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冰冻时光之窗 豆瓣
The Fantastic World of Yuri Vynnychuk
作者: [乌克兰]尤里·维尼楚克 译者: 杨靖 东方出版社 2018 - 11
两获BBC图书奖、文学大师尤里`维尼楚克精选集登陆中国。
当代乌克兰最政治不正确的作家,不屈不挠的偶像破坏者,后苏维埃cult、科幻、情色、反乌托邦。
-
欢迎来到怪诞瑰丽的异想世界。
-
☞内容介绍
-
作为维尼楚克的首个中译本,《冰冻时光之窗》选译了维尼楚克最具代表性的 的17个完整短篇以及5种长篇的精彩片段,包含了抒情与哲理故事、心理小说、奇幻寓言、黑色幽默与讽刺以及低俗小说等各种类型。
-
从抒情与哲学想象,到人性的病理分析,从奇幻与变形世界,到黑色幽默与讽刺,邪典、科 幻、情色、超现实、反乌托邦、黑色幽默、两性喜剧,这位文学大师,是个犀利毒辣的老“朋克”,是个古灵精怪的千面巫师,是个奇思妙想的造梦者。
-
☞编辑推荐
-
不是每位了不起的作家,都能在在世时获奖无数、尽人皆知;不是每本在文学的银河之中光辉难掩的佳作,都蜚声世界、洛阳纸贵。就像乌克兰文学大师尤里·维尼楚克,他令某些人恐惧,引起某些人的愤怒,被躲避、被封杀、被人为掩藏,但是,必须冒犯他们!历史自会证明其不朽。
-
不是每一部“高雅文学”都曲高和寡、玄而又玄;也有些“低俗小说”亦庄亦谐、弦外有音,登上大雅之堂——在维尼楚克笔下,一切都难以被简单定义。
-
尤里•维尼楚克是当代乌克兰最具代表性、创作水准最高的作家、小说家之一。在英语世界尚未对这位作家的重要性及其文学天才的多面性全面认识,中文读者对其则更为陌生,因此这一选本的翻译引进意义重大。
-
维尼楚克的短篇构思精妙,充满诗意描画,又不乏崇高之美;他擅长以悲喜交加的魔幻现实主义笔触刻画乌克兰历史的悲剧性及人民的生存状态,从而引领读者进入小说家以当下社会现实为基础、凭借文学想象创造出的奇幻世界。
福地 豆瓣
Ziemia obiecana
作者: [波兰]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译者: 张振辉 / 杨德友 凤凰出版社 2011 - 7
《福地》内容简介:波澜壮阔的资本社会的真实画图,资本家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人们拜倒在金钱脚下,而金钱又成为导致种种罪恶的根源及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这部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以当时波兰最大的工业城市、财富追求者心中的“福地”——罗兹为背景,绘写了一副资本社会发展的真实画图,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资本社会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竞争。作家笔下的一群波兰、犹太、德国资本家形象,既有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等等共同的本质,又各有发迹的道路和独特的性格。小说有力解释了人物个性的复杂和多样。主人公波兰实业家博罗维耶茨基在事业上的雄心、苦干,在情爱上的虚伪、自私,以及有关人物——从富豪、好友到情妇、未婚妻同他的关系,尤其刻画得准确、鲜明。
独抒己见 豆瓣
Strong Opinion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时震 豆瓣
Timequake
8.0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勇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九天译文 2018 - 6
这个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他才不在乎!
