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东南园墅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童寯 译者: 童明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11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jùn),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园林意在会心”
通贯古今——追溯园林之始,历数各代园林演变,详述现存精致园林
----------------------
全书列举概述中国东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余处、40余座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瞻园、豫园、寄畅园等,共收录精美图片100余幅,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直观欣赏之余,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另有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王澍作序推荐。
欧游看建筑 豆瓣
作者: 罗庆鸿 / 张倩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5 - 2
欧游,躲不开建筑的话题。
历史记载了人类生活的过程,而建筑是生活文化的载体;其实只要懂一点建筑历史,旅行中就不再仅限于看热闹,而能看出门道。
本书由建筑师罗庆鸿先生与资深游记作家张倩仪女士共同撰写完成,用最浅显易懂的说法,为读者罗列出西欧建筑演进的脉络,意在呈现给读者一本深入浅出的欧游建筑读本。书中缕述西欧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建筑的发展脉络、传承与演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索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西方建筑的流变原因和历史渊源。书中穿插三百余幅精美照片,图文并茂。作者通过解释空间、技术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历史关系,为读者呈现建筑背后的精要所在。
北平历史地理 豆瓣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作者: 侯仁之 译者: 邓辉 / 申雨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 5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
大拙至美 豆瓣
作者: 编者:林洙 / 梁思成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 11
以建筑来隐喻建筑,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本书是为非建筑业内的青年朋友编辑一本科普性的读物,并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了梁思成的生平,选了一些梁思成为外国朋友写的古建介绍和一些随笔,并在他的笔记本中选了一些速写,还集录了一些他与学生的谈话,编辑成这本书,希望朋友们能喜欢。 ——林洙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豆瓣
Chinese Architecture: Art and Artifacts
作者: 梁思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4
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
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
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的贡献。
威尼斯手记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受之 2014 - 3
《威尼斯手记》分三部分讲述威尼斯的故事:第一部分是讲威尼斯,特别是威尼斯的建筑、城市、艺术;第二部分是讲作者是怎么到历史上曾经被威尼斯共和国统治的克罗地亚去探寻大理石矿的过程,这部分很宝贵,因为很少有人会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找威尼斯的源泉;第三部分是威尼斯双年展。三个部分都紧密相连,但是也可以分开来独立看,因为各自都有自己的主题。轻松风趣的文笔结合作者用木炭条手绘威尼斯的城市氛围,读来尽享水上之都的浪漫与艺术。
建筑的意境 豆瓣
作者: 萧默 中华书局 2014 - 1
这是一本关于建筑艺术欣赏的随笔集。
本书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书稿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
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2006 - 1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插图珍藏本)作者梁思成曾经说过:“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建筑学家梁思成无疑也是一个诗人。正是他具备的对古建筑美感的欣赏和保护传统的苦心,才使他成为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
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插图珍藏本) 豆瓣
