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忏悔录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士良 商务印书馆 2015 - 11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著作中传诵最广的一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来看。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认知与存在 豆瓣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著 / (美)马乔里·格勒内 编 译者: 李白鹤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认知与存在》是由马乔里·格勒内在1969年编辑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波兰尼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十余篇论文。编者将这些论文按内容分为“社会和对社会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意会认知”“生命与心灵”四个部分。在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到,波兰尼运用他的意会认知理论,从新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和方法,对有关知觉、共相、归纳、身心关系等传统的哲学问题,对自然界的生命层级体系等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和探讨。
皮浪学说概要 豆瓣
作者: [古希腊] 塞克斯都·恩披里科 译者: 崔延强 商务印书馆 2019 - 3
《皮浪学说概要》(PH)分三卷,第一卷(PH 1)是怀疑论的基本纲要,涉及怀疑论的概念、缘起、论述、标准、目的,论式,表述以及怀疑论同相近哲学的区别,第二卷(PH 2)是对逻辑学问题的反驳,第三卷(PH 3)是对物理学和伦理学问题的反驳。
《皮浪学说概要》中文译本,除了收入恩披里柯的版本之外,还收录了希腊罗马时期的三个论皮浪哲学的短篇,分别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皮浪与提蒙思想评传》、甫修斯的《埃奈西德<皮浪派的论证>》和尤西比乌斯的《亚里士多克勒<反皮浪怀疑派>》。
本书是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浪学说概要》的全译本,所根据的是洛布经典丛书R.G.Bury编辑的Outlinesof Pyrrhonism (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1933),译者直接从希腊文译出。塞克斯都的著作的史料价值在于它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公元2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几乎所有流派的主要观点,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希腊哲学绕不过去的一手文献。
★精彩试读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其人其书
(代序)
尽管人们对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以下简称塞克斯都)的生平所知甚微,但他的《皮浪学说概要》(Pyrrhoniae Hypotyposes,以下简称《概要》)及其“拓展版”《反学问家》(Adversus
Mathematicos)在希腊化时代却广为流传,曾深刻影响了当时哲学发展的思想特质,尤其自16世纪被重新发现和翻译之后,对西方近代早期哲学的转型和形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乃至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皮浪主义的思想传统仍然生生不息。塞克斯都的著作是集思想性和史料性于一身的经典,它们完整呈现了怀疑论的本质、目的、表述、论式以及反驳独断论的主要论题,系统阐发了存疑(epochē)这种宝贵的人类思想品质的原初形态,凝练了怀疑论的典型论证形式,张扬了逻辑理性的力量。在希腊思想被信仰主义、神秘主义日益浸淫的希腊化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可贵。其思想性、严整性、逻辑性和写作艺术性在怀疑论思想史上独领风骚,为近代怀疑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论证范式,直到17世纪笛卡尔哲学出现以前,没有一本怀疑论的著述可以出乎其右。
塞克斯都著作的史料价值在于它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公元2 世纪以前希腊哲学几乎所有流派的主要观点,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希腊哲学绕不过去的基本文献。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塞克斯都的著作视为真实性较高的希腊哲学“史料汇编”,或希腊人自己写的一部比较客观的“希腊哲学批评史”。塞克斯都的著作之所以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这与他的写作风格以及他所理解的怀疑论的目的直接相关。塞克斯都坚持,怀疑论是一种不持有自己哲学立场(mē dogmatizein)的哲学,不对任何独断的观念、信念、学说做出确切的判断,而是通过大量援引(propheresthai)和转述(diēgisthai)其他哲学的观点,发现这些观点之间的矛盾对立,以求达致心灵的存疑和宁静。a 在塞克斯都的笔下,apaggellō(“报告”、“记述”之意)一词频频出现,比如,“像史学那样清楚地(historikōs)报告每种东西”b,“在不持有信念的意义上述说自己的感受”,“以报告或记述的方式(apaggeltikōs)表达当下向他呈现出来的显明之物,并非独断地做出确切的表明,而是叙述他所感受的东西”。正是由于怀疑论者的这一动机,使他自然而然地避免在他所引述的观点中加入自己的判断,尽可能地保持这些文本原有的风貌。比如,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塞克斯都对欧几里得的引述,才使我们能够有幸看到《几何学原理》的正确文本,而公元3世纪左右的文本已被学者们穿凿附会得面目全非,伊阿姆布利科斯(Iamblichus)使用的本子已彻底毁坏。再如,有学者认为,尽管塞克斯都的论述冗长繁琐,却相当重要。正是塞克斯都的引用,才使巴门尼德的诗序部分得以保存至今。
寂静的春天 豆瓣 谷歌图书
Silent Spring
8.2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卡森 译者: 吕瑞兰 / 李长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许多新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法;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一个要反复提及的话题是: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沙乡年鉴 豆瓣
作者: [美] 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 侯文蕙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本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而《沙乡年鉴》则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
