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Learn More, Study Less 豆瓣
Learn More, Study Less
7.7 (12 个评分) 作者: Scott H Young 译者: crowncheng 2009
Smart people don’t just think better, they think differently. This e-book explores the process I used to ace my finals with little studying. It isn’t a quick fix, but it provides a path for other people who want to take control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full-version includes a 228 page e-book and six bonus printouts designed to help you master these techniques.(摘自作者的话)
内向者沟通圣经 豆瓣
The Introverted Leader
6.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珍妮弗·康维勒(Jennifer Kahnweiler) 译者: 魏瑞莉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经典4P法引爆内向者的领导潜力
世界500强正在实践的口碑之作
...................
※编辑推荐※
☆ 世界顶级人类资源开发专家为内向者撑腰,影响千万读者的福音之书!
珍妮弗·康维勒被誉为引爆无数内向者潜力的“务实博士”,被美国管理协会盛赞为“世界顶级专家”,她致力于内向者的领导力培训,服务于通用电气、美国航空航天局等著名机构,坚定了千万内向者的信心。
☆ 你的性格可以管理,只需4个步骤,内向者即可获取外向者的优势,逆袭职场!
本书首创简单实用的4P法,引领内向者走出舒适区,使其融合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优势,从容应对职场中各种需要展示领导力的场面。堪称内向者的职场升级宝典。
☆ 再不改变就晚了,不要成为职场隐形人!比尔·盖茨、巴菲特、奥巴马都是内向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你不想说话,别人却以为你愚蠢孤僻
你爱倾听,别人却以为你优柔寡断
你只想安静,别人却以为你懦弱
不想打电话,只想用微信文字交流,如何更有效率地进行沟通
在外向者主导的职场,内向者的劣势显而易见,再不改变你就成了被误解的对象!事实上,在世界顶级机构的领导者中,内向者并不比外向者少,跟随本书的建议,你也可以拯救自己的职场!
...................
※内容简介※
不敢说“不”,长期超负荷工作,却得不到关注?商业交际中,别人总能谈笑风生,你却感到疲于应付?会议上,害怕发言,紧张到结结巴巴?喜欢安静,却被别人误解为“懦弱 ”?……
如果你有以上问题,那么,你就是一个内向者,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毋庸讳言 ,外向者主导着职场,你若不敢打破自己内心的枷锁,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职场隐形人。其实,内向者并非一无是处,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商业领袖都是内向型人格,其中不乏巴菲特、比尔·盖茨这样的精英,内向者的优势一点儿也不比外向者逊色。那么,作为内向者的你怎样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逆袭职场呢?翻开本书,被誉为“内向型人格之王 ”的作者,为内向者量身打造了简单易行的“4p”法——Preparation(准备)、Presence(展示)、Push(推动)、Practice(练习)。
通过这四个步骤,你将发掘出自身的优势,获取“安静的力量”,轻松搞定职场中的种种难题,让你的职场身价翻三番。
...................
※名人推荐※
很多非常高效的领导者是独立的“内部处理器”,然而他们也极其擅长追求结果。本书向你展示了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调动管理风格不同的其他人的能力。
——博恩·崔西,沟通大师、畅销书《吃掉那只青蛙》作者
内向者通常是低调的高成就者。他们的品质和贡献也许不会被人发觉或得到回报。如果你是个内向型领导者,害怕公众演讲,觉得与人相处费劲,这本书提供的实用指导可以帮助你成功应对这些不舒服的场景。它会让你变得更高效。
——傅萍,杰魔公司(Geomagic)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弯而不折》作者
我已经从事高管培训十五年了,却还是对这本书相逢恨晚,可惜我的很多内向型客户没能早些看到这本书。珍妮弗的四步过程法清晰具体,并且以结果为导向,能够帮助那些“不太吵闹”的领导者们避免职业受阻,获得成功。如果你是个内向者—或者你在训练、指导或者领导内向者—这就是你在苦苦寻觅的那本书。买下来,好好读,然后付诸实践!
