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手机大脑 豆瓣 Goodreads
Skärmhjärnan: Hur en hjärna i osynk med sin tid kan göra oss stressade, deprimerade och ångestfyllda
6.8 (1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安德斯·汉森 / Anders Hansen 译者: 任李肖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9 其它标题: 手机大脑:让人睡眠好、心情好、脑力好的戒手机指南
我们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玩我们
令人惊掉手机、丢下平板的清醒之书
21种语言版本席卷全球!瑞典语版长踞排行榜42周不坠,日语版突破60万册,横扫各大畅销榜
◎ 编辑推荐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又一力作,出版当年成为“瑞典人首选的圣诞礼物”
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口碑之作,21种语言版本席卷全球!瑞典语版长踞排行榜42周不坠,日版销量突破60万册,位列日本amazon图书总榜No.1,2021年荣登日本oricon新书排行榜、日贩新书非虚构类别、Tohan新书非虚构类别三榜榜首。
☆下载app=卸载大脑?
每天触碰2600次,每10分钟就要看一眼,每天上网近7小时,逛社交媒体近2.5小时……
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
手机不光是个时间小偷,还是快乐刺客,让我们错失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
☆打工人、考试人、家长……每个人都有读这本书的理由
无论是关注养生主题,希望改善睡眠、情绪、焦虑、抑郁等问题的打工人;渴望更有效率地学习、专注读书、提高记忆力的学生、备考群体;还是看重孩子的健康、智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的家长,都能从本书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知识。想改变手机的负面影响,来一场思维的探险总是有效的!
◎ 内容简介
为什么只要醒着我们就离不开手机,为什么疫情中的我们更容易自投罗网?
为什么比尔·盖茨不让小孩用手机,乔布斯不让孩子碰iPad?
手机里设下了多少让我们沉迷的陷阱,我们又要怎样才能战胜这个人生小偷?
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他立足自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脑科学、人类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逐章剖析了为何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会令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比起每天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的成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对此书中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照料和管教建议,以挽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制作了一份“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通过短短的小建议,帮助读者们解决实际问题。拯救手机大脑的第一步,就从放下手机打开本书开始。
2024年12月8日 已读
前面几章读下来收获挺大,后面几章提及的结论大多已经见过。大脑受漫长的狩猎时代影响太深,在今天依旧遵循着之前的逻辑发挥着作用,渴求新的难以预测的事物、渴求社媒中的信息与参与,因此自然地沉迷在手机这一最近也最能诱发多巴胺的事物之上。睡眠障碍、注意力缺失、压力与焦虑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更加突出,运动、线下生活、主动控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身体的了解是享受身体的第一步,可能克服与控制的效果不会太好,但开始做总是会好一些。
微信读书 思维 思考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豆瓣
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 The Myth of the Objective
6.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肯尼斯·斯坦利 / [美] 乔尔·雷曼 译者: 彭相珍 中译出版社 2023 - 4
两位作者持续多年扎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这本书是他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蹦出的意外火花。因为这一全新发现并不是直接回馈于他们本身所处的人工智能领域,而是“无心插柳”收获了对人类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的全新颠覆。这一研究打破了人类世界延续多年、难以撼动的、依靠目标和计划成事的文化基因,真正开启了人类伟大创新的惊喜之旅。
他们在学校、TED、科研论坛等场合公开演讲,让这一新思维方式影响并激励了许多人。他们自身也凭借写入本书的“寻宝者思维”“踏脚石模型”“新奇性探索”等具体思维方法,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和进展,产生了一系列惠及人类的伟大创造。
2023年8月10日 已读
车轱辘话反复说,根本观点是通向伟大成就的路途极其复杂,通过设定简单的目标的方式无法到达,以新奇性或有趣性为行为依据,一步一步地和过去比较,通过不断地拓展,如同寻宝者一般寻找下一步的垫脚石,最后可能意外地实现伟大的目标。目标具有的欺骗性是整本书全程拿来反驳目标导向的核心论据,目标不能确保到达伟大,同时目标否决了偶然和意外在过程中的重要性,放弃目标,在整个领域的探索空间中四处发散,有可能伟大就能实现。过于宏大,在教育和科研体制中提到的新方法也没能说服我,只觉得所需要的成本比现有目标导向高好几个层级,但可能宏观领域需要的就是如此这般的思维吧。
微信读书 思维 美国
新卖桔者言 豆瓣
作者: 张五常 2019 - 10
“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张五常教授经典作品
耗时三年,潜心修订
以日常所见揭示产权及交易费用概念
用简单的经济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