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
《芝加哥论坛报》则称:“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
书中关于“食物链”、“生物群落”,乃至某个特殊物种的知识,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的哲学思考,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美国,土地伦理的准则于1990年被写入美国林业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当中。美国生态批评重要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布伊尔教授在2005年的新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中仍然谈到《沙乡年鉴》,并将此书作为环境批评在伦理与政治之间存在界限问题的实例,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二十世纪英美哲学 豆瓣
作者: 张庆熊 / 周林东 2005 - 9
本卷分为两篇。第一篇为“分析哲学”,第二篇为“科学哲学”。每篇开始写一个导论,分别介绍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各自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然后,各章都按人物进行叙述,以人物为主标题,并在副标题中点出人物的哲学思想的类型和特色。在对人物的生平著作、历史背景和主要思想的述评中,也关注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分类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批判的关系。我们尝试以这样的方式把按人物写作和按流派写作所具有的优点结合起来。
本卷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抓住实质性的内容,不回避难点,把关键问题和主要思想论述清楚,真正进入到所评述的哲学家本身的思想中去,但也努力以批判的眼光寻求路径,从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走出来。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在切实阐明哲学家各自本来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把握20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的发展线索。
非理性的人 豆瓣
Irrational Man
9.2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巴雷特 译者: 段德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2021年2月6日 已读
我把它看作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导论:始终反对科学和实证主义,支持文学和非理性主义。而作者在最后也明确说理性主义在书中作为靶子存在。
存在主义 西方哲学
蒂迈欧篇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 校注 谢文郁 译者: 谢文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蒂迈欧篇》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型。柏拉图运用几何化的理型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结构,并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事物的本质。在第一部分中,柏拉图讨论了造物者的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他指出宇宙生成是必然作用和理性作用的结果。必然作用即是载体概念和理型几何化的过程,而理性的承载者,即人类的生成,是理性“说服”了必然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演化的最终实现,造物者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实现了自身:宇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神自身。
图画通识丛书:科学哲学 豆瓣
作者: 齐亚丁·萨达尔(Ziauddin Sardar) 著 / 波林·凡·路恩(Borin Van-Loon) 图 译者: 程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5
科学家到底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
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
科学是怎样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
科学无处不在。它使我们能去往外太空、探索人类演化的关键,以及治疗十数年前还在肆虐的疾病。科学也威胁着我们,看看核毁灭、人种论和环境污染便知。我们该如何调和这两者呢?
《科学哲学》一书讨论了这些问题,也论及关于科学的其他方面。它展示了科学本身,连同我们学习它的方法,是如何在晚近几十年急速变化的,又特别检视了科学学的源起——托马斯•库恩、卡尔•波普尔和保罗•费耶阿本德等人的思想——和后续发展。
柏拉图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法]吕克·布里松 译者: 黄唯婷 / 刘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本书为国际知名柏拉图研究专家吕克·布里松访问中国人民大学时所作讲座的讲稿,他在短短的六次讲座中,以中文不到八万字的篇幅,提纲挈领又非常系统地概述了柏拉图思想的主要方面。导论部分讨论了柏拉图的生平、著作和基本学说;第一章讨论柏拉图继承的神话传统;第二章处理柏拉图面对的时代特征和为苏格拉底辩护这个核心任务;第三章讨论一种带有全新确定性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在其中苏格拉底不会再成为指控的对象;第四章讨论这种伦理学和政治学背后的全新的知识论(既包括通过对形式的回忆,也包括触发回忆的感觉理论);第五章从知识论最终上升到全新的形而上学-宇宙论和物理学。全书不仅非常系统和整体,而且有一些非常精彩的论述,既历史又分析、既宏观又微观地梳理了柏拉图哲学。
现代西方美学史 豆瓣
作者: 牛宏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现代西方美学史》讲述的是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戏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末叶重新换幕,期间纠缠着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为审美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问题、美学“语言转向”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裂变问题等四大主部主题的出场及其变奏。
伴随着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卡西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劳斯、巴特、福柯、德里达、古德曼等思想主角分次登场的,还有表现、抽象、文本、丑、荒诞等术语主角贯穿其间。
