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我们与恶的距离 豆瓣
作者: 拉斯·弗雷德里克·H.史文德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1
哲学家拉斯·弗雷德里克·H.史文德森对邪恶现象进行了哲学审视。他结合来自哲学、文学、心理学、神学和科学(生物学),以及流行文化对邪恶现象的观察,介绍了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关于邪恶的思想,抽丝剥茧,试图从复杂性中解析出邪恶的根源和本质。
·什么是邪恶?
·我们如何抗击邪恶?
·从古至今,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是如何看待邪恶的?
·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对邪恶定性?
·思考关于邪恶的概念能为我们理解自身带来何种贡献?
史文德森认为,我们的知识盲点让我们对邪恶存在着错误的论断,认为它是一个神学、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甚至是哲学的主题。实际上,邪恶应该是在道德和政治领域处理的具体问题。我们既可能是邪恶的受害者,也可能是作恶者。只有将邪恶视为人性的一面,我们才能理解并打击它。
现象学导论 豆瓣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9.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译者: 张建华 / 高秉江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3
◎ 编辑推荐
☆ 一本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导论。不是对各现象学家思想的简单堆砌,而是面向现象学本身,展现作为科学的现象学自身的显现。
☆ 以“知觉”“意象结构”“时间性”“本质直观”等精确的现象学观念为引导,层层深入揭示现象学的不同面向,还原人在认识实践中的意识活动。
☆ 敏锐的问题意识,广阔的思想史视野。叙述接过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现象学对后现代思潮意义缺席的回应。彰显现象学在回归哲学的古代理解与回应现代哲学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 媒体推荐
本书是优秀的本科生课程教材。作者针对现象学提出了新颖且引人入胜的诠释,并就现象学对当代智识生活的重要性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观点。应当有更多人来关注这本书。
——《形而上学评论》
本书从胡塞尔基本观点出发,用尽可能少的专业术语和美国习惯用语直白地介绍了哲学现象学。
——《现象学心理学杂志》
索科拉夫斯基的导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十分出色。他以值得称赞的明晰度书写了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意识的时间性、自我现象学、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关联性等高度思辨的问题……他对现象学的研究相当全面……至少对那些同意本书现象学基本观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
——《胡塞尔研究》,2002年
生存还是毁灭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Human Predicament
6.8 (13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大卫·贝纳塔 译者: 张晓川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4
★理想国“现代人生”系列新作
★廓清你我的隐秘心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艰难苦恨、百无聊赖、拼命挣钱、花钱保命、日复一日、子子孙孙……这一切所为何来?今天许多人的心底都各自隐藏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答案,但不知如何或不敢明确表达出来。就让这本书来帮你表达。
★“你不是一个人”的慰藉——你分明感到是世界太过盲目甚至自大,希望如此稀缺,让你难有承诺,却又被周围的人纷纷指责太悲观、太丧?你不是一个人,错的也不是你。
★真正帮助人的辩论——没有进攻和煽动,没有话术和巧言令色,却考虑周详,滴水不漏,致力于讲清道理而非赢得面子,这样的辩论真正帮人理清思绪,启迪心灵。
★神秘作者,为自己代言——公众了解作者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他和“家人”的确切关系。他行走江湖,全凭著作:主题刚硬,论证严密,立场一贯,如处女作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本书继续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作者的话)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说到底,不为什么。”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
书店里有整片的“自助”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无力自助”区和“悲观主义”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最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些看法有不错的论证来支撑,这些人或许能因此得到安慰。
……
无可否认,找到正确的道路很难,因为既要避免大而无当的宣言和过度修辞造成的故弄玄虚,也要避免深奥、乏味、细而又细的条分缕析。换言之,对复杂问题做出易懂、有趣而严格的探讨,并非易事。……不过,本书的写作确实有个目标,那就是既让有悟性的非专业读者能读、能懂,又足够严格,能满足构成本书期望读者群的另一部分人,即专业哲学家(及有志于哲学专业的读者)。但愿我取得了恰切的平衡。
苏鲁支语录 豆瓣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8.9 (7 个评分) 作者: 尼采 译者: 徐梵澄 商务印书馆 1992 - 2
尼采的一部主要著作,便是这《苏鲁支语录》,甚为鲁迅所欣赏。鲁迅最初加以翻译,用的是文言,题曰《察罗堵斯德罗绪言》,是第一卷《序言》的前三节。 那译笔古奥得很,似乎是拟《庄子》或《列子》。以原著的思想及文采而论,实在类乎我国古代的“子书”。宋五‘子’尚不在其列。这是华文第一译。后下鲁迅再度翻译,用的是白话,从新开始,止于《序言》的前九节,题曰《察拉斯忒拉的序言》,后附注解,刊于一九二O年六月《新潮》杂志第二卷第五期。此后有郭沫若的译本,题曰《察拉斯屈拉图如是说》,亦止薄薄一本,似是节译。后下鲁迅属徐梵澄将全书四卷译出,交郑振铎出版,时在一九三五。书名乃鲁迅所定,郑振释还作了一页序言,便是书端这序。郑序中说还有楚曾先生的一译本,当时未便出版两种译本,是以未取。此外另有高岸先生的译本,似乎后下皆已行世。那么,此译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译本流传。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西方哲学史 豆瓣 Goodreads
Filosofihistorie
9.2 (21 个评分) 作者: [挪]奎纳尔•希尔贝克 / [挪]尼尔斯•吉列尔 译者: 童世骏 / 郁振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该书已得到数十年时间和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世界哲学史 豆瓣
作者: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译者: 吕叔君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最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最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伟大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本书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这本书的确既可靠又精要,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十分难得。它的可读性和威尔·杜兰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更全面,更加客观。如果这本书能有一个英语译本,那将是高校哲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初次接触哲学、想要有个好开头的人来说,本书也是绝佳的读本。
