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豆瓣
アレクサンドロスの征服と神話
7.6 (7 个评分) 作者: 森谷公俊 译者: 黃鈺晴 八旗文化 2018 - 10
羅馬人奉為神明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
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亞歷山大大帝,三十歲時便已打下前所未有龐大領土的神話般人物,卻在不到三年後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國而逝去。亞歷山大帝國的範圍從希臘西方的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臘、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羅馬的凱撒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奧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亞歷山卓瞻仰亞歷山大的遺體,甚至模仿他的站姿製作雕像。該如何評價在後世成為西方文明榮耀的亞歷山大?他是偉大的領導者嗎?
本書不採取將希臘文化視為較東方文化優越的「希臘中心史觀」,而是重新檢討以往同時存在、卻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東方史」和「希臘史」,重新探討究竟何為「希臘化時代」。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東方遠征」,並沒有帶著希臘文明向征服地區全面擴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東西文化的融合。
■亞歷山大在只有三十三歲、疾馳而過的短暫一生中,
如何創造橫跨古文明世界的龐大帝國?最終,帝國又為何四分五裂?
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從希臘往東方出發遠征,僅花費八年時間,便征服整個中亞地區與埃及,並越過阿富汗,抵達今日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行軍過程穿越重重山脈、沙漠、大河等各種嚴峻地形,甚至還曾探索沿海的航路。
亞歷山大在所到之處,都變身成為符合當地統治者的形象:在埃及接受法老的稱號,在古都巴比倫也遵循當地傳統的宗教禮儀。滅掉領土廣大的波斯帝國之後,還用東方儀式舉行馬其頓士兵與波斯女性的集團婚姻。然而,在印度河流域的戰爭,終於導致疲憊不堪的士兵們拒絕行軍,而歷盡艱辛返抵巴比倫後,大帝便因熱病而去世。
大帝的征服並未摧毀東方各國的統治體制,反而相當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大帝的到來只代表了統治者的更迭,而非社會與政體的劇變。不過,這個鬆散的帝國終究只是大帝一人的獨裁帝國,在他去世後旋即崩解。
■「希臘化」概念只是後人以「西方中心史觀」創造的認知!
要真正理解亞歷山大開創的時代,首先須拋棄「希臘化的幻影」。
教科書的西洋史分期,將希臘古典時代到羅馬興起之間的時期稱為「希臘化時代」,而這段長達三百年歷史時期的起算,便是從亞歷山大逝世開始。但是,這樣的定義其實隱含著嚴重的誤解。
十九世紀普魯士的歷史學者,因為有著民族統一的渴望,視亞歷山大為統一古代世界的偉大征服者。因此,為了讓歷史研究也能重視大帝征服過後的希臘,強調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後並未進入文化衰退期,而在當時創造出了「希臘化」的概念。
然而,「希臘化」隱含著以歐洲人為主體的「希臘中心史觀」,將亞歷山大塑造成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者,正是忽略了在大帝到來之前,希臘人其實已積極進入東方世界。只有拋棄「希臘化」的單一史觀,才能以多元視野重新評價「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留給了後世什麼遺產?
──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世界,以及神格化偉大皇帝的傳統。
亞歷山大的遠征加速了希臘風格的生活與文化能達到的範圍,創造出東西方文化得以融合、並在下一代茁壯的沃土。這是只有身為軍事天才的亞歷山大才能達成的成就。
即便大帝實行的諸多新政策,才剛起步便畫下句點,但許多措施仍在之後的希臘化時代諸王國中落實。大帝在遠征過程中於各地建立了十多座以自己為名的「亞歷山大城」,其中最知名的,即之後成為古文明中心的埃及亞歷山卓。
亞歷山大之所以會被西方世界視為偉大的王者,得歸功於在他逝世後繼承帝國的將軍們,仍強調自身與大帝威信之間的連結,以作為各國權力競爭的手段。因此大帝的神格化在他去世後更為強化,使他成為不朽的存在,此種作法甚至為後來的羅馬皇帝們仿效。
■是偉大的解放者還是殘忍的侵略者?
