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
82年生的金智英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2년생 김지영
8.0 (381 个评分) 作者: [韩]赵南柱 译者: 尹嘉玄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9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亚洲10年来罕见的现象级畅销书,凭口口相传在韩国销量突破100万册。
韩国书店联合会评选2017年最佳小说,作者赵南柱被授予“年度作家”殊荣。
韩国总统文在寅、国民主持人刘在石、“少女时代”崔秀英、BTS团长金南 俊都 在阅读, 但阅读这本书的女艺人会被人身攻击。
《熔炉》《釜山行》原班主演孔侑、郑有美出演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内容简介: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某医院妇产科。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十三平的房子里。
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
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证言 豆瓣 Goodreads
The Testaments
8.8 (9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于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2020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新浪好书推荐“2020年度推荐图书”
全球超级畅销书《使女的故事》续作
2019年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二度折桂
全新角色演绎不同视角,首次披露基列国背后的秘闻
英国每四秒售出一本,全球上市首周50万册即告售罄。
即将改编电视剧集,延续《使女的故事》电视剧收视神话。
----- ---------------- --------------------------------------------
“这部小说并不像出自一位处于写作生涯晚期的作家之手,相反更像是她的巅峰之作,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布克奖评委丽兹•考尔德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她一向超前。不管是她的哪部小说,读者定会在半小时内沉迷其中。”
——资深出版人卡门•卡里尔
“如果哪一位小说家能够证明创作一本续作是正确选择的话,就非阿特伍德莫属了。”
——《卫报》
-----------------------------------------------------------------------------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曾多次向我提问,关于基列国及其内部运作的细节。这些疑问都成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而另一部分的灵感来源则是我们正身处其间的这个世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2021年3月23日 已读
(21-11)有点太「好读」了。类型化的成分大于文学。又是谍战、宫斗这种类型,很难形容。喜欢《使女的故事》更多。当然好还是好的。
加拿大 女性文学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20年10月29日 已读
读完了,我得说,我很喜欢这部组曲,但最后一本让我很难受。而且我并不是特别有勇气直面这种不适。想到《野梨树》,波涛汹涌。
女性文学 意大利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20年10月21日 已读
第二本第三本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60年代世界范围的左翼运动,以及运动如何裹挟普通人,通过各种层面渗入一般的,外围普通人的生活中。
女性文学 意大利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这本不如第一本。出轨视同对婚姻的反抗,很好。但三角恋三流了,玛丽苏也三流了。群像还是写得很精彩,但人人的情感动机都出于爱莉拉,让故事逊色了。[2017.12.22]
女性文学 意大利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2020年10月12日 已读
太精彩了,为我原来一直因为它的通俗性抗拒阅读而有点羞愧。非常敏锐,扎实,作者还是留了情面。真的很好,小镇做题家回忆录。
女性文学 意大利
使女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Handmaid's Tale
8.7 (19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2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18年8月27日 已读
2018-34 从小说角度来看也是纯粹的、全然的好。Atwood写使女用黄油抹脸,这琐碎的日常里的细节。末世的、真实的、贴近的想法。她非常了解普通人。我甚至不愿意去比照当下世界(虽然,正是因为这两年以来的种种社会事件,我才得以知道这本书)。作者真的会写故事。她写普通人在这境地里如何被同化、如何屈服,写一个不坏的人如何麻木、如何对他者的痛苦视而不见,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如何抓住爱和爱的回忆,善念所能为善念的根基。她不控诉、不揭露、不批判,她不过是呈现……这力量也够大了。而有些过于细节的痛苦,竟然像林奕含……真好啊。
加拿大 女性文学
亲爱的生活 豆瓣
Dear Lif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姚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
★ 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艾丽丝•门罗
