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中年处男 豆瓣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陈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处男”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也是敏感的,看似是私密性的。但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商业化、数字化的渗透,贫富差距的加速,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必将发生变化;随着社会接受度的提升,按照纯个人意愿工作、生活的人群数量也必将不断扩大。身处变化的我们,需要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思考,得以应变。在老龄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上,邻国日本是我们了解和借鉴的对象,“中年处男”这个社会想象亦然,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发读者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思考。
--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统计数据,在30—34岁未婚男性群体中,无性交经验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6.1%。从往年的统计数字来看,无性交经验的中年男性在近20年间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较于无性交经验比例达40.5%的20—24岁青年处男群体,中年处男的生活、思维多固化,无论从生活方式或社会身份方面能够迎来转机的几率都更低。作为本该支撑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中年处男的增长将影响结婚率、生育率、老龄化、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话题。作者通过直接对话和记录,试图将这一群体所波及的社会问题客观化、可视化,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共同探讨解决对策。
给青年叛逆者的信 豆瓣
Letters to a Young Contrarian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译者: 陈以侃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3 - 9
▲ 如果不想与世界共沉沦,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怎样度过?
▲ 我们时代的“启蒙者”希钦斯给世界青年的18封信,一份捍卫自身、规避幻灭的“战斗”手册。
▲ “不公正、不理智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成分,但对它们的挑战一样也是注定的。”
.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偏离众口一词的安逸与平庸;
如果你想要“正常”的生活,又不愿拱手让出心智;
如果你珍视自己的“不同意见”,并质疑那些号称拥有确切答案的人;
如果你依然保有一个不合时宜的希望:把世界变得更好,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过一种自己做主的人生——
那么这本书值得你握在手中,直到最后。
.
🌟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以书信体的形式,为未来的“叛逆者”(contrarian)提供了一些“规避幻灭”的建议。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特立独行者在关键历史时刻为进步与正义事业所采取的违抗立场,援引左拉、奥威尔、哈维尔等普罗米修斯式人物作为楷范,为“不同意见”的重要价值做了热情的辩护。
希钦斯言传身教,劝诫青年人装配起独立思考的武器,塑造批判性的人格,对威胁自由意志的一切保持警惕,并从挑战旧世界的艰辛故事里汲取养分。如何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叛逆者”,不惮于反对愚顽、无趣和谎言,去实践一种矫健而广阔的生命自我——本书是一位久经历练的老兵犀利、雄辩而激扬的回应。
.
🌟 评论推荐:
“希钦斯完全是独一无二的人物,他集作家、记者、辩论家于一身……他所坚持的信念,无一不是他以激情、决心和才华来倡导的。”——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他是一位博学家、一个见识非凡的智者、一个反对一切暴君的勇士。”——理查德·道金斯(著名演化生物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自私的基因》作者)
“在一个不断威胁要熄灭知识与光的世界里,克里斯托弗是一座灯塔。他有勇气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他所希望的样子……他明白,宇宙并不关心人类的存在或福祉,生命的意义只取决于你赋予它多大的意义。”——劳伦斯·克劳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
“完美的作家,天才的朋友。”——伊恩·麦克尤恩(著名小说家,《赎罪》作者)
“他总是在寻找那些决定性的时刻——就像我们的西班牙内战一样,在那里你站在正确的一边,勇敢地面对敌人。”——伊恩·布鲁玛(荷兰著名作家,《零年》作者,曾任《纽约书评》主编)
“继承了托马斯·潘恩和乔治·奥威尔传统的犀利辩论家。”——《纽约时报》
“希钦斯在他最出色的时候,展示的正是他向其他人建议的愤慨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这本书里充满了难以磨灭的箴言。”——《纽约时报书评》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如此需要勇敢的异见者的新时代,如此沉默的我们,读着其中的劝导,不停地哀叹自己的怯懦。有着最简单的异见,却从来不敢宣之于口,有时看到那些勇敢的人踏出勇敢的一步,在心底默默祈祷,默默祝福。但还是要坚定地想着吧,如同那巨大之物没有压在心头,如同那心中的光亮可以一直闪烁。
微信读书 政治 社会 美国
美丽新世界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BRAVE NEW WORLD,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9.2 (265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胥黎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6 其它标题: 美丽新世界
出版于一九三二年的《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在国内外文学界和思想界影响深远。这是一部寓言作品,展现了赫胥黎眼中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通过最有效的科学和心理工程,人类从遗传和基因上就已经被先天设计为各种等级的社会成员,完全沦为驯顺的机器,个性和自由被扼杀,文学艺术濒于毁灭。继《美丽新世界》这部寓言小说杰作之后,赫胥黎又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在这部雄辩的作品中,作者运用其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比较了现代社会与他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构想的寓言性图景的方方面面,像人口过剩、宣传和洗脑以及化学劝诱等,认为他早年悲观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本书将赫胥黎这两部最经典的名著全部收入。
2023年3月5日 已读
0305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爱自由。温柔的一面是在这里,《美丽新世界》将一种有限容纳的自由思考带到集体控制之中,如果你不接受,那么就流放或者自杀,社会的稳定是大局的稳定伴随个体的消失,在麻醉药、性爱,花样繁多的消费中将社会维持。《重访新世界》将寓言解释,人口增长、组织化程度的预言失败了一半,关于洗脑的叙述过分高估了科学的参与程度,但低估了科学带来的信息传递,最后两章的呼吁颇有临终一喊的味道,我们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热爱自由。