回到萬花筒般多彩形象的原點,還原大帝的真實樣貌。
逝世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彷彿更為真實地存在著。大帝留給後世無數的形象,不斷地被重新解讀,每個人、每種觀點、每個時代透過「亞歷山大」這面鏡子所反射出的影像都不相同,彷彿此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小宇宙。
本書帶領讀者從大帝形象的原點開始,解剖近代歷史學中的亞歷山大樣貌。解析大帝著名的各種故事背後的歷史意涵,例如:一刀斬斷哥迪姆之結、戰場上的漂亮戰術、酒醉時在藝妓慫恿下放火燒毀波斯王宮、大帝與身邊女性的關係等等。
究竟亞歷山大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執著於遠征至世界的盡頭?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亞歷山大的身影又將反射出什麼樣的形象?在我們重新思考現今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之時,或許會發現大帝的身影,至今仍壟罩著我們。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豆瓣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199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希腊三百年 豆瓣
Greece: Biography of a Modern Nation
作者: [英]罗德里克·比顿(Roderick Beaton) 译者: 姜智芹 / 王佳存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以及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但是,随着2010年后金融危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创希腊,从全世界关于希腊的报道可见,我们并不了解这个现代国家。
希腊是怎样如此强烈地与古希腊文明的遗产连在一起的?又是怎样为希腊人和现代国家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的?希腊过去300年的辉煌成就及文化消亡,是否决定了自2010年以来的希腊政府表现?
希腊是在基督教欧洲和奥斯曼帝国之家的冲突中浴血而生的。1718年至今的约300年来,希腊在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废墟上建设了现代民族国家。罗德里克·比顿在开篇讲述希腊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后,就将故事的情节脉络直接引入现代,分析了希腊在经济危机发生后与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恩怨情仇。通过详尽地考察希腊人如何理解他们自己共同的身份,比顿揭示了百年来希腊人在自我认识上的焦虑和不安。这不仅是希腊民族国家建设的故事,而且更为根本的,是与民族国家建设同步进行的集体身份认同的故事;不仅是重大事件和高层政治的历史,而且是文化、艺术、人民和思想的历史。
比顿把现代希腊看作一个生物体,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鼓励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曾长久纪念其辉煌过去的民族和历史。这个国家及其民族正在艰难地构建自己的未来,从而成为现代西方的一部分。
作为影响欧洲局势的重要国家、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国度,介于东西方之间的希腊有着太多的不解之谜,这本书将一一揭开。
拜占庭一千年 豆瓣
作者: [英]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Dionysios Stathakopoulos)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如果不了解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你就无法清晰读懂整部世界历史。
煌煌一千年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拜占庭帝国饱经沧桑,历尽兴衰。从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宣布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到公元1453年这座城市被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的统治长达1100年,这也使它一度成为当时文学、艺术、法律以及学术的繁荣“世界中心”。拜占庭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关于征服、创建、兴盛与衰亡的帝国变迁史,还是一段精彩纷呈的魅力文化之旅。
拜占庭帝国在浩长的历史烟云中浮浮沉沉,将君士坦丁堡的辉煌与精致融进古铜色的雕塑,它曾在强盛时傲视群雄,屹立于欧洲之东;也曾饱受瘟疫与战争的摧残,最终在炮火中沦陷,却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迹和遗风余韵。
狄奥尼修斯·史塔克普洛斯不落窠臼,打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将拜占庭帝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进行了通俗解读。前8章通过描述每一时期的主要事件与人物,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更迭与领土变迁,探讨了帝国的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创造,第9章则讲述了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的尾声。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历史既充满波折变化,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无论是对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4月6日 已读