★ 艾丽丝•门罗是非常稳定的作家,所有作品都很出色,但我还是向读者推荐《亲爱的生活》。这是一部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 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
★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
------------------------
这是关于生活,你能说出的一切。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亲爱的,生活。
------------------------
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费城问询报》
近乎完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用这么短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
《亲爱的生活》的故事破坏了既定的写作规则,再一次展示出了门罗短篇小说中心理感受的锋利感、脆弱感以及门罗的大师技艺。——《华盛顿邮报》
充满智慧,令人难以忘怀。《亲爱的生活》是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波士顿环球报》
艾丽丝•门罗是公认的加拿大文学财富。这一部新作,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再一次证明她名不虚传。——《华盛顿时报》
艾丽丝•门罗不只应该被敬重,更应该被珍惜……《亲爱的生活》与她的前作相比,更丰富、更震撼。——《纽约书评》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不只是在我们的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8年6月10日 已读
2018-21 读门罗需要全神贯注……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紧张的尴尬。打个比方,就是说回到家,感觉一切如常得很刻意也很可疑。但是说不清哪里不对。然后,推开门,不小心撞破了关系不好也不坏的室友偷情。不忍心也不应该看下去,但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耻(disgrace),生活中优雅(如果曾经有过的话)是怎样被消解掉的。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形容,就是……生活,观看生活的时候存在的微妙的警惕和直觉。
加拿大 女性文学 短篇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4 (1031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2018年2月27日 已读
2018-07 真的受到张爱玲很大的影响。或者说在最近的时刻里它分外地击穿我。为什么说中文的土地可以这样饱受蹂躏和摧残,为什么在这浩浩汤汤的语境下满是污垢和无耻。为什么这片有过李白杜甫苏轼的土地从未得到过自由、即使是初中生也背过李白背过王之涣背过柳宗元。那为什么美与真善如此隔绝。又何止是少女被强暴。是这片说中文的土地被强暴、被奸污、被亵辱、被核爆。你我又何曾置身事外,我们是一种强暴的幸存者,却是另一种强暴,所谓强权所谓暴力的受害者。
台湾 女性文学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2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2017年6月4日 已读
17-22 林生前采访的问题,1)美为什么不会导向真与善;2)如果美与真、善无关,那美是虚伪的吗?听访谈的时候我以为她在讲老师,讲读书人怎么这样无耻。读书的时候,发现她是知道的,她厌弃“这个人竟然这样不加掩饰的俗气”。她或许其实是愤恨,我是美的,我理解美,为什么无法因此获救。
台湾 女性文学
鱼和它的自行车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 4
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权运动高潮中,女权主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叫: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一样。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绍所的名字,叫做:鱼在找它的自行车。
一个北京的妇女问题研究者认为,上海市民阶级的妇女,在生活中看不见内心的理想,安身于小康的生活,沉湎于都市的时尚,生活的激情对于她们,就像自行车对于一条鱼一样。
陈丹燕认为:对生活的激情,对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对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鱼和自行车的关系。
《鱼和它的自行车》通过一个上海女子从十七岁的女孩,到为人妻母的成长过程,她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她像雀斑一样可以因为防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退的痛苦,通过她和大多数上海女子一样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故事,再现了鱼到底是怎样找它的自行车的。找到了以后鱼又是怎样照顾它的自行车。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条鱼,还有一辆自行车。
2015年6月11日 已读
写得真好啊。很适合我,很适合如果可能的话,只想自私的人类。爱一个遥遥的幻影,倘若ta到了面前就幻灭,就厌恶憎恨。需要一个遥远的慰借,好的东西不要据为己有。只要看,多好啊。第一次觉得女作家写这种文艺女性化的作品会是好的。32.
中国 女性文学
万箭穿心 豆瓣
8.8 (34 个评分) 作者: 方方 重庆出版社 2013 - 7
主人公李宝莉年轻时美貌能干,但性格过于不饶人。嘴上的厉害让丈夫马学武一日日活在压抑之中。为了排解生活的苦闷,马学武与同厂的打字员成了秘密情人。李宝莉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打电话报警,马学武和打字员在旅馆被抓。丈夫得知事情的真相后跳江自尽。
儿子小宝不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伤害。大学毕业后毅然与母亲断绝关系。为了小宝的成长,忍辱负重做“扁担”的李宝莉该何去何从?
