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豆瓣
銃後の中国社会: 日中戦争下の総動員と農村
作者: 笹川裕史 / 奥村哲 译者: 林敏 / 刘世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本书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大量的民众陈情书、诉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料,详尽描绘了那些受时代摆布、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在战时重负下的苦难及其因应,勾勒出了战时大后方基层社会的混乱及其变化,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和学术界的既存认知很不一样的大后方基层社会,揭示了长期战争环境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丰富了抗日战争的立体图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灰色上海,1937-1945 豆瓣 谷歌图书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 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 1937-1945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傅葆石 译者: 张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其它标题: 灰色上海, 1937-1945
1937-1945年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本书以王统照、李健吾和《古今》作者群为代表,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文本分析,记录了身处“灰色上海”的中国文人或隐退、或反抗、或合作的相互纠结的生存形态,细致逼真地还原出他们所经历的残酷精神拷问和无情的道德审判。本书的杰出之处不仅在于为我们记录了这段讳莫如深的民族精神史,更在于它向正统的历史叙述发出了挑战:究竟谁是汉奸?汉奸该怎样认定?谁能做出最终的判决?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段沉默的历史?本书带来全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