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
严密监视的列车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徐伟珠 花城出版社 2017 - 11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捷克著名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作品,由《严密监视的列车》《小汽车》《中老年舞蹈班》三个中篇组成,是作家鼎盛时期的创作。它展示了三个迥异的捷克历史时期和生活其中的中欧人的命运际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奥匈帝国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九六八年“布拉格之春”后的正常化。
1、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鼎盛时期的作品。
2、赫拉巴尔历经和见证了二十世纪捷克历史的跌宕起伏,他始终着笔于波希米亚本土和生活其中的普通人,他描写的边缘人的故事以及凸显的时代性主题,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诗意被全球读者所理解和认同。
3、赫拉巴尔,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在捷克家喻户晓,广泛受到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
4、赫拉巴尔的小说同改编的戏剧、电影作品,在国内外数十次获奖,其中很具代表的是柏林电影节金奖……
我始终视赫拉巴尔为罕见的小说家,对其非凡的想象力,我们唯有梦想。作为小说家,在二战后的捷克文学中无人企及。
——伊凡·克里玛(捷克著名作家)
他让边缘人成为这个世界的法官。
——兹德涅克·马勒(捷克著名剧作家)
他以笑声唤醒世人,他是自由生活的捍卫者,他是当代很具原创性的人文主义作家。
——伊曼纽尔(捷克著名翻译家、诗人)
他的作品带有民族特质和时代印记,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效力。他掌握现代文学的秘密,擅长在异质变化中叙写事实和事件。悖反的两极:纯粹的原生性,超凡的想象力,无以伦比。
——克拉迪瓦(捷克著名文学评论家)
布拉格精神 豆瓣
The Spirit of Prague
8.0 (2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伊凡·克里玛 译者: 崔卫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简体中文完整版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思考威权与民主的思想杰作。“因为我创造,所以我反抗死亡。我建立一座比铜还持久的纪念碑。”
*一座充满悖谬与磨难终究寻获自由的城市,一个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建立的精神家园。
*“我花了相当时间才完全明白,通常并不是善与恶的力量在互相战斗,而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恶的力量,它们在比赛谁能控制世界。”
*“文学并不是必须四处搜寻政治现实,或者为更换来更换去的制度担忧,它可以超越它们,同时仍然去回答制度在人们中间引起的问题。这就是我从卡夫卡中引出的最重要的教导。”
“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已不再存在,那些记得这个时期的人也不再存在。犹太人被杀害,德国人被流放,许多伟大人物被驱逐后散居在世界各地,小店铺和咖啡馆关闭:这就是布拉格带给新世纪的遗产。
如果布拉格还仍然存在,还没有失去它的魅力或美,那是因为它非常结实,像它的人民一样,一直坚持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布拉格精神》是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著名评论集,收录了他为《格兰塔》写作却无法在捷克国内发表的文章,以及90年代在国际文学会议上的演讲内容,首次出版即为英文版。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的童年,对捷克历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的评论,以及1968、1989年前后社会环境与思想上的变化。在同名文章《布拉格精神》中,克里玛描述了这座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等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它“悖谬”、文化丰富、屡经灾难却始终乐观。在菲利普·罗斯和他的对话录《重返布拉格》中,克里玛谈论了当代捷克知识界对瓦茨拉夫·哈维尔和米兰·昆德拉这两位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家的看法。最后一个部分《刀剑在逼近》详细分析了卡夫卡的人生、作品与书中人物,是克里玛对卡夫卡的精彩评传。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8.9 (13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灰色的寒鸦 豆瓣
作者: [奥]马克斯·布罗德 译者: 张荣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11
这是卡夫卡的好友、奥地利著名作家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生平经历的长篇传记。
本书以详尽的篇幅,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卡夫卡平凡而又伟大、孤独而又奋斗的一生,其中包括他的学习、工作、生活、创作,以及他的曲折的爱情、婚恋和年轻生命的匆匆的终结。
与此同时,作者以大量的笔墨,详细阐述了卡夫卡的文学经历、文学成果 、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并对此进行了深刻具体的演绎、诠释和评判。由于作者的亲历者、第一者的身份,使得这些介绍无疑成了上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说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0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2013年3月7日 已读
这本书总让我想起你,于是喜欢。
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