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y
Jack's Life 豆瓣
作者: Douglas H. Gresham B&H Books 2005 - 10
Douglas Gresham claims that Jack Lewis was the finest man and the best Christian he has ever known. Of course, Jack to Douglas is C. S. Lewi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informal address Gresham uses to refer to the great writer is indicative of the intimacy he shared with Lewis for a dozen years, living in England as Lewis's stepson. Jack's Life is an affectionate account of days now long gone. It is a personal memoir of a man who touched many in the classroom, even more with his pen, and made a significant, lasting, and eternal impression on one young man. Douglas Gresham is uniquely qualified to offer such an extraordinary portrait.
沈从文的后半生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美与暴烈 豆瓣
The Life and Death of Yukio Mishima
9.1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译者: 于是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3
◎ “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 英国知名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援引丰富的一手史料,揭开日本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
◎ 三岛由纪夫权威传记
……………………
【编辑推荐】
1.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大师之一,在国际文坛拥有高度声誉,极具影响力,拥有众 多中文读者。
2.本书作者是三岛生前私交最好的外国记者,对三岛作品的解读视角独特,掌握了大量翔实可信的一手资料,对三岛的爱好者而言是难得的传记资料。
3.知名作家、翻译家于是精心翻译,译文全新修订。
【内容简介】
三岛由纪夫,三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二战”后声誉最高的作家之一,从小深受古典文化熏陶,青年时凭《假面的告白》一举成名,在完成四卷长篇《丰饶之海》的盛年之际,却为表达其激进的政治诉求而“切腹辞世”,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团……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最早、最具权威性的一部传记,也是试图解开作家死亡之谜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国资深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所撰。在本书中,作者援引丰富文学史料,回顾作家短暂而辉煌的创作历程,同时与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时代名家进行横向对比,生动描摹了一个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间不懈思考,追寻“死亡、黑夜和鲜血”所构成美学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媒体评论】
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川端康成
这本书写得很有人情味,富有洞见力,或许和西方读者想要读到的主题很贴近……即对这位作家的文学史的梳理与考察。
——《时代周刊》
菲利普·迪克传 豆瓣
The Search for Philip K.Dick
作者: [美] 安妮·R. 迪克 译者: 金雪妮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1958年10月,初露锋芒的菲利普·迪克遇到了知性而浪漫的灵魂伴侣,即不久之后成为他第三任妻子的安妮。在新的家人面前,迪克显得快乐而充满爱心。但在平静生活的表象之下,他却一直与内心的恶魔搏斗着。
作者安妮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菲利普·迪克这位不世天才的真实人生。迪克从安妮身上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而安妮也见证了迪克写作生涯中最高产的黄金时期。在他们五年的婚姻期间,迪克完成了《高堡奇人》《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血钱博士》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作。然而,随着迪克深陷精神疾病与药物成瘾的泥潭,两人的感情也逐渐破裂,迪克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本书通过大量的书稿、访谈、书信,展现了迪克的写作生涯与感情世界,还原了他作品中无数场景和人物的原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天才作家最为真实,最为美好,也最为可怕的一面。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豆瓣
Herzog on Herzog
9.8 (8 个评分) 作者: (英)保罗·克罗宁 译者: 钟轶南 / 黄渊 文汇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汇集了对这位曾被弗朗索瓦·特吕弗赞誉为当世最重要的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我们自以为对赫尔佐格所拥有的认识,其实绝大部分并非真实:在他身上集聚着各式各样的传说、谣言乃至弥天大谎,数目相当惊人。本书则为此提供了一次辨别是非的好机会,既有关于其影片摄制过程的阐幽明微,又有针对那些不实之词的拨乱反正,涉及其电影生涯的各段历程,方方面面。其珍贵价值难以衡量。