作为简史很好看!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全书从各个角度侧写了Byzantine怎样作为一个概念而不是实体的存在。我们今天称为拜占庭的古老帝国,彼时身处其中的人确认为自己是罗马人,而当时的邻国认为他们是希腊人(rimios) - 一种略含对异教徒贬抑的称呼。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理论家认为拜占庭的艺术作品僵硬粗糙,没有采取阴影和透视的手法。启蒙时代之后的欧洲更是对拜占庭极尽否认,认为“他们苍白的手中我这先辈创造的财富,却疲惫的灵魂却无法采取行动”。而20世纪以来,拜占庭的艺术却广受赞誉,它们对于空间的平坦处理,偏爱抽象概念而非光线反射,仿佛暗合了现代主义运动。
History
梦游进入新世界 豆瓣
Sleepwalking into a New World: The Emergence of Italian City Commune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作者: [英]克里斯·威克姆 译者: X. Li 2022 - 3
【编辑推荐】
★我们所拥有的熟悉的叙事,被一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用精湛的研究予以重释。
克里斯·威克姆堪称中世纪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他数十年来研究意大利城市的功力,在每一页上都显而易见。
——帕特里克·格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威克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西欧文明内核(城市公社)的理解
威克姆无比清晰而有力地表明,公社制度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兴起,并不像一些人曾经认为的是革命者所为,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适应。
——托马斯·比森(哈佛大学)
★假若“差序格局”是中华文明的端口,那么, “城市公社”就是西欧文明的内核。
不仅如此,因中世纪城市公社—巴黎公社—人民公社这条线索,也意味着不了解公社,就无法完全理解20世纪的中国史。
【名人推荐】
如果有一本书需要写,那就是本书。
在这里,我们所拥有的熟悉的叙事,被一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用精湛的研究予以重释。
威克姆无比清晰而有力地表明,公社制度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兴起,并不像一些人曾经认为的是革命者所为,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适应。
——托马斯·比森(哈佛大学)
这本书重新处理了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优雅,简明,而且极具分析力和解释力。
威克姆慷慨地承认历史学家先前的研究,但谨慎地避免得出既定的结论,他对米兰、比萨和罗马的比较令人豁然开朗。
——金蒂·纳尔逊(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本书没有出现城市自由、原始民主和初生现代性这类通常与意大利公社崛起相关的神话,取而代之的是对危机的防御性反应、战争、即兴的创造和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威克姆以一位天才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雄辩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爱德华·彼得斯(宾夕法尼亚大学)
【内容简介】
在许多中世纪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的现代性叙事中,意大利城市公社凭借其自下而上的合作方式、对君主制的脱离、制度上的创新,以及带世俗气质的文化,堪称世界迈向近现代的踏脚石之一。但在作者看来,这种诠释缺乏对细节的充分思考,犯了一项根本性错误,即对历史的目的论式的解读。
作者选择米兰、比萨、罗马作为个案研究,考察了在11世纪和12世纪意大利王国的解体过程中,城市公社这种中世纪欧洲最早的非君主制政体之一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试图表明,这些城市的精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而是在“梦游”中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可以说,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中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创新之一的理解。
古代日本的女帝 豆瓣
女帝の古代日本
作者: [日]吉村武彦 译者: 顾姗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天皇”这一称号诞生于飞鸟、奈良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的时期,而其间有六位、八代女帝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为何日本的女皇帝会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她们能否开创“女系天皇”的先河?禅让和重祚只发生在女帝身上的原因是什么?从倭国女王卑弥呼和壹与,到首位女帝推古天皇,再到*后的古代女帝——称德天皇,吉村武彦解读了“女帝的世纪”之谜。
