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 豆瓣
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
作者: [美] 索尔·克里普克 译者: 周志羿 漓江出版社 2016
克里普克这本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著作,是维特根斯坦研究文献中的必读书。本书是该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如书名所示,这份解读是围绕著名的“私人语言”和“规则”问题来展开的。克里普克表示,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独特的论证方式抓住了他,促使他以这本书的形式,来一步步厘清对维特根斯坦论证过程的理解。
克里普克是维特根斯坦少有的杰出读者之一,他谦逊地声称在这本书中自己的主旨是跟随维特根斯坦的步骤,忠实呈现《哲学研究》中重要问题的展开思路,在解决自己的疑惑的同时,帮助其他哲学专业的师生更深入地理解维特根斯坦。事实上这本书深深地打上了克里普克自己思想的烙印,既可以看作是《哲学研究》的辅助读物,毫无疑问也是研究克里普克在逻辑学、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建树的必读之作。
子午线译丛第一辑中出版了阿兰•巴丢的《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是巴丢对维特根斯坦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专题解读。克里普克这本书则是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哲学研究》的解读。这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维特根斯坦的巨大阴影下,谨慎地截取了他思想的一个部分严阵以待,当然这必定基于他们对维特根斯坦整体思想的把握;作为杰出的解读者,也必定在思想对弈中显示出其自身的不凡功力和思想特色。
就像读巴丢那本书一定要手边放一本《逻辑哲学论》一样,读《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这部传说中的“克里普克斯坦”,也一定要像克里普克建议的那样,和《哲学研究》一起读。这本书既适合哲学系教师在开设《哲学研究》专题课时使用,也适合那些雄心勃勃的读者在打算独自攻克维特根斯坦著作时参考。
两本书,不,四本书可以同时并置案头,细细对比深读。
二十世纪英美哲学 豆瓣
作者: 张庆熊 / 周林东 2005 - 9
本卷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分析哲学”,第二篇为“科学哲学”。每篇开始写一个导论,分别介绍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各自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然后,各章都按人物进行叙述,以人物为主标题,并在副标题中点出人物的哲学思想的类型和特色。在对人物的生平著作、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的述评中,也关注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批判的关系。我们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把按人物写作和按流派写作所具有的优点结合起来。
本卷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抓住实质性的内容,不回避难点,把关键问题和主要思想论述清楚,真正进入到所评述的哲学家本身的思想中去,但也努力以批判的眼光寻求路径,从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走出来。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在切实阐明哲学家各自本来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把握20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的发展线索。
三重绳索 豆瓣
The Threefold Cord : Mind, Body and World
作者: [美] 希拉里·普特南 译者: 孙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呈现了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的知觉观(同时也是心灵观与世界观)和对身心问题这一古老难题的思考。普特南对知觉问题的兴趣由来已久,随着他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一问题更是成为他的思考焦点。普特南的这部分思想不仅是他思想的关键部分,更和他的基本哲学立场息息相关,并且还是他思想中的“新实用主义”特征的基本落脚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普特南于1994年3月22日、24日和2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杜威讲座。第二部分则是普特南应美国哲学协会委员会之邀,于1997年11月3日、5日和7日在布朗大学所做的罗伊斯讲座。
“最让人兴奋的当代哲学家之一”(《泰晤士文学增刊》)为我们阐明和重置了一个永远迷人的问题:我们的知觉与实在的关系。普特南首先考察了实在论的问题:客观知识何以可能?他深刻认识到经验论方法和观念论方法在这一问题上陷入的僵局,并通过强调两者共享的错误前提——我们不能直接知觉世界——来加以批判。在J·L·奥斯汀和威廉·詹姆士的基础上,普特南提出了另一个精妙而富有创造力的选项,他称之为“自然实在论”。
希拉里·普特南著的《三重绳索(心灵身体与世界)》的第二部分探索了身心问题:心灵是否独立于我们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普特南再一次批判性地评估了一组相互对立的当代方法,并指出了它们的不足。《三重绳索》指出整个关于身心问题的讨论都是不恰当的,并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觉、思维以及它们与身体和外部世界之关系的原创性观点。最后,普特南探讨了两个相关的问题:因果性在人类行为中扮演何种角色?思维和感觉是否拥有特殊的“存在”?