传奇德国电影人维尔纳·赫尔佐格生于1942年,他因与喜怒无常的克劳斯·金斯基的频繁合作——包括《天谴》、《陆上行舟》这样的史诗作品,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而为世人熟知。从整个战后欧洲电影版图来看,赫尔佐格的作品堪称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赫尔佐格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本书汇集了对这位电影导演所展开的一系列访谈,同时也是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就生平所触及的人、事、环境和观念,彻底地表述他那些热情、奇妙而且幽默讽刺的观点。
亚当·斯密传 豆瓣
Adam Smith: What He Thought,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 [英] 杰西·诺曼 译者: 李烨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本书作者杰西·诺曼是英国国会议员,作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实践经历和学术训练背景的政治家,本书的内容超越了一般性的学术讨论,基于对亚当·斯密生平细节和思想脉络的剖解与发掘,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讨论了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
阿马蒂亚·森、朱嘉明、陈嘉映、赵鼎新、袁志刚、姚洋、朱宁、香帅重磅推荐。
亚当·斯密荣誉等身,思想体系磅礴且极具影响力,从达尔文、马克思、凯恩斯到哈耶克,在所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重要的政治、经济理论家的观点中,几乎都能够找到他的印记。但在今天,斯密也饱受争议,不少人抨击他为资本主义和个人自由的倡导者,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原动力,是不平等和人类自私的辩护人。围绕现代对亚当·斯密的信仰、偏见与重重迷思,作者从18世纪苏格兰的启蒙运动着笔,追溯了斯密思想的源头和思想体系的构成与发展。如作者所述,斯密并非一个教条式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也远非一名经济学家这么简单,除了《国富论》,他的《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以及其他与修辞学、文学相关的论述也值得深入研究,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理论的奠基人,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进化理论的开创者。
在左右翼政治经济派别愈发分立的今天,本书博古通今,通过对斯密时代的回溯,反观了当代市场、掠夺性资本和周期性金融危机背后的症结,重申了斯密提出的基本原则,其关于改革市场体系的论述,以及他在解决社会不平等、剥削和人类尊严方面做出的尝试,希望引导迷失方向的人们破除迷思、重读经典、回到正轨。
皮娜·鲍什 豆瓣
作者: 约亨·施密特 译者: 林倩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在当代国际舞坛上,皮娜·鲍什的作品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她是伟大的艺术创新者和永不停止的革新家。世人对她的作品爱恨交加,难以名状,而她对现代舞蹈的贡献有目共睹,永不磨灭。
她是全世界观众翘首以盼的现代舞大师;
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
她是魅力无穷、令人窒息的女神,费里尼和阿莫多瓦也为之倾倒,将她的舞作引入自己的影片。
皮娜·鲍什是德国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因为世上无人像她这般写下辉煌的舞蹈史。这位当初在埃森市福克旺学校的神童、以及当今身为乌珀塔尔的芭蕾总监的编舞家,在不到十年之间排除万难,确立了这项舞蹈类型。如今,舞蹈剧场这个名词已和皮娜·鲍什的名字划上等号,无法分舍。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她所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以前卫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综合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德国重量级舞评家施密特长期观察、采访皮娜·鲍什,细腻描述了皮娜·鲍什的从舞经历,她的个性、感情、生活与作品,反映出皮娜·鲍什的创作哲学及活力来源。本书是认识皮娜·鲍什并感受舞蹈剧场魅力的最佳书籍。
神圣入侵 豆瓣
Divine Invasions: A Life of Philip K. Dick
作者: [美] 劳伦斯·萨廷 译者: 陈灼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本书是菲利普·迪克最为正统的传记,以时间为线索,将迪克的一生划分成十二个章节。本书于1989年即迪克去世后第七年首次出版。
劳伦斯·萨廷为写作本书,亲自寻访了百位迪克的亲朋好友,包括其几任妻子、各时期的挚友和责任编辑等,获得了大量有关迪克的一手资料,书中所引用的信息则均来自迪克的手稿、信件、遗产档案材料和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的特殊馆藏。
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令读者了解到菲利普·迪克无与伦比的一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张在其作品中游历的精准地图。
拉康传 豆瓣 Goodreads
Jacques Lacan: Esquisse d'une vie, histoire d'un système de pensée
作者: (法)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译者: 王晨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将拉康的思想重新放入它所萌发的场域,追溯他如何让弗洛伊德的精华摆脱奥斯维辛之后被压抑、模糊和稀释的命运……并最终构建出一个晦涩又透彻的思想体系。
本书详述了法国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的雅克·拉康混乱、固执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史为线呈现拉康非正统的、错综复杂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历程,描绘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有群知识分子互动和私人生活。