小说从李宝莉家买了风水极差,是“万箭穿心”格局的楼房写起。这个伏笔意味着后面到来的人生将全是无法开解的苦难。这注定的“债”,李宝莉将一笔一笔地用他的生命来偿还。
2015年6月3日 已读
也谈不上太好或太不好。有点《活着》的意思,也像余华一样,苦难困厄都来得古怪。女主角的人物,我见了很多这样的人。都相似,都痛苦,都从不相信自己有错。大概这样的原因,我很难喜欢,却也没法讨厌。虽然很痛苦,也很愤怒。就说,我真的非常喜欢方言小说,活泼泼的。28.
中国 女性文学 当代
饥饿的女儿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虹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5
《饥饿的女儿》内容简介:她,出生在饥荒年代的重庆,排行老六,在母亲的恶骂、父亲的叹息和兄姊的白眼中孤独长大。终于,十八岁那年,所有的秘密在时代的暗潮裹挟中一一揭开……
点击链接进入:
《饥饿的女儿》
《阿难:我的印度之行》
《虹影:英国情人》
2015年1月24日 已读
很惊讶,我很久没有读一本书到痛苦的地步了。有太多专注于自己的女作者了,然而她还是让我觉得……?川渝的女作家的语感真是太强了,动词用得真是挠心,抓得我太痛苦了。她写她和历史老师,即使是这样一个自私又虚伪的人,我隔着纸页也要爱上他了,我爱他,我明白她为什么爱他,我明白那是什么样的爱,什么样的不爱。大概每个文艺女青年必须有缺失的父亲、爱上一个年长男人的经历才能圆满地所谓的抵达吧。她说的我就愿意相信啊,真是奇怪,愿意用阴冷的、逼仄的眼神去打量和审视。想象那个住着对我来说重要的人的地方,南岸呐,重庆哪。真是令人痛苦。痛苦得让我说不出话来。就这样走下去吧,就这样写自己的生活的狭隘与贫瘠,就这样挣脱出去。因为贫瘠和饥饿,是会代代相传的毒瘤啊。5.
中国 女性文学
胭脂扣 豆瓣
7.2 (39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星出版社 2013 - 10
本书收入李碧华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胭脂扣》,及《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三个中篇。以三个女人的悲剧命运串联起三个痴情故事,在对史实及经典文本演义和解构中描绘出一段段痴男怨女的旷世奇恋,情节曲折奇诡、幽怨缠绵,文字哀婉动人。
三部作品均曾被改编为电影,由张国荣、梅艳芳、王祖贤、刘德华等著名影星主演,在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及亚太影展的评选中斩获多个奖项。由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等执导,张国荣、梅艳芳所主演的《胭脂扣》更是一时风头无二,引发极大轰动,已成华语电影经典之作。
2014年9月13日 已读
图书馆把封套扒了。素白一幅硬壳,封底一滴玫瑰红的眼泪,反而觉得比花团锦簇的封面合意。上一次看李碧华还是高二,读的《霸王别姬》(附《青蛇》),当时也觉得好,也可能这本就是没那本好。说到面冷心冷的女作家,李碧华有点刻意的戏剧化,鬼啊人啊投胎转世,可能是因为做编剧的缘故。亦舒太造作了,还是张爱玲好。说白了,我还是不喜欢她写女人,怨气太重。这样莫名其妙的怨气,还不如亦舒笔下莫名其妙死心塌地爱上白衬衫小脚裤的高帅富,总归是没来由的爱恨,爱也比恨好。如果要我说,挑文革的部分翻翻看也就够了。44.