寓言 微信读书 社会
一九八四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在这个“老大哥”主宰一切权力、情感与意识的黑色世界中,真理部负责篡改历史与制造谎言,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酷刑、折磨与思想改造,富足部负责限量配给永远短缺的各种物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是一名在真理部这部谎言机器中工作的“外部党员”。表面上看,他是一颗忠于职守的螺钉;但在他的内心中,却埋藏着*不可饶恕的罪恶源头:思想罪。他痛恨老大哥。在异端思想的驱使下,他犯下了那个世界中一切可以想象得的罪行:私藏历史真相的证据;在日记中记录个人的思想;还有,发自肺腑地爱上一个女人。从他犯下思想罪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是一个死人了,对此他再清楚不过。*的问题在于,在思想警察将行刑的子弹射入他头颅的刹那间,他能否*后一次反抗“老大哥”,保留那只属于他自己的爱与恨?
2023年3月5日 已读
我们会在没有光明的地方相遇。残忍的一面是在这里面,从小到大的教育与改造发展到极致就是如此,战争是一个绝佳的奴役工具,战时是一个最棒的屠杀接口,我们会在日常中逐渐失去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在日常中失去自己,自然会有党来帮助我们在恐惧中失去自己,或许没有自己就是最佳的生存方式。看自由的一束光如何消失,在自己心中自由的火炬上悄悄地加一把柴。
小说 微信读书 社会
犬儒與玩笑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徐賁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 7
極權和專制統治下的假面社會裡,民間笑話經常是聰明人和明白人經過自我審查的意見表達——旁敲側擊、婉轉迂迴、閃爍其詞、欲言又止、顧左右而言他。玩笑起源於人們有想法,但表達卻因言論控制而不得自由。被控制的表達也就是被控制的思想。玩笑表達的怯懦、曖昧和模棱兩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多半會蠶食人們思想的獨立和勇氣,使之變得油滑、投機和隨波逐流。
玩笑和笑話為觀察普通人對日常生活世界的善惡和是非認知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視角。考察和研究一個社會裡普通人說些什麼笑話、怎麼說笑話、在怎樣的政治和社會氣氛下說笑話,是從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角度來瞭解他們對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察覺到了什麼、知曉了什麼、明白了什麼,並作了怎樣的表示或表達。在人們普遍戴著假面的犬儒社會裡,這樣的資訊總是被遮掩在層層扮相、偽裝、謊言和神話的帷幕後面。越是這樣,玩笑和笑話包含的真實資訊也就越加彌足珍貴。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前十五章差不多是在两个月前慢慢地一天几章读完,剩下的从昨晚两点多开始一口气读到五点多六点看完,因为中间区隔的时间太长,印象已经不是很深,前面部分以纳粹德国时期、苏联自斯大林开始至解体为实例对其中的笑话进行分析,主要着力在于其中的政治笑话,而机制的分析主要是一个框架:讲笑话究竟是微型革命还是安全阀?再接着就是对笑话后的假面社会与犬儒心态,假面社会形成于控制之中,而生活在其中的人自然会产生一种犬儒心态来维持生存,书中对犬儒心态既有批判,也有褒扬,批判在于犬儒不会产生真的革命,褒扬在于犬儒至少知道何为正确。没有几个单独的章节对中国进行细密的分析,但一路读下来还是太熟悉,笔笔皆是身周事。
微信读书 政治 社会
活在洪武时代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谌旭彬 2022 - 6
2021历史畅销书《秦制两千年》作者谌旭彬 新作!
一笔刺透洪武时代的统治面纱!
从朝廷文件里打捞湮没的历史真相
在帝王意志中管窥小民的生死祸福
一本书读懂朱元璋如何用《大诰》让明帝国所有人进退失据
————————————
本书将洪武帝朱元璋在《大诰》中写到的十二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洪武帝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出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毫无人身自由的卫所军奴,被捆绑在土地上不得离乡的农民,说错话连累邻里被没收家产的老妇人,不想做官只能切指的士人,遵行合理的立案程序却没能揣测出“圣意”的官员……通过这些小人物如草芥般的命运,我们看到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开国皇帝,是如何欺骗控制官员,如何监视窥探民众的。这些案件,让我们看到了“洪武之治”的另一面。
————————————
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顺治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康熙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清代史学家 赵翼
……一种绝对自私和愚昧的蛇蝎性格——他的后裔也具有这种性格,表现在行为上的是短见、冷血,喜欢看别人流血,看别人痛苦,看别人跪下来向他哀求,而他又拒绝宽恕。这是人类中最卑鄙最可怕的一种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普通人,对他的朋友和他的社会,都能造出最大灾害。——吴晗《朱元璋传》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721
以朱元璋的四部大诰中的案件勾连出当时相关的社会制度,再由制度中各人所处的境况反推规则制定者的立意。这种体例决定了其中有很多地方过于揣测,同时讲太多影响因素放到了朱元璋一人身上,但其中的细节和故事能看到一个设计国家的思路,人应该如何放置、统治人民的统治二字有何意义和行动,荒谬在权术中找到逻辑,而平民的命一如既往地被低贱对待,人人都处于恐惧中,只有最上面的一个人获得了安全感。
微信读书 政治 社会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2年11月9日 已读
0921
一个人生活的一生,幸运地找到了一生的志业所在,因为爱而结婚,但却遇上失败的婚姻,婚外情中找到真爱但难以保留,一生中只有激烈的事情能够被写下,而那些在阅读上、在书房里、在稿纸上、在道路上的时光是真正的构成,但不会被写下,如同我们的一生。
人生 微信读书 社会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8.4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2022年1月23日 已读
对着目录自己对着自己提问和思考很好的一本书,给出的答案落于简单,带着自己耳闻目睹去思索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小的问题和侧面,我们首先需要实现的就是智识上的女性主义,去思索一个个日常的问题。
女性主义 微信读书 社会 社会科学
大佛普拉斯 (2017) IMDb TMDB 豆瓣
大佛普拉斯
8.8 (1552 个评分) 导演: 黄信尧 演员: 庄益增 / 陈竹昇
其它标题: The Great Buddha+
菜埔(庄益增 饰)是一家雕塑厂的夜间保安,家中有一位重病的老母亲需要照顾。肚财(陈竹昇 饰)是菜埔唯一的朋友,菜埔经常在值夜班的时候把肚财叫过来和他作伴。一天,两人突发奇想决定看一看菜埔的老板黄启文(戴立忍 饰)的行车记录仪里记录了哪些影像,希望向来风流的老板能够贡献出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解两个独身男人内心里的寂寞之苦。
行车记录仪所记录的影像果然没有让菜埔和肚财失望,但与此同时,两人也发现了黄启文的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实际上,菜埔和肚财的一举一动皆没有逃过黄启文的眼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名声,他决定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2021年7月23日 看过
盛世蝼蚁,大佛能普拉斯什么?大佛的身体普拉斯了一个女尸,大佛的眼光普拉斯了整个世界。
肚财的葬路令人落泪,就让他在岸的另一边静静的坐着吧,太空时代下让他坐着ufo自由地飞翔吧。
以及只有行车记录仪的图像是彩色,只有记录才能彩色。
2017 人性 剧情 喜剧 社会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2021年3月31日 已读
来燕郊之后买的唯一一本实体书。

