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没有工作的世界 豆瓣
A WORLD WITHOUT WORK:Technology,Automation,and How We Should Respond
作者: [英]丹尼尔·苏斯金德 译者: 张文婷 / 舒蕾 2022 - 2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在本质上都为人类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科技也确实裹挟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工作越来越少的世界。丹尼尔-苏斯金德基于过去数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很多过去远远超出计算机能力的任务现在都可以用普通计算机来完成,科技性失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之前的技术变革是互补型的,而这次的技术变革是替代型的。同时将会带来三个新问题。首先是不平等,即如何在传统薪酬机制不如过去有效的情况下分享社会繁荣。其次是科技垄断,面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应该如何决定由谁来控制那些对繁荣负有责任的科技。最后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即如何在一个工作不再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世界里赋予它新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丹尼尔·苏斯金德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自下而上的教育;成立针对科技巨头政治、经济权力的监督机构;以及自上而下的政府层面的解决方案,即提供有条件的基本工资(CBI)。
情感经济 豆瓣
作者: 罗兰·T. 拉斯特 / 黄明蕙 译者: 彭相珍 中译出版社 2022 - 1
人工智能全面进驻人类生活的几百年里,人类智能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新的特征。作者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线索,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以此为背景,引申出新的经济时代可能发生的工作性质、教育体系、女性地位、消费方式等的变化。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走过了体力经济时代,正在经历思维经济时代,并已经显露出情感经济的特征。在情感经济时代,随着机器被训练着开始“思考”,过去需要人类智能的许多任务现在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化。然而,注重情感或情绪体验的工作却仍难以实现自动化,所以情感经济的本质就是强调“情商”和“同理心”。这一时期,人类工作中技术性的部分慢慢淡化,情感向的技能将进一步升级。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仍在继续,伴随而来的担忧和争议也将一直存在。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产生情感,打破人类在创造力、共情力领域的“垄断优势”;如果机器全面压制人类智能的“奇点”真的到来……人类未来要去向何方,人机共生的伦理困境如何突破,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日本第一 豆瓣
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7.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谷英 / 张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
★《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 本学中最畅销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
★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从日本社会模式的成功中亦可窥一二:日本的教育水准高且普及度好;社会治安好 ,犯罪率较低;有一套培养精英官僚、抑制腐败的有效体系;强调认同感却不缺乏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提供合理保障又不致养懒汉的福利体系,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有关“日本第一”这个说法的热议时,傅高义强调:“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
★复旦大学美研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沈丁立译新版序;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博士等鼎力推荐。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 豆瓣
Social Class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英]迈克·萨维奇(Mike Savage) 译者: 袁博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0
为何社会阶级在当下的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阶级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对社会流动和不平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英国阶级大调查的分析显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划分21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三种资本类型,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关键不在于个体在某一时刻拥有多少资本,而在于这样的资本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给个体带来了多少累加性优势,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阶级。本书全景展示了21世纪英国的教育不平等和空间不平等,解释了螺旋式上升的不平等水平如何重构英国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流动,并导致顶层精英阶层和底层不稳定无产者的阶级分化,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消亡。
第一代英国新左派 豆瓣
作者: (英)肯尼 2010 - 9
《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内容简介:英国第一波新左派运动于1956年到1962年之间兴起并败落下去,也成为战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同寻常的重要历史片段这一与众不同的学术思潮和政治运动出现在昂扬激越的历史时代,也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新左派以各种方式对主流政治家的观念以及工人运动的各主要流派产生影响新左派思想家经常敏感地预知英国政治生活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这场运动还是不免遭到了误读,以至于无法认清其独特性和创造性在《第一代英国新左派》中,英国知名新生代政治学家迈克尔·肯尼由政治学视角对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的起源、发展与陨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复杂多样的理论观点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治局势所产生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多语体性”特征。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 豆瓣