作者: 楼庆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小品建筑”指区别于大型建筑的小型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本书以讲座的方式,介绍中国小品建筑的产生、作用及其在建筑和艺术上的特点,从门楼、影壁到碑碣、堆石……引领读者徜徉于独特而神秘的中国古代建筑之中。近三百幅精致的照片和线描,使阅读直观而又赏心悦目;文字亦有小品的特点,晓畅,清雅,质朴,自然。"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林洙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最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随书赠送印有梁思成手绘图的藏书票。
雕梁画栋 豆瓣
作者: 楼庆西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 4
《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一本,介绍的是乡土建筑木结构各个构件的功能和特殊形态,这些构件大多数显露在外,所以乡土建筑很注重对这些梁枋构件进行美化加工,且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生动自然,不受一定的法式约束。《雕梁画栋》内容丰富而全面,图文并茂,充分展现了乡土建筑木结构之艺术美。对乡土建筑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巍巍帝都 豆瓣
作者: 萧默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6
北京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古都,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是中国历代建筑遗存最多、质量最好及历史延绵不断的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艺术典范性遗产。本书主要介绍北京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内容包括北京历史、战国至元的历代北京城市布局及其演变、特色和遗址、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及其艺术特色,以及分项详介遗存至今的如紫禁城、坛庙、皇家陵墓、佛寺道观清真寺和教堂、佛塔、会馆、园林、王府与民居、长城等。全书以历史先后为序,从宏观史学和比较研究角度,把建筑现象与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贯穿完整的学术脉络,除展示各代尤其是明清以来北京优秀传统建筑外,并将适当结合理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文风流畅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配有丰富的插图,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优秀读物。
谈点建筑好不好 豆瓣
作者: 张佳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建筑之于张佳晶,也是一样。
本书是一本以建筑为主题的杂文集,通过七篇建筑背后的人和事,讲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建筑师年轻时代的“奋斗”、喜忧参半和有血有肉的职业经历,呈现出他在生存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挣扎。
作者行文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无形之中消弭了建筑在大众心理中的偏差,把大众心目中的神秘的建筑设计还原为了充满故事的社会生活。
初见老张是在上海MAO我的演出专场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嗯,这个人应该很有才华;嗯,这个人应该还有些玩世不恭!这本书是在他的再三督促下,我终于侥幸未遂,人生中第一次花了一个多小时就读完了整本书。老张确实才华横溢,而他的智慧在于他有独到的思维跟个性的灵感——生命跟生活,表达各自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心,一切无常且无分别,我们只需关照自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祝愿老张能继续发挥更多更高的智慧,去圆满他的另类修行!
—— 音乐人 央吉玛
这些年我和佳晶闲聊过无数次咖啡、旅行、拍照,但唯独没有聊过他的工作,我想也许是建筑师这份工作把他累得够呛吧。一个作品少不了要搞几年,不同于我们这些一蹴而就的艺术作品,发生得快,消费得也快。而建筑物终归不同,完成后一直就伫立在那里了,好的坏的都要承担着。我原来以为,这家伙多少年也没有和我聊过建筑的事儿,是想在压力之外留些轻松自由。可现如今,他还是说话了,还假装心虚故意问“谈点建筑好不好”?我这才看出来,原来“不谈建筑”是因为了那种“近乡情更怯”的复杂难言,毕竟不止是工作,是他的热爱,避而不谈?难呐。
—— 艺术家 马良
如果你认识张佳晶很久了,你完全不用去读他的文字,因为这些酸甜苦辣的苦逼悲催中却依旧保持着经久不衰、自强不息的积极乐观的建筑师故事你一定都是知道的。不过隔三岔五想这哥们儿了,还是要翻一段出来读读,然后打个电话给他,继续交流一下苦逼的经验,顺便让他的热情感染下你。如果你不认识张佳晶,那你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然后你也就读懂他了。
—— 建筑师 一村
这是一本像微型自传的微型作品集或者说像微型作品集的微型自传:没有豪迈的宣言,只有张佳晶一个人在那里絮叨;没有范型和手法,有的是张佳晶不断的挣扎和扑腾。就像张佳晶的建筑里会有一种野路子的生猛那样,他的文字也带着揶揄与质疑的大胆,以及,不太容易察觉的温柔和不肯罢休的坚持!
—— 自由撰稿人 城市笔记人
书中有的内容让人捧腹大笑,有的地方让人眼眶湿润,有的创意让人拍手称赞,有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如果建筑业是这个喧嚣年代里美艳的模特,那这本书是让大众看到浓妆之下那张素颜的脸:不是精致,而是迷人!
——责编心声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 豆瓣
建築を語る
作者: [日本] 安藤忠雄 译者: 白林 中信出版社 2013 - 10
自学成才的建筑大师!最生动有趣的十堂建筑课!
