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3月16日 已读
22/08 不知道怎么形容,没有故国,没有归属,没有身份认同,只有无尽的苦难。太难受了。[2021.05.04]
俄罗斯 非虚构
潜行者 (197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Сталкер
8.9 (404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 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其它标题: Сталкер / Stalker
清晨,空荡幽暗的卧室。潜行者(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Aleksandr Kajdanovsky饰)悄然无息地起身准备与另外两人会合前往一片恐怖复杂的地带。可妻子(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Alisa Frejndlikh饰)却极力哀求他不要冒险进入该地。而这位训练有素、 经验丰富的潜行者,即将穿越的是一片有着千变万化陷阱和圈套的地区“The Zone”。这块二十年前因陨星坠落而荒芜的恐怖地区,传说有一个名叫“The Room”的囚室,它能满足人们潜意识里最深层的意愿和欲望。潜行者与为寻求灵感的作家(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和为探明真相的科学家(尼古莱·格陵柯 Nikolai Grinko饰),踏上了这片变幻莫测的死亡之地。
这部极具史诗片气质,探究人类灵魂本质的科幻电影《潜行者》,用诗意而极富隐喻的长镜头,挖掘着人类潜意识与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与深层意义。1957年,一场发生在苏联车里亚宾斯克附近名叫玛雅卡工厂的核灾难,深深触动了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成为本部电影中的创作素材。影片也改变自小说《The Roadside Picnic》。本片荣获1980年第33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
2022年1月22日 看过
22/06 很好看(look),但不是很好看(watch)。满眼的绿舒服极了,其实也不用太在意情节,隐喻,但是又有点遗憾自己不懂?不是我的取向,很美但是情绪无法共情。
-塔可夫斯基 俄罗斯
雁南飞 (1957)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8.5 (206 个评分) 导演: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演员: 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 阿列克谢·巴塔洛夫
其它标题: 학이 난다 /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本部电影讲述身处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对热恋中男女青年的悲情爱情故事。薇罗尼卡(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饰)和鲍里斯(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y Batalov饰)本是沉浸在甜蜜热恋中的幸福情侣,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的美好即将破灭。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的父母在敌机的轰炸中双亡,悲痛欲绝的她只能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鲍里斯的表弟趁机占有了她,薇罗尼卡受到众人指责。双重打击下的薇罗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着鲍里斯的归来。当得知鲍里斯牺牲的消息后,薇罗尼卡彻底绝望了。战争结束,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这时,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的美好时光一样。 本片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世界影坛。《雁南飞》以其绝美的光影对比,绝佳的镜头运用,一举荣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8年戛纳电影节摄影大奖。
2022年1月22日 看过
22/05 看是很好看的,镜头很漂亮。但是我已经有点不习惯这种电影了喂…(2022第一个影展)#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俄罗斯
战争与和平 (1966)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维基数据
Война и мир
9.2 (123 个评分)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演员: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其它标题: Guerra e pace / Война и мир
本片改编自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同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围绕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贵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Lyudmila Savelyeva饰)、贵族青年皮埃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饰)和安德烈公爵(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Vyacheslav Tikhonov饰)三人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2021年5月15日 看过