他宣布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就是扯淡。所以,他死了……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冯内古特一生压轴之作,经典文学的“至高想象力”。
看似在说预言,实际在说现实,他是这个时代最诚实的作家。
嬉笑怒骂×黑色幽默×荒诞不羁×神来之笔……揭开这个世界所有的伤疤。
世界文坛几代人的精神偶像:村上春树,多丽丝·莱辛,诺曼·梅勒,格雷厄姆·格林……
各国媒体最推崇的公知代表: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
冯内古特运用科幻小说的形式,后现代主义的笔法,幽默讽刺的文字,精心构建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即“时震”:宇宙中的时空统一体因出现了自信危机,突然收缩而产生了“时震”,并决定要寻寻乐子调剂一下,将世界重新弹回到10年以前。每个人都在一种“似曾经历过的错觉”之下,完全一样地重复以前所做的一切。
时震是冯内古特自创的词,它就是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地震。在这个科技与物欲的世界里,已经逐渐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决策的正确,丧失了自由的意志。如果时间可以重来过,我们能否在千疮百孔的世界中重建?冯内古特一脸坏笑地认真拷问我们。
书中批判了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的扩张,是谓完成纳粹“未竟的事业”;对新世纪的发明如原子弹、军事研发的嘲讽;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揭示,如贫富差距,造假,婚姻,饥荒等问题;对人类精神未来的忧虑,如自尊的丧失,文学艺术的堕落,低俗娱乐业等。
本书还是一部神奇预言书,至今很多人都认为冯内古特死于1997年,坊间流传,冯内古特经历过时间重置,他死过两次!1997年完成的半自传体小说《时震》,预言了自己84岁时结束一生。一语成谶,他自己在2007年84岁时谢世,不过死因是意外摔伤,而不是他最喜欢的死法:在乞力马扎罗山脉死于飞机失事。冯内古特死前自嘲:文学就是个笑话,加缪死于车祸,冯内古特死于摔跤。
难道你不觉得这个星球是宇宙的疯人院吗?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
他是几代美国年轻人的偶像,是我们自己的马克•吐温。
——[美]诺曼•梅勒
因为知道了冯内古特,心想还有这样的小说啊,我觉得这极大地影响了比如《且听风吟》和《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假如没有他们,我想或许就不会有那样的作品了。
——[日]村上春树
冯内古特是乔治•奥威尔、卡里加里博士和闪电侠的合体……一个滑稽而疯狂的科学家。
——《时代周刊》
盲刺客 豆瓣 Goodreads
The Blind Assassin
9.0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韩忠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这是一部结构奇巧、故事里套故事的小说。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劳拉,小说一开始就在车祸中死去;另一个是她的姐姐艾丽丝,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回忆着 快被湮没的往事。有关盲刺客的故事是劳拉生前写的,描述了在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一个富家小姐和一个在逃的穷小伙子的恋情。同时,这对恋人想象出了发 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故事里充满了爱、牺牲与背叛。而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艾丽丝嫁给了富商理查德,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桩美满的婚姻,殊不知,理查德将魔爪伸向了小姨子劳拉,于是,劳拉的车祸令人产生了怀疑……
塞纳河畔 豆瓣
作者: [俄] 伊·奥多耶夫采娃 译者: 蓝英年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6 - 1
伊•奥多耶夫采娃是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长寿女作家。她既是白银时代的诗人,又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本书是一部关于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回忆录,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们的难忘聚会、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这些作家一个个都个性独特、才华横溢,如著名诗人叶赛宁、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俄罗斯国宝级作家苔菲、作家夫妻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令人掩卷难忘;其中作者对诺贝尔奖得主布宁的描写和刻划尤为细腻、深刻,展现了他在晚年时期内心的孤独和深沉。本书以其优美、丰富和精彩,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谁偷走了美国梦 豆瓣
Who Stole the American Dream?