本书根据建筑师安藤忠雄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作品秉承了安藤一贯的低调真诚,不是深奥晦涩的建筑知识堆砌,而是从作者的经历入手,悉数对自己影响极深的建筑师、艺术家,小建筑、大事件,将自己30多年的所见所闻倾情分享。“建筑”对于安藤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事业,更是不断催生希望的梦想。安藤口中的“建筑讲座”也并非艰深晦涩的理论,更多的是他青年时代的所感所闻,是一段思考与寻觅的人生经历。
中国都市史 豆瓣
作者: 斯波义信 译者: 布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的延续,这似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印象和看法,本书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正与此相反,在中国,都市的存在无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历史角度看都是一种普通现象。作者一改以往的都市史研究多从行政的侧面探讨都城到县城功能的研究路径,重点从中国式都市的“中国特色”方面来讨论,聚焦于经济活动和民众文化,梳理了中国都市的历史、体系,并详细剖析了汉口、宁波和上海、佛山等几大都市的案例。在具体的论述中,对市场体系和社会组织的关注贯穿始终,呈现出一部区别于“行政都市史”的“经济和社会都市史”,因此成为都市史研究的名著。
-----------------------------------------
这是一本由著名中国商业史权威撰写的精彩无比的专业书。作者对中国市镇的考察显示出本领域其他书籍难以比肩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它也是一本令人兴趣盎然的历史读物。
——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
综合考察市镇与城郭聚落,可以窥见中国都市史的全貌。“只看长安或北京无法了解中国的都市史”,本书作者为中国城市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解读。
——桦山纮一(东京大学文学部西洋史系教授)
本书重新发现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生成的“商之中国”、“自治之中国”的古今源流,引人遐思。
——北冈伸一(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系教授)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豆瓣
Civilizing American Cities: A Selection of Frederick Law Olmsted's Writings on City Landscape
作者: (美)F.L.奥姆斯特德 译者: 王思思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斯坦福校园和国会大厦广场等著名景观设计者F.L.奥姆斯特德对人居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撰写导读。
本书《美国城市的文明化》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旧金山、布法罗、蒙特利尔、芝加哥、波士顿、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Riverside郊区的景观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到奥姆斯特德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需要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智慧。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公园寄予的民主平等的希望,是奥姆斯特德在景观设计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时代中出版此书,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城市未来的积极思考与对话。
奥姆斯特德被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他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真正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当推奥姆斯特德。他主张在城市心脏部分应引进乡村式风景,使市民能很快进入不受城市喧嚣干扰的自然环境之中。他的设汁方法是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中国园林》
恋爱中的建筑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中村拓志 译者: 金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在平日里与建筑实际接触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远比各种主义和主张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力量。 在谈论建筑与人的关系时,应该主动放弃抽象论述, 以日常使用的生活语言和心态来面对它。 在建筑的语境里,“恋爱”不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普遍存在的对待建筑的思维方式之一。
——中村拓志[日本新生代建筑设计师]
本书是由2005年至2007年连载于月刊MACPOWER上的专栏“建筑之心”的内容,经过作者添改整理而来。系统而感性地介绍了的中村拓志的建筑设计并总结了他本人对建筑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将“恋爱”与“建筑”联系起来,是本书最特别的视角,也是中村拓志看待建筑与人类在情感层面微妙联系,并实践于他每个项目的观念内核。他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就是在揣摩那些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在那儿工作的人、到访的客人,对建筑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与感觉出发,为了拉近人与建筑的关系而对建筑进行设计。他深信,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人们才能切身体会到与建筑的亲密关系。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这种思考方式,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像建筑师那样思考 豆瓣
作者: [美国] 豪·鲍克斯 译者: 姜卫平 / 唐伟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7
为使自己倾心倾力建造的东西真正成为建筑,是雇用建筑师?
还是成为建筑师?抑或是学会像建筑师那样思考?三种选择虽道理各异,却皆为享受优雅生活,书中自有阐释和解构。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豪·鲍克斯教授的经典之作,十六封信函,言真意切,娓娓道出建筑的真谛、设计的味道、建筑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