(21-29)大量第一视角镜头,眼泪外模糊的世界。超低视角拍摄战争场面,落叶、枯枝、马蹄,让人晕眩。娜塔莎之舞啊,夺目极了。删掉许多庞杂情节,共济会,宗教的讨论,等等。托尔斯泰好有力量,十年前读过的书,竟然还记得许多。虽然是苏联举国之力拍的电影,实则对战争场面拍的冷酷又冷静。大量军队进行场面,拍得并不血腥,但是残酷。斯摩棱斯克的圣母,死去的普拉东和小狗,太丰富了。真是,太丰富了。
俄罗斯
美好而狂暴的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译者: 徐振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1
打开安・普拉东诺夫的小说,想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死前一年,即一九六七年抱怨道:“假如像普拉东诺夫和布尔加科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人的思想就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倍了。”
普拉东诺夫惯以象征和暗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革命、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在中篇小说《基坑》中,人们的挖掘欲望所通往的是双重的无望:向下的虚空和向上的虚妄。向下的不停挖反而将贫农、中农和出身雇工的无社阶级带入地层深处,带入更黑暗的部分。向上突入即企图在现世的、整个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实现彼岸的千年王国――一座人人即将搬入其中的臆想中的共产主义大厦――其结果却是古拉格集中营。他们不停劳作,共产主义大厦却始终没有建起一砖一瓦,他们拼死拼活所得到的只是越挖越深的基坑。
普拉东诺夫的叙述颇有现代意味,简洁中又带了那么点戏谑的成分。当人们在乌托邦之梦前,将宗教般的狂热与真理相提并论,当我们再也不需要谎言,再也没有时间在风花雪月中逍遥,渴望在真实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像普拉东诺夫这样还能够保持冷静旁观的笔触,至少还能桃亮真实的灯捻,给那些失去方向的人们一些智慧的光。
这是作者的一部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成就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公认。他的叙述十分具有现代意味,简洁中有点戏谑成分。从其叙事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前苏联的历史,比如农业集体化时代。
2021年5月8日 已读
(21-14)《基坑》没有读完。最喜欢同题座和《弗萝》,想到余虹的话:我只想生活得强烈一些。[2015.11.25]
俄罗斯 短篇
波斯语课 (202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Persian Lessons
8.0 (1302 个评分) 导演: Vadim Perelman 演员: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 Lars Eidinger
其它标题: Persian Lessons / 波斯密语(港)
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小卷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2021年3月21日 看过
(21-21)商业类型片吧,有些段落很难不认为是导演有意卖腐。还是有后觉的恶心,放着古典乐的纳粹领导办公室。一个稍微心慈手软的屠杀者就会被认为「人性是复杂的」。劳动营(打出这三个字我都想吐)的门口写着「人人各得其所」。俯拍的采石场每一眼都是棉花地。
俄罗斯
不祥的蛋·狗心 豆瓣 谷歌图书
РОКОВОЕ ЯЙЦО · СОБАЧЬЕ СЕРДЦЕ
8.3 (9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白桦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布尔加科夫(1891-1940),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其戏剧作品极受斯大林喜爱,但由于同当局政见不合,布尔加科夫生前十分潦倒,作品频频被禁。《不祥的蛋》和《狗心》都是布尔加科夫的早期代表作,完整地体现了作者从事文学创作的初心。
《不祥的蛋》描述了生物学教授发现了一种能促进动物生长的红光,却被强征应用于养鸡事业。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将实验用的热带生物的蛋送给了养鸡场,结果孵化出了大量的怪物席卷苏联全境,连军队也束手无策。《狗心》讲述了一个将人脑移植到狗身上造就了一个人脑狗心的怪物的故事。这个怪物将人类的无耻、卑劣体现到了极致。最后,医生将怪物变回了狗,终止了荒唐的闹剧。
2021年3月11日 已读
(21-10)有点鲁迅写《故事新编》时期的感觉。布尔加科夫人非常有意思,但是小中篇未免有点…就是浅。这个版本的翻译目测比戴本顺畅。[2015.11.25]
俄罗斯 短篇
见证 豆瓣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9.8 (22 个评分) 作者: 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译者: 叶琼芳 作家出版社 2015 - 11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2020年12月24日 已读
讲慈父的句子真是句句可以把来画圈,暴君都像失智,失智竟也无碍他们成为暴君。
俄罗斯 回忆录
一切都在流动 豆瓣 Goodreads