跟随《现代西方美学史》,你将置身审美现代性不同主题和各种主角之间形成的张力场中,经历一次深邃的思想历险。
后哲学文化 豆瓣
Post-Philosophical Culture
作者: [美国] 理查德·罗蒂 译者: 黄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理查德·罗蒂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和自然之镜》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哲学界和人文科学领域引起过巨大震动。
《后哲学文化》是经作、译者精心编选而成的,反映了作者自《哲学与自然之镜》以来的思想变化。它不仅批判了分析哲学运动,而且还批判了一个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传统,即对寻求现象背后的绝对实在的表象感兴趣。作者倡导一种崭新的“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无论牧师、物理学家、诗人、政治家都不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而那些特别出众的人不过是善于成为人的人。同时也不存在可以作为一切学科之“样板”的学科。如果启蒙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后神学文化;那么对柏拉图主义传统的超越将会导致后哲学文化的诞生。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豆瓣
Der Sinn und Wert des Lebens
作者: [德]奥伊肯 译者: 赵月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4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 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无神论 豆瓣
Atheism
作者: [英] 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 译者: 付满 译林出版社 2018 - 5
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经过深入思索和论证,自小接受无神论。在作者所在的西方,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几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人理所当然地信仰上帝。可以戏仿苏格拉底的名言说,“未经审视的有神论/无神论是不可靠的”。作者以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例证,为无神论提供了定义与肯定性论证,探讨了无神论者的道德之源和人生意义,破除了无神论同纳粹和苏联极权的必然联系。作者既反对激进的宗教又反对战斗无神论,其论证有助于澄清对无神论的一些常见误解,倡导人本主义。正如作者所说,本书为“各类读者,包括希望了解无神论系统性论证和解释的无神论者、认为自己事实上可能是无神论者的不可知论者,以及那些真诚期望理解无神论的宗教信徒”所写,是一本闪耀着思辨之光的优秀哲普图书。
无神论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相当晦暗的信仰,表现为拒绝价值和目的,同时激烈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宗教。朱利安•巴吉尼在本书中首先驱除了围绕着无神论的错觉,表明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也可以积极、有意义、有道德。作者还直面20世纪无神论国家(如苏联)的失败,为无神论提出了一种思想基础。
批判理论 豆瓣
Critical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6.5 (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 译者: 孙晨旭 译林出版社 2019 - 5
【内容简介】
批判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工作中,这群德国的犹太人学者试图诊断,甚至还想治疗社会的各种弊病,特别是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纳在本书中勾勒了批判传统的代表人物(如西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于尔根•哈贝马斯等)的主要思想,以及这一传统的许多重要文本和经验研究,并解释了诸如异化和物化、文化产业和压迫性宽容、非同一性和乌托邦等概念。此外,书中还揭示了一系列概念和主题,正是它们将批判理论与更为传统的哲学理论区分开来。
【名人推荐】
布朗纳教授的这本篇幅不大的小书,聚焦于与批判理论紧密关联的异化、物化、工具理性、文化产业等概念,不仅追溯了这一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来龙去脉,而且突出了批判理论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进入这一主题的理想读物。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创始院长、法兰克福学派及批判理论资深研究专家 陈振明
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 豆瓣
作者: 张广利 2005
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采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产生、理论向度、存在问题、其与现代女权主义的关系,以及后现代女权主义对当代女性发展的指导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豆瓣
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作者: 爱德文·阿瑟·伯特 译者: 徐向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主要内容:关于《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引文我想引文我想说明一下。由于我主要是在处理迄今没有翻译过来的原材料,所以我必须对如下作者的著作的翻译负责:哥白尼(除了致教皇保罗三世的信外,那封信我使用了多萝西·斯延森小姐在其《对哥白尼宇宙论的逐渐接受》中的译文);开普勒;伽利略(除了他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论证》外,在那里我引用了已指出的译文)笛卡尔,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库辛编辑人他的著作;摩尔的《形而上学手册》;巴罗;牛顿,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霍斯利编辑的他的著作。
生存哲学 豆瓣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pers) 译者: 王玖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者之一。本书以三篇简短的讲演,概述了作者生存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作者通过对存在问题、真理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的阐述,主张比本原上去观察现实,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在法西斯统治危及人的生存的时刻,以纯哲学的语言发出了注重人的生存、强调人的自由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