破碎的生活 豆瓣 Goodreads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8.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康拉德·H.雅劳施 译者: 王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欧洲悲剧 豆瓣
Euro Tragedy: A Drama in Nine Acts
作者: [英]阿绍卡·莫迪 译者: 王剑鹰 一頁丨辽宁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一部欧盟(欧元)简史:以欧元这一单一货币试验为切入点,融合政治和经济等多重维度,戏剧性地呈现欧洲自二战以来近70年的历史。
★欧盟及欧元的诞生,是20世纪以来的关键历史事件之一,应当成为身处这个巨变时代的我们的认知架构的组成部分。
★极具可读性:以“九幕剧”形式,结合历史事件和详细的图表,将欧元/欧洲危机的全景毫无遗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阿绍卡·莫迪,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教授,历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和欧洲部主任,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欧洲危机有切近的观察、精到的思考与专业的分析,又兼具决策者的宽宏视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 普利策奖得主利雅卡特·艾哈迈德重磅推荐。
★《金融时报》《外交事务》年度最佳图书
★拥有阿玛蒂亚·森的经济见识,拥有阿玛蒂亚·森不具备的政治见识:
《欧洲悲剧》以前所未有的全面、精细和深刻,讲述了战后以来的欧洲衰落历程:错误的经济原则、愚蠢的政治决策,令情况迥然不同的各个国家,特别是欧洲边缘国家,不堪重负,最终沦落崩溃的边缘。
莫迪认为,欧洲不能放弃经济一体化和欧洲内部自由贸易体制的经济诉求,但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的民族-国家诉求,否则就无法调动各国的民主议程和民生议程,最终沦落经济巨头执掌并剥削整个欧洲的悲惨结局。而两个选项中间的地带是灰色地带,欧洲必须学会在这个灰色地带行走,要成功穿越这个地带,靠的是精英集团的实践智慧,同样也要依靠民众的经济和政治参与,二者缺一不可。
【名人推荐】
《欧洲悲剧》讲述了20世纪以来的关键历史事件之一——欧盟(欧元)的前世今生:欧洲试图围绕单一货币(欧元)建立政治联盟。作者有深湛的研究功力,又兼具决策者的宽宏视野,这使得本书扣人心弦。莎士比亚也会爱上这本书。
——乔治·阿克尔洛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莫迪写了一本非常精彩的有关欧元的书,他将其恰当地定义为悲剧。正如他所说,从一开始卡珊德拉(Cassandras)就预言了将有灾难发生,但在过程中的每一步,这些警告都被欧洲领导者置之脑后,并代之以政治口号和假模假式的经济思想。我读到这本有力的书时,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温斯顿·丘吉尔在反思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灾难性军事决策时的名言:“坏事是累积而成的。”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Liaquat Ahamed),普利策奖得主
这是对欧洲著名的单一货币试验权威性解读。它的易读性可以吸引大批的读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也应该读一读。这本精彩的新书在大学有关欧元和欧洲一体化的课程中也应该是必读书之一。
——肯尼思·罗戈夫(Kenneth Rogof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
莫迪用颇具戏剧张力的历史叙事,记述了欧洲领导人置诸多经济学家的劝阻于不顾,一意孤行地盲目推动欧元。欧元并没有能创造统一的局面,反而牵引出欧元怀疑论,并加剧了欧洲内部的分裂。莫迪指出的原因是:欧元区是一个不完整的货币联盟,它导致了差距拉大,以及不稳定的局面。这本“逆向思维”的书不会得到布鲁塞尔的青睐,但却能在其他地方受到追捧。
——保罗·德·格劳威(Paul De Grauw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翰·保尔森讲座教授
莫迪完整勾勒了欧元的历程……敏锐地发现哪些因素是具有经济重要性的,这使得他的观察在呼应传统分析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这本书最具原创性的地方在于,理性分析了为什么主权和银行的债务重组应该在危机早期进行,并且应在未来的危机中作为一个常用的工具。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莫迪拆穿了所谓的“多维尔迷思”……要是这个教训能被汲取,这本书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
——《金融时报》
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有关欧元区近年危机代表性历史著作。莫迪认为,欧元本身就是功能紊乱的,“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莫迪以让人称道的细节重述了历史。
——《外交事务》
莫迪的书结合了历史叙事和详细的图表,对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有吸引力,同时,其明白晓畅的风格也会受到阅读能力强的外行的喜爱……这是目前这一主题的代表性的著作,它少有地传达了这个问题牵动的的激情和紧迫性。
——《理财周报》,马修·帕特里奇(Mathew Partridge)
非常严谨,综合性很强……莫迪这本书的优点之一是它详尽地叙述了这出悲剧是如何展开的……无论你是否同意莫迪开出的政策药方,这本书对这场悲剧都是极有权威性的阐释。
——《独立报》
这本书非常耐读,它结合了深入的政治和经济分析,并且文字流畅……这本书为理解欧盟,尤其是欧元区现在的危机提供了一个卓越的历史视角……高度推荐!
