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Psychiatry
身体从未忘记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8.6 (43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How to Not Die Alone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7.8 (6 个评分) 作者: Logan Ury Simon & Schuster 2021 - 2
A “must-read” ( The Washington Post ) funny and practical guide to help you find, build, and keep the relationship of your dreams.

Have you ever looked around and wondered, “Why has everyone found love except me?” You’re not the only one. Great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appear in our lives—they’re the culmination of a series of decisions, including whom to date, how to end it with the wrong person, and when to commit to the right one. But our brains often get in the way. We make poor decisions, which thwart us on our quest to find lasting love.

Drawing from years of research, behavioral scientist turned dating coach Logan Ury reveals the hidden forces that cause those mistakes. But awareness on its own doesn’t lead to results. You have to actually change your behavior. Ury shows you how.

This “simple-to-use guide” (Lori Gottlieb,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 focuses on a different decision in each chapter, incorporating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science, original research, and real-life stories. You’ll learn:
-What’s holding you back in dating (and how to break the pattern)
-What really matters in a long-term partner (and what really doesn’t)
-How to overcome the perils of online dating (and make the apps work for you)
-How to meet more people in real life (while doing activities you love)
-How to make dates fun again (so they stop feeling like job interviews)
-Why “the spark” is a myth (but you’ll find love anyway)

This “data-driven” ( Time ), step-by-step guide to relationships, complete with hands-on exercises, is designed to transform your life. How to Not Die Alone will help you find, build, and keep the relationship of your dreams.
重新认识焦虑 豆瓣
作者: [美]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 译者: 张晶平 / 刘睿哲 无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 3
焦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感受之一,总有些事情让我们担忧、烦恼或者恐惧。有时,即使我们明明从理性上知道自己的担忧毫无根据,也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行为。
那么,焦虑到底从何而来?是否有更好的心理疗法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恐惧和焦虑是进化而来的本能反应,威胁引发的行为出现就意味着恐惧和焦虑的体验出现。基于30多年来对情绪大脑的科学研究,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他认为,觉察威胁性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即生存回路,人们有意识地体验到恐惧和焦虑感受则是另一种机制,需要大脑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
勒杜主张,只有将这两个过程区分开,才能真正理解情绪运作的原理。同时,这一发现也将为针对焦虑和恐惧障碍的心理疗法以及药物研发带来全新的启示,即只有改变错误的认知信念,同时破坏无意识的威胁反应回路,才能使治疗效果更持久。
How to Fix a Broken Heart 豆瓣
作者: Dr Guy Winch PH.D. Simon & Schuster/ Ted 2018 - 2
Imagine if we treated broken hearts with the same respect and concern we have for broken arms? Psychologist Guy Winch urges us to rethink the way we deal with emotional pain, offering warm, wise, and witty advice for the broken-hearted.
Real heartbreak is unmistakable. We think of nothing else. We feel nothing else. We care about nothing else. Yet while we wouldn’t expect someone to return to daily activities immediately after suffering a broken limb, heartbroken people are expected to function normally in their lives, despite the emotional pain they feel. Now psychologist Guy Winch imagines how different things would be if w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unique emotion—if only we can understand how heartbreak works, we can begin to fix it.
Through compelling research and new scientific studies, Winch reveals how and why heartbreak impacts our brain and our behavior in dramatic and unexpected ways, regardless of our age. Emotional pain lowers our ability to reason, to think creatively, to problem solve, and to function at our best. In How to Fix a Broken Heart he focuses on two types of emotional pain—romantic heartbreak and the heartbreak that results from the loss of a cherished pet. These experiences are both accompanied by severe grief responses, yet they are not deemed as important as, for example, a formal divorce or the loss of a close relative. As a result, we are often deprived of the recognition, support, and compassion afforded to those whose heartbreak is considered more significant.
Our heart might be broken, but we do not have to break with it. Winch reveals that recovering from heartbreak always starts with a decision, a determination to move on when our mind is fighting to keep us stuck. We can take control of our lives and our minds and put ourselves on the path to healing. Winch offers a toolkit on how to handle and cope with a broken heart and how to, eventually, move on.