——古斯塔夫·缪勒(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教授)
★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三大问题贯穿了四千年的哲学长河,是每个人在寻找意义和价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我追问。重走人类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极限探索之旅,探寻我们认识、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边界。
★ 写给爱智慧之人的入门宝典,让更多人读懂哲学——任何求知者都是哲学道上的同路人,都有获得高深智慧的潜力。借助通晓易懂而又不失其思想深度的文字,令更多人认识、理解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是哲学史读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 出版六十年、畅销六十万册的经典作品——深受“哲学王国”德国欢迎的哲学史,再版十七次,畅销六十年,并被译成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是经得起时间和各国读者考验的经典作品。
西方哲学史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克·梯利 译者: 贾辰阳 / 解本远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 1
《西方哲学史(全新译本 增补修订版)》是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经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轶繁多的哲学史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读这本书,是因为梯里开创了一门学科——以前的哲学史类书籍,充其量只是“历史上的哲学”,只是罗列了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以及他们提出过的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着墨不多。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系统而有机地加以诠释、解析。因此可以说,梯利的著作是这样一部著作:他以哲学史家的远见卓识,生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我们阅读历史、研习东西方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读之书。
想透彻 豆瓣
Thinking It 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作者: [美] 夸梅·安东尼·阿皮亚 译者: 姜昊骞 新华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当代哲学导论著作,介绍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关键的那些问题,包括心灵与知识的本质、道德论断的状况、上帝的存在、科学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法则。
著名哲学家夸梅·安东尼·阿皮亚阐述了在我们的时代“做”哲学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希望活得更有思想深度的人们来说,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为什么重要。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作为一名哲学家就意味着信奉某些哲学观点,或者是某位思想家的追随者。与此相反,阿皮亚认为,“哲学探索的成果并不结束于某一固定观念,而是心灵在众多的可能性上更舒服地休憩;或者重新表述问题,开始新的探索。”
本书围绕八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心灵、知识、语言、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形而上学,追述了过去的哲学家们如何思考这些主题,比如霍布斯、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如何思考语言问题,并进而探讨了仍然吸引着当代哲学家的一些重要问题。更重要的,阿皮亚不仅介绍了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观点,而且解释了哲学家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当今的读者思考他们所面对的复杂问题时,这些方法无疑能起到导航作用。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豆瓣
9.5 (20 个评分) 作者: 赵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 11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一部“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的教材,在课堂录音的基础上整理成稿。《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系统地阐述了西方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脉络。全书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文字清新简洁,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西方哲学史的精神内涵和演进历程。《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作者赵林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主讲“西方哲学史”课程达20年之久,该课程于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充分展现了赵林教授的深邃思想和雄辩口才,堪称一部“西部哲学史”的上乘入门教材。
西方哲学史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邓晓芒 / 赵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4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系统讲解西方哲学史的大学教材。与国内现有的同类教材相比,《西方哲学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演进的内在脉络和精神实质,将哲学史看作是哲学思想在历史过程中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力图把不同时空背景中呈现出来的各个哲学派别和各种哲学思想当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加以把握;在内容上分为六章,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章与章之间的承启转化都表现出一种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严谨,资料丰富翔实,文字顺达优美,融深邃的思辨和广博的知识于一体,是引导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探究西方哲学堂奥的难得向导,适合高等院校哲学专业学生及广大社会读者学习使用。
大问题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Big Questions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C. 所罗门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这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也就是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加了几篇附录,生动地讲解怎样写作哲学,哲学的规范、文体、风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这对学术写作的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而著称,难怪本书写得那么善解人意,字里行间都能透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
