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
彼得堡的大师 豆瓣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6.8 (5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王永年 / 匡咏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彼得堡的大师》以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主角,1869年10月,陀思妥耶夫斯基来到彼得堡秣市,调查继子巴维尔之死。在小说中,库切如此这般地设计陀思妥耶夫斯基1869年秋冬的彼得堡生活,让他笔下的大作家走入其作品《群魔》的场景。所有生者的体验都在一场煎熬和受难中转变为写作中的元素:首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然后是库切的,最后形成了双重的“他”和“他的人”的对话奇景。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22/03 买了七年终于读完了。对话里有很锋利的部分,很喜欢前1/3,在丧子之痛里打滚的时候。虚无。但是对整本书在我只有一个感觉,「故弄玄虚」。友邻说像帕慕克,我也觉得有一点。[2014.06.29]
南非
保守的人 豆瓣
The Conservationist
作者: [南非] 纳丁·戈迪默 译者: 何静芝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 10
《保守的人(天下大师·戈迪默作品 精装)》讲述了白人实业家梅林在自己农庄里和黑人雇工表面温和有礼的接触实质上等级分明、主仆无形中较劲的故事,穿插讲述了梅林的婚姻、情感和人际经历。然而小说的魅力又不仅仅在这故事之内,而是那种读后令人意犹未尽、引发无限遐想的是蕴含——展示和探讨了所有人或多或少熟悉和渴望说清楚、道明白的关于优越、尊严、自由、爱恋、平衡、欲望、生存等问题的微妙心理。
西方评论者把戈迪默的小说归入英语小说的主流,认为她的作品中多有意识流手法和内心独白。对此,戈迪默予以承认,她认为“我们所有今日写作的人都深受乔伊斯的影响,深受普鲁斯特的影响。没有普鲁斯特、乔伊斯,还有托马斯·曼,我们会在何方·”在艺术上,《保守的人》就是这样一部将写实与意识流、内心独白完美融合的作品。
2019年4月1日 想读 已有
南非
我儿子的故事 豆瓣
My Son's Story
作者: [南非]纳丁·戈迪默 译者: 莫亚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5
在这部小说中,戈迪默完完全全以一个黑人小孩的观点叙述了一个在种族主义制度下由政治狂热造成的家庭悲剧。主人翁索尼本来是个热情尽职的小学教师,也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但是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他连和白人共坐一条板凳、共进一间厕所的权力都没有,更不用说平等、自由之类精神权力了。现实使聪明过人的索尼产生了政治上的觉醒,成了激进分子。索尼的妻子是一位美貌温顺的贤妻良母,但还不是他的战友。在索尼入狱之后她去探监时,夫妇俩除了家务事无话可谈。而为某人权组织工作的白人女子汉娜,却能用暗语向索尼传递情报。处于政治狂热中的索尼被她的理解深深地感动了。在争取自由的事业中,她和索尼心有灵犀。从此,对自由之爱(以汉娜为代表)和婚姻之爱(以艾拉为代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索尼一家的风风雨雨。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南非的启示 豆瓣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我们时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秦晖从南非发现另一个中国,反思福利、暂住证、农民工工棚、非法强拆、新农村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十九年。
曼德拉病危使全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注意到南非——这个以往多灾多难、如今多姿多彩、而未来前程无限的“彩虹之国”、“金砖”新秀。自从曼德拉领导南非人民废除种族隔离、建立民主南非、实现种族和解以来,新南非已经走过了19年的难忘历程。
新南非至今虽然只有19年,但此前四年曼德拉出狱后南非就已经开始新旧“过渡期”,1993年各种族各党派终于达成最后协议即民主南非协商会议公约(CODESA),并通过了新宪法决定建立新南非,至今刚好20年了。而再往前回溯,30年前的1983年发生了非国大武装斗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暴力行动“教堂街事件”;55年前的1958年非国大在加纳第一次呼吁国际社会制裁南非。另一方面,今年也是1948年南非白人国民党上台开始全面实行系统性的种族隔离制度的65周年;1913年第一个种族隔离法《土著土地法》颁布的100周年;南非布尔人殖民者击败反抗的祖鲁人的“血河之战”175周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南非的关注中,秦晖注意到发生南非“部族冲突”的黑人多是祖籍不同的“黑人家园”而在城打工的、南非当局所谓的“流动工人”,他们的“部族矛盾”表象下有着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异:科萨族劳工多是都市贫民区的安家户,而祖鲁族劳工则多是住集体宿舍、家属留守“黑人家园”的单身劳工。由此他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类似现象,以及两国类似现象的制度背景,这些背景与两国经济发展及高速增长时期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到民主化前南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与我们的对照。
主要观点:
曼德拉不是霍梅尼式的“圣人”或曹操式的“英雄”,更不是绿林式的枭雄,他是集道义与理智、勇气与宽容于一身的圣雄式人物。圣雄不是完人,但他给南非带来了希望。因此,无论基于价值判断还是基于功效判断,曼德拉投身“革命”如果说无须被“崇拜”的话,那么至少也是不该被诅咒的。
——“曼德拉现象”的历史意义
许多国家、包括印度与拉美的贫民主要特征就是贫困。而与此不同的是:南非的“进城黑人”与中国的“进城农民”除了贫困,更严重的问题是公民权利的缺失。他们不仅是穷人,而且是“贱人”。当然,印度民间的种姓制下也有“贱民”,但那里的“贱民”只受民间传统的歧视,国家把这种歧视视为非法。而中国与南非的贱民受到的恰恰是来自国家的“合法”歧视。
——从南非看中国
南非共大概可以说是当代世界最“自信”的共产党之一——她的自信表现在不害怕在民主政治舞台上与别人公平竞争,自信可以靠讲理、靠做事,而不是靠“专政”,靠强权封别人的嘴来取胜。南非共从来不是“甘地主义”者,在别人武力镇压她时她会武力抗争,不会任人宰割束手待毙。但她也不相信武装夺权,早在武装斗争时期她就已经在自己的纲领中放弃了“专政”的说法,更不会用武装去摧毁宪政民主。
——新南非十九年
豆瓣
Disgrace
8.2 (33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 M. 库切 译者: 张冲 译林出版社 2010 - 8
《耻》是一本极具可读性,且从内容到寓意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层次的作品。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小说反映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往日的种族冲突,触及了当代对浪漫激情与伦理道德的态度。
2013年8月20日 已读
有一个评论是说Grace是怎样被Dis的。越读下去越精彩的感觉,为主人公的无奈与挣扎。很有意思的一个老式小说,不是追求结构的那种,饱受新小说折磨之后能读到一个名著感极强的现代小说真是安慰。
南非
耶稣的童年 豆瓣
The Childhood of Jesus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文敏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个奇特而神秘的故事。一名寂寞男子,一个天才儿童,远渡重洋来到陌生国度。他们被抹除记忆,篡改身份,同另一位不相干的女子组成“偶合家庭”,开始全新生活。小说带有喜剧性的惊奇和震动,叙事织体仍是库切式的稠密,包含“新生活”所指涉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