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写作这门手艺 豆瓣
Draft No.4: On the Writing Process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克菲 译者: 李雪顺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9
【编辑推荐】
1. 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公开讲述普林斯顿大学四十余年的写作课程。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场大师写作课。
2. 约翰·麦克菲的学生中有多位也是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
3. 这本书在美国一出版即反响强烈,广受赞誉,分别荣获当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年度好书。
4. 如果你是一位对非虚构感兴趣的媒体从业人员,一位写作者,这本书将带你发现什么是非虚构写作当中的创造性;如果你是一位编辑,一位出版人,这本书将为你揭秘出版行业的内部运行规则。任何想要了解写作、或了解出版物的形成的人,都不应错过此书。
【内容简介】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彼得·海斯勒
约翰‧麦克菲,美国非虚构写作大师,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四十余年,其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彼得‧海斯勒。
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中,麦克菲不仅分享了自己充满曲折、刺激和陷阱的写作故事,更是坦承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非虚构写作这门课程中累积的经验与想法。他的文章随性但专业,充满了对如何确立主题和结构、写作技艺、采访技巧、甚至写作所用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之谈。他将写作看成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也正是这种理念,让本书变得异常生动。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堂大师课。
【媒体及名人评价】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
——彼得·海斯勒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写作指南,而是一本更富有深度的、更具个性化的写作总结和记录。
——《出版人周刊》
麦克菲的写作来自于他的耐心和专注:他似乎拥有一双既能旋转、变焦,又能定位的眼睛,他的耳朵似乎像录音机一样,能记录下一切。
——罗伯特·麦克法伦(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这本书对写作生命中痛苦的一面致以美好的敬意......这是麦克菲之上的麦克菲;这是麦克菲对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的评论,辅以小小的背景,充满温情的八卦逸事......这是一本亲密的书——在麦克菲的作品中,这种亲密感是很少见的。
——《纽约时报》
任何一位有所成就的、或者有所抱负的写作者,都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来获得有益的启发。
——《华盛顿邮报》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几十年的写作课程为什么如此成功。这些篇章构成了一堂写作大师课。
——《科克斯书评》
麦克菲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设定了标准。他以幽默泰然的方式回忆了他如何进入一个个故事过程当中的趣闻轶事:从采访、报道、起草和修改,再到与编辑和出版商之间的往来合作……这本书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关于写作的路线图,在曲折、刺激和陷阱中穿行,其中既充满欢乐,也充满悲伤。
——《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是一系列谈话、故事、自传和宝贵的看法和经验的结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麦克菲的课堂里一样受益无穷。
——《华尔街日报》
在普林斯顿大学,我上过十二周的麦克菲写作课。……麦克菲一直在教这门课程,据我所知,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他以前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各类杂志和报纸工作,或者专职从事写作。
——戴维•雷姆尼克(《纽约客》编辑,普利策奖得主)
麦克菲教我们尊重语言,在意每一个字,并删掉模糊的同义词……也许有些作家让写作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不是麦克菲所树立的榜样。麦克菲认为作家是比其他人写作更为艰难的人……我怀疑我们很多人从未参加过这么多年来引起如此深刻共鸣的课程。
——《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周刊》
麦克菲的读者,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受尊崇的非虚构叙事记者,将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的船形散文里获得丰富。……我仔细品读着每一个字。
——科尔比•库默尔(《大西洋月刊》编辑,美食作家)
这本书就像麦克菲在他三十多岁时写得任何东西一样精练而有力……书的重点看上去在于作者在一生的写作中积累的智慧,常常令人愉快地回忆起麦克菲在写作这门手艺上的长期学徒生涯……但它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其所提供的写作方法,而是关于人本身的东西。读者将会在这本书里发现无尽的迷人之处,还能学到很多。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大师如何向我们解构他作品中几乎不可见的习惯,其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一种有探索性的、丰富多彩的、独特的致力于写作的生活,令人赞叹。——《波特兰先锋报》
完全写作指南 豆瓣
How to Write Anything: A Complete Guide
5.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拉·布朗 译者: 袁婧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三十年教学经验锤炼而成,
人手必备的实用写作宝典,二百余个写作模板即学即用
………………
※编辑推荐※