REIMAGINING GLOBAL HEALTH: An Introduction
作者: [美]保罗•法默 金墉 凯博文 马修•巴西利科 译者: 常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全球健康是一门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将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政治经济学与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践、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等联合起来,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和健康的公平问题。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所探讨的问题集合,既包括流行病(艾滋病,小儿麻痹症,非传染性疾病),也包括预防和诊治方面的新兴技术开发(以及将这些科技手段有效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最后均指向对公平的诉求。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缘起于2008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的本科课程“全球健康:生物社会视角”。作为由医学人类学哈佛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法默、凯博文和金墉担纲主编的第一本以全球健康为主题的专著教材, 其最大特色在于用田野民族志、医学人文理论和历史的综合视角,以编撰者自身丰富多彩的实地体验和工作经历为案例素材,力图呈现出一幅反映全球健康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其面向的读者也很多元,包括本科生、医学护理类的学生和学者、公共卫生的学生和学者、非政府组织成员或支持者,以及其他想了解全球健康平等问题的人们。
二手世界 豆瓣
Secondhand: Travels In The New Global Garage Sal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亚当·明特(Adam Minter) 译者: 王小可 / 曹易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编辑推荐
★ 前彭博社驻上海记者,因《废物星球》而广受赞誉的作家亚当•明特又一力作
★ 《书单》《出版人周刊》《自然》《科学》《图书馆杂志》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
★ 作者历时4年,横跨五洲四洋,用职业记者的敏锐视角,通过生动的故事、触目惊心的数据全方位讲述全球旧货市场现状
★ 当你把不要的东西放在二手商店,它们会去哪儿?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留下的东西会经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持续不断地买买买?如何构建一个没有冗余的未来?深刻拷问现代消费型社会主导下人的购买欲望
★ 囤积狂、二手物品爱好者、环保主义者必读
----------------------------
当你把一盒不要的东西扔在当地的旧货店时,这些东西的去向如何?
本书作者亚当·明特横跨五洲四洋,对全球知名回收公司与旧货市场进行了田野考察式的跟踪采访,探寻二手商品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手世界的宏观图景。
跟随作者的足迹,我们将认识形形色色的二手回收机构、个体与理念,从美国古德维尔旧货店到非洲加纳的阿博布罗西,从日本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整理法到BOOKOFF的“让旧书在书架上重获新生”的服务理念,从马来西亚阿马广场上的跳蚤市场摊贩再到星牌抹布厂的威尔森,涉及形形色色的二手贸易从业者和令人感慨抑或震撼的精彩故事。
我们还会发现那些被我们捐给慈善机构或者卖去二手店的东西,很可能穿越整个国家,甚至半个地球,来到地球的另一端,来到渴望这些东西的地方和人们的手中。即使在这个重视崭新、闪亮的物品的时代,二手物品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它为我们带来娱乐,帮助我们创造财富,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Too Smart 豆瓣
作者: Jathan Sadowski MIT Press 2020 - 3
Who benefits from smart technology? Whose interests are served when we trade our personal data for convenience and connectivity?
Smart technology is everywhere: smart umbrellas that light up when rain is in the forecast; smart cars that relieve drivers of the drudgery of driving; smart toothbrushes that send your dental hygiene details to the cloud. Nothing is safe from smartification. In Too Smart, Jathan Sadowski looks at the proliferation of smart stuff in our lives and asks whether the tradeoff-exchanging our personal data for convenience and connectivity-is worth it. Who benefits from smart technology?
Sadowski explains how data, once the purview of researchers and policy wonks, has become a form of capital. Smart technology, he argues, is driven by the dual imperatives of digital capitalism: extracting data from, and expanding control over, everything and everybody. He looks at three domains colonized by smart technologies' coll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the smart self, the smart home, and the smart city. The smart self involves more than self-tracking of steps walked and calories burned; i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at others do with our data and how they direct our behavior-whether or not we want them to. The smart home collects data about our habits that offer business a window into our domestic spaces. And the smart city, where these systems have space to grow, offers military-grade surveillance capabilities to local authorities.