女性文学 香港
吃饭 豆瓣
作者: [美国] 章小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最老练的小说新手”章小东新作
★另版《活着》名门之后书写吃饭传奇
★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充和题写书名
阅读章小东的《吃饭》,总让人想起余华的《活着》。《活着》为 了活着而不断地死去;而《吃饭》为了吃饭才活着。这不是一部虛构的飘渺,而是我们民族人人记忆散片的黑色之花朵,其真实让人不寒而栗;其质朴使真实成为一种境界而让人尊敬和敬仰。在中国为了活着而吃饭,到美国为了吃饭而活着。这些来之物质的精神之思传递了作家写作的生命之光,而那种吃饭就是生命的故事和人物,则又一次让小说回到了我们民族阅读的伤口上。
——阎连科
读了小东的小说,我几乎经历了一次“惊醒”。吃饭,这是一个多么残酷、多么尖锐、多么致命的问题。没有饭吃,会把一个人推到多荒远、多黑暗的地步。
——刘再复
吃饭,乃是天大的事。 胖妈说,有个地方,叫“伊登”,那里人人不愁饭吃。东东把“伊登”在心里记挂了许多年,终于背起累赘的行囊,从东到西辛苦地寻找吃饭。她曾以为在美国找到了“伊登”,在那里,吃饭把一家三口紧紧维系。东东的一手好菜抹平了生活的艰辛,也让她见证了吃饭的严酷和残忍。 时光流逝,吃饭从这个家庭的最低需求变成了最高享受,东东却发觉“伊登”依然遥远,在追寻“伊登 ”的几十年里,她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
2014年4月11日 已读
在最初我对这本书是不看好的,读完之后反而有所改观。作者诚如她所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在这本半纪实小说里毫不掩饰写到自己的挑剔、嫌弃、讥讽、一些“俗气”的小心思,等等在我看来非常真实可爱的举动。难能可贵的是经历所有一切之后,作者还有一颗葱葱茏茏青翠欲滴的少女心。作为新手,小说确实老道,但是也有新手通常会犯的错误,不舍得舍弃素材。过分强调“吃饭”也显得硬伤。但总归来说,让我很感动。对食物的描写尤其可亲可爱。然后想说一句,不知道阎连科高中阅读是否满分加十?他在封面的荐语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脑洞真是辽阔无垠啊。——我真的很恶心这种在别的书作荐的时候夹带私货的行为。23.
女性文学 随笔
百年好合 豆瓣
7.6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蒋晓云 新星出版社 2014 - 1
★ 蒋晓云被夏志清喻为“又一张爱玲”,连续三次获得联合报文学奖
★ 王安忆作序,倾力推荐
★ 我们终于等到曾源流于同一片黄土地,因改朝换代而离家离乡离国的人,之后的故事。
★ 张爱玲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女人,王安忆写的是一九四九年后留在上海的女人,而蒋晓云写的则是流亡在外的这群女人的故事。
《百年好合》中包含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但是这些主人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女,亲友,或一面之缘。这些人中有上层官太,也有下层舞女,有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有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也有享尽繁华的军官小姐。她们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命运的捉弄,乱世飘零的她们,一人有一个传奇。
2014年3月20日 已读
真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称为又一张爱玲。拿题材相近的张爱玲,白先勇二人作比,描人没有白寥寥数语的功力,写情没有张四两拨千斤的力道。论儿女情思没有老牌个人主义张小姐的冷漠刻薄,论家国情怀比白先勇的亲历悲怆更是比无可比。作者跟王安忆讲她是真的没挨过饿,当然是好事,可是毕竟利弊两分。人物都难看出什么分明,叙事也多半流于流水。总体上只有一篇《红柳娃》可以打到四星半。只能说作者二流功力,一流题材,沾了民国热的光。再提醒自己,收书要谨慎,新出的书还是晾两年再买,这两年买的这种东西太多了,简直浪费书柜。20.
