44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名人推荐 媒体推荐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编辑推荐
《第七天》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温暖与冷漠、良善与邪恶、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交织成一部时代的寓言,余华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余华的写作,勇敢而不偏狭,幽默而不乏庄重。他的小说不仅揭示现实,也创造一种现实,并通过不断重释小说与现实的复杂关系,续写今日的文学中国。——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名人推荐
《第七天》某种意义上,打通了通向神性的一面。如果说它是一首歌,它一定是一支悲歌,如果说它是一部书,它就是一部时代的亡灵书。余华先生始终坚持为小人物写作,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写作,我非常赞赏和尊重他的写作态度。——张清华
这部小说是用诗的语言来写的,是余华不断试探文学、文学传统、文学艺术以及现实、个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成果,而我个人认为这探索是成功的。——张新颖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815
余华还是轻易地让人落泪,在诚恳简洁的叙写中将生与死牵连起来。在苦痛中的人,父亲与我、鼠妹和她的男人、母亲与弃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其中蕴藏的苦痛太多太多,不可言的、可言的,也只有在死无葬身之地才能寻获人的良善,每个人用仅存的骨骼支撑着树叶捧起水为我们净身。
余华 当代文学 微信读书 长篇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 Goodreads 豆瓣
9.0 (247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831
余华总是能用最轻巧的文字让人落泪,卖血作为一种奇特的隐喻,在繁盛时随意挥霍,在绝望时借此活命,将一个家庭的历史串了起来,其中的苦难、幸福都令人动容,许三观为救一乐千里卖血一段令人赞叹,神话在现实中建立。
中国 余华 微信读书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90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2022年5月9日 已读
比想象中短,一直以为是一部长篇小说,读完才发现是个中篇。

简介有力地描述中国人一直以来的精神状态,活着,只是活着。

在2022年上海疫情的当下,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中国人身上的命运,一次次地命运。
中国文学 余华 当代文学 微信读书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豆瓣 Goodreads
5.9 (46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 - 2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华自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
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余华10年首部杂文集
·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
· 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今天来读,还是感慨时代的变化,同时标题取得很离奇,可能是营销手法吧。
作家还是以作家的思路来表达最好,很轻松的一小时阅读。
中国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余华 微信读书
文学或者音乐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译林出版社 2017 - 11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