Technology gets smart from our data. We may enjoy the conveniences we get in return (the refrigerator says we're out of milk!), but, Sadowski argues, smart technology advances the interests of corporate technocratic power-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unless we demand oversight and ownership of our data.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9.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李海燕 译者: 修佳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心灵革命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3 (215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郭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9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2021年11月30日 已读
直接好处是有效阻止了本轮黑五的冲动消费😂记下了一些观点:从以伦理学为指导的生产型社会到以美学为指导的消费社会(拥有选择并且必须选择是一种被建构的必然— 工作必须是有趣的,不然就是无价值的);从“不工作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到“让自己沦为无力消费的贫穷境地是不道德的”转变;福利国家的无以为继源于有经济条件筛选的选择性覆盖而非全民福利,客观上助长了福利制度的受益者为了自尊背离这一制度,而它在当下的历史切面上尚存是因为全球化下的资本转移;所谓的新时代digital nomad正是全球化下盘剥的一环。
Sociology
印尼 Etc. 豆瓣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 谭家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豆瓣
作者: (美)史皓元,石汝杰,顾黔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分别从语音、基本词汇、语法特点等方面,选择了对内具有代表性对外具有区别民生的、有利于进行比较研究口语词汇,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设计了两种词汇调查表:439个词的简表和1900个词的详表。一方面可以调查方言词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词汇的口语音,整理出语音系统,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方言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层次。有些音或者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只残存在某些口语词中,如果只用字表去调查就可能遗漏,因而此举可以弥补单字音调查的不足。这也正是我们决定采用词汇调查表,而不直接用字表去调查的原因。我们在词汇表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记录到方言完整的音系,充分考虑了方言音系代表序,因此词汇调查表里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常用字表。
技术陷阱 豆瓣
The Technology Trap: Capital, Labor,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作者: [瑞典]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 Carl Benedikt Frey 译者: 贺笑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300年历史的长时段剖析
人工智能时代打工人的启示录
AI 革命,革的是谁的命?
★ 英国《金融时报》2019年度最佳书籍
★ 芝加哥大学推荐必读书目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青年社会学家廉思重磅推荐
◎ 内容简介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
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们遍览各个时代技术进步对人们工作形态的影响,揭示不同时代“打工人”的处境,并最终将目光转向未来,试图分析当前的AI革命将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出应对。作者力图说明,技术进步对收入造成何种影响,将决定人们对它的态度。
工业革命是历史上的重大时刻,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巨大后果。
正如本书所表明的那样,工业革命从长远来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但机械化的直接后果对大量人口来说是毁灭性的。中等收入岗位减少,工资停滞不前,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利润激增,经济不平等加剧。
本书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证明,这些趋势大体上反映了我们现在这个始于计算机革命的自动化时代的趋势。正如工业革命最终为社会带来非同寻常的利益一样,人工智能系统也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技术陷阱》表明,在眼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过去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现在的状况。
◎ 专家&媒体推荐
技术进步始终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义力量。即便颠覆性创新颠覆了许多产业、职业,经济学家依旧坚信,这是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本书透过漫长的历史镜头,聚焦到“取代技术”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冲击,揭示了技术进步并不完美的一面,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反思,值得反复研读。
—— 刘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技术进步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毁灭。创造是永恒的,能带给人类以福祉,而毁灭是暂时的,但也会给社会带来撕裂性伤痛。这种伤痛正是“技术陷阱”的根源。……技术进步是永恒的,但也需要“间歇”,而我们也需要在“间歇”中思考。《技术陷阱》正是这种思考。
—— 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作者力图告诉我们,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并非单纯的生产力增长亦或人类对自然的一次次胜利,而是呈现出更复杂的劳动分工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政治力量的更迭乃至国际关系的调整。……本书不仅是一部技术变革史,更是一部社会分层史、劳工演进史和制度变迁史。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如何处理好技术引发的短期变量和长期变量,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 廉思,青年社会学家、中国新兴群体的瞭望者