——雪伦·乔丹·埃文斯,《管理之道:爱你的员工,不然就会失去他们》合著者
这是一本对内向者和外向者同等重要的书。外向者会更深刻地了解内向者的思想。内向者则会学到接纳自己的内向以及他们为效力的组织带来的真正价值。康维勒介绍的技巧和工具能够帮助内向者在外向者占主导的商业世界扬帆起航。嘘,听到了吗?那是你的自信心增长的声音!
——比尔 · 特雷热,飞跃咨询创始人、《带着勇气去工作》作者
原则 豆瓣 Goodreads
Principles: Life and Work
7.9 (99 个评分) 作者: 瑞·达利欧 译者: 刘波 / 綦相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瑞·达利欧是全世界顶级投资家、企业家之一,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桥水创立至今为客户赚取的收益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家对冲基金。达利欧认为桥水的成功源自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达利欧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这本书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书中500多条原则将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看清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更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实现不断成长。
达利欧相信,自己的成功并非因为个人的特质,而是因为他从失败中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原则,而大多数人和公司都可以运用他的这些原则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知的博弈 豆瓣
作者: 董志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 1
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来自经济、政治、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在不完全信息局势下个人如何做出最优的决策。包括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中决策(与上帝博弈),如何在博弈中操纵信息(信号传递、信号干扰、信息隐藏),如何设计机制去探测对手的类型(信息甄别)。《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充分展现了有限信息下的博弈策略和智慧较量,并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洞察到社会生活某些表象背后的真相。《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给读者带来的,将是一段既轻松愉快又卓有收获的思想旅程。
激荡三十年(下) 豆瓣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激荡三十年(上) 豆瓣 Goodreads
8.9 (79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
《激荡三十年》的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大败局Ⅱ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4
《大败局Ⅱ》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出现在本书中的企业家,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杰。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区别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先)、作家(吕梁)以及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他们也并非对风险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华在创业之初就曾经专门拜访落难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向他们当面讨教失败教训。甚至在公司规范化经营及战略设计上,这些公司也与当年《大败局》中的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华晨、德隆、三九及健力宝等公司都曾经重金聘请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为其服务,德隆的唐万新甚至还有一个拥有150名研究员的战略研究部门。
在《大败局Ⅱ》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
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大败局 豆瓣
8.1 (2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 1
这是一本放在手上令人发烫的书!一个个国内著名得很很著名的企业,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派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 年代,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搜狐视频独家在线观看地址:
http://store.tv.sohu.com/web/content.do?pid=1006486&vid=486155&productId=740
不会聊天就出局 豆瓣
作者: 安小妖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2019 - 4
如何说,ta才愿意听?如何做,ta才会心动?
本书从男生视角切入,通过讲述自我管理、形象建设、聊天攻略、互动误区、案例剖析等,让你不仅练就好看的皮囊,更能升级有趣的灵魂,一举打破尬聊危机,化解关系僵局。
愿你的爱,得偿所愿。
暗时间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3 (116 个评分) 作者: 刘未鹏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7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这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2019年10月21日 已读
亮点是心理学对人脑的理性分析,和对算法教学的批评。后半部分过于重复,算法部分大体略过。收获还是蛮多的。
EM) 专业(CS 职场
找工作 豆瓣
Getting a Job :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作者: 马克·格兰诺维特 译者: 张文宏 等 格致出版社 2008 - 11
本书是经济社会学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经典研究,通过调查282个美国人找工作的过程,发现这些人的个人关系在他们找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说明了社会活动是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
通过探究工作关系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格兰诺维特认识到了(人际)网络在沟通有关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研究和更聚焦的有关找工作的个人动机的研究时的关键性作用。
评价:
谁会想到本书的书名如此平凡,却提出了关于社会结构甚至社会政策的极其尖锐的问题。本研究对从一个精心设计的职业、技术、管理雇员样本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巧妙而简洁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经济理论的关键性议题,同时从社会网络视角,切入了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议题。
Edward O. Lauman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这真是一项迷人的研究!格兰诺维特的主要兴趣,在于利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弄清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联系的本质,通过这些联系(朋友和亲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得到了传递。
Herbert Parne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习惯的力量 豆瓣
The Power of Habit
7.6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杜希格 译者: 吴奕俊 / 曹烨 中信出版社 2013 - 3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 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你走哪条路上班?你到办公室时,是先看邮件,还是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写备忘录?去餐厅第一个会点什么菜?多久运动一次?你经常和家人和孩子聊什么?晚上你如何入睡?