他渴望进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却被“逐出教门”;
创办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又亲手终结了它;
渴望得到祖父和父亲的赏识,却选择出走;
渴望可控的爱情,又去追求得不到的女人;
渴望获得弗洛伊德的认同,但却多次与之擦肩而过;
与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的友谊和纷争,与巴塔耶妻子西尔维娅之间的爱恋,对科耶夫的推崇,对波伏娃的决绝,对萨特态度大转变……
拉康一生的经历、他的学术思想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形成了奇妙的纽结。
野生金基德 豆瓣
김기덕 야생 혹은 속죄양
作者: [韩] 金基德 / [韩] 郑圣一 译者: 范小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
金基德,这位韩国电影界的传奇人物,如何从“草根一族”一步步成为韩国媒体眼中的“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如何“高效率”地制作“低成本”且获国际大奖的影片?成功的诀窍是什么?……金基德导演和多位韩国著名影评人、明星将在书中为读者一一解惑,展现一个立体的、真实的金基德 。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内容丰富翔实:第一部分“金基德如是说”,金基德动情自述他从韩国社会最底层到“当今韩国电影的国际代言人”的艰难历程;第二部分 “阅读金基德 ”,韩国资深影评人对金基德作品的深刻解读,以此透视金基德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众说纷纭金基德”,曹在显等著名韩国影星及金基德剧组成员披露拍摄细节,从中得以窥探金基德在片场的独特处理手法;第四部分“附录”中包括金基德的研究资料,以及金基德第一部获奖剧本《擅自穿越》——金基德作品的本源。
是枝裕和 豆瓣
またここから始まる
6.9 (9 个评分) 作者: [日]是枝裕和 译者: 匡匡 东方出版中心 2019 - 6
本书是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从未面世的随笔,极私密的访谈,深入生命的六十六部电影,呈现是枝导演的创作灵感与电影世界。2019年戛纳金棕榈奖获得者奉俊昊、《小偷家族》主演树木希林、法国影后朱丽叶·比诺什,电影理论家莲实重彦等人特撰文推荐,讲述他们眼中的是枝裕和。 书中还有六十余幅珍贵照片,是枝裕和年表和最全的作品解说。
我是马拉拉 豆瓣
I AM MALALA
7.8 (8 个评分) 作者: [巴基斯坦] 马拉拉 译者: 翁雅如 / 朱浩一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4 - 10
一支笔、一个女孩,撬动一个世界
一颗子弹、一趟旅程,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
马拉拉,一个生活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平凡女孩,从小在学校长大的她,阅读和书写是她最大的乐趣。当年幼的她在父亲的膝头设想人生的无限可能时,残酷的生活带走了马拉拉喜爱的玩具手机、儿童节目和那件漂亮的蓝格子校服以及她热爱的书本。
考试日的清晨,没有即将迎来假期的愉悦,只有学校被迫关闭的悲伤。破旧的校车穿梭在小镇拥挤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息,死神的枪口对准了她的额头……
“我是马拉拉?”
一个不保持沉默女孩;一个只想拿起笔写字的女孩!
一个用爱、坚定与宽容,为全球6100万无法受教育儿童呐喊的声音!
用电影燃尽欲望 豆瓣
非道に生きる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园子温 译者: 余梦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0
作品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首部随笔集
“摧毁形式、任性玩乐的态度,对创作者来说才是最有趣的。”
1. 日本著名“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
2. 本书是园子温首部随笔集,导演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哪怕是最劣质*低等的电影,只要把自己的欲望在其中燃烧殆尽就好。”
日本鬼才导演园子温一直以叛逆、打破常规的姿态备受国际影坛关注。其早年以《男之花道》摘取日本影坛登龙门的PFF大奖,之后连续拍摄了《自行车叹息》《纪子的餐桌》等个性作品。名作《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恋之罪》《庸才》入选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品直击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代社会与人性的阴暗面,让园子温成为日本电影界不可忽视的个性导演,影迷沉浸在其作者性极强的越界影像中难以自拔。
从业三十年的园子温导演首次以坦诚而热烈的笔触分享了自己向着电影助跑的青春、重要作品拍摄的台前幕后,一阐自己独特电影观之生发,并对当下日本电影的现状、未来进行了犀利点评与深刻思考。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 1 豆瓣
IT’S A DON’S LIFE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 Mary Beard 译者: 周芸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9
▶谁是玛丽•比尔德?
“博客女王”、英国“国宝”,可与苏珊•桑塔格比类的女性知识分子。
古典学大师,因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而收获粉丝无数,因观点常常犀利而奇特而被贴上“颠覆者”的标签。
重磅著作:《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活》。
▶她为什么研究希腊罗马?
有用:历史学的目的乃是增进人类的理解力。比尔德“透过古代世界的深镜头来看世界”,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解药良方。
有趣:罗马人讲哪些笑话?模仿罗马人做菜是不是一个好主意?用那个古典人物来类比美国前总统布什?