作者: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 译者: 文泽尔 雅众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8 - 7
★★★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力作
赓续名作《光荣与梦想》
为你揭示美国中产之殇
★★★
特朗普上台执政路线图的预言之书;中美经贸关系未来走向的镜鉴之书;美国中产阶级走向没落的教训之书
【内容简介】
特朗普上台之前五年,《谁偷走了美国梦》一书风行美国,登上各种畅销榜。美国普利 策新闻奖获得者、资深时政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告诉美国人民,美国梦在美国立法机构、政治制度和资本力量的合力之下,正在一步步走向瓦解。他通过走访卡特、克林顿、索罗斯等美国政界、商界大佬和几十位典型的美国中产民众,揭示了白宫、国会山和华尔街的精英们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左右美国国家政策的走向,及其对美国中产人群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中产阶层既可以是现代社会的塑造者,也可能是权贵阶级的牺牲对象。
【编辑推荐】
1. 时代性强。
最早预示特朗普上台的警世之书。
特朗普成功当选震惊了世界,到现在很多人都还不知道美国发生了什么。但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四年,史密斯在本书里就把问题说透了。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就是特朗普的施政纲领。
2. 可读性强。
虽然作者通篇都在解读美国的政治经济大问题,却让读者读来却容易进入,不觉晦涩、繁冗。他在行文和篇章布局上注重读者阅读体验,再以叙事和论述相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读者在轻松地阅读中洞见美国深刻的社会问题。
3. 资料扎实。
作为美国首屈一指的调查报道类记者,作者为写作此书做了大量的人物采访和资料搜集。无一字无来历。本书英文注释多达426条,引用书籍和文章达75余本/篇。
【吴晓波推荐】
中美两国处于贸易摩擦高峰期,其实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实有很多相似。比如中国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美国也有“铁锈地带”。1970年代以来,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产业衰退期,该地区原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海外,本地工人大量下岗,不再能保持体面的中产生活水平。
《谁偷走了美国梦》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读完本书,你会理了解为什么会他们后来成了特朗普的选民。中国目前也有相似的问题,也应当有借鉴之意。
【媒体推荐】
史密斯为卷入历史的这些大人物小人物所作的画像让整个叙述生动起来,将枯燥的经济分析还原为复杂的人性问题……而这些人物本来就是与历史不可分离的。
——路透社
对美国四十余年来的经济历程做了全面而权威的审视。
——《赫芬顿邮报》
有些好作品能解释清楚我们所处的泥潭……但是没有书能像史密斯一样准确而畅晓地用细节追溯到源头”
——《西雅图时报》
视域广阔……史密斯开出了一些可以缓解美国当下问题症状的药方。
——《今日美国》
对美国当下经济症状做了精湛、全面而合乎逻辑的分析和诊断。
——《科克斯书评》
劳拉的原型 豆瓣
The Original of Laura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 [美]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 编 译者: 谭惠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2
“如果说《洛丽塔》是耀眼的蝴蝶,《劳拉的原型》就是天才之蛹。”
★ 纳博科夫要求焚毁的最后一部手稿
★ 在生命的尽头凝视死神之邀
★ “小说的原型”,再现了灵感在伟大作家脑中生成、演变的过程
《劳拉的原型》是纳博科夫的一部未竟之作,是他晚年最后一部手稿。小说讲述了一个极为臃肿肥胖 的学者菲利普•王尔德,娶了一个苗条貌美却水性杨花的芭蕾舞演员弗洛拉,他一方面不得不忍受妻子对他的谎言和背叛,另一方面沉溺于自我毁灭带来的快感。关于死亡及死后世界这一纳博科夫从小就颇感兴趣的主题,它提供了让人耳目一新、丰赡详尽的描述。
《劳拉的原型》出版过程颇具争议,纳博科夫曾要求将其焚毁,但其子德米特里最终决定出版。大量手稿卡片的影印忠实呈现了一部小说的诞生过程,读者可从中一窥灵感如何在伟大作家的脑中生成及演变。
当你老去 豆瓣
Senilità
作者: [意]伊塔洛·斯韦沃 译者: 张智中 天地出版社 2018 - 7
艾米利奥和妹妹艾米莉亚过着相依为命的贫苦生活,他们的生活黯淡无光。安吉丽娜的出现,像一道光照亮了艾米利奥,30多岁的艾米利奥坠入了爱河。但安吉丽娜本质上却是个放荡薄情的女人,她一次次地欺骗艾米利奥,辜负他的感情。艾米利奥却深陷其中,在这段感情中心力交瘁,无暇顾及自己的妹 妹,妹妹最后因病去世,安吉丽娜与别人私奔,艾米利奥同时失去了妹妹和情人… 这是文学史上关于“爱情”和“孤独”的一声呜咽。
我的奋斗2 豆瓣
Min Kamp 2
8.7 (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译者: 康慨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属于个人的自我空间与属于家庭的情感轨迹,一场空间与线条间的缠斗,无法可解。
☆莉迪亚·戴维斯 + 乔纳森·勒瑟姆 + 扎迪·史密斯共同捧读
☆美国文学评论第一人詹姆斯·伍德三轮长文力荐
.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而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善于在日常细节中呈现动人的敏感。
.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二部,描写了主角卡尔·奥韦如何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角色:他是充满着躁动的荷尔蒙、在爱河中追逐嬉弄的情人,是柔情蜜意、有求必应的陪产丈夫,是推持着三架童车壮观出行的新手爸爸,是不知如何应对岳母大人的蹩脚女婿,是在自己母亲的生日庆典上古怪致辞的好儿子——因为他也是凌晨或午夜独自在斗室写作的作家,这一切得以被生动记录。
.