喜欢其中折射出来的态度,很多理论上的东西感觉之前有听过,但听项飙以一种诚恳和切实的态度说出来真开心,有共鸣。
2020 人类学 社会 社会学 项飚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21年3月18日 已读
项飙真的太厉害了,越到后面越感叹,真的太棒了。

因为读的电子版,对于其中理论的分析部分读的很粗糙,之后要从理论的角度再重读一下。

里面涉及的现实因为生活的缘故有强烈的同感,在跟随着项飙的目光一路走下来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在浙江村中的人的故事,整个社区的出现、发现和变化,其中生活着的人的生命、活力和光芒,同时更能感觉到作为写作者的职责,有所作为的人类学者。
中国 人类学 微信读书 社会 社会学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20年2月21日 已读
从文化媒介对文化重要的影响作用起手来写作,论述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文化形式上的不同如何导致了内容的不同,带着强烈的价值判断,电视时代的文化不再像印刷时代将人导向思考、理解,而是不断的享乐,在享乐中失去一切。

ps.本来想写稍微详细一点的读书笔记的,后来撒懒一直没有写,就是这样,然后有很多地方记不太清了,后面几章挺好玩的。
传播学 尼尔·波兹曼 微信读书 文化 文化研究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20年2月21日 已读
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感慨一句真的太有人类学的味道了,尤其是最后何伟谈到,在最后他要离开的时候他发现他对涪陵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可能并不是他想要的,太有人类学那种进出理解的感觉。