《新卖桔者言》历时三年全新改版。这本书是张五常的经典畅销作品,本次共集结70余篇文章,其中10多篇是全新首次收录。作者从现象开始,再引入理论或假说,用简单的经济理论与概念解释表面复杂的世界。以独到的视角和精辟的语言,讨论了国际贸易、农民、土地使用等问题,以及打假货、炒黄牛等日常现象,有深刻的洞察力。文章通俗易懂,生动实用,一本书帮你读懂生活中的经济学。
想太多的人类学家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李相僖 / [韩] 尹信荣 译者: 陈建安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这是一本介绍人类学知识的趣味科普书。22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揭开我们的身世之谜。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李相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回答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系列问题,解释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普通的动物进化为智慧的人类,又为此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
2021年8月25日 已读
体质人类学相关的科普,当时四领域经典划分的人类学果然如今已成巨大分界。
蛮好玩的一些观点和视角,依旧是经典的问题,逐渐进步的技术勾画出了更多的东西,将整个人类的视角拉得更高些,去找更好玩的东西。
人类学 微信读书 思维 生物学
专家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Expertise
7.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尼科尔斯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社 2019 - 3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信口开河。今天,所有的人通过WebMD(美国健康医疗服务网站)和维基百科都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外交官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最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本书作者指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诡异的是,信息的民主传播,而非受教育大众的培养,反而开始产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的公民,他们公开指责智识的完善。这与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
作者认为,当今抵制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现象,使普通民众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这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而最糟糕的是二者的结合。2017年美国大选后,这一局势变得更加恶劣。
本书为西方民主在信息时代能否稳固和长存敲响了警钟。
----------------------
【编辑推荐】
1. 一位专家写给其他专家和非专家的话
尼科尔斯曾任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美国参议院前助理,也是纽约卡耐基委员会高级伦理和国际事务顾问、波士顿大学国际史学委员会委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政策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其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并举的专家生平中,他对专家的长处和弊端,以及反对专家的呼声,都了若指掌,并在本书中结合实际案例,做出了生动、风趣的描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剖判:专家固然有所不知,但普通人绝非无所不知。
2. 在知识大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聊聊专家和专业知识为什么是必需的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社会的“大数据”至上和数字媒体的“人性化”设计——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代社会的人们似乎个个都是“高知”。但是,未经鉴别的网络信息与真正的知识能否等同?高等教育文凭与理性思考能力是否一致?在一种自大、自恋、自我中心的盲目狂妄中,人们拒绝专业知识的获取,拒绝理性判断和行为能力的提升;在一种反智主义和平民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心态中,社会面临着涣散和分崩离析的严重危机。尼科尔斯的忠告是:专家依然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能力——这是健康社会运作和未来发展的前提。
3. 对自欺欺人的“反智主义”传统的辛辣批评:再接再厉的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大PK
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反智主义”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这一概念,并分析了其渊源和影响。《专家之死》拓展了对“反智主义”这一主题的讨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所谓知识精英和平民大众的对立,无论在生活还是政治层面,都需要被辩证看待,不能盲目地是此非彼。
4. 国外专家、媒体郑重推荐
★乔治城大学教授罗伯特·伯利赞为“一本睿智、及时而又新颖的书,树立了运用理智和理性的典范”。
★《纽约时报》评论“一部及时而有益的书,提供了一种总体观念”。
★《科克斯书评》评论“对于日益紧迫问题的一种锐利剖析”。
5. “见识丛书”系列,精美装帧,个性化设计
封面字体完美呈现了在网络虚拟化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专家如何“被宣判”死亡,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2021年3月2日 已读
可以直接看各个章节标题来决定去看哪个方面,涉及到的内容还是非常非常多的,对于各个方面的分析老生常谈,但综合起来也有不错的观感。
关于大学那一章“体验课堂”的说法太真实了。
根本上还是要保持谦卑,承认观点的价值不是平等的,相信而不盲从自己的智识。
微信读书 思维 文化 知识分子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