“没有其他作家做过类似尝试,克瑙斯高捕捉到了当代人的自我关注,既是一种解放—无尽的内在探索—也是一种牢笼。他不停挣扎于如何面向世界又避免被世界吞噬。”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时间与河流 豆瓣
作者: (美)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刘积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5
这是作者成名作《天使望故乡》的续集, 记述了尤金•甘特从20岁到25岁的生活经历。小说从尤金离开家乡赴哈佛学习写起,写了他在哈佛的生活情况、回家奔丧的见闻、被捕入狱的事件、在纽约教书的经历、在欧洲旅行以及乘船回国时遇见埃斯塔等情节。作者试图通过叙述一个来自美国南部偏僻小镇的青年的成长过程,来揭示他内心的迷惘,表现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幸福和真理的追求。
蓝色笔记本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丹尼尔·哈尔姆斯 译者: 张猛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苏联著名作家哈尔姆斯短篇小说集。小说多为结构简单、文字简练的短篇。作者极尽想象,将世态百相隐藏于文中荒诞的表象之下,那些生活中离奇乖戾的情节正是人们最真实的内心反应,是长期压抑之下人们的潜意识的再现。哈尔姆斯精心构思了这些荒诞之作,正是为了让它们来唤醒浑噩的人们,提醒人们警醒自己内心真实的荒凉。
恶棍列传 豆瓣 Goodreads
Historia universal de la infamia
8.1 (14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博尔赫斯首部小说作品,1935年出版,集中讲述世界各地“恶棍”的故事,既有美国南方的奴隶贩子、纽约黑帮头目,也有冒名顶替望族子弟的英国流浪汉,甚至包括日本江户幕府时期侮辱赤穗藩主而最终被复仇的礼官吉良上野介、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女海盗郑寡妇。真实的历史背景,与作家的想象交织在一起,刻画出芜杂的社会角落里生长出来的一个个“反英雄”形象。奇绝荒诞的情节、稀奇古怪的人物、精妙幽默的语言共同构成巴罗克的浮饰风格,作者说:“书里有绞刑架和海盗,标题上有‘恶棍’当道,但是混乱之下空无一物。它只是外表,形象的外表;正因为这一点,也许给人以欢乐。”
美好的七年 豆瓣
The Seven good year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过去七年间,埃特加•凯雷特有很多担忧:儿子列夫出生在恐怖袭击的中心特拉维夫;父亲生病了;他经常做关于伊朗总统的噩梦;还有一个穷追不舍的电话销售员大概一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会推销产品给他。但从黑暗、荒诞的生活中诞生了许多有趣、温柔和沉思的文章。凯雷特在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趣 和深刻之间自由转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反复无常,人类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善的。
滨河街公寓 豆瓣
Дом на Набережной
作者: 尤里·特里丰诺夫 译者: 蓝英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9
文学的任务从总体上来说是使人变得更美好。——尤里•特里丰诺夫
本书写于1976年,借小人物格列勃夫以求官心走学术路、终于在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的发家史,生动刻画了斯大林时代的世风时相。当年的滨河街公寓居住着前苏联的高干、学者和各界名人,代表了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也成为主人公格列勃夫野心的象征。当他终于拜入著名学者甘丘克门下并获得教授女儿的芳心,眼见跻身上流社会指日可待之时,却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学校当权派对甘丘克的诬陷与排挤,他以十足的“理性”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可耻的抉择,墙头草格列勃夫的发家史自此开始。)在这部高度浓缩的中篇小说里,前苏联社会各时期、各阶层人物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新老权贵争权夺势、尔虞我诈的悲喜剧。本书出版后引起读者和文坛热议,被解读为“反市侩小说”、“反特权小说”。小说也因此遭到前苏联当局诟病,被指责为歪曲现实的反苏小说。这部作品中文版曾于1978年出版,封面左角印着‘供内部参考。