——CHOICE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以欧盟、欧元为轴心,描述了二战后直到2017年欧洲近70年来的发展。政治上从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经济上从各国单一货币到欧元的诞生,串联起一出欧洲社会的理性与冲动、繁荣与危机、憧憬与幻灭的大戏。
作者阿绍卡·莫迪不仅掌握了欧元/欧洲危机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本人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担任高级职位,这保证了作者对欧洲有切近的观察、精到的思考与专业的分析。全书依循时间顺序以“九幕剧”形式,将欧元/欧洲危机的全景毫无遗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欧元,既是一个经济悲剧,也是一个政治悲剧。它削弱了各成员国的发展潜力,使经济窘迫的欧洲人进一步深陷泥潭。它也助长了不公平的氛围,拉大了国家之间的罅隙。现在,负担全部落在了欧洲年轻人的身上,而他们的未来更显黯淡。
两年前,阿绍卡·莫迪预测说:“一场新的危机——总会有一场新的危机——将对欧元区构成严峻考验,尤其是,如果意大利(很可能)是这场危机的中心的话。”
这一刻可能已经到来。
《欧洲悲剧》传递出来的教训,恰恰是当今世界最需要汲取的,而且是需要尽早汲取的,否则“欧洲悲剧”将演变为“世界悲剧”。
新月与蔷薇 豆瓣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aeval and Modern Iran
作者: [伊朗]霍马·卡图赞 译者: 王东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24品脱的历史 豆瓣
Kuohuvaa historiaa: Tarinoita tuopin taka
作者: [芬兰]米卡•里萨宁Mika Rissanen / [芬兰]尤哈•塔瓦奈宁Juha Tahvanainen 译者: 蒋煜恒 2019 - 10
中世纪的修道院将啤酒作为所有社会阶层的安慰剂
众所周知,马丁•路德非常喜欢喝啤酒
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都喜欢饮用啤酒胜过伏特加
欧洲大陆铁路的第一批货物是1836年从纽伦堡运往弗尔特的两桶啤酒
啤酒在20世纪初期被普遍作为运动饮料
二战时候的英国士兵用战斗机运送啤酒
啤酒爱好者的波兰政党曾是一股严肃的政治力量
啤酒厂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足球比赛最重要的赞助商之一
《24品脱的历史——啤酒与欧洲》是一本关于啤酒与欧洲社会发展的书,描绘了欧洲历史上饮用啤酒的悠久传统和广泛的传播背景。
作为世界消耗最大的三种饮料之一,啤酒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起着“一、两品脱”的作用。对欧洲人来说,啤酒是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感来源,甚至是国际友谊的建设 者。《24品脱的历史——啤酒与欧洲》用24个章节介绍了各种因啤酒——喝啤酒、啤酒存量不足、啤酒文化——而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欧洲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还介绍了与该章主题相关的啤酒品牌。
伦敦传 豆瓣
London: The Biography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彼得·阿克罗伊德 译者: 翁海贞 译林出版社 2016 - 5
这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从正史和民间传说到饮食和消遣娱乐。从黑衣修士会和查令十字街到帕丁顿和疯人院。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保罗大教堂到伦敦佬和流浪者。从移民、农民和妓女到大瘟疫、大火和二战空袭。阿克罗伊德用恢宏的城市历史、敏锐的观察、无数市民和访客的话语,揭示了伦敦如何在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洪流中淬炼成形。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豆瓣
Chronique des indiens Guayaki
9.0 (33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克拉斯特 译者: 陆归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 比肩《忧郁的热带》,击败时间的民族志书写
★ 作者师从法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翻译本书英文版并作序推荐
我相信,你简直无法不爱上这本书。
作者写作时的慎重与耐心,观察之犀利,其中的幽默,思维之严谨与书中的悲悯——这些 品质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这部重要又令人难忘的著作。这是一个人经历的真实故事,提出的都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类学家是如何得知信息的,两种文化之间会进行什么样的交易,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守秘密?
在为我们刻画这个未知的文明时,克拉斯特的写作带着优秀小说家的狡黠。他对细节的关注一丝不苟、无比精确;而他那种将自己的思想融汇为胆大又自洽的论点的能力往往令人称奇。他是那种极为少见的、毫不犹豫就采取第一人称写作的学者,而最终的成果不仅仅是一幅他所研究的民族的肖像,也是一幅他本人的自画像。
—— 保罗·奥斯特
--------------------------------------
与南美丛林中最后的食人部落一同生活,见证出生、成年、婚配、死亡、节日、祭祀……
浸入瓜亚基人的生活与头脑,真挚发问:
人类能不能放弃追求一切,告别惶惶不可终日,
拒绝屈服权力,也拒绝过度生产,更从容、自由、坚定地生活,摆脱外部世界的束缚?
--------------------------------------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
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止步于猎奇与惊叹,而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面对这部作品,感叹道:“这本奇妙的著作标志了一种新型民族学的开端:它富于感性、积极于行动,又充满政治性;它是‘种族大屠杀’一词彻底的对立面。”
Rise of a Japanese Chinatown 豆瓣
作者: Eric C. Ha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4 - 6
Rise of a Japanese Chinatown i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monograph on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immigrant community in Japan. It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at population in the Japanese port city of Yokohama from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o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ties in 1972 and beyond. Eric C. Han narrates the paradoxical story of how, during periods of war and peace, Chinese immigrants found an enduring place within a monoethnic state.