9.3 (15 个评分) 作者: [俄]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董晓 群众出版社 2016 - 1
《一切都在流动》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绝笔之作。曾被苏联政府长期列为禁书,号称三百年后也难得见天日。它的中文版在我国,有幸有群众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
作为《生活与命运》的姊妹篇,它延续了相关主旨:对极权制度毫不留情的批判,对俄罗斯民族劣根性及人性锥心透骨的剖 析,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小说不以情节取胜,故事清减,线索明朗。主人公伊凡大二时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投监,在劳改营辗转三十余载后终获自由。在《一切都在流动》里,格罗斯曼像是倾尽了一己毕生之心力,赋予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强大的理性精神及深沉的思想勇气,让小说有着强大的内在逻辑及不可磨灭的吸引力。《一切都在流动》正是因此建立了自己撼人心魄的文学魅力。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讲举报者、讲大饥荒,轰然炫目。16年购入的书,隔了四年来读,竟然更贴近了。[2016.05.03]
俄罗斯
两个人的车站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俄] 埃·韦·布拉金斯基 / [俄] 埃·亚·梁赞诺夫 译者: 刘溪 / 童道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9
高晓松、史航所推崇的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
风靡中国的俄罗斯喜剧大师
“悲喜三部曲”是几代人的银幕记忆
梁赞诺夫名著初次正式引进
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经典译本
这里有温柔的讽刺、含泪的笑
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绝处逢生
📖 编辑推荐
“我每天一早起来就去煮咖啡。
倒不是因为 我想吃早点,而是需要这样。
吃完就去上班。办公室才是我真正的家。
只要值班员不来锁门,我就不离开。因为我没有能去的地方。
我甚至养不了狗,因为白天没有人管它。
休假日怎么过?现在还一星期休息两天……”
——《办公室的故事》
在俄罗斯有一个小笑话。如果你问一个孩子几岁了,而他不肯好好回答时,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你看过几遍《命运的捉弄》?”如果他说10遍,那你可以推断这个孩子今年10岁了。这是因为,《命运的捉弄》是陪伴俄罗斯人迎接每个新年的永远的童话,片子的主人公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亲人般的存在。不夸张地说,俄罗斯人对这部电影的长情,堪比中国人对饺子的热爱。
而在中国,梁赞诺夫是上映作品最多的苏联和俄罗斯电影导演。中国观众曾向今天追捧好莱坞电影一样,狂热地为他贡献票房和收视率;话剧版《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青春禁忌游戏》等,至今仍在我们的舞台上常演不衰。
在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式的喜剧中,幽默和讽刺总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如何生存。即使时代变迁,这份温柔的讽刺,依然能让我们含泪而笑。
如今,这几部风靡一时、成为几代人银幕记忆的电影作品的剧本改编小说和舞台演出本,终于得以初次引进出版,并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的经典译本,另附专门撰写的导读文章,引领读者走进梁赞诺夫的喜剧世界。
◎《两个人的车站》:在人与人的相互支撑下,重塑被颠覆了的信念。至高的自由,是选择不逃。
◎《命运的捉弄》:千篇一律的现代文明,竟是生活中巨大的荒诞!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为疲惫的心融化冰雪。
◎《办公室的故事》:人心的面子在笑,人心的里子在哭。孤独并不可耻,改变从来不晚!
◎《车库》:当矜持谦让的知识分子变成残忍的野兽,谁忍心叫醒酣睡的羔羊?在良心与利益的较量中,目睹“民主生活”之怪现状。
☆ 幽默是通向观众心灵的一条最为简捷的途径。
——布拉金斯基
☆ 我所喜爱的喜剧主人公是正面人物。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物固有的品质,他不会适应环境,而且常常是个倒霉鬼。但是他从未感到过自己是不幸的。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从不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周围的人——他只是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像空气那样自然。
——梁赞诺夫
📖 内容简介
《两个人的车站: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名作集》收录了布拉金斯基与梁赞诺夫合著的剧本小说《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捉弄,或蒸得舒服……》,以及戏剧剧本《办公室的故事》《车库》。
📖 名人推荐
☆ 梁赞诺夫的电影充满了人性主义光辉,把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伤化成喜剧,让你笑,但让你心里充满了感动。
——高晓松
☆ 梁赞诺夫就是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他的温柔源自他看见你我的无奈,他希望我们深呼吸,然后大笑。
——史 航
☆ 他们的幽默不是黑色的,他们也不想在笑里藏一把刀。不管有多少玩笑、调侃,乃至近似闹剧的噱头,背后总是流淌着人性的暖流。
——童道明
