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豆瓣
Four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孙大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空前也可说绝后的伟大戏剧诗人,是有史以来全世界最伟大的文豪。
莎士比亚的杰作是公认的人类文化瑰宝,而他最著名的四部巨著《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世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人类文学史乃至文明使上最著名的篇章。本书的译本是著名的教授诗人孙大雨先生潜心于莎士比亚研究与翻译的重要成果。孙大雨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学者,他的译本以具本人所创建的音组体制的五音组素体韵文移译莎剧原文的五音步素体韵文,有了不起的开创意义和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本书收入英国著名艺术家、插图画家约翰•吉尔伯特爵士(Sir John Gilbert)为四大悲剧绘制的全套精美插图百余幅,极具收藏价值。
2022年12月20日 已读
哈姆雷特应该是第二次读,其余都是第一次读。哈姆雷特读来最深的感受是命运的痛击,魂灵的出现是命运,而哈姆雷特的纠结与最终的阴差阳错也是命运,人在命运下;奥赛罗则是小人的挑拨之下,性情的催逼一步步踏入终局;李尔王在小女战败之前完全是历尽磨难终获真情的命题,一个战败将故事切换成彻底的悲哀;麦克白如同自证预言将心中的罪恶勾引而出酿成无边的罪恶,埋下最后的祸患。较早的诗体译本个别词还是稍有不畅之感,但整体读来凭借口中之言推及心中所思,情感勃发处口中之言的激动,引人共情。
名著 微信读书 戏剧
红楼梦 豆瓣
9.8 (9 个评分) 作者: 曹雪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红楼梦》,中国古代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时代家族和社会的没落。 另外为便于读 者阅读,本书选配了名家戴敦邦所绘彩色插图21幅附于书中,同时编制了“《红楼梦》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关系表”“《红楼梦》主仆关系表”附于书中,以便读者阅读时参考。
2022年5月4日 已读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中国 名著 微信读书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7.9 (72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2021年7月13日 已读
“起初时,这个世界空无一物,它像泡沫一样被海水拍击,然后它凝成了一块奶酪似的东西,后来又从里面生出了大堆蛆虫,这些蛆虫变成了人,其中最强大、最有智慧的成了上帝,其他人都要服从于祂……”

相信自己的智识,默默地超脱了时代但也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的磨坊主,读起来很流畅,涉及到很多关于基督教教义的部分,即使对于教义理解不足,也能体会到磨坊主本人的思考与努力。
书写文化和口头文化两层之间的关系很吸引人,书写文化代表的阶级和內蕴的权力与口头文化的反叛与沉默形成的对比,而磨坊主社会地位居于阶级和文化的中间,为他们的思考和发言做了准备,对书写文化的阅读性质的了解,对口头文化的实践性质的感知,在他们的脑海中交织碰撞,凝成奶酪与蛆虫的想象。
2021 世界史 中世纪 名著 微信读书
故事新编 豆瓣
9.4 (22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