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跨学科研究 豆瓣
作者: 高旭东 2017 - 9
《跨学科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985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比较文学基本范畴与经典文献”之一种,由杨慧林与高旭东负责,将比较文学的基本范畴在综合评述与创新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精辟明晰的阐述,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在最后附上中英文资料索引。项目成果共有五种:跨学科研究;影响研究;比较诗学:理论与实践;原型研究:以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为中心;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本书为《跨学科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影响研究”的理论阐释:跨学科研究的历史;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基本范畴及其分类;中外学界跨学科研究的得失;跨学科研究的展望。二是对“跨学科研究”相关经典文献的分析和述评。
后现代转向 豆瓣
作者: 斯蒂芬·贝斯特 / 道格拉斯·科尔纳 译者: 陈刚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7
本书关于后现代概念领域的入门,对后现代转向的轮廓作了初步的描述,并解释了一些基本概念、争端和问题等内容。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20世纪以来科学的普遍称呼是现代科学。真不知道“后现代科学”“机械主义”“有机主义”“牛顿主义”“后牛顿主义”这些空洞肤浅的标签有什么意义。把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生态学作为“后现代科学”我好像只在后现代主义自我吹嘘的话语中见过。符合后现代价值观的称之“后现代科学”,不符合的斥之“机械决定论”——用价值凌驾事实对科学毫无意义。最后在关于科学战的评论上将格罗斯、列维特和索卡尔被视为“右派”“三人帮”批判,也没有看到关于科学事实本身的分析。
后现代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社会学 艺术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 豆瓣
作者: 冯毓云 / 刘文波 2013 - 4
本书是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叉融合的视野,重新解读、阐释文艺学的某些元理论,挖掘科学和文艺学之间潜在的科学与审美的因子及其相互融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期打破学科壁垒,更新学术思维,扩大学术视野,促使文艺学走出纯文学的疆域,建构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前沿性和跨学科性的多维、多元的文艺学知识结构。
西方文论史教程 豆瓣
作者: 王一川 2009 - 4
《西方文论史教程》把西方文论“知识型”的演变概括为五次“转向”,即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文化论转向,认为这五次“转向”支配着文论“范式”即具体的文论流派或思潮的转换,是理解西方文论及其演变的宏大的知识背景与方法论基础。教材以五次“转向”为突破口,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各种尝试,力图使大学生在有限课时中尽可能看清与我国文论紧密缠绕的西方文论史的究竟。
西方文论史 豆瓣
作者: 朱志荣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西方文论史》全书共分19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古希腊、德国古典时期、唯意志论、俄苏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文论是"文学理论"的简称,主要包括对文学规律的总结,对具体作品的评判,对文学新潮的倡导,推动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它涉及文学与社会的产系、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文学作品创作与鉴赏的基本方法、主体创作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心态等方面的研究。
解读后现代主义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巴特勒 译者: 朱刚 / 秦海花 外语教研 2010 - 10
《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围绕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议题、关键例证和严重缺陷,展开极富调理、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论述。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如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这个话题上的乌烟浊气。 在过去的十年间,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时髦术语。但是如何来定义后现代主义呢?在《斑斓阅读•解读后现代主义》中,克里斯托弗•巴特勒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这个政治党派的成员包括辛迪•舍曼、萨尔曼•拉什迪、雅克•德里达、沃尔特•阿比什、理查德•罗蒂等。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克里斯托弗•巴特勒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不可不看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2018年5月15日 已读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很多批判试图证明西方经验主义科学活动带有内在政治特征,这些批判不仅仅显得孤陋寡闻更具有匹克威克式特点,因为他们喜欢将隐喻和类比直接运用到科学发现中。如果用上述解构主义方法进行分析,科学似乎隐含某种政治声明或立场,但事实上这和它们试图确立的真理毫不相干。」
后现代 文学理论 西方哲学
现代与现代主义 豆瓣
作者: [美国] 卡尔 译者: 陈永国/傅景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8
冲破传统禁锢的先锋实验,导致文化转型的现代文本。《现代与现代主义》以敦厚了理论和超凡的想像熔四十年历史和思想史于一冶,把色彩斑斓的现代主义运动呈现给单调划一的后现代语境,或许能为当下对全球化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提供一种深度的历史感。
文学自然主义研究 豆瓣
作者: 曾繁亭 中国社科 2008 - 8
《文学自然主义研究》从文本建构、创造方法、诗学观念、文化逻辑等诸层面系统地回答了“何谓文学上的自然主义”这一重大但却长时间处于混乱中的问题,即对呈现在自然主义文本中的新兴现象元素进行描述性勾画,对自然主义作家创作中的方法论创新要素进行勘探性定位,对作为文学思潮的自然主义之诗学观念变革进行深入地发掘与阐释,在对自然主义展开系统性阐释的努力中,接续曾“断裂”的文学史。
文学理论导引 豆瓣
作者: 王先霈, 孙文宪主编 2014 - 7
由王先霈、孙文宪编写的《文学理论导引(第2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 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
本书以源于文学实践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 以理论范畴和文学活动的构成为逻辑框架,通过描述 、比较和分析经过文学实践检验的各种理论观点,对 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了简明、系统的介绍;突出文 学理论的知识性,在阐述重要的概念和观点时,注重 分析理论形成的知识背景、历史过程和研究方法,比 较中西文论的相通之处与差异之点,同时介绍一些重 要的当代理论知识以拓展视野;增加了以往教材较少 涉及但又与文学相关的某些内容,如文学的虚构性, 母题、原型与文学创作,文学的文化研究,俗文学等 ;强调知识描述的客观性,以突出文学理论的多样性 、实用性和文学观念的开放性,避免使教材成为某种 文学见解的一家之言。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中文、艺术专业基础课 的教学。
2018年5月9日 已读
审美价值意识意识形态想象观念思想情感感受心理虚构思潮形象意义精神感性理想情节故事人学感悟意境欲望心情幻想愿望主观风格个性境界神韵艺术真实诗歌真理隐喻意象象征语言修辞流派艺术情绪主题题材内心联想创作灵感经验
文学理论
文学欣赏导引 豆瓣
