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陈怀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陈寅恪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传奇。本书主要研究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特别关注陈寅恪时代国际东方学与西学对其学术之养成、发展、变化的影响。作者运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结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献,考察了陈寅恪在哈佛、德国的留学历程及其所处的欧美学术界,以及他和欧美学者兰曼、白璧德、吕德斯以及其他同辈学者交往的经历,提示了陈寅恪东方学与史学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重点分析了陈寅恪在思想和学术上受到的欧美人文主义、东方主义、文献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
吴宓与陈寅恪 豆瓣
作者: 吴学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本书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核心是对中华文化终身抱持极其坚定的信念,并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脚注趣史 豆瓣
The Footnote: A Curious History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 译者: 张弢 /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格拉夫敦笔下的脚注的历史确实“有趣”,他像一名出色的侦探一样,以倒叙的方式,从当代主流历史学家们的实践出发,逐步回溯前贤,直至其在中世纪的“史前”源头。他对“脚注学”(Fussnotengeschichte)的梳理,篇幅虽小,却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Donald R. Kelley(美国罗格斯大学)
安东尼•格拉夫敦以其广博的学识,将各个时期看待与运用脚注的方式的变迁,与历史写作之发展的大背景一起,编织成一个丰富而多面的故事。
——Ernst Breisach(美国西密歇根大学)
脚注在西方的史学中曾经被视为一种作用令人生疑的辅助手段,现在却成了史学著作合法性的基础。格拉夫敦用不乏冷峻幽默的笔调,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判断,描绘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关于近代西方史学重要人物和阶段最为凝练而具洞见的介绍。《脚注趣史》谈论的虽是西方近代的学术,却能引起浸润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读书人的共鸣。这未必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小书,但却是一本能给人许多启示的著作,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无可取代的小经典。
——陆扬(北京大学)
这部《脚注趣史》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不过,沿着脚注演变的线索,有心的读者不时会有意外的收获,会惊艳近代早期欧洲史学的绚丽,会感佩那些学者的匠心旨趣,会反思我们使用注释的意义和方式……
——刘北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