本书作为一本简明哲学导论性的专著已经是第六版了,很受美国大学广大师生的欢迎。每一个迷恋大问题的哲学爱好者都无法拒绝作者顺畅的文字和对哲学正真的召唤!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豆瓣
La Philosophie comme manière de vivre
作者: [法] 皮埃尔·阿多 译者: 姜丹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本书属于让人从书中走出来时会脱胎换骨的那一种。皮埃尔·阿多的所有作品皆属于这种类型,无论书里谈论的是马克·奥勒留或普罗提诺、斯多葛派或神秘主义,总是带着永远清澈的博学。这些著作表明,对古代人而言,哲学不是体系的建构,而是生活的选择,是在探寻智慧道路上的一种修炼。在这部对话录里,我们将发现一个令人钦佩的博学的学者,他的作品滋养了众多思想家,在他时而讽刺、时而如格言般的判断里我们将发现一个隐秘、腼腆、朴素的人。跟随皮埃尔·阿多,我们将领会到如何阅读和诠释古代的智慧,为什么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尤其是马克·奥勒留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做哲学,即学习面向死亡”,要学会“活在此刻,犹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样”。
哲学与人生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傅佩荣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3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本教材。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是名实相符的。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存在主义简论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托马斯·R·弗林 译者: 莫伟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3
《存在主义简论》与众多研究存在主义的著作相比,作者别具匠心地把存在主义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力图全面展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人间情怀,深入诠释存在主义思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血肉联系。不仅梳理了存在主义的缘起、发展和式微的演变历程,还细述了存在主义思想对当代艺术、文学和政治活动的影响,重申了存在主义运动将继续在21世纪的哲学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 豆瓣
作者: [英] 詹姆斯·M.罗素 译者: 李贯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一本浅尝但不辄止的经典速览67部哲学经典导读,你的思想进阶指南
读一点哲学,你能得到什么?
千年之前的离经叛道,我们现在视之为理所当然哲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力量读哲学吧,让你的生命也能永恒
★五分钟能读懂一本经典作品?是的,精选六十七本经典哲学作品,用言简意赅的文字介绍了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非常适合初涉哲学的读者按图索骥。每章节最后还提供快速阅读,便于读者迅速了解每本书的大概风格。
★给哲学入门者的必读书单?是的,本书针对的就是没有系统接触过哲学著作,但有兴趣想了解哲学基本常识的读者。全书以哲学历史为轴,概览哲学发展进程,方便读者寻找感兴趣的哲学流派或哲学家,从而选择进一步了解和延伸阅读,使得读者对哲学的理解更加具体化。
★以哲学经典为主综合其他思想经典本书在选择要介绍的经典时,并没有局限在哲学范围之内,而是从小说、随笔、儿童文学甚至是科幻等范围内广泛甄选,因为哲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封闭的,一直在与其他领域进行着广泛的互动。通过这样的选择,本书进一步阐明了哲学在生活中俯拾即是这一观点,再次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
《从柏拉图到维尼熊:哲学经典导读》精选六十七本启迪思维的经典著作,以平实、幽默的笔调,为想了解哲学但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你,介绍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在本书中,既有柏拉图、笛卡儿、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大家的著作,也包括了蕴含着丰富哲学思辨的小说、科幻作品和政治宣言,甚至还有《小王子》《小熊维尼之道》这类童书作品。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能让我们从中撷取到思考的智慧,帮助我们过上更符合内心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8 (24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豆瓣 Goodreads
8.1 (146 个评分) 作者: 林欣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4
“哲学史写得这么浅白风趣八卦,你让我们哲学系的人还怎么混?!”
轰动豆瓣的奇葩之书,连续三年蝉联豆瓣电子阅读榜第一的神作
经作者全面修订后,2015年重新问市!
用穷凶极恶的吐槽和喜闻乐见的八卦,彻底瓦解你对哲学史的成见
翻开任何一页,都是欲罢不能的哲♂学♂故事
来吧,哲学家们!自己说说看,你们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
——————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
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梦中?
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这个世界有没有终极真理?
……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翻开本书,从神烦的苏格拉底开始,彻底了解人类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穷尽毕生的经历和苦思后提交的最终答卷。
从《理想国》到《正义论》 豆瓣
Philosophy: The Classics
作者: [英] 奈杰尔·沃伯顿 译者: 林克 新华出版社 2010
本书一共27章,每章专门讲述一本伟大的西方哲学著作。每章的宗旨是做出简短的介绍,然后提出其中最重要的话题,这些话题直到现在还值得探讨,也仍然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智慧。
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激励您去细读或重读本书提及的有关书籍。虽然没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读完本书所提及的所有哲学著作,但至少本书能为您提供一些较好的建议,以便您能进行选择性和批判性的阅读。作者努力避免推荐那些非常晦涩难懂的著作,因为这是没必要的。这也让作者忽略了一部分权威的著作,例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
这是作者个人选择出来的27本西方哲学名著,有些人可能不完全赞同他的选择。但是,至少从现在来看,作者所推荐的书绝对都值得一读。其实,作者更希望的是通过本书鼓励读者去判断和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西方哲学经典。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独立的,您不用按照各章的先后顺序去阅读,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翻开书中的任何一章去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