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菊与刀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潘星汉 2011 - 11
《菊与刀》是一本经典畅销书,是公认的研究日本文化的权威之所。作者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在二战将结束时,她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的社会和民族性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与研究,并以此研究成果作为美国政府制定战后对日政策的依据。这项成果就是《菊与刀》。《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不仅为美国制定对日军事政治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且被日本学者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奠基之作。它既是欧美等西方世界认识日本的必读书,也是所有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行为感兴趣的读者了解日本的入门之作。
《菊与刀》共分13章。
第1章介绍本书写作缘起及作者所依据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
第2章描述了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向读者揭示了日本士兵为何在战争中可以泯灭人性的残忍行为和失去理智的疯狂。
第3章以日本社会的等级观念为基础,详细阐释了天皇、家长至上、男女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根源。
第4章以明治维新为标志,描述了日本在向西方和现代化过渡过程中,传统观念是如何受到挑战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应对新时代变化的。
第5章重点研究了日本人的报恩情结。包括如何理解“恩情”,如对天皇的忠诚,对家长的尊敬,对长官的服从。
第6章讲述日本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报恩观念,报恩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
第7章研究了日本人对于“面子”问题的看法,其自尊心是如何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
第8章主要论述了日本人如何在名誉的道路上不惜代价。
第9章解释了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歌伎、泡澡、围棋、茶道等“享乐”行为,以及日本人对于“性”的看法等严肃生活之外私秘无问题的认识。
第10章、第11章的主要内容是日本人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及自我修养锻炼。包括在寒冷的天气里洗冷水澡、赤身磨炼意志等有嫌“自虐”行为的思想根源。
第12章介绍了日本人如何教育子女。其中不少良好的经验至今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13章作者预测了日本未来的走向。作者锐利的观察和深刻的研究,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日本极力向往大国地位,为什么参拜靖国神社及日本右翼势力仍然存在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夏娃的种子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麦克艾文 译者: 王祖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意在从广泛的范围,从原始人类的进化一直到现在,为历史提供一种新解释,作者将论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特别是自农业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以来,大约一万年当中,男女之别(真实的、夸张的以及想像的),一直就是第一位的动力。阅读此书,有助于帮助读者看到,这个世界是以一种新方式运作的,也有助于读者看清自己的生活,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尽管此书在最大可能的比重上是关于历史的,但它的本意却关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的生活。男女在现代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如那些社会本身的形态,受到了本书探索的那种非常漫长的两性历史的深重影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8.5 (65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廷顿 译者: 周琪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审丑:万物美学 豆瓣
Ugly: The Aesthetics of Everything
作者: [英] 史蒂芬·贝利 译者: 杨凌峰 金城出版社 2014 - 10
什么是“丑”?这个时代最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他对美丑本质的论述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次发现之旅。丑是否只是肤浅的外在表征,或者说某种优美的工程技术精品——比如一架B-52轰炸机或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特手枪,如果它们的功用是杀戮或残害生命,那么其同样也是丑恶的吗?什么是“堕落的艺术”?又为何被人们认为是堕落的?山脉为什么是自然的庄严崇高的表现,而仅在两百年前,它们还被当作是令人厌憎的事物,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开?纹身与犯罪之间,如果真有关联的话,那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会举办“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最后也是终极的一个问题,如果世间根本没有丑,那么美又是从何而来?贝利以引人入胜,不时还诙谐逗趣、信手拈来的惯常风格,探寻和阐释了万物的审丑。
◆全书豪华精装、全彩印刷
◆继“当代达芬奇”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之后,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丑书”《审丑》中文版首次出版
◆艺术评论界大腕史蒂芬.贝利,详述数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怪诞滑稽、畸变异形和恐怖邪魔之物……
◆《审丑》是世界上最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美学著作之一。
★ 人们是怎样论定何为丑陋、何为美丽的?在时间流变的过程中,某种丑陋的事物又是如何转而被划入美好的范畴?是否真有丑陋这回事,这跟个人的品位喜好又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丑陋作为一种状态,是否不受人为干涉,自然地存在着?
★ 贝利坦诚直率、富于洞见,偶尔还有些矛盾分裂的写作风格与丰沛充足的知识相结合,论述中触及了从铁路到花朵,从小摆件到建筑等几乎所有事物,对丑陋这一最具趣味魅力的主题进行了令人解颐的阐发。
★ 本书通篇都配有插图,是一份视觉与文字的双料珍品,定能让你在捧读之际欲罢不能,感到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