通过普特南清晰的行文和富有洞见的例子,《三重绳索》解开了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戈耳迪之结。
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江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反映了维特根斯坦从重返剑桥直至去世期间(1929—1951)对伦理学、哲学性质以及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等人类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书中收入的五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几乎涵盖了维特根斯坦所关心过的重要问题,从语言、逻辑和经验,到伦理学、美学和人类学,从哲学的性质到数学的基础,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维特根斯坦重返哲学舞台后有过深入思考并认为已经或接近形成最后思想的主题范围。本书对于人们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分析哲学的起源 豆瓣
作者: (英)迈克尔・达米特 译者: 王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分析哲学的起源》阐述了逻辑学和现象学的互相影响,即弗雷格和胡赛而等人思想间的互相作用,从而论证了德语世界对语言转向的影响,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探讨了思维、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本书对分析哲学的起源提出了读到的见解,认为分析哲学主要来自德语国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英美的产物。同时,该书还从逻辑的角度提出了对哲学和哲学研究的看法。
世界的逻辑构造 豆瓣
作者: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 译者: 陈启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卡尔纳普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世界的逻辑构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本书运用弗雷格、罗素肇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领域的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经验的基础,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记忆”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把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即所谓“理性的重构”。卡尔那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基础亦即不能加以构造的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豆瓣
作者: 黄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书是关于研究《逻辑哲学论》的专著。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 豆瓣
Wittgenstein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A. C. 格雷林 译者: 张金言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由伦敦大学伯克贝学院哲学高级讲师、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特约研究员A. C. 格雷林撰写,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学者王炳文作序推荐。
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极富思想独创性,其影响力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范围。本书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并对维特根斯坦在当代思想领域的持续影响给出新的评价。
逻辑哲学论 豆瓣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9.1 (3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贺绍甲 商务印书馆 1996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维特根斯坦在这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2019年3月17日 已读
「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的无意义性。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41」
分析哲学 西方哲学 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5
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语言哲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陈嘉映老师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2018年9月18日 已读
「人文社会研究效颦自然科学,对细枝末节的实证,眼花缭乱的术语和统计数字,经常只是用来掩饰对根本问题的无知无能。285」
分析哲学 西方哲学 语言哲学
伦理学原理 豆瓣
作者: [英国] 乔治·爱德华·摩尔 译者: 陈德中 商务印书馆 2017 - 4
一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即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以及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复兴,伦理学研究呈现出了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与元伦理学鼎足发展的局面。而由摩尔所倡导的元伦理学研究的哲学意义,仍然是当代伦理学大家关注的重心。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摩尔的《伦理学原理》才被列选为20世纪前半叶唯一一部伦理学经典名著。
二十世纪分析哲学 豆瓣
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
作者: [美] 阿弗拉姆·斯特罗(Avrum Stroll) 译者: 张学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 8
《二十世纪分析哲学》(Twentieth-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是研究总结二十世纪英美分析哲学的重要著作,2000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阿弗拉姆•斯特罗(Avrum Stroll,1921—)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哲学家、知识论、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出版著作20余部、论文100多篇。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二十世纪分析哲学进行了深刻而简明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分析哲学内容的谙熟和驾驭大量材料的高超能力,是学习和研究分析哲学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分析哲学教程 豆瓣
作者: 江怡 2009 - 5
《分析哲学教程》全面介绍了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整个20世纪的英美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并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分析哲学思潮,对分析哲学中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形成和演变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分析哲学提出的重要哲学问题给出了作者的独到观点。《分析哲学教程》的写作完全根据第一手外文资料,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论述严谨,表达流畅,各章末还提供了进一步阅读书目和思考题,适合用作高等院校的哲学本科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供非哲学专业的一般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