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季风青少年哲学课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 蔡文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讲,主题涉及自我、生命、心灵、爱和科学等,由上海季风书园邀请的八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哲学教师担任主讲。他们结合当下的中国语境,针对青少年的知识和心理背景,将经典的哲学命题循循善诱地展开,开启一趟趟有趣的智慧之旅。
▼名人推荐

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为 一种“治疗”,就是帮助我们摆脱智识上的偏见、蒙昧和顽疾,对理所当然的成见提出质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一个“动词”,它不是一个我们能掌握于手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在展开的追寻智慧和生活的旅程。——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 刘擎

教育原本是要释放心性、更新观念、追寻真理,赋予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但是我们被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填塞得满满的,这些有形的东西形成一个无形的幕布,我们很难突破它去探求未知的领域,因为幕布下的我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力,而哲学就是引导我们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习以为常的正确,这是哲学的价值,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 于淼
▼编辑推荐
“缸中之脑”是怎么回事?
机器人有没有心灵?
科学就等同于正确吗?
来自上海季风书园的青少年公开课,不提供哲学入门,而是把哲学还给孩子。
2022年5月9日 已读
22/15 瞎胡看看。冷欣关于居所的那篇很喜欢,读得眼泪汪汪。思想实验也很多意思。羡慕一二线城市的青少年,不过也没有那么羡慕。
哲学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2020年1月6日 已读
常读常新。周老的翻译在前,后版本的访谈简直是机翻。[2019.06.30]
哲学
物化 豆瓣
Verdinglichung: Eine an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
9.0 (6 个评分)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译者: 罗名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20世纪初曾经提出一个经典学说:“物化”,它用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商品关系日益入侵到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因而变得扭曲。
那么,一种非物化、非扭曲的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物化状态是否无法回避?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如何面对物化状态?第三代法兰克服学派的旗帜性人物霍耐特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重新考察了卢卡奇的学说。
通过将卢卡奇的学说放置在一个更加综合的知识谱系中考察(包括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传统以及英语学界晚近的发展心理学),霍耐特不仅向我们呈现了物化学说的理路,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他自己 “承认理论”。在他那里,物化得到了崭新的定义:物化乃是对承认的遗忘。
2019年4月11日 想读 已有
哲学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豆瓣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作者: (英)边沁 译者: 时殷弘 商务印书馆 2005 - 7
杰里米·边沁(1748—1832),英国法学家、哲学家,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奠基人。本书发表于1789年,系统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学思想,即一项法律的制定和形成,都要有人的因素在内,法学家应该为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着想,从而使法律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最终符合人们的最大福利。本书为法理学经典著作。
权力的文化逻辑 豆瓣
作者: 朱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第一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简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会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和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均为本书重点。前者探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后者论述了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结论部分批判性质疑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有效性限度。附录部分收录了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代表性译文。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文化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并对于中国语境中的历史文化实践进行了理论的运用与分析。布迪厄社会学文化学理论的精髓在于反对一切形式的符号控制,反对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为了实现这一实践目的,他一方面借助于独特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考察了人类行动的逻辑,从而 获得了他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哲学家的崇高声誉;另一方面,他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统治阶层是如何在获得被统治者共识的条件下,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法性治理的。
反对完美 豆瓣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6.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黄慧慧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继《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之后,又一次从社会热点入手,激发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更深刻地把握现实问题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敏锐地指出,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追求完美正在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父母将可以在基因超市中自由定制子女的先天特质;运动员将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赛场表现;学生将可以通过服用记忆药片代替寒窗苦读……这究竟会带来个体的彻底解放,还是社会的无限混乱?
