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清代地方政府 豆瓣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范忠信 / 何鹏 2022 - 2
◎著名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于学术巅峰时期写就的经典之作。
◎从人的角度,了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运作和基层治理逻辑,认识清帝国结构性集体腐败的根源。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至今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一座未被逾越的高峰。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第三次全面修订译本,精益求精,忠于原作。
------------------------------------------------
★内容介绍
《清代地方政府》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巅峰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必读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最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
《清代地方政府》是经典学术著作,但作者瞿同祖写作时的预期读者是对传统中国缺乏了解的英语世界的学子,故其叙述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
★媒体/名人推荐
“《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其目的在于描述、分析并解释清代州县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作者也希望此书有助于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并且为官僚政治与行政学提供资料。他的目的和希望都出色地达到了。”
——《亚洲研究学报》
“在中国政府及行政的研究领域中……此书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对资料拥有广泛的知识,并具有洞悉内幕的见解,他提出了关于中国基层政府的第一部有意义和可靠的研究。”
——《美国历史评论》
“瞿同祖先生没有撰写教科书,学术著述也较少,没有指导过研究生 (没有弟子) ,因此没有直接的传承,但自1980年代以来,他的著作和研究进路主要通过学术市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不限于法律史的学人,获得了相当广泛的自发的社会影响,出现了一批或多或少地追求瞿同祖范式的研究著作。……但就研究的总体深度和水平而言,在我看来,似乎还没有超过这两本书,至少没有超过《清代地方政府》。”
——《在学术史中重读瞿同祖先生》,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性的学术著作,并不是仅仅给了读者一些个完美的结论,而是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去扩展这些结论。《清代地方政府》就是这样的著作。”
——《再读〈清代地方政府〉》,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瞿老对清代关乎庶政治乱的基层政府——州县的剖析,所提供的不为我们习知但时至今日仍受其熏习的细节和对制度与个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梳理与解析,在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的结合方面,几乎堪称完美。”
——《见微知著与求名责实之间》,王进文(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2022年3月19日 已读
建立在非常翔实的资料基础之上的社会学角度对清代地方政府的分析,偏功能主义的视角,从地方政府的的建立到其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记叙、司法财税的具体状况和对非正式权力的补充构成整本书的结构。在具体的行文中,先对法律规定进行叙述,在具体分析法律之下地方人员的各种行动,清晰明白。”所有这些群体,都在现行体制下获得了最大回报;唯一例外的是普通百姓。“
微信读书 瞿同祖 社会史 近代史
东方历史评论(第14辑) 豆瓣
作者: 许知远、李礼、执行 2018 - 4
庚子国难之后,宏伟的帝国大厦摇摇欲坠,危在旦夕。颟顸的帝国统治者震惊于西人武力,不得不采用自己过去厌恶的手段为末代王朝再续一命。停科举、淘汰胥吏、办学堂、编练新军……历史仿佛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曾经被称为“保守派”的人们做出了比“改良派”更深化的改革,然而这场改革可以像明治维新一样“力挽狂澜”吗?在旧制度自我救赎的路上,革命的野火已在徐徐延烧。
2022年3月7日 已读
东方历史评论的微信最后一篇推送停留在2020年6月17日,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2020年6月20日,这本书应该是东方历史评论的最后一本出版物,因此加一星到四星纪念他们做出的努力。
回到这本书收录的文章,专题中关于清末新政和明治维新的叙述中对新政的涉及方面的各种层面的影响很有味道,但与日本的比较一般。两片访谈都挺不错,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很诚恳,具体问题中的洞见也引人去重读。随笔中缅甸和经学论战都是历史回顾,建筑与苏联想象中从建筑具体结构看意识形态指导之下的建筑物反而生发出了反叛的因素,对苏联历史的再回顾。俄罗斯在海外以纳博科夫为例叙述一种对红色苏联反叛的俄罗斯流亡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在海外持续以一种想象和相关的写作来维持。历史学家与法官晦涩,没太读懂。三篇书评女哲学家和马雅可夫斯基有趣。
中国 中国史 微信读书 日本 近代史
东方历史评论11 豆瓣
作者: 许知远 2018 - 2
自甲申到甲午,大清此前二十来年,采取“拿来主义”初见成效。军事、工业、商业、贸易、机械、矿产、海军、学堂、电报等,从无到有,均有长足进步,令帝国统治者们沾沾自喜。然而,以自强为宗旨的洋务新政,在这关键的十年里,并没有进一步释放社会,释放资本 ,更未能在制度创设方面有所经营。效西法图自强,只是获得了一个畸形社会、畸形经济结构,而无法凝聚为自觉、深入的近代化历程。而在这关键的十年里,中国又错失了哪些机会?