在成名之前,她曾有段黯淡的时光,但她最终走出阴霾,开始写书评、写博客、写推特、拍纪录片……
▶从零开始的剑桥生活是怎么样的
她在剑桥工作30多年,在这两本书中将为你解开笼罩在剑桥生活之上的迷雾。
她会给你提供剑桥入学的专业建议,让你不要去走培训机构的歧途。
她会带你一起按小时全景地走近一个剑桥教授一天的生活。
她会告诉你剑桥生活乃至英国学术圈中那些最神秘、最有趣的事情,比如波特酒。
这样聪明有趣接地气的灵魂,你不好奇吗?
★媒体推荐
她用锐利的目光洞察生活,展现了学术世界中令人捧腹的片段。
——《卫报》
如果罗马人有比尔德在背后支持他们,帝国就不会灭亡了。
——《每日邮报》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古典学者玛丽. 比尔德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2006 年—2008 年文章的选辑。
在这些文章中,比尔德教授畅谈古今,阐幽发微,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剑桥教授对教学教育、希腊罗马以及时事政治等的思考与建议。雕塑上的唇印来自何处?罗马人在托加长袍里穿着什么?物理学家需要法语吗?怎样做好牛津、剑桥面试?在比尔德教授那犀利且风趣的笔触中,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正在展开。
慢慢微笑 豆瓣
Smiling in Slow Motion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里克·贾曼 译者: 王肖临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与疾病共生,与爱人共舞,与死亡共欢宴
天才导演贾曼的最后岁月,伟大的艺术灵魂于陨落前的竭力燃烧。
.
★ 爱过,战斗过,绝望过,创造过——
身兼导演、诗人、艺术家和园艺家等多重身份的德里克·贾曼,在绝症之中写下遗书般优美的日记,惊世骇俗又饱含深情,这本书是贾曼最温柔的袒露与最缓慢的告别。
.
★ 在病痛中与偏见斗争,在世界尽头建造末日花园,在人生落幕前,用鲜花与爱人抵抗死亡。
作为当时极少数公开艾滋病情的名人之一,贾曼一边怀着对生命的热忱与疾病抗争,一边奋力发声以消除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伴侣和朋友成为他生命终章里最坚实、温暖的后盾,在核电站旁建造的美丽花园则成了他的灵魂归宿。
.
★ 永恒不灭的爱与痛,艺术家灵魂的翕动与挣扎,并记录下《维特根斯坦》《蓝》等经典影片构思、诞生全过程
电影和图像是贾曼永远的热爱,即使在病痛缠身甚至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这本最后的日记中,可一窥这位世界级先锋导演的创作过程,追溯其灵感与爱的源泉。
.
★ 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演员蒂尔达•斯文顿 、知名电影学者毛尖 感动推荐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顿悟之后。这种顿悟不仅是挑衅,也是救赎。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
贾曼英俊、幽默,拥有水银般光亮的个性,天生的智慧令他甜蜜、愤怒又充满激情……他对同性和异性产生的强大引力一直是英国艺术界的一大传奇。
——毛尖
.
贾曼就是那种善于“制造麻烦”的预言者,或许某一天能与威廉•布莱克相媲美。
————约翰•吉尔(John Gill)
.
★ 新锐青年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独特红色PVC外封双面丝网印白,使书籍整体装帧设计极具先锋艺术感,同时也是对贾曼的病痛岁月和艺术激情的一种隐喻。
.
