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
最后的沉思 豆瓣
作者: [法] 彭加勒 译者: 李醒民 译 / 范岱年 校 商务印书馆 1996
《最后的沉思》是西方学术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最后的沉思》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认知与存在 豆瓣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著 / (美)马乔里·格勒内 编 译者: 李白鹤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认知与存在》是由马乔里·格勒内在1969年编辑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波兰尼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十余篇论文。编者将这些论文按内容分为“社会和对社会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意会认知”“生命与心灵”四个部分。在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到,波兰尼运用他的意会认知理论,从新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和方法,对有关知觉、共相、归纳、身心关系等传统的哲学问题,对自然界的生命层级体系等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和探讨。
二十世纪英美哲学 豆瓣
作者: 张庆熊 / 周林东 2005 - 9
本卷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分析哲学”,第二篇为“科学哲学”。每篇开始写一个导论,分别介绍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各自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然后,各章都按人物进行叙述,以人物为主标题,并在副标题中点出人物的哲学思想的类型和特色。在对人物的生平著作、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的述评中,也关注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批判的关系。我们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把按人物写作和按流派写作所具有的优点结合起来。
本卷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抓住实质性的内容,不回避难点,把关键问题和主要思想论述清楚,真正进入到所评述的哲学家本身的思想中去,但也努力以批判的眼光寻求路径,从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走出来。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在切实阐明哲学家各自本来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把握20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的发展线索。
图画通识丛书:科学哲学 豆瓣
作者: 齐亚丁·萨达尔(Ziauddin Sardar) 著 / 波林·凡·路恩(Borin Van-Loon) 图 译者: 程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5
科学家到底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
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
科学是怎样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
科学无处不在。它使我们能去往外太空、探索人类演化的关键,以及治疗十数年前还在肆虐的疾病。科学也威胁着我们,看看核毁灭、人种论和环境污染便知。我们该如何调和这两者呢?
《科学哲学》一书讨论了这些问题,也论及关于科学的其他方面。它展示了科学本身,连同我们学习它的方法,是如何在晚近几十年急速变化的,又特别检视了科学学的源起——托马斯•库恩、卡尔•波普尔和保罗•费耶阿本德等人的思想——和后续发展。
世界观(原书第2版) 豆瓣 Goodreads
World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2/e)
9.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理查德·德威特 译者: 孙天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1
从地心说到三大定律的跃迁,是人类世界观的一次次脱胎换骨!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 以地球是宇宙中心为信条。
牛顿世界观 把动者恒动当作真理。
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拥有的世界观,最后也被证明为错误?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世界观在子孙后代看来,也是陈旧而诡异?
从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到科学史上的历史事件和哲学主题,彰显了历史、科学、哲学的无止境魅力。本书化繁为简,剖析根本,纵观西方科学两千年,探讨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它拥有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新的认知体系。
本书纵论西方科学两千年,探索科学的起源和思维的本质。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阅读、了解的关于科学的历史和哲理,有助于读者构建正确的世界观
2020年4月3日 已读
翻译很奇怪
不证实(证伪)
周转圆(本轮)
现实主义(实在论)等等
科学史 科学哲学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豆瓣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作者: 爱德文·阿瑟·伯特 译者: 徐向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主要内容:关于《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引文我想引文我想说明一下。由于我主要是在处理迄今没有翻译过来的原材料,所以我必须对如下作者的著作的翻译负责:哥白尼(除了致教皇保罗三世的信外,那封信我使用了多萝西·斯延森小姐在其《对哥白尼宇宙论的逐渐接受》中的译文);开普勒;伽利略(除了他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论证》外,在那里我引用了已指出的译文)笛卡尔,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库辛编辑人他的著作;摩尔的《形而上学手册》;巴罗;牛顿,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霍斯利编辑的他的著作。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豆瓣
作者: (英)拉卡托斯 译者: 兰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由著名数学学家和科学哲家,代科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伊姆雷·拉卡托斯著。《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收入了作者的关于科学哲学的五篇重要论文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科学哲学观和历史方法论。书中批判了波普尔的证主义方法论与库思的理性主义科学心理学,提出了一个理论演替的合理的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
技术哲学讲演录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目录
技术的人文本质
