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回归 豆瓣
作者:
彭锋
2009
- 3
《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主要内容是:纽曼曾经说过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要摧毁美”。这一论断在20世纪的西方艺术历程以及中国当下的艺术实践中都可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和美还会继续彼此蔑视吗?而关于美学理论,基维宣称如今的美学界是狐狸当道的时代,是一个被分割成众多领域,每个领域都被一些专家统摄的时代,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种宏大理论包罗万象的刺猬时代已经逝去。
美学还会走向统一吗?
作者通过对当代艺术和美学界最为热议,同时也和当下中国最相关的11个问题的梳理,呈现了三个回归的趋势:其一,当代艺术重新肯定一些正面的价值;其二,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开始形成放下成见和独断、重新建构一种统一理论的趋势;其三,中国美学开始了一种回归古典资源,并以此参与到世界美学对话的过程。
美学还会走向统一吗?
作者通过对当代艺术和美学界最为热议,同时也和当下中国最相关的11个问题的梳理,呈现了三个回归的趋势:其一,当代艺术重新肯定一些正面的价值;其二,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开始形成放下成见和独断、重新建构一种统一理论的趋势;其三,中国美学开始了一种回归古典资源,并以此参与到世界美学对话的过程。
美学原理 豆瓣
作者:
王德胜主编
2012
- 2
《美学原理》着眼于教学实际,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充分关注和借鉴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以审美活动为基点,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及其生产与消费、审美教育等方面,对美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美学原理》突出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强调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裨益学生的审美实践。《美学原理》适合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开设美学课程使用,也适合爱好美学的社会读者阅读。
现代美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徐亮
2009
- 5
在《现代美学导论》这部书中,我们最突出强调的、也是全书精髓的内容有三:第一,审美现象的要义…感受与意义。美学涉及的是感受,而不是理性。美学的对象是一种感性生活,通过(主要是)视觉、听觉与世界打交道的生活,情感是它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感性生活的目标则是意义,感受和领会意义。这种感性不是用来作本能的生物性选择和逃避,而是用来体会各种意义的。审美是一种通过感受,而不是观测、实验、计算、推导,来获得意义的活动。
第二,一种建立在艺术语言基础上的艺术审美观念。这也是现代美学的观念。艺术是审美的主要对象。对于艺术的审美有各种不同的途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种审美活动必须建立在对象的具体性的基础上,即具体的艺术语言基础上,否则是空洞的和无效的。对于绘画作品,我们首先要面对和搞懂的必然是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语言,而不是人物的表情如何生动,动物的形象如何活灵活现,或者环境气氛如何真实。后者是前者的效果。而美学要关注艺术的根本。
第三,中西方美学的深刻区别。西方美学是不断发展的美学,创新体现在后人对前人的超越;西方美学受到合法性的要求,全面的体系性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美学是对一些核心主题的不断领悟,它在语言和精神实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它不以发展作为标尺,也不以形而上学的建构为己任。后人要做的不是超越前人,而是对前人提出的一些永恒的话题拥有自己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最古老的本源性思想的体会。中国美学的过程是不断地保留和增厚的过程。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缺少体系性著作,多断片式文本的原因,也能够了解很前卫的西方思想会在很古老的中国经典中发现精辟见解和思想光华的原因。我们也能够因此明白,在西方思想受到形而上学深刻纠缠之时,中国的哲学和美学应该贡献的是什么。
美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我们希望,对美学的学习能够成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美学要求我们首先拥有对自然和艺术审美的记忆和积累,但是在学习美学之前,如果我们真有这些积累的话,它们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沉睡着的东西。美学能够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拥有的情感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掘。希望通过美学的学习,我们能够增加对于人和人的生活,以及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提升我们的情感能力、趣味和生活品位。但愿本书能够为读者享受到这些好处提供一条通道。
第二,一种建立在艺术语言基础上的艺术审美观念。这也是现代美学的观念。艺术是审美的主要对象。对于艺术的审美有各种不同的途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种审美活动必须建立在对象的具体性的基础上,即具体的艺术语言基础上,否则是空洞的和无效的。对于绘画作品,我们首先要面对和搞懂的必然是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语言,而不是人物的表情如何生动,动物的形象如何活灵活现,或者环境气氛如何真实。后者是前者的效果。而美学要关注艺术的根本。
第三,中西方美学的深刻区别。西方美学是不断发展的美学,创新体现在后人对前人的超越;西方美学受到合法性的要求,全面的体系性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美学是对一些核心主题的不断领悟,它在语言和精神实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它不以发展作为标尺,也不以形而上学的建构为己任。后人要做的不是超越前人,而是对前人提出的一些永恒的话题拥有自己活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最古老的本源性思想的体会。中国美学的过程是不断地保留和增厚的过程。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缺少体系性著作,多断片式文本的原因,也能够了解很前卫的西方思想会在很古老的中国经典中发现精辟见解和思想光华的原因。我们也能够因此明白,在西方思想受到形而上学深刻纠缠之时,中国的哲学和美学应该贡献的是什么。
美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我们希望,对美学的学习能够成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美学要求我们首先拥有对自然和艺术审美的记忆和积累,但是在学习美学之前,如果我们真有这些积累的话,它们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沉睡着的东西。美学能够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拥有的情感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掘。希望通过美学的学习,我们能够增加对于人和人的生活,以及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热爱,提升我们的情感能力、趣味和生活品位。但愿本书能够为读者享受到这些好处提供一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