疲劳自救手册 豆瓣
OVERCOMING CHRONIC FATIGUE
6.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伯吉斯 / [英] 特鲁迪·查尔德 译者: 张淼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11
别拿疲劳不当回事儿,
只需9步,就能让你重新元气满格
2位伦敦国王学院疲劳认知行为治疗专家
20余年心血力作
经临床研究试验和读者亲测有效
◎ 编辑推荐
☆ 2位伦敦国王学院疲劳认知行为治疗专家20余年心血力作!
☆ 不止从睡眠、生活习惯等常规方面入手,更有一整套认知行为疗法疲劳自救指南,帮你从思想到行动、由内而外地扫清疲劳,重新元气满格!
☆ 做好这9步,帮你终结疲劳的恶性循环,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
◆ 观察你的活动与睡眠模式,了解疲劳是如何对你产生影响的
◆ 设定让自己生活更愉快、更平衡的目标
◆ 改善睡眠质量,稳定活动和休息模式
◆ 增加活动量、改变活动内容
◆ 管理疲劳相关症状
◆ 克服无益的思维模式
◆ 克服与疲劳有关的担忧、压力与焦虑
◆ 克服康复中的障碍,应对症状反复
◆ 巩固努力成果,为未来做准备
☆ 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手把手教你成为自己的元气管理师:疲劳恶性循环图、活动日记、睡眠日记、生活饼图、目标分解表、活动计划表、目标完成记录表、任务专注练习表、无益想法日记、责任饼图、新想法日记、识别关于自己的核心信念工作表、质疑核心信念记录表、行为实验记录表、新核心信念形成表、新核心信念记录表、暴露任务记录表、进展记录表、进展评估表……
◎ 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睡不着,睡不够,爱做梦,易醒来,醒后没精神;经常性头痛、喉咙痛、肌肉痛、关节痛,四肢发麻,手脚汗湿;一点声响就紧张难受,一起身就头晕眼花,追个公交就喘不来气,动不动就感冒肚子不舒服;忘东忘西,笨手笨脚,话到嘴边就卡住,芝麻小事就抓狂……
这些都是慢性疲劳的症状,轻则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受损,重则影响学业、工作、家庭及人际关系。
本书由两位在疲劳领域有着二三十年经验的认知行为治疗专家撰写。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受疲劳问题(包括慢性疲劳)困扰的人,在不需要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克服各种障碍,摆脱疲劳问题。书中提供的9大改善身心状况的步骤、29种简单易上手的工具图表以及众多针对疲劳康复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策略,都是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原则设计并经专业治疗实践证实有效的。有了它们,你就能从疲劳中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重新变得活力四射!
生死抗争 豆瓣
Life Against Death
作者: [美]诺尔曼·布朗 (Norman O. Brown) 译者: 冯川 伍厚恺 2020 - 8
为什么说人是一种创造出文明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是怎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变成了自我压抑的动物?为什么人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面对种种困惑,诺尔曼·布朗从“压抑”这一作为全部精神分析奠基石的概念出发,对人类文明史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解释了人类努力创造历史的原因、动力和本质等问题,并指出人类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唯一途径就是重建生与死的统一,让人在爱中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
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vering: Intoxication and its Aftermath
作者: [美]莱斯莉·贾米森 译者: 高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6
似乎有两种作家,一种在酗酒,另一种酗过酒。
作家与酒精的爱恨纠缠是贯穿文学史的地下甬道。作为一名备受瞩目的作家,莱斯莉·贾米森也不例外:13岁第一次醉酒,二十出头在人生的窄门滑入酗酒的螺旋,戒酒六年,两度复发......这最终促使她将探究的目光转向了酒精与创造力的关系。
《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是一本回忆录、一种 文学批评,也是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一系列新闻调查。它聚焦于那些在酒精中浮沉的文学艺术天才。威士忌是他们汲取的液体,墨水是他们挥洒的液体,但他们的生命中还有很多其他液体——血、汗和呕吐物,他们的身后是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现实,同样不容忽略的是,他们因戒酒而成就的事。贾米森以诚恳的剖析和动情的自白,洞穿了每一个人心灵的饥渴,并由此改写了狄奥尼索斯的神话,大声宣告:戒除与复原的故事可以比上瘾和脱轨更迷人。
一本有关上瘾的文学传记,一场与史上熠熠闪光的文学艺术群星及其作品的跨越时空生死的精神对话:雷蒙德·卡佛、斯蒂芬·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玛格丽特·杜拉斯、比莉·荷利戴、艾米·怀恩豪斯......重审被威士忌浸透的神话。