台湾 女性文学 短篇
众声喧哗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众声喧哗》包括著名代表作家王安忆最新创作的小说《众声喧哗》以及6部短篇小说《爱套娃一样爱你》、《释梦》、《林窟》、《恋人絮语》、《闪灵》、《游戏棒》,均为首次成书之作。
《众声喧哗》写的是市井小民,延续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实的细腻笔触。
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 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市井传奇。喧嚣中有静寂,卑微中有真实生活的质地;绵密的写实中,又超拔而出清澈禅机。
6个短篇小说中,最近的一篇写于2012年11月。
2014年3月1日 已读
到了书的后半散文部分,文字变得更匠气和晦涩了起来。王安忆确实是很勤勉的人,如果是迟子建是天才的儿童,王安忆就是勤奋的高中生,下意识地补拙。但是利弊各半,比如散文部分,过于雕琢落入了某种伪哲学的圈套里,反而很难引以共鸣。王的优势还是在于小说,那种用字的审慎正合乎她写上海人,弱化情节也算独有特色。散文需要悟性。同理,她学生张怡微也一样。17.
中国 女性文学
我们家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颜歌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5
《我们家》是颜歌迄今最令读者惊喜的长篇小说力作,2012年10月在《收获》杂志以《段逸兴的一家》之名压轴刊发时即引发强烈关注。
这是一个疯病病人康复后讲述的故事,具有着异乎寻常的阅读快感。在这部从第一页就让人发笑、笑到最后禁不住酸楚的小说中,围绕着给奶奶过八十大寿,颜歌以“我爸爸”为主角,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交错的叙述方式,对“我们家”三代人六十年不宜为外人道的奇葩家事轻巧“曝光”,与此同时,“平乐镇人”在时代变迁中活色生香的麻辣生活也被连皮带骨地定格下来,而这恰恰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度必被留下的存照……
———————————————————————————————————
华语文学传媒奖提名词:
这是2012年度最令人惊喜的新锐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颜歌找到了独属于她的语感,整部作品一气呵成,饱满、丰盈。虽以晚辈视角切入爸爸、妈妈、姑姑、大伯、奶奶的生活,但小说家也把他们视为普通人,叙述父辈、祖辈的性与情感时,她荤腥不讳,坦然自在。金钱是这部小说的潜在推动力,但小说家无意表现它的“罪大恶极”,在颜歌那里,金钱并不是恶的,重要的是人如何理解、使用和对待金钱。有俏皮、幽默,也有从容、豁达及泼辣,颜歌冲破了某种道德趣味和写作成规,她的自我突破令人称道和赞赏。它的发表使颜歌一跃成为80后最值得期待的小说家。
2014年1月24日 已读
唯一的一丁点儿败笔是奶奶和陈修良那段交代的不清楚也没意义。除此之外,结构和语言简直圆融到绝了呀。——写给喜感与尴尬并存,家丑与亲情没有距离的故乡。感慨万千,泪流满面。7.

//2020.12.08重读 已经记不起为什么喜欢了,再读一遍便想起来了。我想我爸了。好奇怪吧,我这点捉襟见肘的人生经验,这周围十来个人的生活轨迹,竟要用这么些书来做佐料,才能囫囵吞下去。
中国 女性文学
悲观主义的花朵 豆瓣
7.4 (102 个评分) 作者: 廖一梅 新星出版社 2008 - 3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编剧廖一梅的长篇小说,再版恢复了早年被删节的部分。
陶然爱上一个比她大20岁的男人陈天,她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成为容纳她悲观然而疯狂的爱情的容器。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现实的存在可以承接得住。一开始这个陈天似乎是最佳人选,但后来逃开了。
2013年12月26日 已读
我一开始想读这个故事好像是因为主角叫陶然,额。不过如此俗套的故事情节居然能吸引我挑灯读完,作者的叙事方式真是太女性化了。即使是理智得不能再理智的摩羯也是这么女性化的呀。大概就是那种特有的柔软又挣扎着想骄傲的叙事方式撩动我了?隐隐有某些地方让我想起《小团圆》。不过,女作家描写感情生活,奇怪的是无论如何都很难不带着自己的影子,写来写去都写成了含沙射影的自传。是优势也是劣势,更多的还是某种缺乏体验的贫瘠吧。评论里有人扒出来徐晨的原型是石康。阿弥陀佛,还是假装不知道的好。否则该倒了多大胃口。
中国 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