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人各有异 豆瓣
One Man's Meat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E·B·怀特 译者: 贾辉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E•B•怀特的《人各有异》,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一九三八年冬,怀特正当在《纽约客》事业顺遂之际,突然转身(不够华丽,但很坚决),跑到缅因州去当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手操持了一个农场。这里的原因,或许与梭罗有很大关系,我们从怀特的文字中,也时时可以看到二人一前一后的关联。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甚至《纽约客》要求编者始终以“我们”的面目发声,也让他感觉不自在。正是在缅因的乡下,“他找到了他的主题(就是他自己),还有和缓但真诚的语调。”他将“我们”如何,改换为“我”如何,成就了知识分子作为个人的独立存在。
我们因此得见这一本书,是一本慢书,不妨慢慢去读。书中没有微言大义,但凡讲到社会,仍然还是常识。他写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他要建立的,是一种简朴的,审美的生活,虽然这种简朴的生活有时也需要惨淡经营,忙个焦头烂额。
《人各有异》是E•B•怀特最著名的随笔集,自一九四二年初版以来从未绝版。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一场逃离,逃离之后的生活,从城市退到农村,继续写文,同时务农。个人的状况与时代的脉动在文章中结合,农场中的每一天日常,与鸡、与狗、与羊、与牛、与天气、与农人、与亲人、与战备、与战争;时代匆忙到来,人在其中生存的状况,战争的迫近、众人的退却、生活的曲折、意志的昂扬;《自由》中那句“我揣了事关一段天机的密函,在世间行走。我始终直觉,人与自己订有极其重要的契约,必须保持自我,又能容受万物,独立自强,凭借与此一星球的偶然遇合,随机应变,又像猎犬一般执着,不离不弃。”书写心声,生命即在于此,热爱与搏斗,同时容纳万物,让生命在生命中碰撞和发生。
微信读书 生活 非虚构
凶年(全2册) 豆瓣 Goodreads
Homicide: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西蒙(David Simon) 译者: 徐展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4
凶杀是这里的日常,街头是他们的战场
多线叙事、全景描写,真实记录凶案组警探们的完整一年
经典美剧《火线》原著 爱伦•坡最佳真实罪案奖
他们直面死亡冷酷无情,对待尸体一视同仁。
他们插科打诨脏话连篇,率真诚实嫉恶如仇。
他们被街头百姓白眼嫌弃,遭警局高层出卖牺牲。
他们与疑犯斗法、跟证人周旋、同律师角力,
他们是践行正义的巴尔的摩警探,
是一群不够坚定但足够可爱的理想主义者。
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用纪实手法,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凶年》一书,对于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的执法行为做了真实披露。作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凶案组:街头生活》等,并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2023年9月21日 已读
记录一年,记录一群人,记录一批命案,记录一座城市,记录一个时代。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侦破的拉托尼亚案,中间穿插着破掉的案件、破不掉的案件,在不断的凶杀案中,一具具尸体、一场场纷争、一出出罪恶,在巴尔的摩中。从凶案组的日常中,窥探城市最凶险的一面,为死于非命者寻找亡命的原因,真实的具体。围绕警探们的一切,对死者身份的追踪、对相关线索的追寻、对罪犯的追击审问、与同事的插科打诨、与检察官的共同努力、在官僚体系中存身、被政客们背叛操弄,在风格迥异的警探中,感受共同的气息,内心中有着坚信,才能坚持做到那般残忍、那般冷淡、那般美丽。
微信读书 美国 非虚构
以鹰之名 豆瓣
H is for Hawk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海伦·麦克唐纳 译者: 陈佳琳 2022 - 7
●最负盛名的非虚构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获奖作品
●科斯塔图书奖最佳图书:
“非常独特、美丽的一本书,带有灼痛的真情流露与出色的描写叙述,举世无双的现代文学。”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有些伤口,永远 不会愈合。
