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
萨哈林旅行记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 刁绍华 / 姜长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契诃夫唯一非虚构作品,被他自称为散文衣橱里的“粗硬的囚衣”,旅行文学的必读之作。
❈ 这是关于一次救赎之旅和朝圣之旅的游记,也是认识和理解19世纪俄国社会面貌、民众生活的珍贵史料。曾获得村上春树、金宇澄、迟子建等众多著名作家盛赞。
❈ 本书包含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专门为此版本撰写的导读,以及刁绍华先生和姜长斌先生解读本书的长文。本书正文之前,收入两位译者翻译的契诃夫旅行随笔《寄自西伯利亚》,作者以诗意的笔触讲述了他去往萨哈林途中的所见所闻,是《萨哈林旅行记》的重要补充。
----------
俄苏文学的经典之作和契诃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890年,契诃夫从莫斯科启程来到萨哈林岛,目的是了解当地的生活和当地人的命运。他在萨哈林岛做了详细的人口调查,了解了当地居民的家庭、劳动、思想等等情况。归来后,他写出了《萨哈林旅行记》,于1895年出版。这本书融汇了描写、议论、抒情多种笔法,包罗了丰富的一手和二手材料,并塑造了许多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家对当地普通民众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不仅如此,萨哈林岛的经历,也治愈着契诃夫精神上的危机,为他和更多的俄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对于社会和生命的看法。这次旅行后,契诃夫决定“生活在人民中间”。
-----------
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鲁迅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俄罗斯文学界的花冠。
——瞿秋白
我有一个印象:每个人在契诃夫的面前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愿意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自己的欲望。
——高尔基
契诃夫的《第六病室》和《萨哈林旅行记》是杰作。能够把小人物的命运写得那么光彩勃发、感人至深,大概只有契诃夫可为。
——迟子建
在萨哈林岛上待的3个月期间,契诃夫采访了几千名囚犯,每天工作18个小时,用他为自己研究所印制的卡片,记录了所有的访谈细节。那里的官员十分好奇他是如何这么轻易就取得了犯人的信任,这或许是他行医生涯中所练就的能力。他用朴素的纪实风格写就了《萨哈林旅行记》,这部真实性无可置疑的权威之作。
——奥兰多·费吉斯(《娜塔莎之舞》作者,英国历史学家)
有着我以为人类小说历史上最干净最清澈眼睛的契诃夫,毫不费劲就抓到萨哈林那种独特的荒芜,直指人心深处的完全绝望荒芜。
——唐诺
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我读过多遍,每一次都能听到作者的心跳。
——金宇澄
2022年12月27日 已读
读来有民族志的味道,前半部分随着契诃夫的步伐走遍全岛,不同的屯落中除了南萨林沿海部分稍微好一点之外,其他各部分皆是各种形式的苦痛,自由移民、苦役犯各有各的痛楚,经济的贫乏、环境的恶劣、身份的低微、管理理念的落后,在天寒地冻之中痛苦不断地加剧,但同时生命也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不断离开的年轻人和不断送来的苦役犯。后半段以各种专题讨论萨哈林岛上的状况,印象最深的几章是妇女问题、逃亡问题、苦役制度的探讨,即使是契诃夫也难以超脱时代的局限,依然将女性以完全资源化的方式理解,也将在萨哈林岛上的女性所受的苦难视为必须;逃亡问题中苦役犯对于片刻自由的追寻切中苦役犯在没有尽头的苦难中追寻自由的天性;苦役制度究竟是为了毁灭这些人还是让这些人得以新生呢?从这个角度思考和理解政策会发现现行苦役制度对于人灵魂的毁灭。
俄罗斯文学 契诃夫 微信读书
地下室手记 豆瓣 谷歌图书
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9.1 (4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9 - 10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是“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涯的里程碑。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与悲剧,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又难以言说的,尽在此书中。
2021年7月9日 已读
陀氏读起来是真的令人痛苦,不断刺痛你,刺痛你思考己身、思考世界、思考你应该如何看、思考你应该如何做?
太痛苦了,人生就是痛苦,能怎么选?虚伪,太虚伪了,人生的纠结与冲突就是一场宴会和一场寻欢作乐,在其中不断的认识到自己理应毁灭的本质,否定自身,但又不敢自毁,只能落在地下室中,苟活。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微信读书 漓江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