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
金阁寺 Goodreads 豆瓣
8.7 (4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5
极致之美,亦是绝望的毁灭。《三岛由纪夫作品系列:金阁寺》选自真实的案例。1950年,日本京都名胜古迹——金阁寺,被年轻僧人的一把大火焚毁,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三岛由纪夫作品系列:金阁寺》既取材于此,作者根据当年青年僧人的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有了这部著名代表作的诞生。
青年沟口因自己的生理缺陷而自卑,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惟一的精神支柱是寄托于名胜古迹金阁寺的美,但又日渐感觉美的永恒存在是对世俗人生追求的阻碍,于是终于一把火烧了金阁寺,摆脱了“美”对人生的禁锢。《三岛由纪夫作品系列:金阁寺》是三岛独特美学观成熟的标志。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花ざかりの森 - Hanazakari no mori
8.6 (21 个评分) 作者: (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其它标题: 鲜花盛开的森林·忧国
本书收录了三岛由纪夫在创作早起以多样的技巧和完美的问题确立并固定的若干短篇小说,有关作者一生的文学主题和现实问题的萌芽都蕴含其中。题名作《鲜花盛时的森林》是三岛由纪夫的十六岁时处女作,写于1941年。在“我”的先祖熙明夫人的日记中,记载了一段近乎幻觉的“神迹”,一位与“我”的先祖有着密切关系的平安朝女子对大海十分恐惧,而“我”祖母的叔母年轻时则对大海怀有炽热的向往。这些“神迹”、“恐惧”和“向往”都是居住在体内的“憧憬”及其变形之后的体现,并且绵贯于血缘之中,在“我”本身的生活、梦境和幻象里书写死生命运。
丰饶之海(上下) 豆瓣
9.6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许金龙 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 1
《丰饶之海》(1965-1970)四部曲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长篇小说。《丰饶之海》为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作品将他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为三岛的文学生涯画上了句号。
金閣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三島 由紀夫 新潮社 2003 - 5
In 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 celebrated Japanese novelist Yukio Mishima creates a haunting portrait of a young man’s obsession with idealized beauty and his destructive quest to possess it fully.Mizoguchi, an ostracized stutterer, develops a childhood fascination with Kyoto’s famous Golden Temple. While an acolyte at the temple, he fixates on the structure’s aesthetic perfection and it becomes his one and only object of desire. But as Mizoguchi begins to perceive flaws in the temple, he determines that the only true path to beauty lies in an act of horrific violence. Based on a real incident that occurred in 1950, The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 brilliantly portrays the passions and agonies of a young man in postwar Japan, bringing to the subject the erotic imagination and instinct for the dramatic moment that marked Mishima as one of the towering makers of modern fic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onald Keene; Translated from the Japanese by Ivan Morris.
天人五衰 豆瓣
9.5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文洁若 重庆出版社 2014 - 7
《丰饶之海》,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超长篇巨作,1965年在雑志“新潮”开始连载。丰饶之海是三岛在东京市谷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切腹自杀前的压轴之卷,将三岛式美学发挥到极致。丰饶之海的名称来自月海之一的丰饶海,存在于月球上的巨大坑洞,虽名为“丰饶”,其实是匮乏。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丰饶之海是一部以“滨松中纳言物语”为蓝本之“大河小说”(roman fleuve),纳入佛教唯识思想、神道一灵四魂说、能乐“仕手”“胁役”等种种东洋传统概念所写成。为此,三岛由纪夫曾自述:“我正计划在明年写一部长篇小说,可是,没有形成时代核心的哲学,如何写成一部长篇呢?我为此遍索枯肠,尽管现成的题材多得不胜枚举。”
