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
历史学的境界 豆瓣
8.8 (24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已故著名学者高华教授的文章结集,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在评论龙应台等人的书时,我们看到读者高华难得倾注了极大的情感,用敏锐的感悟力,表达对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读来不无悲凉。高华教授曾到台湾讲学,尽管时间不长,但仍旧发现了一些深层的潜流,他对当地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如今看来依然弥足珍贵。在评价学术著作和论文时,他表现得犀利而直率,往往能精准地把握肯綮,直指关键,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他治学的精髓。借助于历史学,高华教授展现了自己的辽阔视野、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意识,如果说个体生命对历史的体会和理解是历史学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他用自己的著作和生命历程为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两方面他都领风气之先。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兄是对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写作,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对得起历史学家和思想者的荣誉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
钱永祥(中研院研究员)
我猜测,围绕着“家国六十年,河山千万里”的思绪与关怀,陪伴着高华的最后几年,直到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写的一篇文章,结尾处引录“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表达了他的未竟抱负,也正是他留赠无数朋友与读者的自画像。
2022年4月6日 已读
身后的整理,五个部分的内容不同读起来感受也不同,第一部分较为正统的国民政府研究,南大近代史的味道很重;第二部分书评两篇很动人,看时间都是11年上半年,当时高华身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对于生命动荡的感受可能也更深,自然对于1949的大变和小岛上的半生有更多感触;第三部分06年左右对台湾政局的时评,重点还是在于台湾本土生长出的东西与大陆的距离会越来越成为两岸统一的阻碍;第四部分的论文评述读得最令人爽快,论文评述的视角敏锐,同时闲谈中历史观和人性观非常动人,《与研究生谈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值得一读再读,最后访谈皆为一时之言,但亦有深切之处。
ps.此书应该是牛津社《历史笔记》的国内版本。
历史学 辑录 高华
史家高华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徐晓 / 熊景明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2 - 7
2011年12月26日,高華教授在南京去世。這本紀念文集由三十多位大陸、港台和海外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十余位高華的學生撰文。文中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懷念,也重新審視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環境和現狀,重溫高華的學術精神,挖掘並發揚他的學術遺產。
——有時候偉大的人碰巧在我們身邊,我們能夠認出他,已是生之幸運。
2022年4月4日 已读
一位历史学家的英年早逝,读完《红太阳》之后怎能不感慨其治学技艺、学术思路和学术品格的高尚,这本书中高华的友人、学生及相关的众多人一起回忆其为人与为学,为学主要仍旧集中在《红太阳》之上,独立精神去研究敏感议题,理清历史来路,为人部分的笔触较少,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其妻子与儿子的回忆。
历史 当代中国 悼亡集 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