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
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的那段日子,海伦·麦克唐纳回忆:“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选择走入小时候本能迷上的苍鹰世界,因为做一个人,我就会感受心里深处那不见底的悲伤和情绪。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
她开始训练世上最难驯服的禽鸟: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开人群投入荒野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怀特重逢,追寻了与自己相同的怀特离群索居、训练苍鹰的过程。
--------------
非常独特、美丽的一本书,带有灼痛的真情流露与出色的描写叙述,举世无双的现代文学。——科斯塔文学奖
我深信它即将成为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经典之作。——《卫报》
这本近似野性的美丽之书,告诉我们原来出色的自然书写可以如此揭示我们与野生世界的亲密关系。它如此高明,有时候还会伤害着我而暂时无法阅读;它在心头划出鲜血,却可以疗愈人心。让人马上就想读的经典。——《纽约时报》
麦克唐纳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她用一针一线将各种不同的碎片编织而成,字字句句富有深度含意。 它最有趣的一点是,她把我们所居住世界的外在与核心看得一清二楚。 ——《纽约书评》
人与自然心灵相通的结构,结合崭新与怀旧的自然写作与人文哲思,原创性十足,也是失落与疗愈的奇幻“文学”,从来没有人像她因为看了一只猛禽飞过天空,而改变了人生。——《国家》
优雅自如地融合自然书写、个人回忆录、文学肖像、丧亲试炼……它用你没想过的方式照亮着你从没想过要探寻的角落。 ——《华盛顿邮报》
她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邂逅,描绘写得引人入胜。——《国家地理》杂志
一本结合回忆录、自然文学、史实与驯鹰术的卓越之书,它跟之前读过的书完全不同。 麦克唐纳在她的回忆录里,用丰富的文字表现告诉我们,只要抬头看这个世界,就可以改变我们已经顺从或认命的人生。 ——《洛杉矶时报》
2023年1月3日 已读
父亲离世后如何在没有父亲的世界中生存、驯服苍鹰梅布尔、怀特在驯服小苍中的挫折反映出的他的一生,行文三条主要的叙事线索之间跳转。父亲离世所带来的创痛是如此剧烈和深远,只能求助于驯服苍鹰,渴望在这一过程中隐藏自己、失却自己,让自己如同苍鹰一般融入到自然之中。怀特驯服小苍的故事从童年读到现在,怀特为了逃离童年和性向认同带来的痛苦,渴望在驯服小苍的过程中实现转变,以鲁莽的方式与小苍硬耗,彼此两败俱伤,结果发现最终还是重现了父母的行为,逃离和潜藏都告失败。渴望借助苍鹰隐藏自己遁入自然的努力是同样结局,幸运的是“我”意识到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野,并选择在两侧同样坚强的生活,而驯鹰过程中对苍鹰内含的暴力、自由,自然的消亡、改变,人为的区分、隔离逐渐融入时间之中,一生的长度在一个事件中展现。(王室侍从)
微信读书 英国 非虚构
N号房追踪记 豆瓣 Goodreads
우리가 우리를 우리라고 부를 때
8.1 (77 个评分) 作者: [韩]追踪团火花 译者: 叶蕾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2
窥视威胁女性,以伤害女性获利,
这些罪恶并不遥远,甚至就在你我身边。
我们可以沉默,但也可以绝不罢休。
★震惊全球的网络性犯罪,韩国N号房事件直击实录。
★26万人的罪恶围观。在韩国,每200个人里,就有1个观看者。
★引发韩国全民共愤,总统文在寅下令彻查。
★身为女性,只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韩国知名书店教保文库“开启2021年之书”
同名特稿荣获第52届“韩国记者奖大奖”
作者追踪团火花荣膺2020年“韩国女性家族部长官表彰”
N号房事件不仅推动韩国相关法律的改变,而且令数码性犯罪问题在世界得到关注。
“凡是来到Telegram的人没有是为了看正常东西的吧?”
“可以在这里公布前女友的KakaoTalk账号吗?”
“各位,那个女的(受害者)死了。”
“她是谁?反正不是我的错,嘻嘻。”
2020年3月,韩国N号房事件震惊世界,数码性犯罪问题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在N号房里,女性,包括未成年人,被威胁拍摄下非法性视频。画面不堪入目,手段极其残忍。加害者毫无悔意,随意传播,甚至以此获利。
在数码性犯罪的噩梦中,谁来保护儿童,创造安全的世界?谁又能预料女性与性犯罪的距离到底有多近?在一个女性不安全的社会,其他人又将走向何方?