爱的饥渴 豆瓣
愛の渇き
8.1 (4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爱的饥渴》发表于1950年,中篇,是一部极重要的纯文学小说。
小说人物不多,但都具有戏剧的鲜明性格。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准备死守贞节,但公公诱惑她,将她推向凝固的恐怖之中。这时她迷上了园丁三郎,将他作为自己幸福的根据和生存的理由。悦子和三郎的爱情被公公发现之后,她自己摆脱不了种种苦恼,最后无法继续维持爱,便用铁锹将三郎打死。
作者笔下的悦子这个人物的感情元素是十分复杂的,她抱有一种强迫症般的爱的饥渴。但是,三岛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描写的不在于此,而在于悦子与三郎的关系上,尤其是三郎的男性美上。
它扎根于作者深层意识的性的愿望和美的倾向,进而发展到伦理道德的必然性,使两者达到精彩的一致。《爱的饥渴》受到了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的影响,三岛的文学“野心”都倾注在《爱的饥渴》上。三岛能够理解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凄厉,并把建立在这种理解之上的影响,深深地渗入超越本人自白的《爱的饥渴》中去。
其中作为自己的工作,估计能流传下来的,就是《假面自白》、《爱的饥渴》和《禁色》这三部长篇,在完全暴露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这点上,我觉得它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工作。
碰巧它(《假面的告白》)正是一部自白体的作品,而我却要尝试着将自己倾注在客观的人物中,于是就写了下一部《爱的饥渴》……
可以说,这个主题是反《包法利夫人》的、反迪康热的。
——三岛由纪夫
潮骚 豆瓣 谷歌图书
潮騒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潮骚》于1954年问世,中篇小说,曾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
渔歌式的纯情故事。青年渔民新治在早春的一个傍晚,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的有着健康美的姑娘初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相爱了。不料谣言四起,初江的父亲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准他俩见面。不久,新治在狂涛骇浪,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凭着他的勇猛过人最终赢得美人归。
《潮骚》对青春的描写,提高了爱情的纯洁度。新治和初江的爱情故事,除了崇高的情和纯洁的爱,没有介入任何杂念,从而将这对恋人的爱情推向至纯至洁的境界,并在灵与肉的均衡几近破灭的紧张中创造了美。亦即,从爱欲、肉欲中抽走了猥杂的东西,使之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完成了绝对的纯化。这不仅回归到了日本传统的深层,而且使理想之乡的传统的、古朴的美完整无瑕地再现于现代。小说贯穿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主导思想,将人物的生活、劳动、思想、感情镶嵌在大海的自然画框里,以大海寄意抒情,创造了一种自然美的独特魅力。这种美——生、活力和健康,通过三岛由纪夫的妙笔,出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952年周游欧美之后,三岛对希腊的体验使他觉得比起内在的精神性来,更应重视外在的肉体性,重视生、活力和健康,便萌生念头要以古希腊朗戈斯的最出色的田园传奇爱情小说《达夫尼斯和赫洛亚》为蓝本,写一本日本式的传奇爱情小说,来赞美朴素真挚的爱情。这就是《潮骚》这部小说诞生的因由。
假面自白 豆瓣
仮面の告白
8.5 (9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中篇小说,通过倒错的内向型自白来对内心进行理智的探索,从一种社会心理的压抑出发,来对抗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的束缚。作品的特色在于内外交错、不拘泥于事实,完全凭主人公的意识轨迹构成。
作品首先叙述“我”的出生和家庭状况,而后将读者引入“我”五岁时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进而描写“我”青春期大胆的心理。“我”对天生的孱弱感到羞愧,恋慕强健而富于野性的体魄,立志进行精神上的自我锻炼,但肉体的成长总令人不满。战时,“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态接近异性,终于和同学之妹园子恋爱,但却因为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导致关系结束。战后,园子与别人结婚,但“我”却试图仍与她偷偷约会,尝试完全舍弃肉欲的精神恋爱。
太阳与铁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三岛由纪夫散文代表作。包括《太阳与铁》和《我经历的时代》,作者对自己的写作生涯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在抒情散文的文学机制上,创造出一个情与理兼容的散文世界。
仲夏之死 豆瓣
真夏の死
8.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文学颓唐趣味之健全写实性呈现,对宿命的忘却与饥渴的极限刻画
藐视日常生活的华丽手笔
三岛由纪夫自选短篇集
挚爱的人死后,留下的人可否获得救赎?!