桑德尔指出,人类利用科技追求完美,貌似是大众的狂欢,实则蕴藏着深深的危机——维系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很可能坍塌,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也会错乱。在清晰的论证和简洁的语言中,我们将逐渐体会到在 “反对完美”立场的背后,作者对人在天地中位置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东方学 豆瓣
Orientalism
8.0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后殖民理论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赵稀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后殖民理论》内容简介:西方的反殖民思想,与殖民历史一样久远。早期西方反殖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道主义的道德批判,另一种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批判。前者可以被称为欧洲殖民主义批评之父的拉斯·加萨斯(Las Casas)主教写于l542年的《简论印第安人的毁灭》(A Short Account of the Degtruction of America)一文为代表,后者可以亚当·斯密写于1776年的《国富论》为代表。应该说,l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超越了上述人道主义道德批判和自由主义经济批判两种欧洲思想传统。在经济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反亚当·斯密等人认为殖民主义不能使宗主国受益的说法,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卡尔·马克思 豆瓣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8.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收藏版) 豆瓣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作者: (英)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杜汝楫 / 邱仁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收藏版)(精)》是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名著。全书以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对所谓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介绍和批驳。作者的结论是: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是不能成立的。
无线:网络文化中激进的经验主义 豆瓣
Wirelessness: Radical Empiricism in Network Cultures
作者: [英] 阿德里安·麦肯齐 译者: 张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9
本书研究了无线是如何成为当代人类经验的主角的。从路由器、智能电话、电子书、城市到在线工作、服务协议、玩具以及国家等各个方面,人们已经感觉到了无线技术所引发的变革。本书作者援引一个世纪之前的哲学技术来分析当代最前沿的后网络时代的人类状况。基于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相关的彻底经验主义,作者提出了把失序的无线网络世界与人们的感知匹配起来的新方式。
哲学是做出来的 豆瓣 Goodreads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Handbook for Beginners
9.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伊·F. 罗森伯格 译者: 张家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作者对哲学初学者进行授课后形成的讲稿,初版于1978年,此后两次修订再版,本书即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1996年第三版)。本书受到世界很多大学哲学系的好评,被列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思考和论证;哲学论证的方法都有哪些;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对有些例子的操作非常细致深入、一以贯之,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初学学生。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欲望的治疗 豆瓣 Goodreads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徐向东 / 陈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入门导读,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如果我们错了呢? 豆瓣
作者: [美]查克•克洛斯特曼 译者: 裴剑清 2018 - 9
用有意思的知识,验证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13家媒体的年度好书
----------------------------------------------------------------------------------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美国知名哲学思维畅销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
在本书中,克洛斯特曼从奥卡姆剃刀定律谈到鲍勃•迪伦,从“超对称性”宇宙谈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学地位,从时间的本质谈到NASA对摇滚乐发展的意义。通过谈论这些或 传统或流行的知识,他不断向读者发问:如果换个角度,是不是这些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就会被推翻?我们确信十足的观点有多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究竟看问题重要还是看未来重要?
品味之战 豆瓣
La Guerre du Gout
作者: [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 译者: 赵济鸿 / 施程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经济观察报》2018春季好书(文艺类)上榜!
从维庸到热内,
从萨德到普鲁斯特,
从提香到毕加索,
一架自如穿梭时光的哲思云梯,一段生动、辉煌的艺术文学史,一次“原样派”的先锋之旅
《品味之战》是一部颇具先锋气质的文艺史,它挑战了传统的年份叙事安排,以文学和艺术中的“情色”为基点,重新发现并分析了那些持有自由思想的 文学先驱者和引领当代潮流的艺术家们的内在联系。索莱尔斯的用意在于让现代人重回经典,通过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史与文学史,以此 对抗当下不断平庸化的“品味”潮流。
平常的恶 豆瓣
Ordinary Vic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丝·N.施克莱 译者: 钱一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指出人的七宗罪——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傲慢,是人类性格的深渊面,而施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平常的恶”的概念,认为残酷、虚伪、傲慢、背叛和愤世嫉俗等,不过是浅滩暗礁,以充满活力和野蛮的方式成为人类性格的瑕疵。 施克莱从一批伟大的作家的作品 的解读——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虚伪,简•奥斯汀的势利,莎士比亚和孟德斯鸠的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残酷,康拉德和福克纳的背叛——揭示了恶的本质及其影响。她审视了它们的破坏性影响,及其对政府和公民的影响。
《平常的恶》是一本智慧、聪明、心思细腻的书,它讨论了各种个人之恶——残忍、虚伪、势利等——的危害与价值。施克莱教授探究了这些恶的重要性,哪些恶比其他恶更坏,它们可以为社会作出何种积极贡献,以及在不同社会中,这些恶的含义有何种差别。 ——伯纳德·威廉斯
利维坦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英]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2017 - 3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人类》,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论国家》,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信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如议会),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贪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8.4 (2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2
1978年,中国经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向自由化的转变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下令限制工会力量并终止国家持续十年之久的滞胀惨状。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通过一系列特殊政策为金融和产业松绑,将美国带上了一条复苏经济的道路。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以及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9.5 (2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译者: 阎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