媒体推荐:
一本真诚的重磅之作……必须一读。 ——斯蒂芬·金
在精神痛苦及其慰藉这一主题上,恐怕没有比莱斯莉·贾米森更好的作家了。
——《纽约客》
贾米森是一位令人心旷神怡的聪明作家,她的语句峰回路转,令人时而喘不过气来,时而紧张不安。她没有揭示自己为何喝酒的秘密,而是做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挖掘每个瘾君子内心巨大的空虚,以找到一些深刻的东西。
——《时代》
一本庞大、引人注目、雄心勃勃的书……它的出版标志着近十年的名著阵容又增添了一名重要的新成员……贾米森以优雅而精确的方式思考、越过那些浸透威士忌的神话……她感兴趣的是另一件事:戒酒可能会令人形成自己的传奇,并不会减一分激情,且终究会更富于创造性。
——《大西洋周刊》
贾米森编排了一首多音部的普适之歌,歌唱缺失、羞耻、投降、不确定性和无情的救赎……智慧无处不在,天才永不逃避。就其本身而言,《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是一个优美的例子,在这里,深思熟虑和自我意识成了艺术。
——《波士顿环球报》
一场犀利而深入的新闻调查:20世纪30年代的上瘾者改造体系、对“快克母亲”的法庭围剿、遍布全美的匿名戒酒组织......透视美国社会下沉的另一面。
诚恳动情的自白式写作:作者上瘾的亲身经历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几近残酷的自我剖白与人性拷问,一次探索、质疑、释放与治愈心灵的潜入式旅程。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42 个评分) 作者: Lori Gottlieb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9 - 4
One day, Lori Gottlieb is a therapist who helps patients in her Los Angeles practice. The next, a crisis causes her world to come crashing down. Enter Wendell, the quirky but seasoned therapist in whose office she suddenly lands. With his balding head, cardigan, and khakis, he seems to have come straight from Therapist Central Casting. Yet he will turn out to be anything but.
As Gottlieb explores the inner chambers of her patients' lives -- a self-absorbed Hollywood producer, a young newlywed diagnosed with a terminal illness, a senior citizen threatening to end her life on her birthday if nothing gets better, and a twenty-something who can't stop hooking up with the wrong guys -- she finds that the questions they are struggling with are the very ones she is now bringing to Wendell.
With startling wisdom and humor, Gottlieb invites us into her world as both clinician and patient, examining the truths and fictions we tell ourselves and others as we teeter on the tightrope between love and desire, meaning and mortality, guilt and redemption, terror and courage, hope and change.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is revolutionary in its candor, offering a deeply personal yet universal tour of our hearts and minds and providing the rarest of gifts: a boldly revealing portrait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and a disarmingly funny and illuminating account of our own mysterious lives and our power to transform them.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豆瓣
The Idiot Brain
8.2 (28 个评分) 作者: [英] 迪安·博内特 译者: 朱机 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神经科学家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
人们都以为这东西是聪慧和进步的演化产物,可实际上它又混乱无序又容易犯错!
◎ 编辑推荐
☆听被科学耽误的单口喜剧演员讲大脑,带你感受好玩儿的脑科学!
☆全面戳破大脑的聪明假象,无情揭露大脑的奇葩属性,彻底将大脑请下神坛!
☆相信读毕此书,你 会明白,为什么大脑总在给生活添麻烦,以及它如何蠢得让人哭出声来!