用尽一切手法描绘人生切实主题之杰作
《仲夏之死》是作者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短篇小说。《仲夏之死》创作于1952年,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描写有情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场面,催人泪下。《烟草》是他的名篇佳作,得到过川端康成的推荐。作品描绘二战结束之 后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及日本国民走出战争阴影的心态。
晓寺 豆瓣
暁の寺
8.5 (5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丰饶之海”四部曲第三部。
1941年,47岁的本多见到泰国幼小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由勋转世的,在返回日本后他开始研究轮回转世以及唯识论。面对化为废墟的东京,本多期待崩溃更加深化。11年之后,本多已经是初老男人,爱慕长大成人的月光公主,相信她是清显、勋的转生,同时因无法摆脱认知的世界而对自己绝望。月光公主20岁,在返国后因为遭响尾蛇咬腿而身亡,新一轮轮回似乎又将开始。
2013年5月6日 已读
“他感到,在这山区的蓝天里藏有一只巨大而柔软的女护士的手,每天为这无用的治疗履行粗暴的义务。那手温柔地抚摸他,再一次催促他活下去。笼罩在少女峰上空的白云,就是那卫生到伪善程度的洁白而崭新的散乱的绷带。”
三岛由纪夫 文学 日本文学
奔马 豆瓣
奔馬
8.8 (61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许金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丰饶之海”四部曲第二部。
19岁的勋是一个日本剑道高手,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内心深处却极端仇视当时的日本社会,尤其憎恶以藏原武介为首的资本家集团。他和他的所谓“同志”们认定藏原之流是日本社会腐败堕落的根源,欲效仿19世纪的“神风连暴动”除之以拯救日本于“危难”。
勋的故事同样在失败中落幕。而最早知道这一切的是《春雪》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主角(同时也是《丰饶之海》四部曲的串场人物)本多。在故事最初的一场剑道比赛后,本多偶然发现勋的身上竟然存在着跟《春雪》里郁郁而终的悲情男主人公清显一样的三颗痣,由是,他预感到勋的命运也将像清显那样定格在灿烂的20岁。
本多在勋计划败露而被捕入狱之后,还是辞去法官的职务,无偿为勋担任辩护律师,希望凭借自己法律上的优势改变他的命运,弥补自己在《春雪》里未能拯救清显的遗憾。
本多的努力最终败给了勋追求“纯粹的人生”的强烈渴望。当勋发现自己的“纯粹”被情人自私的伪证和父亲同样心怀鬼胎的“大义灭亲”(告密)玷污之后,极度痛苦的他在出狱后毅然选择将悲剧进行到底——一个人潜入藏原家完成暗杀计划并剖腹自尽。
2013年3月27日 已读
“为什么不允许人世间存在更美好的行为,而那些丑陋的行为、肮脏的行为和谋求私利的行为却得以畅通无阻?”
三岛由纪夫 文学 日本文学
春雪 豆瓣 Goodreads
春の雪
9.0 (10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春雪》是三岛文学艺术美的升华。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是作者“绚丽才华的升华”。三岛本人曾总结说:“《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柔弱纤细’或‘和魂’”。
长篇小说,于1966年脱稿。超长篇巨作《丰饶之海》(四部曲)的第一部。
故事描写清显与聪子的爱情纠葛,因为清显在对聪子的爱慕中孕育着一种不安的情绪,聪子没有把握住他的感情,只得接受皇上的敕许,与治典亲王订了婚。此时清显通过友人本多与聪子保持联系,向聪子求爱,聪子在惶惑中与清显发生了关系。结局清显忧郁死去,聪子削发为尼。作者的这部作品在纯爱中也贯穿了“优雅的犯禁”和“亵渎的快乐”的对立,并在这种对立中发现美、创造美,又毁灭了美。在这里,三岛将他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小说也因而浸润着东方艺术的神秘色彩。
2013年3月19日 已读
“我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大海和闪烁耀眼的沙滩,为什么就不能看透在世界底下发生的微妙的变质呢?世界就像瓶子里的葡萄酒一样,一直在悄悄地变质。”
三岛由纪夫 文学 日本文学
美与暴烈 豆瓣
The Life and Death of Yukio Mishima
