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收藏版) 豆瓣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作者: (英)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杜汝楫 / 邱仁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收藏版)(精)》是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名著。全书以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对所谓的历史决定论进行了介绍和批驳。作者的结论是: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是不能成立的。
平常的恶 豆瓣
Ordinary Vices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丝·N.施克莱 译者: 钱一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在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指出人的七宗罪——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傲慢,是人类性格的深渊面,而施克莱在本书中提出了“平常的恶”的概念,认为残酷、虚伪、傲慢、背叛和愤世嫉俗等,不过是浅滩暗礁,以充满活力和野蛮的方式成为人类性格的瑕疵。 施克莱从一批伟大的作家的作品 的解读——莫利哀和狄更斯的虚伪,简•奥斯汀的势利,莎士比亚和孟德斯鸠的愤世嫉俗,霍桑和尼采的残酷,康拉德和福克纳的背叛——揭示了恶的本质及其影响。她审视了它们的破坏性影响,及其对政府和公民的影响。
《平常的恶》是一本智慧、聪明、心思细腻的书,它讨论了各种个人之恶——残忍、虚伪、势利等——的危害与价值。施克莱教授探究了这些恶的重要性,哪些恶比其他恶更坏,它们可以为社会作出何种积极贡献,以及在不同社会中,这些恶的含义有何种差别。 ——伯纳德·威廉斯
去政治化的政治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5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政治的概念 豆瓣
Der Begriff des Politischen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Carl Schmitt) 译者: 刘宗坤、朱雁冰 等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经典作品全新增订,补充多国版本序言及学者评论;跨时空、多角度,全面理解施米特的处境,理解我们阅读施米特的语境。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全新编订。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什么才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识?
------------------
《政治的概念》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政治的概念》《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增订本收入《政治的概念》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版前言、《从囹圄中获救》西班牙版前言,以及施米特研究专家梅林教授的“隐微的‘增补附论’”一文,新增附录文章不仅有助于理解施米特的处境, 也有助于理解我们阅读施米特的语境。
《政治的概念》乃施米特最标志性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作品,至20世纪末已有15个语种的译本,因为他在此书中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观点——政治就是国家之间的生存冲突,就是对敌友关系的划分。《中立化与非政治化的时代》是《政治的概念》初版时的附录,在1933年的修订版中被取消。1963年重印时,施米特增补了大量注释,撰写新序,附加了三篇“增补附论”,成为《政治的概念》一书的定本。同年,施米特发表《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从19世纪源于西班牙的游击战讲到列宁尤其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理论和实践的天才发展,尖锐地提出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该书副题表明其对《政治的概念》提供了历史证明。《游击队理论》在“911事件”之后更显意义,现已成为诸多学科的经典文献。
------------------
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哈耶克
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列奥·施特劳斯
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阿伦特
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雷蒙·阿隆
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哈贝马斯
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赫尔穆特·舍尔斯基
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全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雨果·巴尔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扬–维尔纳·米勒
基于对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面思考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成为整个20世纪最重要、最精彩的自由主义批评家。
我们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来西方“价值重估”、道德超越和通过颠覆和消解传统而不断自我肯定的总体方向上的最后一个重要路标。——张旭东
今天的知识界,从德国到欧美乃至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分属不同意识形态与知识谱系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当然,施米特在世的时候绝不是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对学术思想界而言,他在最近二十年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生前最为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当代谈论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和法学,我们似乎逃不开施米特幽灵的纠缠。——刘擎
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严搏非
悬而未决的时刻 豆瓣
作者: 刘擎 新星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通过考察哈贝马斯、阿伦特、施米特、伯林、波普尔、柯拉科夫斯基、斯金纳、波考克等西方思想家与学者的研究著述,探讨了现代性论域中的诸多论题:知识与政治的正当性,自由主义、多元主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以及启蒙传统与乌托邦思想。作者认为,将现代性视为一个同质性总体的思想是一种幻觉。现代性内部蕴含着复杂的多样性与紧张。现代启蒙主义具有“理性的自负”的倾向,同时也包含着自我怀疑与批判的面向。对现代性危机的诊断并不必然迫使我们在“自负的科学僭狂”与“反理性的虚无主义”之间做出抉择。这种极端的二元观念本身恰恰是典型的现代思想病症。现代性仍然是一个“活着的”生长变化的现实,其未来前景也蕴含着多种可能性。正是现代世界的不确定性邀请我们诉诸一种审慎的理性主义,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批判性思考,一种对历史与现实境遇高度敏感的实践哲学,由此探索应对现代性困境的可能出路。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现代知识与政治的正当性
第一章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的思想史视野
一、黑格尔的十字路口
二、尼采及其精神后裔
三、哈贝马斯的抉择及其争议
第二章 大革命与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施米特与阿伦特的隐秘对话
一、作为现代性政治“开端”的革命及其正当性困境
二、“政治行动论”对“主权决断论”的挑战
三、结论:两种范式对于自由民主论的意义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的“越界”:关于“苏卡尔事件”的思考
一、苏卡尔事件的背景
二、一个物理学家对于文化研究的实验
三、对“越界”的回应:解析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科学图景
四、后现代批判的“主义化”倾向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的左翼政治:墨菲的激进民主构想
一、放弃全面革命,保持激进立场
二、公民、社群与激进民主目标
三、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四、结语:左翼政治的想象与实践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的主权与人权:科索沃危机与政治理论的迷思
一、关于科索沃问题的争议
二、“新干涉主义”与国际政治语词
三、全球化语境中的人权尺度
第二部分 现代性与自由主义
第六章 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伯林论题的再考察
一、柏林的多元性论题及其双重悲剧性
二、自由主义对多元性困境的回应
三、伯林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其启示
第七章 伯林与自由民族主义
第八章 共和主义的复兴与自由主义的回应
第九章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第三部分 现代性与乌托邦
第十章 波普尔与决定论的终结
第十一章 柯拉科夫斯基与不确定的现代性
第十二章 斯科特与现代化的代价
第十三章 里拉与节制爱欲的癫狂
附录:当代中国的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
主要外文人名汉译对照
后记