This study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scholarship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dentities and on Chinese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Using local newspapers, Chinese and Japanese government records, memoirs, and conversations with Yokohama residents, it retells the familiar story of Chinese nation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ut it builds on existing works by directing attention as well to non-elite Yokohama Chinese, those who sheltered revolutionary activists and served as an audience for their nationalist messages. Han also highlight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national and local identifications of these Chinese, who self-identified as Yokohama-ites (hamakko) without claiming Japaneseness or denying their Chineseness. Their historical role in Yokohama's richly diverse cosmopolitan past can offer insight into a future, more inclusive Japan.
历史上的大帝国 豆瓣
Brève histoire des empires: Comment ils surgissent, comment ils s'effondrent
作者: [法] 加布里埃尔·马丁内斯-格罗斯 译者: 陈煦 / 常绍民 校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帝国如何诞生,帝国如何消亡?
以东方视角为人类历史的根本问题提供创意解答
2000年帝国兴衰的全球简史中,和平发展与武装战争交织的人类历史主线
==========================================
这本小书中跨越多重时间与空间,从公元前6世纪的亚述帝国写到2012的美国、欧洲与中东……作者以细腻而清晰的表述及其野心,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人文的进步,抓住帝国成功和消亡的主要原因。
——吉·拉马尚,法国鲁昂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
亚述、波斯、古罗马、中国、土耳其、蒙古、莫卧儿、印度……世界历史上曾诞生出无数庞大的古代帝国。其中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四分五裂,有些帝国的精神遗产延续至今。
帝国如何诞生?帝国又为何毁灭?这构成了人类2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主线。作者受到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家、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的启发,围绕“暴力与和平”的主题来探索帝国兴亡的缘由。
帝国的时代看似与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并无不同,帝国的行政与财政结构一应俱全,成功将老弱妇孺置于帝国的保障之下,用文明和规章将世界从暴力野蛮中解放出来。但帝国社会围绕和平发展而放弃武装的同时,又饱受财务重担与边疆蛮族的内外侵扰,直至帝国的消亡。
帝国初创依赖暴力建立强权,到物质文明鼎盛期的崇尚和平、解除武装,直至帝国末路统治者骄奢淫逸,使权力易主。伊本•赫勒敦眼中的帝国存续无法嘲过三代人的时间,以赫勒敦的精彩论述为框架,作者将这一理论延伸至涵盖亚、非、欧三大洲的整个人类历史。最后,他也向帝国时代之后的现代世界提出疑问,工业革命后,帝国逐渐被众多民族国家取代,在看似和平的人口定居的世界中,全球化、老龄化与人口迁移会构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吗?世界强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的大帝国一样走向陨落?
漫游中世纪的英格兰 豆瓣
作者: [英]伊安·莫蒂默 译者: 鞠熙 商务印书馆 2020 - 8
中世纪对英格兰来说是一个重要时期。本书重点关注14世纪。这一时期的骑士制度、骑着马用长矛比武、社交礼仪、艺术和建筑,都与大众观念中的“中世纪”最为接近。这一个世纪中有内战、对抗邻国(苏格兰和法兰西)的战争、联盟、罪犯、修道院制度、大教堂、托钵修士布道、苦修者、饥荒、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农民暴动,以及(最不容忽视的)黑死病,它甚至可以看作是整个中世纪的缩影。那么,中世纪的人们见面时怎么打招呼?对他们而言幽默是什么?单个人能离家旅行多远?
