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moo
海王星 豆瓣
Liz Greene
作者: 丽兹格林 译者: 韓沁林 2015 - 9
人們不懈尋覓救世主以求救贖
但到底該如何分辨找到的是基督,還是希特勒?
人們一面追求自我發展,另一方面卻渴望與「他者」融合,好從孤獨中得到救贖。
在占星學上,象徵這份救贖渴望的,便是海王星。
科學家在1846年發現這顆行星,並以「海王」命名,可說是一次共時性效應。這名字傳神地表達了占星學的象徵意涵。海水具有雙重特性:既是孕育生命的泉源,卻也隱含消融個體的威脅。就像母親的子宮之海,既養育尚無自我意識的胎兒,又迫使胎兒面對即將出生、獨立的孤寂。
人一誕生,便注定與生命之源分離。
因此,閱讀海王星是一趟探尋生命本源的旅程;當你覺察對救贖的渴望,方有可能安度人生關卡。然而,海王星也帶來棘手的困惑:尋求救贖者,是往聖性前進,還是墮入退化?天才或瘋狂、創造或毀滅、昇華或沉淪,均可能源自心靈暗處渴求救贖的吶喊。
本書氣勢磅礡、縱橫古今,援引神話、信仰、心理學剖析救贖渴望,為讀者開闢領略海王星的新視野;作者從海王星觀點解讀宗教、政治、時尚、藝術,也讓曠世奇才達文西、心理學家榮格、英國王妃黛安娜等諸多名人的生命呈現不同樣貌。書末詳述海王星宮位與相位,直指可能的困頓與因應的做法,讓讀者回觀自身,重拾生命的喜樂。
名人推薦
※胡因夢──強力引薦
好評推薦
無論是在占星圈內或圈外,麗茲‧格林一有書問世,都稱得上是一場盛事。格林身為榮格派分析家,同時也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占星導師之一,她的著作將深刻影響整個世代的占星師……閱讀她的書是一種奇異的強烈經驗。──普里西拉‧科斯特洛(Priscilla Costello)《靈知學》(Gnosis)
麗茲‧格林從來不說教。她從來不會有任何驚世駭俗的說法,也從來不希望我們毫無異議地贊同她。她希望能討論交流,用她詩一般的辭彙及語法魅力來解釋說服。當她在闡述想法、理出結論時,最懵懂的占星學子也為之折服。深埋在她的理論和啟發下的,是一股原始的熱情,是對於追求真理的投入奉獻,也是對自我認識的熱愛,這讓這本書成為她自《土星》之後最偉大的著作。──尼克‧坎皮翁(Nick Campion)《占星期刊》(Astrology Journal)
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從來沒有任何作家根據占星的原型,提出一個如此廣泛的心智模型。這本書是不朽的傑作。──克里斯‧羅倫茲(Chris Lorenz)《占星》(Horoscope)
眼睛的故事丨聖神·死人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istoire de l'œil丨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喬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 王春明 逗點文創結社 2018 - 4 其它标题: 眼睛的故事
- 內容簡介 -
「罪孽吸引著我,讓我如饑似渴地欲求著更為罪惡的東西。」
精液、尿液、血液,淋漓四濺
無法以「情色」解釋的狂暴之作!
▲喬治·巴塔耶踰越禁忌、挑戰道德的情色小說傑作
▲在愛欲與排泄中跨越禁制、獲致快感
▲超越《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最前衛小說
▲讓羅蘭·巴特、傅柯痙攣顫慄的閱讀體驗
「眼睛無法再承受太陽、性交、屍體與黑暗。」
《眼睛的故事》
在屍體旁、在汙穢的茅房、在教堂的懺悔室,在女孩的母親面前……輕狂無畏的少男少女,如獵犬般嗅出藏於肉體深處的欲望,搬演一場場失控春宮。當性愛遊戲變成殺意慶典,他們將迎接著何種結局?
「神父,我還沒有懺悔最可怕的罪行。」幾秒鐘的沉默。「最可怕的罪行就是我在和你說話的時候手淫。」又是幾秒鐘的竊竊私語,最後幾乎是喊出來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給你看。」
《聖神·死人》
令人害怕、厭惡的父親過世後,皮埃爾原以為能與敬愛的母親幸福度日,卻發現母親的真實模樣,和他以為的,全然不同……無法承受皮埃爾景仰眼神的母親,不僅耽溺於酒精與享樂之中,甚至設下一連串春宮陷阱,要把親愛的兒子推入欲望之深淵,以終身墮落成全彼此最深切的愛。
「皮埃爾,你很快就會知道什麼是無的放矢的激情──起初這感覺就像酷刑,然後是妓院般的快樂和無恥的謊言,最終則是澈底的沉淪和無休無止的死亡。」
- 推薦紀錄 -
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亦絢(作家) 專文導讀
「老實說,在五花八門A片充斥網路世界、網友都已經見怪不怪的今日,巴塔耶的情色故事仍然太離奇了。」──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傅柯,巴塔耶頭號粉絲,在瘋狂的研究中說過:『瘋狂是作品的缺席。』《眼睛的故事》已完美展現自身的缺席(absent),完全的缺席。是無法以情色文學框架去看待的,極致的文學作品。」──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巴塔耶的寫作並不是真的要完全否定禁忌的存在。因為在他看來,越界只是對禁忌的邊界的超越,而非摧毀,正是通過這種超越或否定,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
「即使表面看來最令人費解的摘器官、玩器官,如果讀者能聯想到兒童的拆卸衝動(時鐘、娃娃),以及『若是器官可以拿取玩耍,父親就可以獲得新的眼睛』──那麼暴力還是暴力,怪異還是怪異──重重欲望卻如獅身人面之謎一般,並非毫無可能通往詩意、憂傷與美麗。這也就是巴塔耶式書寫,受到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會令人流連忘返之故。」──張亦絢(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