☆ 他的讽刺戳穿了苏联解体前后日常生活的荒谬。从抒情到讽刺,从欢闹到悲喜交加的幻想,他能驾驭每一种喜剧色彩。……和比利·怀尔德一样,他的影片风格怪诞,偏爱骗子和无赖。和希区柯克一样,他有客串出镜的癖好。和伍迪·艾伦一样,他有一种天赋,善于将可爱却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困境戏剧化。
——《纽约时报》
☆ “每年12月31号,我和朋友们都去澡堂……”多年来,《命运的捉弄》里的这句台词被无数俄罗斯人引用过。和梁赞诺夫电影里的无数台词一样,它已经成了俄语结构的一部分。
——BBC
📖 故事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的车站》,两个真实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热恋中的作曲家塔里韦尔季耶夫(曾为《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配乐)和女演员马克萨科娃(瓦赫坦戈夫剧院《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奶妈的饰演者)驾车出行,不幸撞死了一名男子。作曲家坚称开车的是自己,最终被判入狱两年。但由于调查整整持续了两年,他在审判后即被赦免。不过这段恋情也画上了句号。
50年代初,诗人斯梅利亚科夫被关押在北极圈的劳改营。一天,他请假去会朋友,外宿一晚,结果睡过了头。为了赶上早点名(否则等同于逃跑),他和朋友们在雪地里跑了几公里,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被朋友们拖着到了营门口。
◎《命运的捉弄》电影中倒霉的未婚夫原本由巴西拉什维利(《两个人的车站》男主角)饰演,但在开拍后,他由于父亲和圣彼得堡大剧院的同事先后去世,无法继续参演,只好由雅科夫列夫接棒这个角色。但在影片中,女主角把被男主角丢到窗外的未婚夫照片(这时照片上是雅科夫列夫)捡起来时,观众看到的其实是巴西拉什维利的照片,因为镜头没有来得及补拍。
◎《办公室的故事》电影中有一首叫《大自然没有坏天气》的插曲,是梁赞诺夫自己作的词。但他把歌词交给作曲家彼得罗夫时,出于难为情,谎称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作曲家当时不疑有他,后来才得知真相,进而慢慢发现,在两人的长期合作中,梁赞诺夫给他的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都是导演自己写的。
◎摇号难,停车就不难吗?《车库》讲的原来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故事。厂里的车库用地因被新修的高速路穿过,不得不减少车位,车库修建合作社管委会为此召开会议。梁赞诺夫花了30分钟来到现场,没想到会一开就是一天。那些正派、聪明的艺术家,包括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车位不惜互相攻击,场面极其不堪。梁赞诺夫深受震撼,于是创作了这个剧本,并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全程睡觉因而丢了车位的倒霉蛋。
2020年8月21日 已读
是9分那种四星!唔感觉确实不像契诃夫啊。完全不同的性格。但是俄罗斯人真的,热情太多了!极大把的真诚和浓烈的感情,随手抛洒出去,给初见的人,给爱人,给仇人,给陌生人。真是感情上的富豪,充沛任性。千金散尽还复来,真心喂狗还能爱!这么随随便便地认真!中篇比剧本好,剧本有点太闹嚷了。
俄罗斯 戏剧
当图书成为武器 豆瓣
The Zhivago Affair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彼得·芬恩 / 〔荷〕彼特拉·库维 译者: 贾令仪 / 贾文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2
* 入选2014年《华盛顿邮报》年度50部最受注目图书(非虚构类)
* 入选2014年AMAZON.COM年度100部最佳图书
* 精神气质与近年来的苏联题材优秀图书《苏联的心灵》、《倒转红轮》等一脉相承,可读性更强
1956年5月,一位意大利书探专程拜访俄国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他带走了帕斯捷尔纳克首部小说《日瓦戈医生》的原始书稿。帕氏相信该书不可能在苏联出版,因为官方认为此书攻击1917年革命,是一株无可救药的毒草。
从意大利开始,《日瓦戈医生》的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出版;与此同时,帕斯捷尔纳克则在苏联国内遭遇了疾风骤雨般的舆论抨击。这部巨著也引起了中央情报局的注意。后者秘密印刷了一批俄文版《日瓦戈医生》,偷运进苏联。《日瓦戈医生》由此被卷入冷战双方意识形态斗争的漩涡。
时过境迁,这段不同寻常的轶事,终于在半个世纪之后,由本书的两位作者发掘整理,公之于世。
2020年4月9日 已读
仍记得当时买这本书,也是因为说「不能再版」。而今再读,书里帕氏,书外方方。读史早知今日事,隔江犹唱后庭花。[2015.10.18]
俄罗斯 历史 美国
伊凡诺夫·海鸥 豆瓣
9.6 (53 个评分)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 焦菊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9
本丛书将契诃夫戏剧作品的优秀中文译本结集,分四卷出版。本卷包含名剧《海鸥》和《伊凡诺夫》。喜剧《海鸥》描写乡村富家少女妮娜的爱情理想和遭遇,于1898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获得空前成功,高翔着的海鸥形象成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院徽。《伊凡诺夫》是契诃夫的第一部戏剧力作。
2019年11月6日 已读
「2019.43」契诃夫不是绝望的。至少是反对一种苟且的生活的。要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要有信心,要有耐心。罕见的连前言后记水平都极高的书。宜常翻。[2019.05.05]
俄罗斯 戏剧
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 豆瓣
作者: 刘文飞 2015 - 2