如何在最紧急的情况下,快速写出一封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商务致歉信?如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顺利写出一篇精彩而鼓舞人心的演讲稿?如何在阻力重重的环境中,轻松写出一份让人过目不忘的简历?无论你打算写什么,本书都给出了最简单、直接的建议,明确每种文体的特点、合理规划写作路径、精准掌握读者的心理,本书将颠覆你的写作思维,重塑你的写作习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绝对实用的写作指南。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用文字传递信息,那毫无疑问,你需要这本书。
——伯恩特·施密特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必须说,这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参考书!对写好商业邮件、投诉信、道歉信等等方面,布朗提供了简单而直接的建议。在每个案例旁加上“怎样做”和“不要做”版块的确相当有用。
——娱乐周刊
劳拉·布朗写出了一本终极写作指南,旨在让你的写作变得更简洁凝练、更有说服力,更具沟通性。学生、商务人士,甚至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作家都应该随时带着这本书,它和字典、辞典同等重要。
——米歇尔·斯内尔 文学代理人,作家
《完全写作指南》是在这个数字通信如此发达的时代中,我所看到的第一本指向写作核心的书。书中的讲解适合每一个人。
——玛丽·奥尔森 数字商务设计与开发先锋
作为一个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写作教师,我非常了解年轻写作者们的需求。劳拉·布朗回答了最困难的问题:关于怎样开始写作,怎样针对目标读者调整技艺,怎样充实简单的内容,怎样精通表达与辩论。
——罗杰·马赫妮 帕萨迪纳市立学院助理教授
………………
※内容简介※
希望投资人资助你开展一个特别项目,应该怎样写一封具有说服力的电子邮件?准备申请大学,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自我陈述?同事的母亲去世了,怎样用最好的方式表达你的哀悼之情?
无论科技多么进步,即时通讯变得多么快速便捷,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永远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在摊平稿纸、打开电脑准备“写作”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思维混乱,不知从何开始。
这本《完全写作指南》告诉我们,只要思路清晰、流程顺畅、有好的方法和习惯,写作并不是困难的事。本书从写作的核心——写作思维入手,分析每一种实用写作的思维要点,以读者的角度反观写作的关键。按照作者所精心规划的写作流程,只要经过“确定写作目标、深度了解读者、展开头脑风暴、组织结构、打初稿、修改”这六个步骤,无论多棘手的写作难题,都能够得到顺利解决。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真正学会如何进行清晰、简洁、得体的写作。同时,本书更总结了二百多个方便参照、易于使用的写作模板,囊括了工作、学习、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随查随用,让你真正做到“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3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杨向荣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2
8.7 (36 个评分) 作者: 《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仲召明 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为题,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多篇,囊括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大多数世界文坛最重要的作家,成为这份文学杂志的招牌,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访谈者从准备到采访,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访谈也不是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出版而带上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如何克服困难,文坛秘辛……这些访谈妙趣横生的内容、重要的文献价值,以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也成为一个传奇。有人说,这些访谈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重读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比无限清单更好的阅读,那就是重读
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博尔赫斯
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重读者”。——纳博科夫
14个作家、14本书,还有两位自由主义大师——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
本书收录的十六篇文章,一句一字,都是作者数年来定时定点、在台北某家咖啡馆里写下的。无有节制的所思所想,关于那些应该一读再读的了不起著作,关于当今正在失落的幸福题材、价值理念,更关乎我们自身。面对书籍与人生的无限清单,重读,毋宁是一次中途的驻足和折返,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接近什么、看到什么,以及为什么出发。因此,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现实世界里好东西来得快消散得也快,你得上下求索,自备而来。
美丽的东西没理由死在我们这一代人,这是犯罪行为。——唐诺
故国 身影 沉默 豆瓣
作者: 林天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我们都是大时代里的芸芸众生,被记录或被遗忘,都像是一种宿命。
这是一本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它写出了盛世背后普通中国人的飘零与挣扎、迷茫与忧伤、尊严和生命。它讲述了北京“7•21”大雨中被洪水冲走的60岁农民飘零的一生;它刻画了汶川地震中翻山越岭,背儿子回家、修路的父亲孤独的努力;它写出了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师的寂寞孤独;它讲述了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美军少校与中国老兵的命运无常……
其实,中国的故事永远都不只有一面。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国家荣光阴影下的另一面。在这里,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有诗的好日子 豆瓣
作者: 陈思和 / 王安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5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