在阅读过程中带给人享受的地方是何伟一直非常诚恳地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在涪陵所遇到的一切,不着急做任何评判,先进入其中,去理解和感受,这也应该是我们理解任何地方应该带着的态度和想法。
何伟 微信读书 旅行 社会 纪实
小丑 (2019) 豆瓣 IMDb KevGa-NeoDB Eggplant.place TMDB
Joker
8.3 (2392 个评分) 导演: Todd Phillips 演员: Joaquin Phoenix / Robert De Niro
其它标题: Joker / 小丑起源电影:罗密欧
亚瑟·弗兰克是一个依靠扮演小丑赚取营生的普通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和母亲一同住在哥谭市的一座公寓里,幻想成为脱口秀演员的亚瑟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的生活着,但是现实却屡次击败他的梦想,亚瑟渐渐地变得越来越癫狂,某天在地铁上,亚瑟为了自保杀害了几名嘲笑他的人,同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在亚瑟心灵萌发…… 在看似和平的哥谭市,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2019年11月17日 看过
平和地推向暴力。
不需要太多阐释,就让生活一步步地往前推,能坚持那么久真的辛苦了。

一切都在坠落。
2019 DC 人性 心理 漫画改编
美国工厂 (2019)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American Factory
8.1 (801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 演员: 曹德旺 / 王河
其它标题: American Factory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2019年9月14日 看过
感觉关注的焦点太散了,导致很多东西都有所呈现,但所有的呈现都浮在外面,也很难去总结什么东西。
可以看到冲突,但更多的还是相同,我们都是人,都有爱的人,都有想要的生活,都想要让自己好一点,但时代、位置、生存好多东西把我们隔开了,还是希望都能好一点,可能就能好起来吧。
ps.有点怀念德睿带大家一起看纪录片的日子了。
2019 文化冲突 社会 纪录片 美国
人生删除事务所 (2018) TMDB 豆瓣
dele ディーリー Season 1 所属 : 人生删除事务所
8.1 (352 个评分) 导演: 泷本智行 / 常广丈太 演员: 山田孝之 / 菅田将晖
日本朝日电视台2018年制作的电视剧,由泷本智行执导,山田孝之、菅田将晖主演。本剧以电子社会独有的“电子遗物”为主题,讲述了围绕着专业承接在委托人死后为其删除电脑、手机中的电子数据的人生删除事务所发生的故事。
就算你不在人世,你的手机和电脑也还活着,帮你删除(dele)不利记录,主演山田孝之、菅田将晖,以及支撑他们俩的唯一红花麻生久美子,他们在2018年夏天
挑战完全原创电视剧初次编写剧本的畅销作家本多孝好编织出的“见所未见”的故事,本剧主人公坂上圭司(山田)和真柴祐太郎(菅田)赖以为生的工作是接受客户委托,在其过世后偷偷抹去一切不方便公开的记录,可是他们完成任务时总会被卷入各种各种的问题之中,不得不去解开客户的人生以及藏匿其中的真相.....
该剧故事围绕死者留下的数字遗物展开,山田孝之在剧中饰演因原因不明的疾病下半身不遂,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的坂上圭司,菅田将晖饰演隐瞒了不为人知的过去的真柴祐太郎,圭司的律师姐姐坂上舞由麻生久美子饰演。
2019年8月20日 看过
不错的故事,虽然有些桥段还是一如既往地充满霓虹气息,但整体值得一看。

角色也很有趣,虽然有一点工具人的样子,有讨论的东西,也保持的很适度,但整体剧情节奏过分平均,没有爆点和很大的起伏,故事在平缓地流动。
2019 人生 剧情 成长 日本
脱欧:无理之战 (2019) 豆瓣
Brexit: The Uncivil War
7.3 (96 个评分) 导演: 托比·海恩斯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李·布罗德曼
其它标题: Brexit: The Uncivil War / 脱欧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8.8 (2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 桂裕芳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1789年法国人以从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但他们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法国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第二阶段要恢复部分已被遗忘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四卷) 豆瓣
The 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作者: [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 译者: 赵立玮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亚历山大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四卷试图说明何以帕森斯是整整一代人中唯一可与古典大师们媲美的人,一方面本书论证了在力图调和古典思想对立问题上,帕森斯甚至比韦伯走的更远;另一方面,帕森斯著作中的内在矛盾加重了他力图弥合的两极化趋势。
生门 (2017) 豆瓣
9.3 (78 个评分) 导演: 陈为军 演员: 李家福 / 夏锦菊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泰戈尔
剧情纪录片《生门》,故事集中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它用生猛的镜头语言,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透过无数孕妇生产,展现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
妇产科是一个窗口,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生命的诞生,总会牵动个人、家庭、社会的复杂纠结;生活本就不易,生产背后是普罗大众的人情冷暖。
庞大的故事体量,透过起伏跌宕的剧情,呈现悲悯的视角和情感的温度,《生门》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环境最真实、最生动、最揪心、最温情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