◎ 内容简介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写作应该崇高、严肃,同时也将大脑视为一种界限模糊的构造,既是连通人类经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可亵渎的妙物。但作者站在神经科学家的立场,却一直在与此唱反调。在作者看来,大脑确实复杂难懂,也的确非常有趣,但若就此把它特殊化,认为它批评不得,就会很没意思。反倒是大脑那些较为随性、杂乱的特性,与其完全无视,反而更应该重视,甚至大书特书。
因此,本书不仅写作风格诙谐幽默,而且讲的还都是大脑如何经常犯错的糗事,将神经科学与普通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令神秘而引人好奇的大脑走下神坛,帮助读者快乐地了解关于大脑想知道的一切。
◎ 媒体推荐
非常有趣,一场关于现代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盛大之旅。
——《华尔街时报》(Wall Street Journal)
令人信服,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信得过的作者,值得读的好书。
——威尔士记者、纪录片制作人、电台主持人 乔恩·荣森(Jon Ronson)
◎ 名人推荐
一场关于我们心理过程的科学之旅,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环保记者、《为什么好人会在网上变坏?》作者 盖亚·文斯(Gaia Vince)
◎获奖记录
本书作为一本国际畅销的科普读物已经在25个国家出版,非常适合大众阅读和知识普及。同时,作者在《卫报》上开设的专栏两年来也已经收获了超过1,600万的阅读量,广受各界人士的赞誉。
★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 豆瓣
作者: [美]玛丽·皮弗(Mary Pipher) 译者: 钟云兰 2019
ʕ•̫͡•ʔ 好的心理咨询可以救人,但有毒的心理咨询却会使人坠入深渊 ʕ•̫͡•ʔ
【哈佛心理教授、家庭治疗大咖玛丽·皮弗写给心理师的必读书!】
【大众扪心问诊必备指南!简单心理、525心理网、心里程、考拉小巫推荐】
【心理医生必须知道、普通大众更想知道的真实生活、咨询 故事、人性秘密与职业迷思】
------------------------------------------------------------------------------------------------------------------------
「✿」内容简介「✿」
《只有心理医生知道》是哈佛心理学教授、美国家庭治疗方面权威专家玛丽·皮弗30多年来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分享。她以书信的方式来总结自己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解和感悟,在咨询伦理、咨询原则、心理咨询与药物、咨询成败 得失、行业压力、心理医生的身心自救、人际关系、原生家庭、婚姻幸福等方面都给出了真知灼见。
本书既是给年轻心理医生的从业教科书,帮助其成为对大众真正有帮助的优秀从业者;而对大众而言,本书更是一本打开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神秘之门的钥匙,带大家去探究心理医生的坚守、禁忌、伦理、方法与底线,以及心理治疗的秘密,帮大家在扪心问诊之前真正了解心理咨询,了解自己所需,不受无谓的伤害。
------------------------------------------------------------------------------------------------------------------------
「✿」编辑推荐「✿」
【推荐1:哈佛心理学教授、美国家庭咨询权威毕生实践总结!】
玛丽·皮弗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作家,哈佛心理学教授,美国家庭治疗权威,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30多年。本书是玛丽·皮弗以书信的方式总结自己30年来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解与感悟。
【推荐2:心理咨询师职业必读书!被多家心理名校列为心理学必读著作!】
这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所面临的真实生活、人性挑战与职业迷思!它带大家去探究心理医生的坚守、禁忌、伦理、方法与底线,以及心理治疗的秘密,打开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神秘之门的钥匙!