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 习惯是怎么回事?习惯究竟能不能改?
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而做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成形后,我们的大脑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是意识到其它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会自然而然地启动。你想改变习惯,先要了解你属于你自己的“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部分组成。
★ 怎样利用“习惯的力量”改变事业和生活?
《习惯的力量》融汇各行业数十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和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脱胎换骨。
怎样戒掉一个坏习惯?
怎样建立一个好习惯?
怎样识别自己的习惯?
怎样利用习惯的力量改变自己和他人?
……
★《习惯的力量》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它将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习惯。2012年在美国出版,随即成为一本疯行全球的“习惯改造指南”。它融合了目前最顶级的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顶尖企业家和优秀市场营销人员关于习惯的最新认知,同时综合了国际一流企业:宝洁、谷歌、微软,世界顶尖大学:哈佛、耶鲁、剑桥和MIT关于“习惯的力量”的最新研究结果!你想知道的所有关于“改变习惯的秘密”,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也成为了最受500强企业员工欢迎、提振人心、认知自我的最实用读本!
★《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都希格获得了美国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本书入选FT/高盛2012年度商业图书!荣获2012年亚马逊网站编辑推选的十大畅销书之一!曾高居2012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国内知名企业家新东方执行总裁陈向东、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著名主持人蔡康永都强烈推荐阅读本书!
《纽约时报》赞本书“精彩绝伦”,《华尔街日报》称“连陷入危机的人都可以用这本书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经济学人》说 “本书将告诉你洞悉顾客的习惯对于市场营销至关重要。”《三联生活周刊》评论 “习惯养成容易消除难,不过一旦你明白了习惯可以改变的原理,你就有了改变它们的自由以及责任。”
★找到自己的习惯模式,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
一个人可以:强化意志力、成功减肥、聪明理财、高效工作……
一个企业可以:制造流行新产品、激励工作团队、在市场巨变中成功转型……
一个社会可以:改良观念和风气、提升公民幸福感……
演说之禅 豆瓣
Presentation Zen: Simple Ideas on Presentation Design and Delivery
7.3 (10 个评分) 作者: Garr Reynolds 译者: 王佑 / 汪亮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 1
这本书是使读者从幻灯片演示制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最好读物。与目前市场中关于幻灯片制作方面的其他图书不同,这部书讲解的不是幻灯片软件的功能和操作,而是如何从思想上、方法上来思考幻灯片演示。因此本书适合于那些经常使用幻灯片,但是希望使自己制作幻灯片更赏心悦目、形神兼具的读者所使用。
PPT演示之道 豆瓣
作者: 孙小小 电子工业 2012 - 3
《PPT演示之道:写给非设计人员的幻灯片指南(第2版)(畅销书升级版)》内容简介:PowerPoint软件的诞生已经有20多年了,市面上关于如何制作PPT的书多如牛毛,不过大部分都是针对功能的使用而撰写的,密密麻麻地如说明书一般。《PPT演示之道:写给非设计人员的幻灯片指南(第2版)(畅销书升级版)》从设计原则和思路出发,帮助读者掌握制作PPT的精髓,并在其中穿插了实用的功能,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PPT设计水平。
高效演讲(全彩版) 豆瓣
作者: [英]爱德·胡维兹(Ed Gruwez) 译者: 周蓓华 / 齐雨婷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4
站在演讲台上,不论你要面对数千听众,还是针对小范围的客户和专家,都要精心准备你的演讲内容,如何让你的演讲逻辑清晰、内容生动、引人入胜?