什么是技术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问答
技术与人性
生物本能贫乏论
心理能量冗余论
技术的三个类别
问答
技术与政治
技术有政治吗
技术的政治批判
三种技术观
技术与哲学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准备性的说明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什么是科学
希腊理性科学
现代求力科学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督教背景
世界的图景化
科学的结构: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探索 豆瓣
作者: 张华夏 2016 - 5
本书立足实体结构主义和广义的科学结构,对逻辑经验主义衰落后的一些比较重大的科学哲学问题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探讨。书中揭示了科学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和社会交往合理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了逻辑经验主义衰落、结构模型主义兴起的原因,并对科学理论结构中的语义、语法和语境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因果性与自然侓的结构问题,力图从实体和结构上讨论因果性和自然侓,从而开辟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科学的哲学基础 豆瓣
作者: 周昌忠 2013 - 7
本书以“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生存论”为经,以“辩护脑络-发现脉络”为纬,组成统一架构,把科学的哲学基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放到这架构中,精准定位,进而予以探讨,为此努力贯通作为科学母体的一般西方哲学和直接面对科学的科学哲学,尤其把纷繁复杂的科学哲学学派学说放到西方哲学现代生存论转向的大背景中考察。
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 豆瓣
作者: 孙小礼 2003 - 8
科学——人类的智慧、理性和文明。就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太阳,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科学好比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轮“精神的太阳”,也给我们光和热,照亮人的思路,激发人的才能。然而科学毕竟不是宇宙的太阳,如果没有社会的哺育,科学就不能健壮成长,难以放射光芒。<br><br><br><br>本书是我国一些著名的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在“科学技术的哲学问题探索”方面按学科或按专题写成的论文汇集,这些论文提供了
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奥]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本书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两部作品《自然与希腊人》《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合集。两部作品主题密切相关,关注的都是实在的本性以及自古以来人类如何感知存在。讨论了一些与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的社会议题,更关心的是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是如何处理这些议题的。《自然与希腊人》着重从理性与感官的竞争、毕达哥拉斯学派、克塞诺芬尼的宗教、原子论者等展开论述;《科学与人文主义》则从科学对生活的精神影响、我们“模型”的本性、连续体的复杂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本书对于物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心、脑与科学 豆瓣
作者: (美)塞尔 译者: 杨音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世界的逻辑构造 豆瓣
作者: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 译者: 陈启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卡尔纳普是20世纪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维也纳学派的领袖之一。《世界的逻辑构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本书运用弗雷格、罗素肇始的逻辑分析方法,将一切科学领域的概念都分析、还原到直接经验的基础,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记忆”这个基本关系的概念,逐步地给所有其他概念以定义,有层次、有等级地把各个科学领域的概念重新构造出来,即所谓“理性的重构”。卡尔那普认为,这样一个概念的构造系统不仅揭示了概念的逻辑次序,而且体现了认识的次序;同时这种构造也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可以将不能还原到经验基础亦即不能加以构造的一切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命题从哲学中驱逐出去。
什么是科学 豆瓣
8.6 (21 个评分) 作者: 吴国盛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 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豆瓣
De mechanisering van het wereldbeeld
作者: (荷) 戴克斯特霍伊斯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10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知识的骗局 豆瓣
作者: Alan Sokal(索卡) / Jean Bricmont(布里克蒙) 译者: 蔡佩君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台湾) 2001
知識的騙局》(Impostures Intellectuelles)的作者索可(Alan Sokal)可而頗富盛名,當年他以荒謬而任意的筆法,引用物理、數學的理論,寫了一篇文章投到美國的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本>(Social Text)。然後索可自己跳出來說他全都是胡說八道,恰恰證明了這些文化研究學者在睜眼說瞎話,有如國王新衣的翻版。這件事引起學術界軒然大波。一年之後,索可在法國出版了這本《知識的騙局》,點名批判的這些人都是當代思想的大人物,包括拉崗、克莉斯提娃、伊莉嘉萊、布希亞、德勒茲等人,索可認為他們濫用科學的觀念與術語,將科學的理念完抽離其脈絡,絲毫無法提出正當的辯護理由,在非從事科學研究的讀者面前濫用科學術語,卻毫不考慮它的相關性與意義。這本書在某些知識圈引發了不小的風暴,被批評為「毫無幽默感的科學學究,喜歡修改情書中的文法錯誤。」但是,索可認為這些當代大學者有把風牛馬這些不相干的東西扯在一起的嫌疑,而受到大師光環迷感的讀者,竟也像國王新衣的旁觀者,盡管滿腹懷疑,卻也嘖嘖稱讚起國王的新衣是如何的美麗。
牛顿研究 豆瓣
Newtonian Studies
作者: [法] 亚历山大·柯瓦雷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是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牛顿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巨人,同时,正是经由牛顿,近代科学从根基上与哲学离异。柯瓦雷的这部著作深入刻画了思想史上的这一巨变。张卜天的译文可靠、流畅。强力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牛顿研究》分析手法老到,与作者那本革命性的《伽利略研究》堪称双璧。
——吴国盛,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