8.9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译者: 于是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由美国记者亨利·斯各特所撰,详细回顾了日本文坛名匠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亨利是三岛生前的好友,也是在他意外身亡后唯一列席他葬礼的一名外国记者,因此对于三岛的生平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翔实可信,对于三岛的爱好者而言是一本难得的传记资料。书中还对三岛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将之与同时代的日本名作家,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进行横向对比,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从中略窥日本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国民精神。
在这部三岛由纪夫传记中,斯托克斯用深入、动情的笔调,梳理了三岛充满矛盾的短暂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文学成就,也刻画出他那颗深受煎熬、躁动的心灵。作者是三岛的好友,也是唯一见证三岛率领政治团体进行军事训练、并参加三岛死后对其追随者法庭审判的外国人。
午后曳航 豆瓣 Goodreads
午後の曳航
8.5 (43 个评分) 作者: (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 帅松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午后曳航》表面上描述了一位中年寡妇与一位海员之间干柴烈火般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寡妇之子对海员从极端崇拜到理想破灭,并最终亲手将他心目中的英雄杀死的心理转变过程才是全书的重点。
少年登崇拜船员龙二健硕的身体和精神,然而当他从墙壁的缝隙窥见自己的母亲与龙二的相拥之姿时,他惊愕了。这个曾经与无聊的世间毫无关联的大海的男人也开始考虑结婚,并逐渐适应着陆地生活。对登来说,这既是不可宽恕的屈辱,又是充满敌意的现实下的战书。为了对成人世界进行最后的反击,登与朋友们准备将龙二这个“自己未来的模样”处以死刑。
敏感而唯美的大海,充满情欲纠缠的人性,内心扭曲的少年,以及令人沉迷甚至无法抗拒的死亡,使本书带上了独特奇异、色彩绚烂的“三岛式”烙印。
金阁寺 豆瓣 谷歌图书
金閣寺
8.9 (25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长篇小说。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2012年12月30日 已读
“倘使未来只留下纯洁和无垢的话,那么谁又有必要预见自己的纯洁和无垢呢?”
三岛由纪夫 文学 日本文学
天人五衰 豆瓣
天人五衰
9.3 (4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天人五衰》是三岛由纪夫的超长篇巨作《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描写了被本多收为养子的安永透知道了自己只是他人转世之身,并不是能自由选择命运的人,从而服毒自杀的故事。七十八岁的本多繁邦收少年安永透为养子,而安永透的在骄傲心理的驱使下梦想将自己的养父踢到失败者的位置,自己坐享其成。本多一心等待安永透二十岁的到来并希望由此证实他是否是金让转世;不料本多的好友庆子因为看不过安永的行为而将转世之事向其全盘托出,本多因此与庆子绝交。安永透在读过松枝清显多年前留下的梦的日记之后自杀,但最终未能成功而双目失明。他黯然渡过了二十一岁,之后日渐消沉。本多因为丑闻遭杂志大肆报道,决定拜访六十一年未去的月修寺,与聪子再会。交谈中,聪子却否认了清显的存在,表示这一切只是本多的梦。
三岛由纪夫自杀前一天写下的绝笔;《丰饶之海》四部曲的最后一部
三岛式美学、哲学的集大成体现
林少华的代表译作
忧国 豆瓣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许金龙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编辑推荐
怪异鬼才最有争议的日本作家,生与死、活力与颓废的交织和循环,被誉为“日本海明威”的三岛由纪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忧国》收录了《鲜花盛时的森林》、《忧国》、《剑》、《拉迪盖之死》四部作品。前期作品唯美主义色彩较浓,后期作品表现出一种可怕的艺术倾斜和颠倒,将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尽美之境。
内容简介
日本是一个极端的民族。宁静与暴力,诡异与崇高,热爱与仇恨,欲望与纯洁,繁复与极简,都在日本艺术中得到极端化的表现,有时候甚至融为一体。而在文学上,三岛由纪夫就是最好的例子。
《忧国》是“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系列之一。
《忧国》收录了《鲜花盛时的森林》、《忧国》、《剑》、《拉迪盖之死》四部作品。这四个故事,就像四个世界,每一个都色彩绚烂到极致,穿行其中,你要小心被吞噬。
2012年9月21日 已读 “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剧烈的痛苦之中,能看到的东西还能看到,存在着的东西依然存在。”
三岛由纪夫 文学 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