本书作者假设过去“正在”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以一种全新的方法书写历史。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地方志、信件、家庭账目、诗歌、顾问报告、手抄本插图、考古文献等,重现了中世纪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建筑风格、医疗环境和法律体系,有助于读者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历史。
帝國暮色 豆瓣 Goodreads
Imperial Twilight :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9.8 (5 个评分) 作者: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 译者: 黃中憲 衛城 2018 - 12
十九世紀中葉清道光年間,中英之間因為走私鴉片和貿易問題開戰,史稱「鴉片戰爭」。這場百餘年前的衝突,在中西雙方的歷史想像中都占有獨特地位。對中國來說,鴉片戰爭代表的是帝制中國最後一個盛世的結束、「百年恥辱」的開端,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威脅下,淪為半殖民地。對西方而言,戰爭是因中國閉關自守、只准西洋商人在廣州一地通商而起,象徵著中國冥頑落後、莫名抗拒自由貿易。
事實遠比這些簡化的想像複雜太多。
《太平天國之秋》作者裴士峰,這次要追索的歷史事件,正是這場影響甚鉅的中英戰爭。但他的敘事重心並非放在戰爭本身及其餘波,而是從一七五○年代清廷決定採取廣州單口貿易政策、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遠赴中國覲見乾隆講起,一路講到一八四○年戰爭爆發。作者不僅以極具畫面感的文字,清楚描摹了這數十年間中英及中美之間的交流景象,更企圖藉此傳達一個重要的論點:鴉片戰爭絕非如許多論者所言,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文化衝突,而是在種種錯誤選擇下結成的惡果。
總而言之,是人推動了這一切。為展現此力量,作者在他搭建的歷史舞臺上,放上了各色人物,有中西商人、有中國官員和英國議員、有各國傳教士,還有海盜。這些人物的神情外貌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內心世界也被深描細剖,在兩百年後的讀者眼前袒露殆盡。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格局跟鴉片戰爭爆發的那個世紀大不相同,中國也已今非昔比,躍居強國之列。儘管如此,有一點仍沒變:它和西方列強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張。如果十九世紀中英開戰不是必然,那今日重新認識、回顧鴉片戰爭便有其必要。鑑往未必知來,但歷史教訓或許還是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爱尔兰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IRELAND, 1500– 2000
作者: [爱尔兰]约翰·吉布尼 (John Gibney) 译者: 潘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身体的语言 豆瓣
作者: [日]栗山茂久 译者: 陈信宏 / 张轩辞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3
《身体的语言》从古中国和古希腊医学的歧异出发,阐析了古代中、希两大文化的身体的“表现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对人类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不但是理论上的,也源自身体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异之一在于“脉”。古中国与古希腊的医生最后都以手腕为诊断的部位,两个文化的医生把手放在类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别。古中国的“切脉”与古希腊测量脉搏的差别在哪里?
歧异之二在于“观察的方式”。古希腊医者着迷于肌肉的身体,探究着人体器官被创造的目的;古中国医者则在观察脸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感受与意向,探索体内变化所流露的皮肤色泽,思索色泽中深沉的意蕴。
歧异之三在于中、希医学对“血液”与“风”(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医学皆将血液视为生命的来源,但对“放血”疗法,态度却大相径庭;在古中国,从汉代到清代的医籍里,“风”持续性地扮演着人类疾病的主要来源,而在古希腊,自希波克拉底以后,“风”却主要指体内气息、内在力量或灵魂。这些差异显示了什么意义?
以上便是《身体的语言》全书要旨。据此,作者提出以下这个建议:比较研究身体认知的历史迫使我们不断重新检视我们认知与感受的习惯,并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在《身体的语言》中,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体验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医者的世界。
Mr. Smith Goes to China 豆瓣
作者: Jessica Hans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9 - 7
An illuminating account of global commerce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Indian Ocean world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three Scottish traders
This book delves into the lives of three Scottish private traders-George Smith of Bombay, George Smith of Canton, and George Smith of Madras-and uses them as lenses through which to explore the inner workings of Britain'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global network of trade, revealing how an unstable credit system and a financial crisis ultimately led to greater British intervention in India and China.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 豆瓣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ij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美]萧邦奇 译者: 徐立望 / 杨涛羽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9
◎内容简介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本书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学术思潮的代表作品,提示我们应当注意即使在同一省域,内部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以及更大的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评论
萧邦奇的兴趣不是叙述单个事件,而是描绘政治发展的一般模式。本书的长处在于其空间分析。萧邦奇证明了这一框架的有效性,令人信服地呈现了民国初年浙江政治发展的差异性。
——亚洲研究协会前主席 罗友枝(Evelyn Rawski)
萧邦奇的研究显示了他的雄心壮志。本书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种新思潮设置了高标准。
——国际知名清史学者 冉玫烁(Mary Backus Ran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