N号房的加害者当中,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只不过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向打破他们这份坚信的“追踪团火花”致以深深的谢意。
——[韩]权金玄英(女性学者)
平凡的两人做出了伟大的事业。怀着共同目的努力的人很多,这两个人尤其令人感动的原因是,她们凭借“不多的经验和技术”做出了别人无法下决心去做的艰险的事情。而且,真正艰险的一点是,当时的世界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她们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们明知道这一点,还是下决心去做了。
——[韩]李京美(电影导演)
这不是她们的问题,而是我和我们的问题。我再次认识到,通过我们的力量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通过这本书倾听“我们”的声音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也是一种凝聚吧。
——[韩]柳浩正(正义党国会议员)
2022年3月28日 已读
性剥削、母职惩罚、着装自由、亲密关系中的结构压迫、罪惩不匹、司法偏向、刻板印象、旁观者、日常生活中弥漫的性暴力、性骚扰、偷拍、约会暴力……
上面这些词是读第二部分是在纸上随便记下的词汇,如同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很短很短的一段段回忆和记叙,勾连起自己脑海中关于事件本身和围绕着事件的各种念头。
还是需要聆听,需要讲述、需要不停地对自己检查,才有可能保持清明,不迷失。
书写本身很稚嫩,但是书写的题材、题材背后的故事、弥漫在整本书中的反思和要求,一次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去改变吗?韩国有火和丹追踪N号房,但中国互联网随处可见的偷拍视频、性犯罪视频的流播什么时候才能引起重视,缺乏的是火和丹,还是事件可以得到处理呢?
火和丹的回忆与反思可能是书中最动人的一部分,可能世界的崩塌没有办法,但是不能停止思考和改变。
女权主义 微信读书 犯罪 非虚构 韩国
莎士比亚简史 豆瓣
Shakespeare: The World as Stage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闾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丘吉尔
莎士比亚,诗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股东,一生身兼数职。
人人都知道他,但人人都不了解他。每一本莎士比亚传都是5%的事实加上95%的猜想。
“我写这本书倒不怎么是因为世界上还需要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我的想法很简单:根据记录,看看我们对莎士比亚能知道多少,又真正知道 了多少。” 作者说。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准确有趣的莎士比亚传记。既适合新手,又适合专家。
翻开本书,开始这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
☆“喜悦……清新、简洁、有着尖锐的见地。布莱森极为擅长挑出一些很有故事感的细节来描绘更大的图景……这是一本宝藏图书,不管是对莎士比亚只有粗浅了解的普通读者,还是这方面的专家,都是一本好书。”
——凯瑟琳•休斯(Kathryn Hughes),《星期日邮报》
☆ “比尔•布莱森这本简短的传记,在令人愉悦这方面,简直达到一本历史书所能达到的极致。布莱森把他特有的诙谐,聚焦到了一个主题中……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莎士比亚的生活。”
——肖恩•黑格提(Shane Hegarty),《爱尔兰时报》
☆ “就跟他的《万物简史》一样,布莱森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手法,把一个宏大的主题压缩到了可控范围……他是位温暖有趣的向导,引领读者读懂复杂的莎士比亚研究。”
——梅丽莎•麦克雷蒙特(Melissa McClements),《金融时报》
☆ “一本有趣的作品,介绍历史中捉摸不透的莎士比亚——以及人们为研究他所付出的非凡努力。布莱森和莎士比亚是一对幸福的搭档。”
——凯瑟琳•克雷克(Katharine Craik),《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 “绝妙的幽默和温和的洞察力……布莱森很擅长从伊丽莎白时代的复杂历史中找出那些既有说明意义又幽默的小细节。这是一次通往莎士比亚时代的,超值短途旅行。”
——多米尼克•德罗姆谷尔(Dominic Dromgoole),《星期日邮报》
☆ “从头笑到尾……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让人兴奋的传记,字里行间都是布莱森标志性的幽默和诙谐……太棒了!”
——大卫•费兰(David Phelan),伦敦都市潮流杂志《超时》
2021年2月7日 已读
之前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传记,他的剧作倒是看了好几本,现在回想起来阅读过程中也没有强烈的感受到其中的精妙和伟大。
这本书读完,其实也很难说清楚莎士比亚一生究竟如何,相反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面几点:
1.重构一个十六七世纪的人的一生是真的特别困难的一件事,即使是莎士比亚这样在当时代非常杰出的人同样如此;
2.文中暗示的莎士比亚的同性恋倾向或异装癖倾向,很好玩的一点,本质上作品后的作家和生活中作家的距离有多大,我们猜测的空间有多大,母鸡鸡蛋啊;
3.否定莎士比亚存在的那群人也蛮好玩的,全看你多自信;
4.感谢莎士比亚的两位朋友,在他死后能为他结集出版,真的太伟大了,没有他们,可能我们就彻底错过莎士比亚。
人物传记 微信读书 莎士比亚 轻松 非虚构
九个人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2019年12月18日 已读
时代的痕迹,时代飘荡的时候怎么成为一个人?我来,我受难,我幸存。
所有的人都想用时代来面对自己的良心,可是那一个个经历的人呢?被痛苦摧毁的人,经历痛苦而未毁的人,拷问着我们什么是知识分子?
中国 传记 张新颖 微信读书 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