《技术陷阱》可能会以其听起来有些不祥的标题吸引那些末日论者的注意。但最终,它一定会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振奋起来。
——《经济学人》
了解21世纪的自动化及其颠覆性影响的一部绝佳指南。
——《卫报》
针对当前的问题,弗雷秉持一种挑衅性的、原创性的观点,去审视过去的技术进步的后果……他的工作,向着批量生产和人工智能迈出了一大步。
—— 安德鲁·希尔,《金融时报》
这部著作对过去的工业革命、其中出现的技术以及社会适应这些变化的方式做了出色的分析。
—— 阿迪·盖斯凯尔,《福布斯》
21世纪的日本家庭 豆瓣
作者: [日]落合惠美子 译者: 郑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5
作者在分析二战后日本家庭和日本社会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的战后体制”这一概念,推动了日本家庭社会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的诞生,大众化和变迁,展望了21世纪日本家庭变化的新趋势。书中还涉及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话题,如“为什么女性是主妇?”“主妇的诞生”等,在平实的叙述中,作者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
利马之梦 豆瓣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吕晓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 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推荐语
亲身参与秘鲁政治的个人经历已足够炫目,不过这本书更动人的是作者对世界与自我、学术与人生之间紧张关系的持续发问,这些发问不仅会蕴结沉郁的忧伤,还能激发平静面对一切不确定的时代勇气。——历史学家、作家 罗新
《利马之梦》以一段极为特殊的观察性参与经历,精彩再现了2016年秘鲁总统选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透析拉美政治的现实与超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郭洁
晓宇是我心中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模样,视野开阔、生机勃勃,随时准备卷起袖子,进行一场智识与经验的双重冒险。这本《利马之梦》正是明证。——作家 单向空间创始人 许知远
文本的世界越来越恢宏,却永远无法取代经验的世界。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的晓宇意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英伦的象牙塔远赴南美的喧嚣街头,对秘鲁政治进行了一番沉浸式体验,体味到“进入现场”的伟大意义,无意中也重拾了中国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宝贵传统。——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拉美文学研究者、译者 张伟劼
利马之名源自南美当地的克丘亚语,本意是“说话者”,而晓宇的《利马之梦》难得之处在于,其中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学人将实践、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后的言说。全球化时代中国去往海外的参与者虽然日渐增多,却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书斋中的研究者视野日渐广阔,但却难以落到实处。晓宇的经历也许很难复制,但国人需要这样一猛子扎进未知的勇气,也需要坚持思索的“知识分子的矫情”。——文学博士、译者 王渊
Minor Feelings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6 (22 个评分) 作者: Cathy Park Hong One World 2020 - 2
Poet and essayist Cathy Park Hong fearlessly and provocatively blends memoir, cultural criticism, and history to expose fresh truths about racialized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 Part memoir and part cultural criticism, this collection is vulnerable, humorous, and provocative—and its relentless and riveting pursuit of vital questions around family and friendship, art and politics, identity and individuality,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 about our world.
Binding these essays together is Hong’s theory of “minor feelings.” As the daughter of Korean immigrants, Cathy Park Hong grew up steeped in shame, suspicion, and melancholy. She would later understand that these “minor feelings” occur when American optimism contradicts your own reality—when you believe the lies you’re told about your own racial identity. Minor feelings are not small, they’re dissonant—and in their tension Hong finds the key to the questions that haunt her.
With sly humor and a poet’s searching mind, Hong uses her own story as a portal into a deeper examination of racial consciousness in America today. This intimate and devastating book traces her relationship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shame and depression, to poetry and female friendship. A radically honest work of art, Minor Feelings forms a portrait of one Asian American psyche—and of a writer’s search to both uncover and speak the truth.
东京绮梦 豆瓣 Goodreads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7.0 (41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何雨珈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