本书作者爱德从2004年担任奥美公司董事总经理以来,听到很多高级客户抱怨自己的演讲不够吸引人、达不到商务沟通的目的。其实,演讲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准备工作是否到位。爱德设计的 "演讲四法则",通过:思考(thinking)、逻辑(logic)、故事(story)、媒介(media)的有机设计,帮助演讲者决定演讲中该放哪些内容?演讲者该怎么组织演讲?要怎样才能让演讲有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作者的讲解,演讲者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切中要害,让演讲既简洁又不失完整,让人信服又能鼓舞人心,同时还能娱乐观众。
不管你的演讲目的是什么:销售、谈判、设计方案、策略研讨、项目、培训等,都能从本书得到启发。
本书已经得到欧洲众多政府、银行、电信公司、商场、药品公司的高管和中层的实践检验。
好好讲道理 豆瓣
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Fallacy-Free Arguments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T.爱德华•戴默 译者: 刀尔登 / 黄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8
应对蛮不讲理者的60种逻辑学策略
为什么要讲理?为什么希望别人也讲理?有这么几个实际的理由。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的论证使我们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决定。那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理有据的人,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完成计划,成功的机会更大。
第二,遇到艰难的道德选择,好的论证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使我们避开有不良后果的行为。
第三,好的论证,使我们更愿意只遵从那些我们有充分理由信其为真的、牢固的观念。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是个讲道理的人,我们就该加强现有的信念,或暴露其不足,以便取舍。
第四,运用好的论证,还能提升我们在社交、工作及个人事务中思考和行动的水准。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某个观点,讲道理通常要比吓唬人、讨好人等办法更有效,至少效果更长远些。
最后一点,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平息冲突,把注意力放到道理上来,是个有效的办法。注意到对方论证中的哪怕一丝道理,我们才能替自己找到更好的立场。
本书能够帮助你:
1.更好地应对胡搅蛮缠的妻子或丈夫、蛮不讲理的老板、喜欢抬杠的同事
2.在交谈中驳回对方的诡辩
3.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错误
4.使你的推理更正确、表达更清晰
5.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逻辑要义 豆瓣
Essential of Logic
作者: [美]欧文·M·柯匹(Irving M.Copi) / 卡尔·科恩(Carl Cohen) 译者: 胡泽洪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一本清晰简明、生动鲜活的逻辑学普及读本
作为柯匹《逻辑学导论》的简明读本,本书对逻辑基本概念和推理规则做了清晰简洁的介绍,并将这些规则融于各种时新实例中,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和推理能力,进而建立起在日常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逻辑。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或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都给出了“重要提示”。章末更有“章节摘要”对整章内容做一整体归纳和总结, 方便学生掌握逻辑学基本规则。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初学入门者,都可从中获益,走出逻辑学无实际功用的误区,最终发现生活世界中存在的生动鲜活的逻辑。
-------------------
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学习者应该对《逻辑要义》的重大价值充满信心。读者能通过学习本书掌握正确推理的原理,没有什么学问比逻辑学更具有实用性和更与所有具体问题相关联的了。
—— 卡尔·科恩,美国密歇根大学逻辑与哲学教授
我认为本书的优点主要是例子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有趣、时新且尖锐的,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性启发。绝对是一本好书!
—— 诺曼·舒尔茨(Norman Schultz),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
欧文·柯匹教授是编撰逻辑教科书的高手,他所编撰的多种逻辑教材风行欧美大学达半个多世纪。与其鸿篇巨制《逻辑学导论》相比,这本《逻辑要义》的篇幅较简短,内容更集中,也更切合实用,是中国读者学习逻辑学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热忱推荐!
——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基本内容兼备,理论与实用兼顾。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可供作教科书、参考书或自学求知之用的读物。
—— 宋文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逻辑学十五讲 豆瓣
作者: 陈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作活动之中,发挥出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饭局是门技术活 豆瓣
作者: 李国辉 云南人民 2012 - 5
《饭局是门技术活》是一本让你能够轻松玩转饭局的典藏之作。在中国,做事从来都离不开饭局。饭局上宾主皆欢,这件事情基本就成了;饭局上失误了,能成的事情也黄了。你想在社会上混,而且想混得好,就不能不懂饭局,不能不懂酒桌上迎来送往规矩。一句话能成事,一杯酒能办事。饭局上没有硝烟,却是战场;没有杀伐,却有成败。《饭局是门技术活》就是向你讲述饭局中那些我们平时不注意但却影响结果的各类问题,让你在饭局中把控全局。
非暴力沟通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8.1 (21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 阮胤华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