【推荐3:告诉你好的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师的样子!】
好的心理治疗是以温柔且坚定的方式帮助人们摆脱负面的情绪和分割的世界。《只有心理医生知道》契合当下国内的大众心理咨询国情,从行业真相、原生家庭、痛苦与成长、快乐与幸福、忍耐与回避、自我同情、婚姻维系、情绪调节、写作疗愈等来阐述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对心理师和大众读者,都值得一读。
【推荐4:这是心理医生必须知道、普通大众更想知道的秘密!】
对于需要心理帮助的任何人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大家在扪心问诊之前真正了解心理咨询,了解坐在对面的心理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为自己选择对的心理师,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在“过招”前,了解对方,方可避免无谓的伤害。
------------------------------------------------------------------------------------------------------------------------
「✿」名家推荐「✿」
『简单心理创始人简里里』称赞本书“写得温暖随意,看起来跟心理治疗有关,但适用于每个人和人之间的往来”;
『525心理网』强烈推荐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们读这本书,一定会对今后咨询工作的开展大有帮助;
『心里程』盛赞本书是年轻咨询师海上航行的灯塔;
『考拉小巫』赞叹这本书多次鼓励和启发到自己,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清流』感叹读完全书才开始理解它为什么是咨询师职业指导的课本,它告诉你,当你决定做一个咨询师的时候,你真正要踏入的,将是这样的生活。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豆瓣
Changer avec la psychothérapie
8.8 (8 个评分) 作者: [加] 莫妮卡·布里永 译者: 鲍轶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每个人都曾经历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当我们感到难以独自面对和承受时,我们会想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心理治疗是如何运作并促成来访者的改变的。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定期见面,我们如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善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走出抑郁减少焦虑?简单来说,我们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变成一个活得更自在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又以何种方式发挥着作用?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她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回答了关于“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从各个角度回答了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对于新手咨询师和想要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全面、实用的入门书。
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 Brillon 博士,有40年临床工作经验,近20年出版过多本心理自助类书籍。
心理咨询在国内逐渐普及,很多人会有想要尝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人生问题的念头,那么这本书正好可以作为一本入门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询可以如何帮助自己,咨询师有什么专业的技术和干预方法。
因为心理学流派太多,主题点太散,细分太严重,多数时候都忽略了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突破了这层障碍,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实现心灵的成长的。
依赖共生 豆瓣
Breaking Free of the Co-Dependency Trap
作者: [美]巴里·温霍尔德 [美]贾内·温霍尔德 译者: 李婷婷 斯坦威出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9
当情感关系出现裂痕时,许多人总是抱怨,却无法真正离开自己黏人的、不求上进的伴侣。
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双方的关系陷入了“依赖共生”之中。处在依赖共生关系中的一方,可能会失去内在自我,需要依附于外界的人或事物;而另一方则是依赖于这个人 “对自己的依赖”,进而强制性地关心、照顾对方,来维持对方的依赖。
《依赖共生》汇聚了作者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将依赖共生的早期原因与后期问题联系起来,提供真实可靠的案例经验和改善实践,帮助读者治愈早期创伤并改善他们现在所处的关系。本书让千千万万的读者走出了情感纠葛的“泥沼”,是通往完满幸福的情感生活的首推之作。
清醒思考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 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überlasse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德] 罗尔夫·多贝里 译者: 朱刘华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讲到自己曾与一名美国友人分享发现——小概率事件往往具有颠覆全局的破坏力。这个美国人后来据此写了一本书成为大畅销书,此书就是《黑天鹅》,那个美国人叫纳西姆•塔勒布。于是,多贝里决定自己写一本书,这就是在德国率先超越《乔布斯传》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本书。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用这句话来描述人类为思维错误所累的情形,也十分恰当精到。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就像是伴生于人类,细追究起来无处不在,不经意之时又无迹可寻。难道人们注定就要戴着无形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吗?不,人们可以思考自己的思考,拒绝思考被污染。
