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人有病天知否 豆瓣
8.7 (24 个评分) 作者: 陈徒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5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516页
2022年4月1日 已读
对一个时代的回眸,以人物身上的事件为核心去写,伴随着中共高层斗争的一步步推进,整个中国卷入到其中,而文坛和本书中提及的人物不过是其中的一隅,但是每一份苦难都真实发生,风暴之中无人能逃脱。
中共 中国历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微信读书 文学家
专家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Expertise
7.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尼科尔斯 译者: 舒琦 中信出版社 2019 - 3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信口开河。今天,所有的人通过WebMD(美国健康医疗服务网站)和维基百科都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外交官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最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本书作者指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诡异的是,信息的民主传播,而非受教育大众的培养,反而开始产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的公民,他们公开指责智识的完善。这与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
作者认为,当今抵制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现象,使普通民众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这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而最糟糕的是二者的结合。2017年美国大选后,这一局势变得更加恶劣。
本书为西方民主在信息时代能否稳固和长存敲响了警钟。
----------------------
【编辑推荐】
1. 一位专家写给其他专家和非专家的话
尼科尔斯曾任美国海战学院国家安全事务教授、美国参议院前助理,也是纽约卡耐基委员会高级伦理和国际事务顾问、波士顿大学国际史学委员会委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政策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其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并举的专家生平中,他对专家的长处和弊端,以及反对专家的呼声,都了若指掌,并在本书中结合实际案例,做出了生动、风趣的描述,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剖判:专家固然有所不知,但普通人绝非无所不知。
2. 在知识大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聊聊专家和专业知识为什么是必需的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社会的“大数据”至上和数字媒体的“人性化”设计——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代社会的人们似乎个个都是“高知”。但是,未经鉴别的网络信息与真正的知识能否等同?高等教育文凭与理性思考能力是否一致?在一种自大、自恋、自我中心的盲目狂妄中,人们拒绝专业知识的获取,拒绝理性判断和行为能力的提升;在一种反智主义和平民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心态中,社会面临着涣散和分崩离析的严重危机。尼科尔斯的忠告是:专家依然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能力——这是健康社会运作和未来发展的前提。
3. 对自欺欺人的“反智主义”传统的辛辣批评:再接再厉的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大PK
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反智主义”传统,著名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提出这一概念,并分析了其渊源和影响。《专家之死》拓展了对“反智主义”这一主题的讨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阐述,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所谓知识精英和平民大众的对立,无论在生活还是政治层面,都需要被辩证看待,不能盲目地是此非彼。
4. 国外专家、媒体郑重推荐
★乔治城大学教授罗伯特·伯利赞为“一本睿智、及时而又新颖的书,树立了运用理智和理性的典范”。
★《纽约时报》评论“一部及时而有益的书,提供了一种总体观念”。
★《科克斯书评》评论“对于日益紧迫问题的一种锐利剖析”。
5. “见识丛书”系列,精美装帧,个性化设计
封面字体完美呈现了在网络虚拟化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专家如何“被宣判”死亡,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2021年3月2日 已读
可以直接看各个章节标题来决定去看哪个方面,涉及到的内容还是非常非常多的,对于各个方面的分析老生常谈,但综合起来也有不错的观感。
关于大学那一章“体验课堂”的说法太真实了。
根本上还是要保持谦卑,承认观点的价值不是平等的,相信而不盲从自己的智识。
微信读书 思维 文化 知识分子 社科
探寻一个好社会 豆瓣
作者: 张冠生 2016 - 10
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费孝通说,自己一辈子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农村”,一篇“民族”。
本书以闲适的书话体重述费先生心路、学路、思路与书路,游刃有余,亲切可读,既发挥出书话体“真性情、真见识、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现出重回历史现场之亲闻、亲历、亲见的独有魅力。
费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其早年心志一以贯之,直达生命终点。那些在岁月中轻轻翻动的泛黄书稿,带我们回到行行重行行的田野调查现场,体味瑶山惨剧的恸殇时刻,师友的恩情与离散,耄耋老境中的真诚反思……大时代里的一介书生,在外界巨变中力图持续内心的写作,其终极关怀是对美好社会的思考和探寻,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和现实途径。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
这些珍贵手稿,亦在历史的浮沉中遭遇叵测的命运:有的湮没于战乱流离,不知所终;有的毁于浩劫岁月,毕生心血毁于一旦;有的竟在佚失多年后传奇般地重见天日。一段段尘封已久的书话,重现费孝通起伏动荡的生命记忆,亦勾勒出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2021年1月9日 已读
以费老著作串起来的一本书,但整体都很浅,所以读起来很多地方都感觉意犹未尽,不够畅快。
最喜欢的是附录前二人谈话那段。
人物 张冠生 微信读书 手稿 知识分子
九个人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2019年12月18日 已读
时代的痕迹,时代飘荡的时候怎么成为一个人?我来,我受难,我幸存。
所有的人都想用时代来面对自己的良心,可是那一个个经历的人呢?被痛苦摧毁的人,经历痛苦而未毁的人,拷问着我们什么是知识分子?
中国 传记 张新颖 微信读书 现当代文学研究
被贬低的思想 豆瓣
作者: 景凯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本书乃昆德拉作品早期中译者、东欧“萨米亚特”写作盗火者景凯旋先生首部思想随笔,主要从文学批评和历史叙事着眼,分析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谈论的对象有鲁迅、巴金、胡适、昆德拉、克里玛、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红色戏剧与极权美学,以及中国与东欧知识群体。所选文章都是从问题意识出发,围绕当代人的存在困境和争论予以思考,试图通过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表现出个人的思想和阐释风格。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值得一读,尽管视角基本一致,但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视角。

三部分分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文学、以昆德拉为主的捷克文学、东欧文学的分析和批判,很多观点以文学分析的视角和话语讲出来,还是很有趣的。
文学 景凯旋 知识分子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