作者: 王先霈 2005 - 7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欣赏导引》以文学鉴赏的角度、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意义把握、文学语言的品味、文学技巧的认知等问题作为内在线索,以诗文、小说的具体赏析为主体,选择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精心品味,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把握各种文学文本类型欣赏的基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美的好奇心、惊奇感,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学兴趣和初步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改正文学欣赏中的不良习惯,培养起良好的审美心态和较为纯正的艺术趣味,尽快完成由中学语文学习到文学专业学习的过渡与深化,也为进一步学习文艺学课程奠定基础。教材将文学鉴赏及文学文本的常识性知识融会在具体文学文本的解析和鉴赏之中,在叙述上尽力做到可接受性与新颖性、亲切性的恰当结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文学批评导引 豆瓣
作者: 王先霈 / 胡亚敏 2014 - 7
《文学批评导引》和《文学欣赏导引》、《文学理论导引》、《文学发展论》共同组成一套以大不中文系本科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学系列教材。《文学批评导引》系统讲授当代文学批评观念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与文学批评的历史和功能、文学批评方法论、言语学批评的写作三部分。分别讲述了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体学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等七种批评方法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批评主体、写作技巧及批评文本样式。本教材突出当代性、对话性和实践性的角色,广泛吸收中外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及时追踪和反映当前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同时以开放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评述不同的批评方法,并通过展示各批评方法的操作层面,有效地指导批评者的实践活动。
《文学批评导引》适合大学中文系本科选修课教材,也可作研究生学位课教材。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豆瓣
作者: 刘象愚 编 2002 - 8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与对立的整体来考察,全面、详尽地介绍、评析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发展转换的轨迹与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诗歌、戏剧、小说三个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作家、作品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还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有两本配套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
2018年5月9日 已读
新奇、变革、解构、颠覆、反传统、反规则、反权威、反理性:标新立异的陈词滥调,空洞无物的多元价值。
新发现新发明就要搭配相应的新思潮新主义吗?这是一种非常牵强附会的观念。
从人文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也没什么差异,看似进步了骨子里还是愚昧腐朽得很。
后现代 文学理论
外国文学史(下)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郑克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3
《外国文学史(下)(修订版)》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欧美19世纪以前的文学,下册包括欧美20 世纪文学和亚非文学。近现代文学的论述较多,亚非文学占适当比例;重视艺术分析。修订版从内容上作了调整,更适应时代要求。参编者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信息量大,内容和体例较新,符合教学需要。本教材适合大学中文系教学使用。
2018年5月9日 已读
文艺就喜欢折腾各种主义、世界观和价值判断,言之无物,非常无聊。到头来还要标榜多元文化、推陈出新。
文学理论
外国文学史(上) 豆瓣
作者: 郑克鲁 编 高等教育 2006 - 6
《外国文学史(上)(修订版)》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欧美19世纪以前的文学,下册包括欧美20世纪文学和亚非文学。近现代文学的论述较多,亚非文学占适当比例;重视艺术分析。修订版从内容上作了调整,更适应时代要求。参编者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新成果,信息量大,内容和体例较新,符合教学需要。
本教材适合大学中文系教学使用。
文学理论教程 豆瓣
6.5 (13 个评分) 作者: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修订二版内容与原版本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编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第四编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其内在审美形态;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还配有导学光盘和学习卡,学生通过导学光盘的引导和学习卡上的密码路径即可进入网络环境的学习当中去。
2018年5月3日 已读
某些文艺人士自认为审美和情感是无功利的,这似乎非常可笑:因为价值判断就蕴含着最大的功利性。以非功利标榜文学有别于科学的精神高度,既是对自然和科学的无知,更是对人文自身的无知。从人类思想情感出发追求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无可厚非,但如果真的认为精神活动就是第一性的那恐怕就是事实上的错误了。
文学理论
文学概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原典阅读系列教材) 豆瓣
作者: 曹顺庆 2017 - 6
本教材要坚持体现“回到原典”这一总体思路,基本构架为理论概述加经典作品选讲。教材的编写结构不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标准,而是以实际的课程时间和授课重点来安排内容和篇幅。提倡知识面介绍与重点讲授的结合,且以原典选读为讲授重点。本书在对于文学理论基本概念和历史的概述之外,特别增加中国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原典精读和讲评。
比较文学教程 豆瓣
作者: 曹顺庆 2006 - 5
《比较文学教程》一方面继承了国外比较文学既有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汲取了国内同行的新研究成果,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材。《比较文学教程》附有学习卡,学生可通过卡上的账号和密码登录高等教育出版社4A教学平台,进入网络环境中的课程学习。
文学理论(第四版) 豆瓣
作者: 姚文放 2015 - 6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本书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文学理论前沿研究成果,力求在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引用资料的经典性基础上,秉持先进的观念、理论与方法,论述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厘定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开掘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本书分为十章,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特征论、文学功能论、文学发展论、文学创作论、文学风格论、文学作品论、文学语言论、文学鉴赏论、文学批评论。其中第一、二、三、四章为文学本质论;第五、六章为文学创作论;第七、八章为文学作品论;第九、十章为文学接受论。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的教科书及相关专业的参考书,也可供了解和学习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的文学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