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质学原理 豆瓣
Principles of geology
作者:
[英] 莱伊尔
译者:
徐韦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7
本书是英国C·莱伊尔的著作,又名《可以作为地质学例证的地球与它的生物的近代变化》。在书中,莱伊尔提出地球的变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质作用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地球的过去,只能通过现今的地质作用来认识。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他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均变论”。《地质学原理》对当时和以后的地质科学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目录:
弁言
《地质学原理》导读
第一册
第十一版序言
第十版序言
第一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地质学发展史
第三章 地质学发展史(续)
第四章 地质学发展史(续)
第五章 阻碍地质学进步的各种偏见
第六章 远古时期的水成力量比现在强大的假定
第七章 古代的火成力量比现在强大的假定
第八章 新旧岩石结构的区别
第九章 生物在地质各时期中的前进发展说
第十章 续论古今变化原因的一致性一气候的变化
第十一章 以往的气候变化(续),
第十二章 地理变迁所引起的气候变化
第十三章 天文变迁对气候变化究竟有多大影响
第十四章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过去一系列变化的一致性
第二篇 无机界中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变化
第十五章 水成作用
第十六章 冰所搬运的固体物质
第十七章 泉水的现象
第十八章 河流的建设作用
第十九章 河流的建设作用(续)
第二十章 潮汐和洋流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第二十一章 潮汐和洋流的作用(续)
第二十二章 潮汐和洋流的建设成果
第二十三章 火成作用
第二十四章 那波利火山区域
第二十五章 那波利火山区域(续)
第二册
第十一版序言
第十版序言
第二篇(续)
第二十六章 埃特纳山
第二十七章 火山喷发(续)
第二十八章 地震和它们的影响
第二十九章 地震(续)
第三十章 地震(续)
第三十一章 没有地震地区的陆地升沉
第三十二章 地震和火山的起因
第三十三章 地震和火山的起因(续)
第三篇 有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变迁
第三十四章 拉马克的物种变异说
第三十五章 关于物种性质的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
第三十六章 培养动植物的变异在物种起源问题中的意义
第三十七章 自然选择
第三十八章 物种的地理分布
第三十九章 陆栖动物的移徙和散布
第四十章 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移徙(续)
第四十一章 就岛屿植物群和动物群考虑物种起源问题
第四十二章 物种的灭亡
第四十三章 人类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第四十四章 泥炭、飞沙和火山抛出物中化石的埋藏
第四十五章 冲积层和岩洞中化石的埋藏
第四十六章 有机遗体在水下沉积物中的埋藏
第四十七章 人类的遗体和工艺品在水下地层中的埋藏
第四十八章 水生物种在水下地层中的埋藏
第四十九章 珊瑚礁的形成
中英文对照表
目录:
弁言
《地质学原理》导读
第一册
第十一版序言
第十版序言
第一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地质学发展史
第三章 地质学发展史(续)
第四章 地质学发展史(续)
第五章 阻碍地质学进步的各种偏见
第六章 远古时期的水成力量比现在强大的假定
第七章 古代的火成力量比现在强大的假定
第八章 新旧岩石结构的区别
第九章 生物在地质各时期中的前进发展说
第十章 续论古今变化原因的一致性一气候的变化
第十一章 以往的气候变化(续),
第十二章 地理变迁所引起的气候变化
第十三章 天文变迁对气候变化究竟有多大影响
第十四章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过去一系列变化的一致性
第二篇 无机界中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变化
第十五章 水成作用
第十六章 冰所搬运的固体物质
第十七章 泉水的现象
第十八章 河流的建设作用
第十九章 河流的建设作用(续)
第二十章 潮汐和洋流的破坏和搬运作用
第二十一章 潮汐和洋流的作用(续)
第二十二章 潮汐和洋流的建设成果
第二十三章 火成作用
第二十四章 那波利火山区域
第二十五章 那波利火山区域(续)
第二册
第十一版序言
第十版序言
第二篇(续)
第二十六章 埃特纳山
第二十七章 火山喷发(续)
第二十八章 地震和它们的影响
第二十九章 地震(续)
第三十章 地震(续)
第三十一章 没有地震地区的陆地升沉
第三十二章 地震和火山的起因
第三十三章 地震和火山的起因(续)
第三篇 有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变迁
第三十四章 拉马克的物种变异说
第三十五章 关于物种性质的学说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
第三十六章 培养动植物的变异在物种起源问题中的意义
第三十七章 自然选择
第三十八章 物种的地理分布
第三十九章 陆栖动物的移徙和散布
第四十章 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移徙(续)
第四十一章 就岛屿植物群和动物群考虑物种起源问题
第四十二章 物种的灭亡
第四十三章 人类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第四十四章 泥炭、飞沙和火山抛出物中化石的埋藏
第四十五章 冲积层和岩洞中化石的埋藏
第四十六章 有机遗体在水下沉积物中的埋藏
第四十七章 人类的遗体和工艺品在水下地层中的埋藏
第四十八章 水生物种在水下地层中的埋藏
第四十九章 珊瑚礁的形成
中英文对照表
地球系统 豆瓣
作者:
(美)坎普赫//卡斯庭//克莱恩|译者
高等教育
2011
- 4
《地球系统(第3版)》与传统的地球科学教科书相比,不仅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固体地球、大气、海洋)进行了介绍,还讲述了各圈层之间以及它们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课本的内容)。《地球系统(第3版)》的第1章,全球变化,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概述——观测数据让我们确信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而地球历史上的事件反映出地球系统如何对压力作出响应。《地球系统(第3版)》其余的篇幅由三个部分构成。第2-9章主要探讨地球是如何“运转”的。这部分讲述了气候、海洋、大气环流以及元素再循环是活跃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所有这些过程中,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10-14章带领读者重温地球的历史,重点强调了对未来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第15-19章关注的是地球系统的未来,提出了现代全球变化的问题,并结合前面两部分内容,探讨了在其他行星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的演化和过程。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