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谈话录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七次旗鼓相当的谈话,呈现文学创作的纯粹之美
作为中国当代重量级作家,王安忆身上同时有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革新,她的作品既切中了时代痛点,又和速朽的潮流保持着距离。而作为兼具学识和才情的批评家,张新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文学,用力透纸背的书写刻画着作者与时代的关系。阅读本书,即是欣赏两位势均力敌的谈话者在美学和智识上的碰撞。
◆几十载笔耕不辍,以工匠精神凿开文字与心灵的通道
王安忆认为:“文学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她将文学融入生命之中:“文学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变自然会有质变……我们强调独创性,这已经是我们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它不断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
◆以作家视角看同行,畅谈与汪曾祺、王蒙、莫言、余华、迟子建等人的交往经历
“我觉得汪曾祺的小说,写两类东西最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享受。”
“王蒙是一个太聪明的人,真聪明啊,我觉得他真的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你看,莫言这么粗壮的一个汉子吧,忽然之间能写出这么灵巧的东西,真的就是神来之笔。”
“余华他会给你什么印象呢,他会让你觉得是一个找爸爸的孩子。”
“迟子建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就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
本书是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是一部个人写作史,也是对当代文坛的一次回顾。
在书中,王安忆谈到自己如何感受写作的快乐,坦承文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谈小说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谈虚构与审美化的力量,谈创作者对时代的关切和疏离。她回忆与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谈及陈映真、史铁生、陈丹青等对自己的影响,畅谈与莫言、余华、阿城等当代作家的相知相惜。
作为中国当代重量级作家,王安忆身上同时有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革新,她的作品既切中了时代痛点,又和速朽的潮流保持着距离。而作为兼具学识和才情的批评家,张新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文学,用力透纸背的书写刻画着作者与时代的关系。阅读本书,即是欣赏两位势均力敌的谈话者在美学和智识上的碰撞。
◆几十载笔耕不辍,以工匠精神凿开文字与心灵的通道
王安忆认为:“文学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她将文学融入生命之中:“文学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变自然会有质变……我们强调独创性,这已经是我们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它不断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
◆以作家视角看同行,畅谈与汪曾祺、王蒙、莫言、余华、迟子建等人的交往经历
“我觉得汪曾祺的小说,写两类东西最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享受。”
“王蒙是一个太聪明的人,真聪明啊,我觉得他真的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你看,莫言这么粗壮的一个汉子吧,忽然之间能写出这么灵巧的东西,真的就是神来之笔。”
“余华他会给你什么印象呢,他会让你觉得是一个找爸爸的孩子。”
“迟子建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就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
本书是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是一部个人写作史,也是对当代文坛的一次回顾。
在书中,王安忆谈到自己如何感受写作的快乐,坦承文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谈小说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谈虚构与审美化的力量,谈创作者对时代的关切和疏离。她回忆与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谈及陈映真、史铁生、陈丹青等对自己的影响,畅谈与莫言、余华、阿城等当代作家的相知相惜。
耶鲁文学小历史 豆瓣
A little history of Literature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萨瑟兰
译者:
王君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继E. H. 贡布里希从1935年德文版翻译而来的《世界小历史》一书于2005年出版以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小历史”(Little History),涵盖包括这一本文学在内的众多宏大主题。
约翰•萨瑟兰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均进行过研究、教授过相关课程并著书立说。他对书籍和阅读充满了极富感染力的热情,也书写了他自己的一生。现在他将带领青年读者们“穿过衣橱”,跨越辉煌的文学图景,踏上一趟充满乐趣的旅程。从希腊神话到图像小说,深刻认识到文学如何指引我们,并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意义。
萨瑟兰用一种独有的、让人无法抗拒的方式介绍伟大的文学经典,并使他的指引轻松活泼而又极富启发,这包括《贝奥武甫》、莎士比亚、《堂吉诃德》、浪漫主义、狄更斯、《白鲸》、《荒原》、伍尔夫、《1984》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增加了一些自己挑选的平常少见的作者及作品,包括通常被认为“不值得严肃关注”的文学作品,从盎格鲁-撒克逊文中粗鲁的玩笑话到《达•芬奇密码》。成功涵盖了审查、叙述技巧、自我出版、品位、创造力和疯狂等不同的主题,萨瑟兰展示出了他丰富且有深度的阅读。对于年轻读者来说,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文学指导,而这对于其他有着丰富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约翰•萨瑟兰几乎在文学的所有领域,均进行过研究、教授过相关课程并著书立说。他对书籍和阅读充满了极富感染力的热情,也书写了他自己的一生。现在他将带领青年读者们“穿过衣橱”,跨越辉煌的文学图景,踏上一趟充满乐趣的旅程。从希腊神话到图像小说,深刻认识到文学如何指引我们,并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意义。
萨瑟兰用一种独有的、让人无法抗拒的方式介绍伟大的文学经典,并使他的指引轻松活泼而又极富启发,这包括《贝奥武甫》、莎士比亚、《堂吉诃德》、浪漫主义、狄更斯、《白鲸》、《荒原》、伍尔夫、《1984》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增加了一些自己挑选的平常少见的作者及作品,包括通常被认为“不值得严肃关注”的文学作品,从盎格鲁-撒克逊文中粗鲁的玩笑话到《达•芬奇密码》。成功涵盖了审查、叙述技巧、自我出版、品位、创造力和疯狂等不同的主题,萨瑟兰展示出了他丰富且有深度的阅读。对于年轻读者来说,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文学指导,而这对于其他有着丰富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申慧辉、丁骏、金绍禹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和《堂吉诃德讲稿》组成的“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套装,与三本讲稿的单行本一同推出,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纳博科夫的文学价值观及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其中《文学讲稿》专注于欧美作家,对简·奥斯丁、狄更斯、福楼拜、斯蒂文森、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七位大师的七部名著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与探讨。《俄罗斯文学讲稿》则聚焦俄罗斯的六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以此绘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辉煌光谱。《堂吉诃德讲稿》阐述了对塞万提斯其人其文,以及这部传世巨著的独到见解。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学分析方法,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双志
/
苏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