寻墓者说 豆瓣
作者: 蓝英年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6 - 2
《寻墓者说》这本书不仅是对苏联文学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对苏联政治、历史真相的揭秘,澄清了俄罗斯文学在苏联时期受到政治扭曲后的一些真实情况。书中作者将自叙与挖掘苏联历史真相结合在一起,看似不相干,而深意自在其中,无论是回忆、揭秘,都让人感受到了在历史大动荡下,普通人的无奈和渺小,同时也引发人们重新认识和审视苏联时代的俄罗斯和俄罗斯文学。
石榴石手镯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库普林 / [俄罗斯] 亚历山大·库普林 译者: 蓝英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7
本书内容: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的幕间休息结束了。乐队指导伊凡・伊凡维奇・冯・海肯多尔夫刚刚在指挥演奏序曲中最引人入胜的那段,这首序曲分外晚显地表现出犹太教人在当巴比伦俘虏时痛器流涕的情景。 伊凡・伊凡诺维奇酷爱那些自始至终演奏缠绵悱恻的赋格曲的剧本。在演奏时,长笛如泣如诉的哀号跟黑管感人肺腑的悲叹交织在一起,长号毫不留情地呜呜作响,土耳其鼓低沉的呼呼声盖过了一切乐声,而那些乐师,在让一片嘈嘈杂杂的声响达到了登峰造极后,准备放下乐器,他们向乐队指挥投入一瞥充满阴郁绝望的目光……
火红色的猴子 豆瓣
作者: [俄]米哈伊尔·波波夫 译者: 张鸿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小说讲述了遥远的未来,所有的国界不复存在,高等生命体依靠帮派体系控制着人类共同体。全人类的各种感情、嗜好、欲望、本能在计划好的地区战争中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时有一位被蔑称为蛮人的异族英雄,他破除了帮派体系,地球陷入一片混沌乱象……
普希金之家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安德烈·比托夫 译者: 王加兴 / 胡学星 2017 - 3
《普希金之家》是安德烈·比托夫于1964—1971年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后历经多年几经修改才得以正式出版。
小说刻画了奥多耶夫采夫一家祖孙三代知识分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精神贵族、苏联知识分子、消亡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并描述了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命运和生存状态。作者着重描写了廖瓦·奥多耶夫采夫从中学毕业到进入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普希金之家”工作这段生活的经历。
该作品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作为“回归文学”在苏联甫一问世,便获得广泛好评。
碲钉国 豆瓣
Теллурия
作者: [俄]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译者: 王宗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 - 4
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欧洲和俄罗斯,在意识形态乌托邦、地缘政治乌托邦和技术乌托邦相继覆灭之后,欧亚大陆陷入了幸福而开明的新中世纪。此时的人类不再急于发展,而是试图通过“碲钉”这种高麻醉物质找到新的极乐世界,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碲钉国——新的乌托邦。小说由五十个互不相关的故事组成,由每一章都会出现的“碲钉”连接,仿佛一个“用碎布头拼接起来的花被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