作者博览群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发现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并一一列出。当明白了错误的思维是如何发生后,人们就有可能远离思维陷阱。如果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方式,那么,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隐形陷阱,人们就会犯错更少,从而离成功更近。
作者既有锐利的观察,又有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他引用生活趣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爱情关系、人际关系、投资之道、心理实验等论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雄辩地指出思维之错的错在哪里,并且还给出了纠正的办法。人性的弱点在《书》中完全呈现,是在自己的反思中进步,还是抓住别人的弱点进攻,全在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和决定。
治愈隐性虐待 豆瓣
6.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香农·托马斯 译者: 高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6
心理虐待也被称作“隐性虐待”,因为伤痕、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的内心,并且操纵着他们的生活。施虐者的虐待行为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因此而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更重要的是,遭受过心理虐待的人很难清楚地描述自己受到的伤害,治愈和康复也就无从谈起。
在香农·托马斯的研究和咨询实践中,她曾专门与心理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发现,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种环境中,其康复过程都极其相似,这是因为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质,即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并且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者由此得出,从心理虐待中康复需要经过六个阶段: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和维持。
你所遭遇的心理虐待可能发生在原生家庭中、恋爱关系中、朋友之间、工作场合等。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里,康复所需的六个阶段理论都适用,跟随本书一起踏上康复之旅吧。
你为什么不道歉 豆瓣
Why Won’t You Apologize?: Healing Big Betrayals and Everyday Hurts
作者: [美]哈丽特?勒纳(Harriet Lerner) 译者: 毕崇毅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1
“对不起”是人类语言中最有治愈力量的话语。
接受真诚道歉时,受害方的怒火会一消而散;
及时表达歉意,也会让犯错方内心感到解脱。
只要善于道歉,就能够化解负面情绪和伤痛,修复和巩固人际关系。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道歉。
如果道歉的语言不够真诚,或是满嘴都是借口,
即使说了“对不起”也于事无补。
20多年来,勒纳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道歉这一主题,
通过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扎实的理论,她会告诉你:
为何有些人无法做出真诚道歉
为何在道歉时会把情况搞砸
如何认出那些缺乏真诚、充满歧义和刻薄无情的道歉
如何做到真诚有效地表达歉意
如何在棘手情况下运用道歉争取宽恕和谅解
……
本书同样适合因对方道歉不够真诚(或不道歉)而受到伤害的人,
教会他们在对话中引导和犯错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犯错者的自我防御程度。
兩種心靈 豆瓣
Of Two Minds: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American Psychiatry
作者: 譚亞.魯爾曼(Tanya Luhrmann) 译者: 張復舜 / 廖偉翔 左岸文化 2021 - 8
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科醫師、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醫學的田野觀察和思考。「兩種心靈」指的是美國80、90年代精神科醫師面對患者時兩種不同的治療模式,也可以說是思考方式:一種是基於生物醫學,以藥物治療為主;一種是基於精神分析,以談話治療為主。這兩種模式形塑了醫師如何看待病人、病人如何看待自己與自己的病、醫師如何解決病人的痛苦的方式,也涉及了社會上一般人如何看待精神疾病跟精神疾病患者。這兩種模式相輔相成,有各自的訓練方式,卻因為管理式照護(managed care)的介入而失去了平衡。
身為醫療/心理人類學家,魯爾曼決定進入精神科醫生的養成場域和工作現場進行田野研究;她觀察精神科醫師,也觀察精神科醫師如何面對他們的病人。她帶我們理解這兩種模式如何影響精神科醫師感覺和思考的方式。宗教人類學出身的魯爾曼借用基督神學的「受苦」概念,她認為生物醫學模式和談話治療模式兩者缺一不可,但若精神醫學只剩下生物醫學模式,而社會上多數人也把精神疾病只視為身體疾病,那麼病人會陷入怎樣的處境呢?人們會想成為醫者,是因為想要幫助受苦之人。但精神醫學對苦難的解釋是複雜的。當醫(學)生們開始逐步成為有能力醫治他人的人,他們所受的訓練改變了他們對苦難的看法,他們如何在此過程中面對自己?而影響醫病關係的,除了醫療實作的不同模式,是不是也與醫療系統與政策有關?
魯爾曼透過對患者和醫師的深入訪談、公私立精神醫院的實地踏查,她用人類學的洞察力,帶我們重新審視了精神醫學的世界、精神科醫師的不安和困惑,以及此一領域的變遷是如何影響了廣大的醫師和患者。人類學家用參與觀察的方式,解析那個時代精神醫學的文化現象,也記錄了一段精神醫學變革的歷史過程。她在觀察精神科醫師的過程中自言,她「開始用不同的方式觀看人」,而她也「確實看到不同的人」了。魯爾曼試圖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觀看,因為「如何觀看」關乎我們會「看到什麼」。
我們無法知道精神上的苦痛是否確實存在著「疾病」,也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斷定一個人是否患有憂鬱症。但我們理解、看待這些疾病的方式,將會影響我們的作為,以及我們面對受苦者的方式。而最終我們會發現,精神醫學不可避免地觸及我們最深切的道德叩問:是什麼使一個人(person)得以成為人(human)?而醫療要怎樣的條件,才能維持它理想的道德實踐?