《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刘文飞先生近二十年的研究精华,其中既有关于俄国文学的整体介绍和宏观把握,也有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如布罗茨基诗歌研究等;既有文学现象的研究,也有文化思想的研究,如俄罗斯西方派与斯拉夫派的论战等,从中可了解俄罗斯文学和社会思想这盛况。
内容简介
《俄国文学的有机构成》所选的21篇文章,为作者从业以来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内容涉及作家研究、流派研究,以及俄罗斯思想研究,既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又有宏观的把握,从中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在不断地扩展,视野也在不断地拓宽,后辈学者可从中学到一些研究的学术路径。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 (2018) 豆瓣 TMDB
Anna Karenina Musical
8.6 (19 个评分) 导演: Alina Chevik 演员: Andrey Alexandrin / Karine Asiryan
其它标题: Anna Karenina Musical
爱情之于生命,是鲜活的热血自由奔腾,还是海市蜃楼无异饮鸩止渴?列夫•托尔斯泰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在一次完美的音乐剧改编中,再度燃起观众的热情。有着92年历史的莫斯科轻歌剧院(The Moscow Operetta Theatre)以一部大胆的《安娜•卡列尼娜》站到了俄罗斯音乐剧的最前线,重写俄罗斯音乐剧票房历史。
罗曼•伊格纳提耶夫(Roman Ignatyev)作曲,被称作俄罗斯四大吟游诗人的尤里•金(Yuliy Kim)作词,将托尔斯泰一千多页的煌煌巨作删繁就简,精炼地压缩在一部剧作的时长内;古典乐、摇滚乐、流行乐、跨界音乐等快节奏的40余首乐曲,烘托出剧中人物大半生的命运浮沉和这片土地上的风起云涌;舞台上精致还原的19世纪俄国布景和200余件华丽服饰,安娜的扮演者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叶卡捷琳娜•古谢娃(Ekatelina Guseva)和沃伦斯基的扮演者谢尔盖•李(Sergey Lee),更是演出了爱情的百转千回百般模样。
这部创作于19世纪后半叶沙皇俄国时期的小说,讲述贵妇安娜•卡列尼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在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中,与英俊的青年军官沃伦斯基陷入爱河的故事。原本宁静的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他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2019年9月20日 看过
「2019.40」@万象城,比较一般。舞美设计我很喜欢,但是改编有点…我看过四个不同版本的改编,都不算满意。立体度很低,压迫人、震撼人的部分失去了。形式大于内容。就还行,马马虎虎吧。
俄罗斯 戏剧电影
乡愁 (1983)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Ностальгия
9.1 (364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 厄兰·约瑟夫森
其它标题: Ностальгия / 怀乡
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 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Domiziana Giordano 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 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
本片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普通评审团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4 (111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
2019年1月26日 想读 荣老这个译本下字也太古奥了……边读还要边查字典。
俄罗斯
克莱采奏鸣曲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臧仲伦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秋与春 豆瓣
作者: (俄)谢尔古年科夫 译者: 顾宏哲 2014 - 6
主要编选了俄罗斯作家谢尔古年科夫描写大自然的小说,作者以他对人的心灵和自然景致的罕见洞察力,描写在森林里终日与灌木、野草为伴的幸福,为现代社会处在疏离、隔绝和孤独之中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充满诗意的救赎之路。文笔清新灵动,又饱含感情。
捍卫记忆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译者: 蓝英年 / 徐振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为了不忘却悲惨的过去,索尔仁尼琴写了《古拉格群岛》,为无辜牺牲者树立起一座纪念碑。利季娅写了《索菲娅•彼得罗夫娜》……但当局并不希望人民记住过去……赫尔岑说过:“凡是不敢说的事,只存在一半。”于是,“先存在一半,”利季娅写道,“后四分之一,再后十分之一。如果及时封住报刊的嘴(多亏我们报刊只有一张嘴),最后等到受难者和见证人通通死光,新的一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能理解发生过的事,不能从祖辈和父辈的经历中吸取任何教训了。” 利季娅决心捍卫记忆,与谎言斗争。不再允许别人铲除对被迫害人的真实回忆,宁肯不发表,宁肯得罪人,也决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