【内容简介】
-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
《慢慢微笑》是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生前最后一部日记,记录了他在身患重病后,在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创作能力日趋衰减之时对生活、艺术、疾病、爱情的深刻思考。他以优美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日常中的种种艺术思考和实践,回忆了与朋友交游的青春时光,记录了病榻之上的肉体与灵魂经受的煎熬,同时抒发对英国社会动态和艺术创作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愤慨,文字中同时充盈着欢欣与痛苦、愤怒和宁静。
这本书是贾曼的墓碑,艺术家的灵魂栖息其上,至今仍在轻盈地翕动双翅。其所有呼喊与耳语,自省与告白,都凝聚为一行字:
“我活在爱中。”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豆瓣
Tolstoy's Last Diary / Последний дневник Толстого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任钧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7
这是托尔斯泰在 1910 年,也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写下的日记,从1910年1月2日写起,到11月3日结束,共计266篇。
82岁的托尔斯泰,记述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开心或者不开心,还有他计划了40年的离家出走,"为要使自己一辈子的最后几天在孤独和静寂当中过去而隐遁于世 外"。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书一封,而后离家。路途中生病,11 月 7 日,逝世于离家出走途中的一个小车站。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对自己生命最后306天的观察和记录,展现了像你我一样的生活。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从1874年开始写日记,止于1910年,写了64年,这本书选取了他在世最后一年、也就是他82岁那年写下的日记,他记述日常、家人、不能避免的开心或不开心,也记述了他计划了40年的离家出走的始末,以及人生最后一篇日记。
这些日记呈现了托翁跟我们每个人差不多的生活:每天散步、玩牌、骑马兜圈子的日常,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情绪,每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是像你我一样的日常,让人非常有代入感。除却这些,他每天还在亲力亲为,校对、修改自己的书稿,回复全世界各地的来信,帮助民众解决问题,进行很多关于宗教、人类、创作等的思考……一位82岁的老人,还能有这样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会让人由衷地升腾起一种敬意。
★文风亲切好读,如同吐槽,呈现了一个可爱有趣的82岁文豪,是了解托尔斯泰的轻便入门书。
如果说他的作品都是严肃而写实的,他给人的形象是肃穆而庄重的,那么这本小书,是可以打破大家对他的这种印象,无论是谁都可以捧之一读的,因为日记里的托尔斯泰文风亲切幽默,金句频出,丧气而坦然,十分可爱:
“多么奇怪呵,我爱着自己,但谁也不爱我。”
“理解自己的渺小,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但我跟他们玩牌,一直玩到十一点钟。真可耻。打算要戒绝一切的赌博。”
“忍耐吧,列夫·托尔斯泰!努力吧。夜里,不想玩牌,然而我还是围在桌边看旁人玩。”
“我完全没有力气了。是应该休息的时候了吧。”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40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半生不熟 豆瓣
Medium Raw
作者: [美]安东尼·波登 译者: 蔡宸亦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11
◆百万级畅销书《厨室机密》续作,出版首周即迅速登上亚马逊、《纽约时报》排行榜第一名。
◆最会讲故事的名厨安东尼·波登生前最后一部回忆录,辛辣、生猛、原汁原味。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邓洛普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庄祖宜联袂推荐。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 矶时报》《时代》一致推荐,波登本人更是备受奥巴马推崇。
◆安东尼·波登17度入围并5次斩获艾美奖,并获得广播电视媒体界的普利策奖——皮博迪奖。
——————————
内容简介:

从坏小子、再婚男人到为人父亲,波登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同面貌?
从厨师、畅销书作家到美食节目主持人,对厨艺界的生态与争议人物,波登又有什么见解?
《半生不熟》以风趣生动的精彩叙述,带领我们一窥厨艺界的真实样貌,并重新思考人生与食物的意义。
在波登犀利直率的笔锋下,藏着的是对美食治愈人心的信仰。
——————————
媒体及名人推荐:

脏话连篇、幽默、无畏且富有同情心,安东尼·波登颠覆了西方的饮食写作。
——扶霞·邓洛普 (《鱼翅与花椒》作者)

波登离世后重读旧作,在他玩世不恭的话语里看到严肃的道德底线,诙谐里看到沧桑,内心被他文字搔到痒处的同时也不禁悲痛惋惜,是特别五味杂陈的阅读体验。
——庄祖宜(《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

波登有见解,懂门路,好品味,是个浑然天成的魅力作家……一谈起食物和烹饪者,他就成了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派。
——《纽约时报书评》

波登是个真诚、坦率的作家,犀利抨击时,他毫不手软,但写起珍爱的事物时,他更是妙笔生花,兴致盎然。他对餐厅员工幕后生活的描写实在精彩。
——《华尔街日报》

波登那强而有力的声音,从摄影机前转移到书页上。他言词犀利无畏、大胆,毫不留情。
——《洛杉矶时报》

《厨室机密》的作者已升格为人父,但讲起话来还是百无禁忌、活力十足,犀利依旧。
——《时代》杂志
容闳自传 豆瓣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作者: 容闳 译者: 恽铁樵 / 徐凤石 团结出版社 2005 - 1
本书前五章缕述作者赴美国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国后的继续学习,先是在马萨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学校,后来在耶鲁大学。
第六章从作者出国八年后重返中国开始。一向被肖成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个东方人变化基本内在的气质,使他在面对感情和举止截然不同的人时,觉得自己倒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拟的,那不就奇怪了吗?我的情况正好如此。然而,我的爱国精神和对同胞的热爱都不曾衰减;正好相反,这些都由于同情心更加强了。因此,接下去的几章专门用来阐述作者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是作者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作者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