++++
「沒有人是簡單的。我們穿越自己閉塞的過往,穿越過往的眾聲嘈雜來聆聽他們的悲痛。我們能聽見的,往往只有能和我們共振的聲音。精神科醫師被教導用特殊的方式聆聽:他們會聽到我們大部分的人聽不見的訊號,他們會尋找我們大部分的人看不見的模式。⋯⋯一個年輕精神科醫師如何學習成為他的病人的醫師?這就是本書所要描述的故事。」
精神醫學具有無法遏止的吸引力,因為它一直在改變你理解人類經驗的方式。它讓你躲進常規行為後的密室,得以一窺日常生活有禮接觸背後,那些真實而古怪的人類情感。──譚亞・魯爾曼
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精神科醫師
—————————————————審訂
得獎記錄
人文人類學學會,特納民族誌寫作獎(Victor Turner Prize for Ethnographic Writing)
博耶心理人類學獎(Boyer Prize for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名人推薦
王浩威,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周仁宇,精神分析師、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臨床精神分析師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楊添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廖福源,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暨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主任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合聘副研究員
—————————————————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我是全民健保實施那一年開始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因此對書中美國精神醫學主流如何從精神分析轉向生物精神醫學,以及保險公司的管理式照護如何影響醫病關係,感同身受。魯爾曼的作品,不僅令我有深深的「鄉愁」,更是關心精神醫學者不可錯過的傑作。——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魯爾曼教授的研究一向掌握了民族誌感知與行動之間細緻的平衡。本書聚焦專業社會化、精神醫療典範轉移更迭的社會塑造與意涵、精神病患醫療的實務需求等議題,是一部值得閱讀的機構民族誌佳作。——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作者將成對的視野合成一層又一層立體清晰的影像:生物精神醫學/精神分析;參與/觀察;實務/理論;科學/預算。這讓我們得以藉由精神科訓練的精采故事,看到那裡面所隱藏的專業文化、時代意識與人性本質。——周仁宇,精神分析師、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
對於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兼科技與社會研究者如我,閱讀《兩種心靈》喚起了許多滋味複雜的回憶。經由浸淫於精神專科訓練的參與觀察,作者剖析生物精神醫學與動力精神醫學兩種並存的知與看的方式,並由此切入精神醫療的實作慣習,因而成就了這本當代精神醫學的重要民族誌。──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迥異於高夫曼筆下異化受苦之人的精神病院,魯爾曼透過精神科學徒的視角,揭露百年來身心二元對立的病源學理論依舊形塑當代精神醫療的樣貌,而法規、健保制度、管理邏輯,及病患終將歸返的社群的理解與包容力,亦決定著心靈在醫療體制中被對待的方式。這無疑是更有力道的批判。──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臨床精神分析師
人的精神受苦是複雜的,不過當代精神醫學對它的理解與接應卻愈來愈單一扁平。作者不僅第一手見證了這個重大變化,也以清晰的語言協助我們了解箇中轉折。在這個醫療全球化的年代,我們不會是局外人,也因此更需要從了解中突圍。——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有別於反精神醫學立場,本書的人類學觀察,較為同理精神醫學、也同理精神科醫師的取向。正因如此,精神醫學同業可以透過人類學者所映射出的鏡中影像,看看自己,與我們的專業。——楊添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我們指出人的瘋狂,但事實上我們究竟能移去多少瘋狂而來的病症呢?在不同專業典範的實踐下,又失去了什麼我們該留下的?這本書指出我們距離讓人脫離他們的病痛、理解人如何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還有很遠的距離及限制。我認為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謙卑吧!向病人的苦痛不停地學習吧!」──廖福源,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暨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主任
精神疾病是人類永遠沒有疫苗的疫情,其社會性與歷史特殊性固然重要,但瘋狂本身的真實性無法忽視,也是作者魯爾曼的核心關懷。每一個精神科醫師都需要有自己的心理治療,因為她們被兩種衝突且日益不對稱的價值體系日夜折磨著。這就是這本精彩的民族誌的主題。——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作為一個人類學家,魯爾曼將田野的視野從「部落」的薩滿,移向現代精神醫師的培訓過程,乃至於全球藥廠、管理式照護的興起。不同於文化相對論直接否認/或對精神疾病的本體存在略而不談,這本書剖析成為一個美國精神科醫師是如何夾在兩種知識典範的灰色地帶,對於精神醫學專業認同、受苦的生命與道德責任提出睿智的思考與洞見。——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科技研發中心合聘副研究員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杨儒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11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搜集了荣格研究儒、释、道、印度诸教思想的文章,是研究当代思潮者不能不注意的一部经典。在荣格看来,东洋思想也罢,类似巫术或迷信的现象也罢,这些都是无意识范围内重要的成分。但对深受东洋思想影响的人而言,无意识是洁净空阔的世界,是有某种先验的精神规范的作用体,它不能与人类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更不能和一些非道德的文化现象相提并论。对荣格来说:东洋思想固然有冥契主义的面相,但它的意义与诡异论(occultism)是相容的,而且连成一体,无法分开。荣格之相信东洋思想,就像葛洪等道教徒之相信老子一样,相通处固然有,但非常奇异可怪之论也不少。
洞见 豆瓣 谷歌图书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其它标题: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婚姻:挑战 豆瓣
作者: [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 译者: 甄颖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7 - 6
三联生活书店畅销20万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正统姊妹篇!