2022年3月2日 已读
对一段历史的回眸,电子版之中图片那一部分缺失,其他文章有几篇很好玩,很无聊,访谈录和纪念文章印象较深。
中国历史 日本 近代史
忍不住的“关怀” 豆瓣 Goodreads
8.5 (35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2021年6月30日 已读
最喜欢的还是潘光旦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在社院读了那么久的书,自然就对这位中国社会学的最早人物颇有好感,而在阅读过程中对三人的着重点不同更让人同情和理解潘,张东荪集中在政治行动上,而王芸生以大公报串起来,潘光旦以不同时期的思想和遭遇勾勒。三人不同的位置,但其经历都折射出在新政权之下的变化,是真的求进步和倒向,但党永远因时势而选择不同作为,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被认真对待,然而在党面前,其实是一个人都没有的。
当代中国史 当代史 微信读书 杨奎松 近代史
2000年以来的西方 豆瓣 Goodreads
7.8 (19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一頁丨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 - 4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2021年5月27日 已读
在概念、现实、理论、学者、问题中跳跃的过程,从2009回头一直看到2003,感受最突出是曾经的一些边边角角的问题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世界左来右去,人类流窜其中。

当作年鉴类的参考书来看还不错,尤其后几年资料非常翔实。

附录里萨义德福柯波伏瓦萨特的故事有趣。
2021 当代史 微信读书 思想史 政治学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豆瓣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Crucible of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林恩·亨特 / 杰克•R. 森瑟 译者: 董子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从17世纪初开始,法国便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1763年,法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败,法国的国力开始衰退,战争的巨大成本将王国推到了破产的边缘。不得已,国王路易十六决定开征新税。
在向贵族征税未果之后,国王同意重启一个“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古老机制——三级会议。但是,一百多年来已经实力大增且经过新的启蒙思想洗礼的第三等级抓住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1789年6月,由于在投票方式上的分歧,第三等级自行组织了国民议会。巴黎市民表示支持国民议会。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克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一场革命开始了。
新政权试图一举推翻旧制度。封建制度被废除、人人平等的原则得以确立……但是,国家权力迅速变更所导致的权力真空,以及一系列激进措施所导致的社会割裂,使法国社会迅速失序。法国成了各方争斗的战场——革命党与保王党的较量、革命政权内部不同派系间的纷争、法国与外国干涉势力的战争,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屠戮。权力快速洗牌,政权如走马灯般不断轮换。短短十年内,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督政府、执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政权落到了一个来自科西嘉的军人——拿破仑——手上。
拿破仑于1804年称帝,法国从共和国变为帝国。拿破仑在某些方面延续了大革命早期民主实践,比如他制定了民法典;但在另一些方面,他又是革命的敌人,比如他削减了政治参与和表达自由。他发动了征服欧洲的战争,既传播了革命的果实,赢得了一些欧洲民众的支持,又由于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和对既有国际秩序的破坏,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败于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法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落下帷幕!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锻造出的世界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现代世界的锻炉》采用全球史范式重新书写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以及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强调了大革命和拿破仑造成的全球效应,以及二者锻造出了一个怎样的现代世界。
-----------------------------------------------------------------------
【编辑推荐】
●理解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必读之作,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遗产影响至今
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的一些主要政治形式和政治实践,如全民普选、全民兵役制、宗教宽容、爱国主义、义务教育、民法典,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都可以追溯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是现代世界的锻炉,这个锻炉锻造出的现代国家的主要形式——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主要组织形式。
● 采用全球史范式重新书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创新之作
本书抛弃了以民族或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范式。在作者笔下,法国大革命从其起源、发展到其所导致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革命源于英法两国全球争霸所导致的财政困局,以及颠覆性观念的全球传播;革命的发展一开始就跨越了法国的国界,不仅在欧洲招来了大量追随者,也在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动荡;而拿破仑大军在欧洲的驰骋不仅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也影响到了欧洲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尤其是引发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如果说本书是关于法国的,那么它同样是关于欧洲和美洲的,或者说,是关于当时的整个世界的。
●国际知名历史学家为普通读者创作的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入门读物
本书作者之一的林恩·亨特是全球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开拓者,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另一位作者杰克·R. 森瑟也是国际知名的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专家,可谓是强强联手。本书并非严肃且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普及类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全书配有80余幅插图,每章章首还有大事年表,章尾有作者精选的两篇一手史料,方便读者体会真实的历史场景。作者在前言中还回顾总结了200多年来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不同流派,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 融合了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新近成果,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一些新图景
本书融合了近年来新文化史、性别史、跨国史等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在作者笔下,革命的思想源头不仅仅来自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思想巨人,同样来自法国民众在咖啡馆等公共空间中的高谈阔论;革命的成果不仅有大名鼎鼎的《人权宣言》,还有奥兰普·德古热的《女权宣言》;革命不是法国一国的事务,而是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的重要一环。此外,作者笔下的法国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拥有殖民地的帝国。他们将大革命和拿破仑对法国殖民地(尤其是法属圣多明戈)的影响作为叙述的一条重要支线,将海地革命成功融入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叙事当中。
●国内外著名学者和媒体推荐阅读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沈坚教授作序推荐;《英国历史评论》《法国历史》《历史学家》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合力推荐。
2021年1月4日 已读
很好的入门书,但可能真的相关的知识了解的太少了,都是浮光掠影,但整本书读下来还是很好的,一些很好玩的视角,以及一段让人感觉恐怖但有宏伟壮阔的历史,在一整个体系之下,那些自由、民主宏伟的理念,无尽的潮流和希望在一代人身上铺展开来,世界在发生变化。
拿破仑 林亨特 法国大革命 法国革命史 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