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
象棋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沈锡良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 - 4
余华反复推荐的文学名篇、心理小说大师茨威格绝笔之作!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生命终结前三天才写完的小说,也是其zui为著名的代表作。
因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茨威格非常擅长心理描写,有“人类灵魂的猎手”之称。
小说讲述了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而这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几乎没碰过真正的象棋;只因他在被法西斯监管时,偶然偷了一本棋书,此后这本书变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疯狂研究棋书,甚至精神分裂出两个自我在脑中对弈。
在无尽的时间和极有限的空间里,他只能通过这种办法去缓解心灵上承受的巨大痛苦。
茨威格在这部作品中,真实呈现了人在肉体被禁锢、精神生活被剥夺后产生的心理变化。
| goodreads超十万人评4.27分,茨威格真正的口碑佳作。
|余华反复推荐,世界中篇小说史上的璀璨名篇。
|它无关于棋局,更是一场心灵的博弈,对手是另一个自己,也是无尽的绝望与孤独。
|收录德国知名艺术家埃尔克·雷德(Elke Rehder)经典版画作品,图文结合,适合收藏。
|资深德语译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副译审沈锡良译本,收录译后记,深入阐释名家名作。
|平凡生活的一剂“速效强心丸”,震撼心灵的旷世之作。
|精装小开本,双封面设计,文艺典雅。
2025年8月18日 已读
在虚无中创造实存,人多么易碎,又多么坚强,将六十四格放在脑中生出变化来对抗无可依仗的现实,但现实总会以另一种反击回来,人终究活在与现实的拉扯中,精神的反击落到身体上是毁坏破败。也是巧妙的转折,好胜心勾出两种棋手,一种是天赋的极致,一种是游戏的极致,在中间飘荡的人们啊。
小说 微信读书 茨威格
随笔大师蒙田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9
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38岁时辞官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身处其中的偏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三卷本《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境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一位先驱战士”的形象。
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工作之一。茨威格在写作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着的自由意识、他始终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将其看成自己所有的精神楷模,以至他在《蒙田》的初稿时,曾将本书命名为《感谢蒙田》。
2024年2月5日 已读
读起来不太像蒙田的传记,更像茨威格对一种理想人生的描摹,以蒙田的一生为基点,出世——退隐——旅行——入世——出世以及始终不变的对“自我”的思考,从未停止地思考就是对自由最大的坚守与追求,不论时代如何风起云涌,总是可以思索自己该如何,自己应如何,然后坚定地继续思考,继续去做。
微信读书 茨威格 蒙田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豆瓣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7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像很多犹太裔作家的命运一样,茨威格的作品被列为禁书,他在萨尔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这促使他决定心离开德国,开始了国外的流亡生活,本书即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致信克劳斯•曼说:“我现在打算写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样,遭到马丁•路德的非难。我想以伊拉斯谟为例,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们这种类型的人和其他类型的人。”这封信应该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写作此书的心志流露。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茨威格的笔下,伊拉斯谟是一个“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和一个思想自由的神学家,一个敏锐的时代批评家和一个温和的教育家,一个稍逊风骚的诗人和一个文采斑斓的尺牍高手,一个善于指桑骂槐说笑的人和一个弘扬人性的慈悲使徒”。
2024年3月7日 已读
在正文中因为茨威格煽情的文笔失去焦点,太多关于伊拉斯谟行为价值的描述,对行为本身的情境却没有太多叙述,给人以自说自话的赞歌,颂扬茨威格心中的人文主义。读完全篇后在舒昌善先生整理的年谱中领会到伊拉斯谟的伟大之处,前面的赞扬有了实感。在那样一个激烈的争辩年代中,保持自己的立场,既反对保守派,也反对改革派,或者说,坚守自己关于宗教改革的主张,平和、渐进地进行,也正是这种坚守,实现了自身的伟大,以安全地方式讲出了心中的话,同时没有招致动乱。只是历史的风暴袭来时,胜利的注定是马丁路德式和马基雅维利式的角色,在狂风暴雨中没有平和的余地,但一个人只一个人自己还是可以在紧闭中偷得自由呼吸。
微信读书 德语文学 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豆瓣
9.0 (25 个评分)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吴秀杰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 - 9
◎作品看点
★著名作家茨威格代表作,精装全译本。附作者创作年表、多国学者对谈(茨威格研究中心独家授权)
★茨威格于1942年2月22日自杀,本书是他鼓起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留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每一个身份都让茨威格处于天崩地裂时的风口浪尖。
★繁荣背后掩藏着巨大的危机,战争成为手段,和平被当作筹码,个人在时代的巨浪中无所适从。
★极具个人视角的欧洲精神衰落史,既不“客观”也不“全面”,只是饱含情感,渴望激起每个心灵的回声。
◎内容简介
茨威格生于19世纪末,恰好来得及亲身经历欧洲文化在一战前最后的繁荣和稳定,也能觉察到隐藏在这背后的停滞、老朽和虚伪。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逐渐从精神的巅峰坠落到道德的深渊,和平与人性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一败再败。茨威格目睹了这一切,开始成为一位不情愿的见证人,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高贵而残破的昨日镜像。
“我所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我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人,内心的最深处也被我们欧洲大地上无歇止的、火山喷发般的天摇地动所搅扰。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当中,没有谁比我更首当其冲了: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每一个身份都处于天崩地裂时的风口浪尖上。”
2022年4月17日 已读
个人生活片段构成的世界史,越往后时代和命运的袭击越猛烈,终究再也看不到任何希望。絮絮叨叨中四散的记忆片段勾结成整本书,一想到最终的结局,一笔笔都是哀歌,命运之中的苦难,没有逃避和其他可能,能逃过一次,但不可能逃过每一次,最终我们都踏上相同的道路。
微信读书 德国文学 经典 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