约翰•格雷超级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师承德雷克斯两性心理差异的理论基础。
《婚姻:挑战》是两性心理学经典著作,它是最早的一本明确将关注点引向婚姻问题的书。它不仅解决了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中“挑战 ”这个问题,还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男人怎么当丈夫,女人怎么当妻子;如果希望爱情之树长青,如何呵护它。这套理解婚姻的方法体系,即辨别相互的误解、错误观念、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以及训练必要人际关系技能,不仅适宜于每对伴侣采取补救措施,而且也适用于婚前伴侣、婚姻富足的家庭和家庭教育中的预防。种种经营婚姻关系的新方式,正是以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两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人们能够平等地一起生活。
正午之魔 豆瓣
The Noonday Demon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英] 安德鲁·所罗门 译者: 屠彬 / 张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10
写作本书使我成了一名“专业抑郁者”……我感到,抑郁研究领域里,缺少的是综合。很多学科都分别探讨过抑郁的成因,太多有趣的事发生在太多有趣的人身上,太多有趣的事在被讲述——而这个“国度”里仍是一片混乱。本书的第一个目标是共情,真正地理解抑郁的人;第二个目标,也是对我来说更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秩序,尽可能基于经验主义得出秩序,而不是随意用些逸事拼凑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我以自己的抑郁开始本书,然后写别人相似的抑郁,再然后是别人不同的抑郁,最后是处于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抑郁。我让男男女女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所面对的战争是本书关注的首要主题……就抑郁进行写作,很是痛苦、悲伤、孤独,令人压力倍增。但每当想到我做的事可能对其他人有所助益,我就会精神为之一振;我也不断获得新知,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现在苛责制药业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我的经验是,这行人既是资本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热衷于利润,但也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工作会有益于世界。如果没有制药公司资助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也不会有SSRI,这类抗抑郁药挽救了无数生命。我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我所了解的制药业,这也是本书故事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极度个人化的书。虽然我为一些比较复杂的观点提供了解说和阐释,但本书并不试图取代适当的治疗。
2021年4月21日 已读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抑郁最好的一本百科书了!虽然严格意义上说这本并不能用来急救,并且由于文笔过于生动,最好还是脱离了急性抑郁状态下来读。关于发作时沉入深海的状态描述,常见的疗法,在不同人群和文化下的表现,抑郁与成瘾的交叉,自杀问题,抑郁的历史发展,最后还扩展到社会角度,讨论了抑郁带来的贫困和母职焦虑。“我们讨论抑郁,好像给一头野兽命名就能驯服它一样”。但我们其实从不愿意放弃感受痛苦的能力,抑郁也许会带来痛苦,而痛苦并非剧烈的抑郁。去爱和被爱都会让人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中,而正是这种体验让人鲜活,想要丢掉的绝不是痛苦本身。就像夏天一定会到来一样,即使在深渊里也可以想象被正午的日光穿透,在痛苦的间隙里抓紧生活,我觉得可以慢慢锻炼出“情绪肌肉”来了。
Psychology/Psychia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