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 豆瓣
作者:
鲁迅
译者:
杨义
2014
- 11
【内容简介】
在今天,鲁迅的作品仍有恒久的生命力或无可替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读鲁迅,可以疗治肤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何为中国和中国人。鲁迅作品以凝缩的形态,蕴藏着一个革故鼎新的大时代的思想含量和审美含量,其中的精华,堪称现代中国人必读的民族典籍。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是国内首部鲁迅作品权威点评本。此三卷精选鲁迅小说、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杂文等二百余篇,殆可代表一个“世纪巨人”的成就,亦可使读者领略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绮丽河源。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二十万字独家妙评,揭示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力图让世人认知一个“经典鲁迅”。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鲁迅作品权威点评本;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先生,从事鲁迅研究50年,撷取鲁迅全部作品之精华,力图呈现“经典鲁迅”;
●点出其精,评出其华。兼顾思想性,文学性。还原真实,仿佛与鲁迅进行酣畅痛快的精神对话;
●想要读懂鲁迅,你无需读透鲁迅全集,《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为最佳入门书;
●随书附赠珍藏版杨义题词书签。
杨义先生二十万字独家妙评,深度解析。对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缘起、重大隐喻、典故轶闻、思想内涵、艺术特质加以点评,画龙点睛,一针见血,文笔自由,但又非常生动可读,力求吃透鲁迅,把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揭示出来,使读者对鲁迅有比较深入的感悟和理解,特别适合大众读者,包括大学生和高中生阅读。
【媒体评论】
读鲁迅,可以疗治肤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何为中国和中国人,这是读任何文学家的书都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融会贯通,似易实难。这些评点,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特别适合大众读者,包括大中学生阅读,从中不仅可以感悟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还能得到许多艺术欣赏。
——李昕(原三联书店总编辑、资深出版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杨义所选评《鲁迅作品精华》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作者为此书写了近20万字的评注,文辞华美,体味甚深……今读杨义所注选本,批注取精用宏,其中深谙人情物理处,全然是唐弢写《鲁迅传》时的风度。唐弢生前特称赞杨义在学术上所下“硬功”;而杨义的文字又常带魔力。学人代有传承,而学问之道一以贯之。
——《光明日报》
杨义先生的三卷《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以写作时间为经线,以体裁为纬线,对鲁迅作品进行了简明、完整的组合,点评更是凝聚了杨义先生作为资深鲁迅研究专家三十余年间的思考。在这里,鲁迅作品被置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多层脉络之中,蕴涵得到新的挖掘,内部空间得到新的拓展,因此更清晰、更真实、更博大。作品与点评之间,则是当代中国知识人与七十年前的鲁迅先生的对话——是知识的对话、思想的对话,也是心灵的对话。
杨义先生说:“读鲁迅可使心灵眸子如岩下电。”不仅如此,读鲁迅亦可给骨头补钙。追求智慧与健康的人,都应阅读鲁迅作品,阅读《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
当代中国依然并且更加需要鲁迅。鲁迅已经是经典,这套《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也将成为鲁迅阐释、鲁迅传播的经典。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在今天,鲁迅的作品仍有恒久的生命力或无可替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读鲁迅,可以疗治肤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何为中国和中国人。鲁迅作品以凝缩的形态,蕴藏着一个革故鼎新的大时代的思想含量和审美含量,其中的精华,堪称现代中国人必读的民族典籍。
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是国内首部鲁迅作品权威点评本。此三卷精选鲁迅小说、散文诗、散文、旧体诗、书信、杂文等二百余篇,殆可代表一个“世纪巨人”的成就,亦可使读者领略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绮丽河源。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杨义二十万字独家妙评,揭示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力图让世人认知一个“经典鲁迅”。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鲁迅作品权威点评本;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先生,从事鲁迅研究50年,撷取鲁迅全部作品之精华,力图呈现“经典鲁迅”;
●点出其精,评出其华。兼顾思想性,文学性。还原真实,仿佛与鲁迅进行酣畅痛快的精神对话;
●想要读懂鲁迅,你无需读透鲁迅全集,《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为最佳入门书;
●随书附赠珍藏版杨义题词书签。
杨义先生二十万字独家妙评,深度解析。对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缘起、重大隐喻、典故轶闻、思想内涵、艺术特质加以点评,画龙点睛,一针见血,文笔自由,但又非常生动可读,力求吃透鲁迅,把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揭示出来,使读者对鲁迅有比较深入的感悟和理解,特别适合大众读者,包括大学生和高中生阅读。
【媒体评论】
读鲁迅,可以疗治肤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何为中国和中国人,这是读任何文学家的书都难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融会贯通,似易实难。这些评点,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特别适合大众读者,包括大中学生阅读,从中不仅可以感悟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还能得到许多艺术欣赏。
——李昕(原三联书店总编辑、资深出版人)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杨义所选评《鲁迅作品精华》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作者为此书写了近20万字的评注,文辞华美,体味甚深……今读杨义所注选本,批注取精用宏,其中深谙人情物理处,全然是唐弢写《鲁迅传》时的风度。唐弢生前特称赞杨义在学术上所下“硬功”;而杨义的文字又常带魔力。学人代有传承,而学问之道一以贯之。
——《光明日报》
杨义先生的三卷《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以写作时间为经线,以体裁为纬线,对鲁迅作品进行了简明、完整的组合,点评更是凝聚了杨义先生作为资深鲁迅研究专家三十余年间的思考。在这里,鲁迅作品被置于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多层脉络之中,蕴涵得到新的挖掘,内部空间得到新的拓展,因此更清晰、更真实、更博大。作品与点评之间,则是当代中国知识人与七十年前的鲁迅先生的对话——是知识的对话、思想的对话,也是心灵的对话。
杨义先生说:“读鲁迅可使心灵眸子如岩下电。”不仅如此,读鲁迅亦可给骨头补钙。追求智慧与健康的人,都应阅读鲁迅作品,阅读《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
当代中国依然并且更加需要鲁迅。鲁迅已经是经典,这套《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也将成为鲁迅阐释、鲁迅传播的经典。
——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鲁迅全集 豆瓣 Goodreads
9.9 (14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同心出版社
2014
- 5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
《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
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这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的。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版的风貌。
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按原版编排,共分20卷。其中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依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仅根据最新关于写作时间的考证,调整了个别内容的顺序。
全书文字校订,只是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错字和标点。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国人名、地名等,均保留鲁迅当时的译法。
《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
本次出版,就是以1938年的这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的。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版的风貌。
全书内容和编排体例均与原版相同。按原版编排,共分20卷。其中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依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仅根据最新关于写作时间的考证,调整了个别内容的顺序。
全书文字校订,只是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错字和标点。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国人名、地名等,均保留鲁迅当时的译法。
故事新编 豆瓣
9.4 (22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